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篇
養生說
【原文】
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1]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今[2]我此身,若少動搖,如毛發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3]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緜緜[4]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5],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6]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7],云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8],自然明悟。譬如[9]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于此。
【注釋】
[1]不拘:不論,不管。
[2]今:本意現在,如今。也有“此刻”之意。
[3]老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曰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4]緜(mián):同“綿”。
[5]兀然:空無茫然;昏然無知的樣子,如兀然躺下。
[6]俱:一同,一起。
[7]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
[8]諸障漸滅:各種障礙都會漸漸消除。
[9]譬如(pì rú):比如,好比。
【譯文】
已經感到腹中饑餓之時當開始吃喝食物,尚未吃飽就應當停止。進食之后就出去散散步,如此逍遙自在,務必使腹內食物消化空盡。當腹中食物消化空盡時,就立刻回到室內休息,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也不論采用坐著還是躺臥的姿勢,此時可以自己隨意,只需注意的是控制身體的舒適度,使之如同木偶一般。那時候我常常自言自語:“現在我這個身體,如果稍稍有所搖動,哪怕是有如毛發般大小的絲毫晃動,便會如同墮入地獄。猶如商鞅的治秦之法,亦如孫武的治軍之令,令下則勢在必行,若有違反者絕不饒恕。”
如果再用以佛家及道家老聃的練功之語,靜靜地凝視自己的鼻尖,數著自己的呼吸次數,綿延久之,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所用的速度不要太快。當默數到數百次以后,此時的心中就會覺得寂靜安然,此時的身體也會感到昏然無知的樣子,那一刻與靜虛空靈等同,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自然而然就都安靜而不動了。當數到數千次時,或許不能再往下數了,則另有一法,名叫“隨”字訣:就是隨著呼吸時與氣息同出,再與氣息同入,此時或許會覺得這種氣息從周身成千上萬的毛孔中散發出來,又向四面八方散去,猶如空中云彩蒸騰,霧幔消散,那些沒有源頭而來的各種病癥,便自然消除,各種障礙,也會自然滅絕,這樣一來,人也自然而然變得明晰、穎悟。就好比盲人,忽然間有了明亮的眼睛,這時何必還去請求別人指路呢?如此,我這老人的養生之法也都在此說明了。
論雨井水
【原文】
時雨降,多置器廣庭[1]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潑茶煮藥,皆美而有益,正爾食之不輟,可以長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藥也。《乾》以九二化[2],《坤》之六二為《坎》[3],故天一為水。吾聞之道士,人能服井花水[4],其熱與石硫黃鐘乳等,非其人而服之,亦能發背腦為疽,蓋嘗觀之。又分、至[5]日取井水,儲之有方,后七日輒生物如云母狀,道士謂“水中金”,可養煉為丹,此固常見之者。此至淺近,世獨不能為,況所謂玄者乎?
【注釋】
[1]廣庭:寬闊的廳堂。此亦指庭院。
[2]《乾》以九二化:指《周易》乾卦之九二,爻(yáo)辭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化:即化生,走出陰暗,走向生機。
[3]《坤》之六二為《坎》:《周易》坤卦之六二爻可變動,使之成為坎卦。
[4]井花水:清晨時第一次打的水,亦作“井華水”。其天一真精之氣浮結于水面,所以用來煎取補陰的藥物。還可以用來煎煮治療痰火、調理氣血。疽(jū):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5]分、至:二十四節令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譯文】
等到下雨的時候,多放置一些容器在庭院之中,如此收集起來的雨水甘甜潤滑,簡直難以形容。用這些水來潑茶煮藥,味道好而且對身體大有益處,若是天天食用這樣的水而長久不間斷,便能使人延年益壽。另外,比雨水稍差一些的井泉之水,若是甘甜清冷的,也都是治病的良藥啊。《易經》中的《乾》卦以九二爻預示陽氣將施,即將化生而走向生機,《坤》卦之六二可變動成為《坎》卦,所以萬物自太極天一都源于水。我曾聽道士說,人可以直接飲用清晨最初汲取的井水,但這種水的熱毒與石硫黃、鐘乳相當,如果不能適應這些毒素的人喝下去,也有可能引發背部和頭部生出毒瘡,我曾親眼看到過。另外,等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時候汲取井水,如果采用合理的方法將它儲藏起來,七日之后就會生出云母狀的菌類物體,道士稱之為“水中金”,可以把它蓄養起來煉成丹藥,這固然是常見的東西。然而就是這種極其淺顯貼近的事情,世上人卻都做不到,更何況是那些所謂深奧玄妙的事情呢?
