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
現在的小學生比十幾年前的小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多且難數倍不止,但是在學習方式上,當年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幾乎都是一樣的——消耗精力和消耗時間。他們把學習效果寄托于不斷地看更多的書,做更多的題,背更多的知識,消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換取知識。
就拿學校學習的知識來說,現在小學生必背的古詩文從75首增加到120首,還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知識(很多都是當年我們初中才學習的知識),以及日益增加的英語、數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孩子的壓力也日益加重。而絕大多數孩子并沒有因為學習的知識量增加了,而改進學習方式,他們還在用“刻苦學習+死記硬背”的方法面對日益劇增的知識信息。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All knowledge just comefrom memories(所有知識都源于記憶)?!币粋€記憶力好的人,他的學習力一般不會差。我讀初中時就經常聽別人說,21世紀是大腦時代,是右腦開發的時代,未來的教育是素質教育。誰能發揮出大腦潛能,誰在學習能力上超越更多人,誰就能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
曾經我覺得倒背如流是很難、很不可思議的天生能力,直到我自己學會記憶法,才知道“倒背如流”只是其中一項初級技巧。真正精準的記憶,不僅能順背倒背,還要能做到任意抽背,像電腦搜索功能一樣,達到精準的定位記憶。而這些聽起來神奇的能力,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得到。
提起“記憶”,我們對其直接的印象就是“背書”。的確,學生時代需要記憶的知識特別多,特別繁雜,因此人們普遍都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的事情,特別是學習記憶法應該是那些需要記憶大量知識應付考試的學生的事情。
很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大家都把學習知識當成一種某些人某個階段的必需品,而不是每個人終生需要的能力。把學習看作考試,把記憶當作背書,顯然是不正確的觀念。
在從事培訓工作的7年間,我見過許多經常學習和很少學習的人,他們對學習和不學習的態度,原因大多是一致的——反正不知道有什么用。
一種人說:“反正不知道學了有什么用,學了再說,以后說不定有用?!?/p>
另一種人說:“反正不知道學了有什么用,沒必要學,以后不一定有用?!?/p>
這里我不想劃界限說不愛學習就不對,也不能說不愛學習的人就不會有成就。只是把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擺出來,讀者根據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和選擇。希望熱愛學習的朋友,更加努力學習,并且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個人的價值和財富。
記憶法不是學習的全部,但記憶法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本書是記憶方法入門和應用,分成“認識、入門、訓練、應用”四個板塊。
曾國藩說:讀書如同打仗,打仗不能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打,沒用的,必須要打據點,該打長沙就打長沙,該打安慶就打安慶。這些大據點不打下來,老是打那些小仗,一點用處都沒有。
書中的據點,就是書的目錄以及全書內容的框架,先把書的整體框架掌握了,你基本就掌握整本書的主要內容了。學習記憶法也是如此,先掌握記憶方法的基礎與核心步驟,你就抓住了記憶術的重要思維。剩下的工作就是逐個細節去慢慢地訓練了。相反,如果你還沒抓住記憶法的訓練流程,就先去做細節的訓練,比如今天練單詞記憶,明天練古詩文記憶,后天練練數字記憶,不用幾天你就會覺得很累很迷茫,最后可能就選擇放棄了。
希望本書的讀者都能夠堅持鍛煉自己的記憶能力,成為腦力達人。學習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成長一定是夾雜著快樂和痛苦的。成長更需要勇氣,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堅持。如果你能夠找到和你一起成長的伙伴,或者一眼就看穿你的導師,在他們的陪伴下勇敢度過自己的蛻變階段,那么你的成長必將是快樂的。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希望本書的內容能夠為你的教學提供參考素材;
如果你是職場人士,那么本書可以成為你腦力學習的充電站;
如果你是學生,那么本書的內容可以作為你鍛煉腦力的練兵場;
如果你是家長,那么本書將是你提升自己,并且幫助孩子訓練記憶力的寶典;
作為本書的作者,我衷心希望本書能夠成為眾多記憶訓練者的學習提升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