- 庭訓格言全鑒
- (清)康熙撰 王翠菊 范英梅評注
- 2170字
- 2020-07-21 15:35:56
黃淮治理 關系民生
訓曰:黃、淮兩河,關系漕運①民生,最為重要。故朕不憚勤勞,屢親巡閱,察其險易之形勢,審其疏導之機宜,緩急次第②,具有成畫。大修工程,費以數百萬計,歲修帑金③亦以數十萬計。乃康熙三十七年,黃、淮并漲,總河董安國不堅筑堤堰,疏通海口,因而河身墊高,以致倒灌洪澤湖口,湖水從六壩旁泄,由運河入下河,淹沒民田。于是罷董安國,而以于成龍代之,授以治河方略。三十八年,親往閱視,駐蹕④清口河干,面諭于成龍:清口宜筑挑水壩,挑黃河使趨北岸,始免倒灌清口之患。而于成龍未獲成功。繼用張鵬翮為總河,又令大臣官員往高堰筑堤,堅閉六壩,使洪澤湖水暢出清口。仍諭張鵬翮:清口筑挑水壩,尤為緊要。此壩不筑,則黃水頂沖,斷不能使向北岸,湖水必不得暢流。張鵬翮遵奉朕言,壩功筑成,黃流遂直趨陶莊,清水因以暢流。疊經伏秋大漲,并無倒灌之事。又命浚張福口等引河⑤,筑歸仁堤,疏人字、芒稻、涇、澗等河,開大通口,皆一一告竣。曩時⑥黃水泛漲,或與岸平,或漫溢四出。今黃河深通,河岸距水面數十余丈,縱遇大漲,亦可無虞⑦。此皆由朕深念河工國家大事,夙夜厪懷⑧,未嘗少釋,且簡命河臣,倚任甚切,所屬官吏俱聽選用,凡在河工大小官員,并皆勉力赴工,共襄河務之所致也。此系朕治河始末,特語爾等識之。
訓曰:言治河者謂宜順其入海之性,不宜障塞⑨以與之爭,此但言其理耳。今河決在七里溝,去海止四十余里,若聽其順流入海,既可不勞人功,亦且永無河患,豈不甚便?但淮以北二百里之運道遂成枯渠。國計所關,故不得不使其迂回⑩而入淮河之故道,此由時勢與古不同也。
【注釋】
①漕運:我國古代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運輸。
②次第:順序,次序。
③帑(tǎng)金:錢幣,多指國庫所藏。
④駐蹕:皇帝后妃外出時途中暫停小住。
⑤引河:為引水灌溉而開挖的河道。
⑥曩(nǎng)時:過去,以前,以往。
⑦無虞:沒有憂患,太平無事。
⑧廑(qín)懷:殷切掛懷。
⑨障塞:阻塞不通。
⑩迂回:曲折回旋。
【譯文】
訓言說:黃河、淮河兩條大河,關系著水道的運輸與人民的生存大計,因而最為重要。所以我不辭勞苦,多次親自前往巡視,考察那里兇險與平坦的地勢,審查疏導兩河的具體措施與方針,對其治理順序的輕重緩急,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劃。大規模治理兩河工程所花的費用高達數百萬,每年為修浚河道所花的庫銀粗略計算也有數十萬之多。康熙三十七年,黃、淮兩河同時水位上漲,兩河總督董安國不組織民眾修筑堅固的大堤,疏通海口,因而河床墊高,以至于奔騰的河水倒灌進洪澤湖口,使湖水從六壩的旁邊傾瀉而出,由運河進入下河,淹沒了沿岸的農田。于是我罷了董安國的官職,讓于成龍替代他,傳授給他治河的方針策略。三十八年,我親自前往兩河視察,暫時駐扎在清口河岸,當面訓示于成龍:在清口應當修筑挑水壩,阻遏黃河使水流向北岸。這樣才能避免倒灌清口的禍患,然而于成龍并沒有成功治理河道。接著又任命張鵬翮為兩河總督,命令大臣官員前往高堰修筑河堤,牢牢關閉六壩,使洪澤湖的水從清口順利流出。仍舊告訴張鵬翮:在清口修筑挑水壩,這里尤為緊要,如果不筑此壩,那么黃河的水就會迎頭沖過來,從而無法使它流向北岸,一旦這樣湖水必定不能暢流。張鵬翮遵從我的諭旨,終于筑壩成功。于是黃河水直接向陶莊流去,清水因而得以暢流。多次經過伏天與秋季河水猛漲,并沒有發生河水倒灌的事情。我又命令疏浚張福口等為引水灌溉而開挖的河道,修筑歸仁堤,疏通人字河、芒稻河、涇河、澗河等河流,開挖大通口,都一一宣告竣工。以前黃河水漲溢泛濫,有時水與岸平,有時漫溢四出。現在黃河進一步加深暢通,河岸距離水面有幾十丈之高,縱然遇到河水大漲,也可以沒有憂慮了。這都是由于我深切記掛著治河工程,把它作為國家大事,日夜殷切掛懷,從未曾有一點松懈,而且選派任命治河的大臣,依賴信任都至為懇切,所屬官吏都聽從選派任用,凡是在治河工程上的大小官員都勤勉奮力投入工程,共同致力于治河事務。這就是我治河的經過,特意告訴你們,使你們對治河的事有所了解。
訓言說:倡言治河的人認為應該順應河水奔流入海的性能,不應阻塞水流而與它爭持。這只不過說的是治河的道理而已。如今黃河在七里溝決口,離大海只有四十多里,如果順其自然讓它順流入海,就可以不用耗費人力,而且也永遠沒有水患,難道不是很方便嗎?只不過淮河以北二百里的運道就成了一條枯渠。因為這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的大計,所以不得不讓黃河里的水迂回曲折轉流入淮河故道。這是由于時勢的發展與古代不同的緣故。
【解讀】
古往今來,黃淮治理,關系著人民的安危,關系著國計民生。尤其是黃河,自青藏高原發源直至東流大海,作為地上懸河,無數次決堤沖壩,泛濫成災,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對黃淮的治理予以了高度重視。早在上古時期,堯舜就派鯀和禹治水,鯀“以息壤止水”的失敗與大禹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辛苦說明:古人為治水患付出了慘痛的教訓和代價。康熙對于兩河治理的重視與治河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在當今,黃淮的治理對于國計民生來說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洪澇災害、水源斷流等也仍然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如何順其性又能使它造福于民?這需要我們既要借鑒古人的治河經驗,又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對黃淮兩河靈活管理,該堵則堵,該疏導就疏導,該直流入海就讓它直流入海,該迂回曲折就不要害怕麻煩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