論修養帖寄子由
【原文】
任性逍遙[1],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2]。以我觀之,凡心盡處,勝解卓然。但此勝解不屬有無,不通言語,故祖師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盡[3],眼自有明,醫師只有除翳藥,何曾有求明藥?明若可求,即還是翳。固不可于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無明。而世之昧者,便將頹然無知認作佛地。若如此是佛,貓兒狗兒得飽熟睡,腹搖鼻息,與土木同,當恁么時,可謂無一毫思念,豈謂貓狗已入佛地?故凡學者,觀妄除愛,自粗及細,念念不忘,會作一日,得無所住[4]。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見二偈[5]警策,孔君不覺聳然,更以聞之。書至此,墻外有悍婦與夫相毆,詈聲飛灰火,如豬嘶狗嘷[6]。因念他一點圓明[7],正在豬嘶狗嘷里面,譬如江河鑒物之性,長在飛砂走石之中。尋常靜中推求,常患不見,今日鬧里忽捉得些子。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注釋】
[1]任性:這里指聽憑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無所顧忌,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逍遙:優游自得;優哉游哉;無拘無束。
[2]勝解:佛教專有名詞,又作信解、信樂、信、愿樂,即凈心信順教法。勝解是深刻的理解,達到堅定不拔的階段,是最優勝的理解,妙悟。
[3]眼翳(yì):就是翼狀贅肉,是一種翼狀纖維血管的締結組織過度增生所致;長在上下眼裂之間的球結膜上,從眼角向角膜生長。發生的原因通常以在室外工作及常受陽光和風的刺激容易產生。
[4]無所住:出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
[5]偈(jì):即佛經中的唱詞,偈語。
[6]詈(lì):罵,責罵。嘷(háo):同“嗥”。吼叫。
[7]圓明:佛教語。謂徹底領悟,圓滿明覺。
【譯文】
為人處世想要盡其天性悠游自得,隨其緣來緣去空曠練達,只需除盡俗世利欲之念,沒有其他更優勝的妙解了。以我的觀點來看,但凡俗世利欲之念消失之后,優勝的妙解自然就能夠得以突出明了。但是這種優勝的妙解不屬于世間的事物,其中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些無法用語言表達通絡,所以佛祖對凡人的教誨到這里便停止了。就像眼睛上生長的贅肉消失,眼睛自然就會見到光明,醫師只能配制去除眼部贅肉的藥,何嘗能夠配制能夠求取光明的藥呢?光明之藥就算可以求取,但隨后眼睛上還是會難免生出贅肉。所以說不能在眼睛上有贅肉的時候求得光明,但也不能說長了贅肉的眼睛之外就沒有了光明。而世上那些愚昧無知的人,都把疲憊昏睡看作是進入了佛境。如果說這樣就是進入佛境,那么小貓小狗每天吃飽就睡,腹部隨著呼吸起伏,與土壤和樹木等同,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思維雜念,難道說貓狗也已經進入了佛境?所以說,凡是有學識的人,觀察虛妄執念,摒除過度愛欲,從粗略到精細,都念念不忘,這樣領悟禪坐一天,就能參悟出佛經中所說的“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弟弟你所教給我的,是否就是這樣的呢?因為看到兩句佛偈和精警策語,不由得渾身毛孔大張驚恐不已,特別想告訴你我此時的感受。寫到這兒,忽然聽到墻外有兇悍的婦人與丈夫互相毆打謾罵,叫罵之聲暴烈得能驚起飛灰煙火,如同豬狗嘶鳴吼叫。因而想到他們的那一點圓滿明覺的心性,就在這豬嚎狗叫里面吧。比如那江河能鑒照其他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在飛沙走石中更能展現無遺。在尋常靜寂之中想要推度尋求心靈的頓悟,往往遺憾找不到,而在今天這樣的喧鬧聲中,我反倒忽然捕捉到了一些感悟。記于元豐六年三月二十五。
