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就好,何必自尋煩惱
有的人杞人憂天,遇到一點點小事就開始胡思亂想,最終,那些想象的事情把自己都嚇壞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庸人自擾,本來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的煩惱,但就是因為心中的憂慮,憑空多出許多的煩惱,使自己終日沉浸在焦慮之中,每天過得心驚膽戰。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看開一些,把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要想得那么糟糕,留一份快樂在心中,那樣就會贏得整個人生。
那些快樂的人,他們口袋里裝滿了祝福;而那些疲憊的人,他們口袋里裝滿了指責。一路上他們同行著,快樂的人會把那些不必在意的負擔丟掉,而疲憊的人卻選擇了丟掉祝福,所以,快樂的人的行囊越來越輕松,而疲憊的人會感覺越來越累。生活中的我們都要選擇做快樂的人,千萬別庸人自擾。
畫家張大千先生長有很長的胡須,平時說話的時候,用手捋著自己的胡須,樣子十分和藹可親。有一次,一位朋友問他晚上睡覺胡須怎么放,結果那天晚上,他為了合適地安放自己的胡須徹夜未眠,不知道該把自己的胡須放在哪里才好。那些平常都不會擔心的事情,怎么一在意就出問題了?
在生活中,不只張大千會有這樣的煩惱,每一個普通人都會這樣想。人的天性都比較敏感,因為有思想,所以能思考,但想得太多,就會把那些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從而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當你太過在意某一件事情,反而會因為弄巧成拙做不好。
反之,你用平常心來對待這些事情,就會發現它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桌面上有一張白紙,上面有一個小黑點,如果就這樣看,黑點根本沒有影響到白紙的干凈,但假設你戴上了放大鏡,那白紙就顯得很臟了。但諷刺的是,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人會拿著放大鏡。所以,凡事看開一點,不要庸人自擾。
《新唐書·陸象先傳》中寫道:“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唐朝時候,陸象先是一個很有氣量的人。當時,正值太平公主專權,宰相蕭至忠、岑義等大臣在太平公主的籠絡下紛紛投靠她。而陸象先卻選擇潔身自好,從來不去巴結討好太平公主。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事發被殺,蕭至忠等被誅。受這件事牽連的人很多,陸象先暗中化解,救了許多人,那些人事后都不知道。
先天三年,陸象先出任劍南道按察使,一個司馬向陸象先進言:“希望明公采取些杖罰來樹立威名。要不然,恐怕沒人會聽我們的。”陸象先說:“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先天六年,陸象先出任蒲州刺史。當時,如果吏民有罪,大多開導教育一番就放了。錄事對陸象先說:“明公您不鞭打他們,哪里有威風!”陸象先說:“人情都差不多的,難道他們不明白我的話?如果要用刑,我看應該先從你開始。”錄事慚愧地退了下去。陸象先常常說:“天下本來無事,都是人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才將事情越弄越糟。如果在開始就能清楚這一點,事情就簡單多了。”
這是“庸人自擾”的典故,庸人自擾之,那些自己讓自己擔憂的人只能被稱為庸人。他們既不是強者,也不是智者,也許有人會問,難道那些所謂的強者或智者就沒有麻煩嗎?當然不是,強者或智者一樣也有煩惱,有時候也會做庸人自擾的事情,但是,他們與庸人的區別在于:強者或智者會盡量化解那些煩惱,不讓它們困擾自己;而庸人則只會沉浸在自擾的旋渦中,不斷地沉淪下去。所以不要做一個庸人,要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人生中的智者。
庸人為什么會自擾呢?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他們在某些時候,把現實中的問題看得很大,而把自己看得很小,以為自己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陷入了自擾,即便是遇到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也會擔心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這無疑是自尋煩惱。
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