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結拖延癥: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
- 舒湄
- 1239字
- 2020-07-17 13:40:48
06.被逼到最后一刻,才能激發出動力
作者柏邦妮記錄過自己這樣的感受:“經過無聊的7小時劇本后,分秒必爭地趕回家,編輯們全體在等著我的封面文章,趴在電腦前一口氣寫夠5000才作罷……時間緊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
生活中,很多人都和柏邦妮有著同樣的感受:將工作拖至最后,在剩下的幾個小時內,加班加點,反而能聚精會神,產出高效率。
美國特拉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人們產生拖延的心理原因時,提出了一個名詞:尋求刺激。他們認為,當人們在高壓下做事時,腎上腺素會上升,能給他們帶來刺激。所以,有些人很享受拖延帶來的劣質快感。
某公司的數據統計員Z,她的工作周期制度是每個月做四次數據統計。換句話說,每個周末來臨前,Z必須得統計好這一個星期的數據。Z最喜歡周一,當同事們都繃緊神經投入工作時,她比較悠閑,因為還有五天時間來統計數據。
就這樣,在每個星期的前幾天,她總是悠悠地去做其他的事情,覺得這種工作方式很輕松。可是,到了周五,同事們的工作任務輕松不少時,Z需要整理幾個部門整個星期的數據。往往到這時,她才意識到時間轉瞬即逝,必須要熬夜干活,踩著時間的最后節點完成手里的工作。最后,再暗暗感嘆自己是一個“天才”。
關于這種心理,牛津大學朱克曼教授說:“你一次又一次地推遲完成任務,直到越來越接近最后期限,你錯誤地認為,這是最好的完成任務的方法。在推遲任務時,你所經歷的任何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并不是你繼續拖延的動機所在。相反,你所經歷的‘刺激’感是在時間所剩不多的情況下,匆忙趕工產生的一種焦慮感,這種情感是拖延產生的結果,而非原因。”
我們總將拖延本身變成一種壓力,認為壓力才最終成為前進的動力。但心理學家發現:雖然緊迫感會帶來一定的工作效率,事情被拖到最后也自然地面對了巨大的壓力,但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做事,不但會消耗我們更多的心理能量,還很容易引發焦慮。以這樣的方式完成工作后,會讓人筋疲力盡。
艾瑞克是一家外企的市場部經理,他的工作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市場部乃至全公司的的業務,在平常總是忙得不可開交,甚至找不到時間度假,工作永遠做不完。后來,他接受了一位效率專家的建議,時間變寬裕了很多。
艾瑞克說:“我每周工作50~55個小時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我也不需要把工作帶回家做。甚至,每天完成與過去同樣的工作任務,還能余出一個小時。我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制訂工作計劃,把工作按重要性依次排序。過去工作,習慣先做簡單容易的事情,把最難做的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或者是想利用許多零碎的時間解決。現在,每天一定用整塊空白時間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依次做第二項第三項,不重要的事情留在最后。把最困難的事情最先完成,避免了拖延情況的發生,少了不安和焦慮。”
艾瑞克節省時間的方法,就是立即處理,拒絕拖延。一味地放縱自己的拖延,享受拖延帶來的負面快感,當有一天大腦和身體承受不起這種刺激的時候,就很難再成為“正常”行列中的一員。學學艾瑞克的方法,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條例列出來,踏踏實實地工作。今日事,今日畢,不只是一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