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結拖延癥: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
- 舒湄
- 1614字
- 2020-07-17 13:40:47
02.不敢去接受挑戰,故而選擇了拖延
周末早上,沫沫坐在客廳里發呆,一句話不說,整個人散發著頹靡的氣息。
和沫沫一起合租的室友在屋子里進進出出忙個不停,掃地、拖地、擦桌子,還用音響大聲放著周杰倫的《彩虹》。室友不太明白:為什么這么美好的周末,沫沫一大早就蔫頭耷腦?而沫沫看著哼著歌開心地揮動拖把的室友,情緒有些被感染,但還是悶悶不樂。
“你現在哭喪著臉,很像失戀。換一件衣服,我們待會出門去看電影?”室友提議說。
“我沒心思出門,我明天要交的一份策劃還沒做出來呢。”沫沫回應道。
“明天就要交?那你趁著現在有時間快點去做啊,還坐在這里發呆干嘛?”
“我也知道時間很緊。其實,我從昨天晚上就想動手去做,可就是動不起來。”
“為什么動不起來,你到底想不想和我去看電影?”
看著室友快生氣了,沫沫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那份策劃案是之前已經做好了的,結果客戶不滿意,改來改去都好幾次了,整篇策劃幾乎像重寫了一遍,最后還是被打回來了。我現在看著那篇策劃就頭疼,腦細胞快死光了,不知道怎么改好這篇策劃案。本來昨天晚上想去做,可我心理壓力太大了……”沫沫越說越沮喪,唉聲嘆氣的。
有些問題,壓在心里時很痛苦,一旦說出來,反而變得輕松了。發泄完后的沫沫,情緒平靜了很多。她知道,這是自己的工作,再難也得去做。打開電腦之后,沫沫暗暗給自己打氣:“這次一定行,慢慢來……”在自我勉勵中,時間過得很快,沫沫的策劃案也接近尾聲。
其實,沫沫原本打算在前一天晚上就做好策劃案,為何會拖延到第二天早上呢?
2007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教授發現,人們拖延行為的產生與恐懼有一定的關聯。
兩年后,也就是2009年,卡爾頓大學的提摩西·A.派切爾教授帶領兩位研究生通過研究驗證證明:導致拖延癥的恐懼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現不好丟臉、傷自尊而拖延;還有人則是害怕自己失敗了,會讓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拖延。
沫沫的拖延行為,就是因為內心存在恐懼。她害怕交不出一份滿意的策劃案,讓客戶和老板失望,因而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她才會把工作往后拖。
做業務的S,一大早接到上司的電話,讓她兩天后遞交一份市場分析報告。S很清楚這件事的重要性,這直接關系到上司對她看法,也是對她能力的考核。不過,S以前從來沒做過這方面的工作,對數據不太敏感的她,知道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時,心里很慌,因為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她想了想,決定先把這事放著一下,上午先去見客戶,下午再來做。結果,中午跟客戶一起吃飯,回來時已經下午三點了。S有點著急了,那份市場分析報告怎么辦?得收集大量的數據,得分析產品的優劣勢,還得做表格……“要不第二天再做吧?現在思緒也有點亂,反正還有一天時間”,S的腦海中冒出這樣的想法。與此同時,又有另一個聲音說:“你不能再拖拉了,這關乎老板對你的評價!”
終于,S還是決定,當即就去做這件事。真正開始了行動,S深吐了一口氣,整個人都變得輕盈了。內心的害怕和焦慮,也逐漸煙消云散。
個體長時間處于舒適區內,心理抗壓能力的閾值會變得很低。或許,你我都曾有過像沫沫和S那樣的境況,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和稍有挑戰性的工作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這件事情太具挑戰性了,萬一失敗了怎么辦?
如果一直害怕承擔失敗帶來的后果,那么這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永遠都無法開始。因為害怕失敗,內心的恐懼會逐漸轉化為焦慮,導致拖延。如果摒棄對失敗的恐懼,踏出第一步,拖延帶來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將逐漸轉化為成就感。
尼采說過:“世間之惡的3/4,皆出自恐懼。是恐懼讓你對過去經歷的事苦惱,然后懼怕未來即將發生的事。”實際上,如果我們不去預料失敗后的情況,只把握好當下,開始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嘗試著從焦慮中邁出第一步,安慰自己說“你可以,你能行”,心中所恐懼的困難就會被自信和行動一點點稀釋溶解。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一句很受用的話:“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失敗怕什么?失敗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也是成功的必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