導引語
【原文】
導引[1]家云:“心不離田,手不離宅。”此語極有理。又云:“真人[2]之心,如珠在淵,眾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善譬喻[3]者。
【注釋】
[1]導引:亦作“道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是修煉者以自力引動肢體所做的俯仰屈伸運動(常和行氣、按摩等相配合),以鍛煉形體的一種養生術,與現代的柔軟體操相近似,屬氣功中之動功。
[2]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道教稱有養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作稱號,如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在唐代皆封為真人,鬼谷子、張三豐、王重陽、安期生等皆為得道真人。
[3]譬喻:比喻。
【譯文】
專攻導引養生的學家說:“養生之道,在于,心要守護丹田而不遠離,雙手要護住臉面而不輕易離開。”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又說:“得道真人的心就像珍珠埋在深淵底部一樣,而平常人的心,則像泡泡一樣浮在水面之上。”這正是善于比喻的人所說的話。
錄趙貧子語
【原文】
趙貧子[1]謂人曰:“子神不全。”其人不服,曰:“吾僚友萬乘[2],螻蟻三軍[3],糠粃[4]富貴而晝夜生死,何謂神不全乎?”貧子笑曰:“是血氣所扶,名義所激,非神之功也。”明日問其人曰:“子父母在乎?”曰:“亡久矣。”“嘗夢見乎?”曰:“多矣。”“夢中知其亡乎?抑以為存也?”曰:“皆有之。”
貧子曰:“父母之存亡,不待計議而知者也。晝日問子,則不思而對;夜夢見之,則以亡為存。死生之于夢覺有間矣,物之眩子而難知者,甚于父母之存亡。子自以神全而不學,可憂也哉!”予嘗與其語,故錄之。
【注釋】
[1]趙貧子:據蘇轍《欒城集》中記載,趙貧子為一位落魄的文人,蘇轍謫居高安時與他相識。蘇軾謫居黃州時,趙貧子前去拜訪,并留住半年左右。
[2]萬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稱天子為“萬乘”。
[3]螻蟻三軍:把三軍將士比作螻蟻。
[4]糠粃(kāng bǐ):亦作“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粗劣而無價值之物。
【譯文】
趙貧子對別人說:“你的精氣神不齊全。”那人不服氣,說:“我將萬乘之君當作同僚友人,把三軍將士看作螻蟻之眾,視錢財富貴如糠粃賤物,而把生死看作是晝夜交替那么平常,你怎么能說我精氣神不齊全呢?”貧子笑著說:“你這些表現都是依靠血氣支撐而已,是借助名義所激發,并不是你本人的精氣神所表現出來的功勞。”第二天趙貧子又去問那個人:“你的父母還健在嗎?”那人回答:“已經去世很久了。”趙貧子又問:“你曾經夢見過他們嗎?”那人回答:“夢見過很多次。”趙貧子接著又問道:“夢中知道他們已經去世了嗎?抑或是以為他們都還活著?”那人回答:“兩種情況都有。”
趙貧子說:“對于父母是在世還是已經亡故,這是不用計算思考就能知道的事情。白天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夜晚你做夢見到他們,卻把已經亡故的父母當成還活著。關于生和死在睡夢與睡醒之間尚且還有距離呢,至于那些能迷惑令你心迷目眩而難以分辨的事物,要比確認父母存亡與否還要難很多。如今你自認為精氣神齊全就不再認真修學,可真是令人擔憂啊!”因為我曾經參與傾聽了趙貧子跟那個人的對話,所以就把他們所說的話都記錄下來了。
養生難在去欲
【原文】
