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結拖延癥: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
- 舒湄
- 1855字
- 2020-07-17 13:40:47
Chapter1 拖延背后的真相:你到底在“躲”什么?
01.拖延的事情里,往往夾雜著不喜歡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某些時候,特別不愿意去做一件事?
比如,熬夜學習或加班到很晚,第二天還得早起,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再如,老板給你安排了一項你不擅長的工作,你心里沒底,不太想做?或者年會將至,讓你上臺表演節目,你感到很為難?
對姑娘A來說,她現階段最討厭的事情,應該就是寫推送。
這件事的開端,還得追溯到幾個月前和朋友的那通電話。
某個深夜,姑娘A和朋友深夜煲著電話粥,聊到賺錢的問題上,朋友告訴她做公眾號也可以盈利,每天寫些稿件發布平臺就行。于是,A花了兩個小時注冊了一個公眾號,準備小試牛刀。
A姑娘最開始的目標是每日更新,這個目標結果成了她的一塊“心病”,讓她愈發感到力不從心。推出一篇文章,要占用她太多時間,需要處理一系列的煩瑣事情:要隨時在關注網上的熱點新聞,選擇熱點主題,搜集素材,接下來是構思框架,然后花兩個小時開始打開編輯器碼字,寫完后最終還得花上一個小時字斟句酌的修改內容。有時候,和朋友在網上聊著天,忽然萌發一個靈感都得記錄下來。
所以,一想到每天都得寫推送,A姑娘就有點兒郁郁不樂,也會不自覺地拖延。
一天中午,A姑娘正準備寫當天的推送,朋友發微信約她出門逛街,她琢磨著,要不先和朋友出去逛逛,回來再寫也不遲?
傍晚,A逛街回來了,躺在沙發上點一份了外賣,就開心地試穿逛街買回來的裙子。不一會外賣到了,A拿回外賣開始吃飯,想起推送還沒寫,不過還是決定先吃飯。吃完后已經快八點了,看到一條微博推送,于是她開始逛起了微博。
其實,在逛微博的過程中,A的心里隱隱地有些焦慮。
時針指向九點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把推送從中午拖延到了晚上九點了,癱在沙發上的自己,依舊不想起身,自己又犯了拖延癥!腦海中的聲音不斷催促A“起身吧,主題都已經定好了”,一陣掙扎過后,A終于放下手機去寫推送了。
那天,A姑娘手忙腳亂,洗漱完畢后已是凌晨一點。
那天以后,A決定不再這樣折磨自己,把每日更新的要求換成了一周推送兩次。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推送任務分解來做。前一天定主題寫初稿,第二天修改稿子發推送,然后定后一天的主題。這樣做起事情來,A發現輕松了很多,也不太抗拒寫推送的任務了。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不想做這個工作,太難了。”“這個工作步驟太煩瑣了,一天肯定做不完,明天再說吧。”這些話語明顯表現出人們對抗不喜歡的工作時既焦慮又厭惡的心情。往往在這個時候,拖延就會冒出來。
從心理學上講,這種逃避現實的行為被稱為“鴕鳥效應”,就像鴕鳥那樣,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頭埋進沙子里,以為自己看不見就是安全了。人,為了躲避不喜歡的工作,明明知道問題必須得解決,也常常會采取刻意回避的態度,而拖延就是這一態度的外在表現。
設計師小落,早上剛到公司就被老板批評了。老板說小落整天都苦喪著臉,影響工作的氛圍。被老板批評過的小落正神游著,“周五的那個圖畫好了嘛,最好今天就交過來”,走到門口的老板對她吩咐道。
老板的這句話,把她驚醒了。這下完了!那張圖到現在還沒畫好。本來決定在周末完成的,結果和朋友出門玩到很晚才回家,回家倒床就睡根本忘了這件事情。其實,并非小落的健忘和沒時間導致了這次失誤,真相另有他因。
在公司干了一年了,小落漸漸地對這份工作產生了厭倦。當初找工作時,她渴望能把想法融入設計上,但小落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老板的設計構想畫出來,她覺得這些工作太無趣了,所以經常把任務留在Deadline的前一天晚上做。這下完了,弄了一個火燒眉毛。老板一走,小落立刻開始趕任務,整個人都處在焦頭爛額中。
馬克·吐溫說過:“每天早上先把最惱人、最討厭、最大的事情解決掉,那樣一天之中你就不再需要煩惱那件事情,我們常常會有鴕鳥心態,把惱人的事情留在后面處理,但那樣反而會讓我們無法專注地處理其他事情。”
把一天中最討厭的事情拖延到最后,會影響整天的心情;把工作上最討厭的任務拖延到最后,影響的不僅是心情,還有工作質量。倘若無法避免與討厭的事情相處,那么對于那些不喜歡的事情,不妨大氣地接受,然后像升級打怪般,靜下心來,逐一完成。
當然,你也無須強迫自己,一次性完美地完成一個大項目。學會把整個任務看作一棵待修剪的樹,先修理好它的小枝丫,在一點點行動中尋找能夠打敗負面情緒的充實感和快樂,讓最初的厭煩逐漸轉化成喜悅和成就感。
話說回來,這個世上怎么可能每件事情都合人心意呢?既然避免不了要遇到討厭的事,那就從心底緩和那些強硬的態度,留充裕的時間去和自己討厭的事情慢慢和解,那種狀態會比把事情拖延到deadline,最后胡亂交出一份糟糕的成績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