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結拖延癥: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
- 舒湄
- 1427字
- 2020-07-17 13:40:48
04.不是想拖延,是想把一切做到完美
生活中,有些人在做事情時,一直要求做到最好,期望達到完美的狀態。
最近,公司聯合同行中的其他幾家公司,打算共同舉辦一次“創意之星”活動,并選派了公司的一位前輩和茉莉作為主要負責人。
茉莉想:“既然老板如此重視自己,肯定不能讓他失望”。活動安排在下個星期五舉行,也就是說,茉莉必須得在這七天里用業余時間來完成一部滿意的作品。
茉莉和前輩商量之后,決定做一個走治愈路線的廣告。周五下班回家,茉莉吃完晚餐就開始坐在電腦前搗鼓,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資料。第二天晚上,她把前一天收集的資料整理好、打印裝訂。第三天晚上,茉莉開始琢磨資料。看了幾頁之后,她腦海中忽然冒出另一個想法,就趕緊開始去找以前那個方案的相關資料。最后,茉莉決定把最初的想法換成這個“更新穎”的創意。第四天,茉莉工作太忙,沒顧得上這個項目。第五天晚上,茉莉的方案寫到一半,突然發現這個案子走治愈溫情路線,邏輯上不太行得通。
茉莉心急如焚,活動還有兩天就要開始了,但她還是pass掉了這個方案,又熬夜重新整理了資料。第六天準備利用上班時間寫方案的茉莉,被通知去開會。會議結束后,又得處理當天工作上的事情,所以方案只好拖到晚上。
最后匆忙地趕方案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一個系統而完整的思路。熬夜到深夜,也只是草草地做出來一份創意書。茉莉覺得,自己做的東西距離她當初設想的完美方案,差著十萬八千里。
明明有充足的時間,為什么會這樣?反思自己的時候,茉莉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每個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到最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過于追求完美,為了完善工作的某個細小環節,耗費過多的時間,不能容忍絲毫瑕疵,就會變得行動緩慢。
有一位偉大的雕刻家,才華橫溢,技藝非凡,但凡是他雕刻的雕像,若和實體放在一起,能夠以假亂真,都令人難以區分到底是哪個真人,哪個是雕像。
有一天,一位算命先生告訴雕刻家,他大限將至。雕刻家聽聞此,悲痛欲絕,雖說他才能出眾,但他也是個凡人,他和蕓蕓眾生一樣,內心無比地懼怕死亡。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盡心地思索,希望有一個辦法能幫自己逃避死亡。最后,他做了十一個自己的雕像,當死神降臨的時候,他藏在那十一個雕像之間,屏住了呼吸。
死神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對著眼前十二個一模一樣的人,該帶走哪一個呢?死神來到上帝面前,詢問上帝:“為什么會有十二個完全一樣的人?我該如何作選擇?”
上帝著把死神叫到身旁,與他耳語一陣,告訴了死神區別真人和另外十一個雕像的暗號,死神對此將信將疑,但還是決定試一試。
他進入十二座雕像所在的房間,他向四周看了看,然后說出“暗號”:“先生,一切都非常地完美,只有一件小事例外。你做得非常好,只可惜,還是讓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瑕疵。”
雕刻家完全忘記了自己躲起來的事,跳出來問:“什么瑕疵?”
死神大笑著說:“這就是瑕疵——你無法忘記你自己。天堂里都沒有完美的東西,更何況人間?別白費力氣了,跟我走吧!”
沒錯,天堂里都沒有完美的東西,更何況人間呢?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非要把一件事情一次性做到完美無缺,也是不現實的。如果都像茉莉那般,渴望擁有豐富的素材填充方案、又不斷找尋著更好的創意、不容忍自己的作品有任何瑕疵,最終就會因為不斷改變想法而拖延,上演“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劇目。
適度地追求完美無可非議,若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無法接受一點瑕疵,就沒必要了。那些微不足道的瑕疵,只要不妨礙重要事項的順利進展,大可允許它存在。先把事情完成,再去雕琢細節,更容易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