昨日太守楊君采[1]、通判張公規邀余出游安國寺,坐中論調氣養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難在去欲。”張云:“蘇子卿齧雪啖氈[2],蹈背出血,無一語少屈,可謂了生死之際矣,然不免為胡婦生子。窮居海上,而況洞房綺疏[3]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眾客皆大笑。余愛其語有理,故為記之。
【注釋】
[1]楊君采:應作“楊君素”。杭州太守,是蘇軾父執輩。
[2]蘇子卿:即蘇武,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漢大臣。武帝時受命出使匈奴,遭扣押十九年之后才得以回國。齧(niè):同“嚙”,啃、咬。啖(dàn):吃或給人吃。
[3]綺疏(qǐshū):指雕刻成空心花紋的窗戶。此處借指豪華居室。
【譯文】
昨天太守楊君素、通判張公規邀請我去安國寺游玩,座席之中一起談論起關于調氣養生的事情。我說:“其他的都不值得一說,最難的就是去除自己的欲望。”張公規說:“蘇武出使匈奴反被扣留,因為不屈服而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牧公羊,每天靠嚼雪吞吃氈毛充饑,他因為明志不惜自刺,別人為了救活他而蹈壓其背使其吐出瘀血才幸免一死,如此受盡折磨他也沒說過一句屈服投降的話,可以說是看透生死邊際的人了。然而他也避免不了與胡人女子結婚生子。像他這樣窮困潦倒而住在北海之地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在豪華雕花居室之中洞房花燭夜的誘惑呢?由此可以知道,禁欲這件事不容易消除。”在座的客人都大笑起來。我喜歡聽他說的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就把這些記了下來。
陽丹訣
【原文】
冬至后齋居[1],常吸鼻液[2],漱煉令甘,乃咽下丹田。以三十瓷器,皆有蓋,溺其中,已,隨手蓋之,書識其上,自一至三十。置凈室,選謹樸者守之。滿三十日開視,其上當結細砂如浮蟻狀,或黃或赤。密絹帕濾取,新汲水凈,淘澄無度,以穢氣盡為度,凈瓷瓶合貯之。夏至后取細研,棗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不限丸數,三五日后服盡。夏至后仍依前法采取,卻候冬至后服。此名陽丹陰煉,須清凈絕欲,若不絕欲,其砂不結。
【注釋】
[1]齋居:齋戒別居。
[2]鼻液:指鼻涕。
【譯文】
冬至過后我開始齋戒別居,經常吸進自己的鼻涕,漱口片刻使其凝煉而后變得甘甜,然后就咽下去使其直達丹田之地。找出三十件瓷器,都有蓋子的,在其中小便,便出以后隨手把蓋子蓋上,再在上面寫上標記,從第一到第三十。將它們放在干凈的房間里,挑選了一些謹慎質樸的仆人看守那些瓷器。等到三十天后再打開查看,就會發現上面凝結了很多像漂浮的螞蟻一樣的細砂,有的顏色發黃,有的顏色發紅。再用細密的手帕將這些細砂過濾出來,重新取來干凈的水多次融化攪拌,溶解后的水干凈極了,我認為這是因為穢氣都被去除了,然后就取來干凈的瓷瓶把這些細砂合在一起儲存起來。到了夏至之后,取出來與棗肉和在一起細細研磨,使之成為梧桐子那么大的藥丸,空腹喝酒的時候吞下,不限制吞服的丸數,三五天后全部都吃完。夏至之后,依然依照之前的方法采這種細砂,但是要等到冬至之后再服用。這種方法就叫陽丹陰煉,當然那時候必須內心清凈,禁絕自己所有的欲望,如果不能禁欲,則那些細砂就不會凝結出來。
陰丹訣
【原文】
取首生男子之乳,父母皆無疾恙[1]者,并養其子,善飲食之,日取其乳一升,少只半升已來亦可。以朱砂銀[2]作鼎與匙,如無朱砂銀,山澤銀亦得。慢火熬煉,不住手攪如淡金色,可丸即丸,如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亦不限丸數。此名陰丹陽煉。世人亦知服秋石,然皆非清凈所結;又此陽物也,須復經火,經火之余皆其糟粕[3],與燒鹽無異也。世人亦知服乳,乳,陰物,不經火煉則冷滑而漏精氣也。此陽丹陰煉、陰丹陽煉,蓋道士靈智妙用,沈機捷法,非其人不可輕泄,慎之!慎之!
