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表達力提升訓練
- 王瑛
- 1694字
- 2020-07-17 13:47:26
樂觀開朗的孩子更善于表達
很多孩子不愿意表達,既不是因為自卑,也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就是內向型的,所以他們并不想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相比之下,樂觀開朗的孩子更喜歡對著他人說出自己的心聲、感受和秘密。因而要想讓孩子愛上表達,父母首先要明確孩子的性格屬于外向型還是內向型。如果孩子屬于內向型的,父母則要更加著重于塑造孩子的開朗性格。當孩子擁有了樂觀開朗的性格,表達自己也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即使沒有機會,他們也會為自己創造機會。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先塑造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實際上是有的放失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雖然年紀不大,但是看起來卻顯得很沉悶。他們每天都會低垂著頭,表現出郁郁寡歡的樣子,不但不喜歡主動和他人打招呼,哪怕他人主動和他們打招呼,他們也會愛搭不理,看起來沒有絲毫交談的欲望。如果說那些樂觀開朗的孩子都如同八九點鐘初升的太陽,那么這些內向悲觀且消沉的孩子,則像是正午陽光下被曬蔫的植物,沒有絲毫朝氣和活力。從這一點也不難看出,塑造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多么重要。
通常情況下,孩子并非生來就內向,而是在性格養成的過程中,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大。曾經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那些父母凡事都要橫加干涉的家庭中,孩子往往缺乏自信,被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加以各種限制,從而漸漸形成了孤獨苦悶、自我封閉的性格。他們被“囚禁”在家里,很少走出去與更多的孩子交往,也因此眼界狹窄,內向孤僻。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過多限制和管教孩子的負面作用,及時改變教養方式,否則只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苦悶,也會使得孩子變得郁郁寡歡。其次,還有很多孩子生性敏感,不管做什么事情還是與什么人打交道,他們總是感到非常恐懼。特別是在面對不太相熟的異性,或者是面對老師、長輩等人時,他們總是感到非常緊張,也因此而木訥起來。又因為不夠自信,他們便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恐懼心理,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忍不住想要逃離。當然,導致孩子性格內向的原因有很多,父母所能操控的,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因素。除了家庭和父母的原因之外,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來自外界的壓力,這些壓力很多情況下父母根本毫不知情。
毋庸置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開朗樂觀,說起話來也頭頭是道。然而,孩子的發展總是超出他們的預料,這不是因為孩子先天性格不好,因為先天因素對于孩子的性格塑造只起到一小部分決定作用,孩子的性格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其后天的培養。父母要想讓孩子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一定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漸漸塑造孩子的外向性格。諸如,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從呱呱墜地到逐漸成長,孩子最依賴家庭環境,也受到家庭環境的很大影響,因而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輕松快樂的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孩子才能開朗外向。再如,父母一定要減少對于孩子的限制,記住,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獲得人生的巨大空間,孩子的性格才會越來越好,也變得快樂起來。最后,父母要想讓孩子形成開朗外向的性格,還要鼓勵孩子多多結交朋友。很多孩子性格憂郁,不善于與同齡人交朋友,既倍感孤獨,也無法體會到朋友帶來的溫暖和快樂,時間一長就會陷入情緒的負循環之中,導致自己非常孤獨苦悶。總而言之,孩子的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養成的。父母必須關注生活中瑣碎的細節,這樣才能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孩子排遣心中的抑郁,真正變得樂觀開朗起來。
通常情況下,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更容易忘卻心中的煩惱,全身心投入其中。因而當與孩子私底下溝通的效果不夠顯著時,父母還可以設計各種游戲,讓孩子忘乎所以地全心投入,這個時候,孩子心中一定能夠陰霾盡消,而變得積極樂觀。實際上,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舉行集體活動,諸如在某位家庭成員過生日時,在節假日里一起出行時,都可以舉辦活動,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隨著人際圈子的不斷擴大和人際交往活動的密集進行,相信孩子們會變得越來越外向,越來越開朗,這樣一來孩子自然也會從被動表達到主動表達,從而創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