【注釋】
[1]疾恙(jí yàng):泛指疾病。
[2]朱砂銀:此乃方士用諸藥合朱砂煉制而成者。
[3]糟粕(zāo pò):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指廢棄無用的事物;食物經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廢物。
【譯文】
取來第一胎生了男嬰的母乳,但這必須是沒有疾病的健康父母,而且能夠好好撫養這個孩子,并能合理飲食的人,然后每天取一升乳汁,如果乳汁少,半升也可以。用朱砂銀來制作鼎和湯匙,如果沒有朱砂銀,用山澤銀代替也可以。經過小火熬煮煉制,不停用手攪拌等到乳汁成了淡金色,如果能做成藥丸,就趁熱做成藥丸,形狀如梧桐子那樣大小,然后空腹時用酒送服,也不限制服下的藥丸數量。這種方法叫陰丹陽煉。世上的人也都知道服用秋石以養生,然而那并不是清凈之物凝結而成的;又因為這是陽性的藥物,必須反復經火熬煮,經火熬煮之后剩下的都是它的廢物糟粕,其實這與燒煮食鹽沒什么差異了。世上人也知道服用乳汁可以養生,而乳汁,是陰性之物,如果不經過火燒煉制就會變得又冷又滑膩,而且其中的精氣也都漏掉了。這兩種陽丹陰煉、陰丹陽煉的方法,的確是道士靈驗智慧的妙用,是一種奇妙而快捷的方法,如果不是修道中人不能輕易泄露機密,要謹慎存留!千萬要謹慎!
樂天燒丹
【原文】
樂天[1]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2]敗。來日,忠州刺史除書[3]到。乃知世間、出世間事,不兩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也,今日真敗矣。《書》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也。”信而有征[4]。
【注釋】
[1]樂天:白居易,字樂天,唐代著名詩人。蓋:大概,差不多。
[2]爐鼎:爐灶與鼎。煉丹用具。多借指內丹家所說的丹田。
[3]除書:意為拜官授職的文書。
[4]征:驗證,證明;預兆,征兆。
【譯文】
白居易修建了一座廬山草堂,大概也是為了煉丹,然而快要煉制成功的時候爐灶與鼎卻破裂了。后來有一天,皇帝任命他為忠州刺史的詔書就送到了。這才知道留在俗世間出仕做官與出世入道升仙之事,是不能同時并存的。我有出世修仙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但是始終沒能實現,也是因為俗世間出仕做官還沒到徹底失敗的緣故,而直到今天才知道真的徹底失敗了。《尚書》中說:“人所希望達到的,上天定會順從他的意愿。”看來,實在可信而有所驗證。
贈張鶚
【原文】
張君[1]持此紙求仆書,且欲發藥[2]。不知藥,君當以何品?吾聞《戰國策》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藥四味而已: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于八珍[3],而既飽之余,雖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4]。若此可謂善處窮者矣,然而于道則未也[5]。安步自佚[6],晚食為美,安以當車與肉為哉?車與肉猶[7]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注釋】
[1]張君:即張鶚(è)。仆:我。
[2]發藥:原意指開發藥方治病。此指給人以勸戒、教誨、開導,以此當作藥石糾正缺點。
[3]八珍:八種珍貴的食物。古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鸮(xiāo)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此處泛指珍貴食品。
[4]雖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喂牲口的草料稱“芻”,此處代指牲口。豢(huàn):豢養,此處指喂養的牲畜。這句是說,如果已經吃飽了飯菜,那么,雖有牛羊犬豬之類的美味肉食擺在面前,你恐怕也會吃不下去而讓它們離開的。
[5]善處窮者:即會過窮困日子的人。于道則未也:這對于養生規律來說就未必完全僅此而已了。
[6]佚(yì):同“逸”,安逸,舒服。
[7]猶:如同,好比。
【譯文】
張鶚拿著這樣一張紙求我給他書寫一段話,姑且想以此當作修身養性的藥石。其實我也不懂修身的藥理,又怎能知道你需要什么藥品呢?不過,我聽說《戰國策》一書中有一劑良方,我服用它之后果真非常有效,因此就把它恭敬地奉傳給你吧。這藥方只有四味藥而已:一種叫平安無事當作顯貴,二是早早安寢當作富裕,三是緩步徐行當作車馬,四是推遲用餐可替作美味。那就是說,在你自身感到饑餓的時候再進食,吃蔬菜素食的感覺都能賽過吃下“八珍”美食,而且在吃飽了之后,即使有各種牛羊犬豬之類的美味肉食滿滿地擺在你面前,恐怕還巴不得讓人把那些東西趕快拿走呢。如果能做到這些的話,你就是一個善于在困窘中生存的人了,但是這對于道術修養來說就未必完全如此了。泰然緩步而使自己安逸舒服,推遲飲食而感受享用飯菜的美味,或許你要問,難道這是要把安步與晚食當作車馬和美味嗎?其實,如同有了這樣的車馬和美味存在于一顆安貧樂道的心胸之中,所以才會有這樣說法啊。
記三養
【原文】
東坡居士[1]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2]一肉。有尊客,盛饌[3]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元符三年八月。
【注釋】
[1]東坡居士:蘇軾自稱。
[2]爵:古代飲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
[3]饌(zhuàn):飲食,吃喝。
【譯文】
東坡居士我從今天開始,每餐飲食不超過一杯酒以及一個帶肉的菜。有尊貴的客人來訪,我會為他準備豐盛的飲食,那么就增加三倍,可以少于三倍,絕不能增多。有邀請我去做客的人,我就預先把這些原則告訴他,主人如果不聽從我的要求,反而一定要準備過多的酒菜,那么我就不去赴宴。所謂三養,第一是說要安分守己,這樣就可以用來養福;第二是說讓胃里留有寬余之地,這樣就可以養氣;第三是說可以省下飲食所需的費用,這樣就可以養財。元符三年八月書。
謝魯元翰寄暖肚餅
【原文】
公昔遺余以暖肚餅[1],其直[2]萬錢。我今報公亦以暖肚餅,其價不可言。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3];以活潑潑為內,非湯非水;以赤歷歷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4],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到希領取,如不肯承[5]當,卻以見還。
【注釋】
[1]公:此指魯元翰。暖肚餅:類似今天的暖水袋。
[2]直:通“值”,價值。
[3]故:因此,所以。懸:懸掛。
[4]項:脖頸,頸項。
[5]承:本意捧著。此處為接受之意。
【譯文】
魯公你過去贈送給我的暖肚餅,看它的價值能值萬貫錢。而我現在回贈給你的也是暖肚餅,那價值高得簡直不可言說。這暖肚餅中間是空的,卻看不見洞眼,所以不會滲漏;上方是直的,卻沒有“耳朵”,所以不能懸掛起來。這暖肚餅的內部能盛裝活脫脫的東西,但既不是湯又不是水;外邊赤條條清晰可見的是閃閃亮亮,但既不是銅也不是鉛。這暖肚餅以念念不忘為頸脖,卻不用解開也無需捆縛;這餅以聰明了了和知曉日常事物為肚腹,可它卻既不方也不圓。到時候希望魯公你及時領取;若是你不肯接受,自當推卻所見之物而及時退還。
辟谷說
【原文】
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測[1]。有人墮其中不能出,饑甚,見龜蛇無數,每旦輒引首東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隨其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復饑,身輕力強。后卒[2]還家,不食,不知其所終。此晉武帝時事。
辟谷之法以百數,此為上,妙法止于此。能服玉泉[3],使鉛汞具體,去仙不遠矣[4]。此法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何則?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
元符二年,儋耳[5]米貴,吾方有絕糧之憂,欲與過子[6]共行此法,故書以授之。四月十九日記。
【注釋】
[1]洛下:指洛陽城。深不可測:深得無法測量。比喻對事物捉摸不透。
[2]卒(zú):終究;終于。
[3]玉泉:又稱玉液。是用美玉碎屑制成的漿液,在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飲了它可以成仙。
[4]去仙不遠矣:離成仙不遠了。
[5]儋耳(dāněr):古代南方國名。又名離耳。漢元鼎六年內屬,稱儋耳郡。在今海南省儋縣。
[6]過子:指蘇軾的小兒子蘇過。行:修煉,修行。
【譯文】
在洛陽城地界有一個洞穴,這個洞深得簡直無法測量。曾經有個人不小心墜落洞中而無法爬出來,這人在極度饑餓時,發現洞中有數不盡的龜蛇,它們每天早晨便昂起頭來向東方張望,吸納初升太陽的光芒而吞咽到腹中。這個人看到這一切也跟隨龜蛇昂起頭來向東方張望,如此不停地效仿吸納,于是就不再感到饑餓,變得身輕力壯了。后來此人終于得以爬出洞穴回到家中,但從此不吃不喝,最后不知他的去向。這個傳說是晉武帝時期的事。
關于辟谷的辦法有上百種之多,而這里所講的方法才是上等的,最妙的方法亦不過如此。如果能夠長期飲服玉屑與甘露合成的玉液,使玉液中所含的鉛汞全部儲備于體內,那就離修行成仙不遠了。這種方法很容易看明白,也很容易施行,可惜普天之下有很多人不知道此法,即便是知道了往往也不能付諸行動,然而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能夠虛靜恬淡而寂寞無為的人,世上已經沒有了。
元符二年,適逢儋耳之地的米糧很貴,我們家很快就有絕糧的憂慮,于是便想和幼子蘇過共同修煉辟谷之法,所以將此法書寫下來傳授給蘇過。四月十九日記。
記服絹
【原文】
醫官張君傳服[1]絹方,真神仙上藥也。然絹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時當蓋稻草席耳[2]。世言著衣吃飯,今乃吃衣著飯耶?
【注釋】
[1]服:服食,服用。
[2]耳: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于“了”“啊”。
【譯文】
醫官張君自說有一副祖傳的服食以絹為餌的藥方,這真是修道成仙的上等藥方啊。然而眾所周知,絹本來是用來抵御寒冷的,現在卻拿它來充當吞服食用之物,看來,等到天氣寒冷的時候就要使用稻草席充當衣物遮蓋軀體了。以往世人都說穿衣吃飯,現在就應改成吃衣穿飯了吧?
記養黃中
【原文】
元符三年,歲次庚辰;正月朔,戊辰;是日辰時,則丙辰也。三辰一戊,四土會焉,而加丙與庚:丙,土母,而庚其子也。土之富,未有過于斯時也。吾當以斯時肇養黃中[1]之氣,過此又欲以時取薤姜蜜作粥以啖[2]。吾終日默坐,以守黃中,非謫居[3]海外,安得此慶耶?東坡居士記。
【注釋】
[1]肇(zhào):開始,初始。黃中:心臟;內德。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黃為中央正色。
[2]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鱗莖,鱗莖和嫩葉可食。啖(dàn):吃,食用。
[3]謫居:在被貶謫之地居住。
【譯文】
元符三年,按歲次排列當是庚辰年;正月初一是戊辰日;這一天早晨的三時到五時,就可以稱作丙辰了。三辰一戊,按照五行來說恰好是四個屬土的時辰會集到一起,再加上丙和庚,此時丙是土母,而庚屬其子。五行之中土之富盛,從沒有能超過這個時辰的了。我應當在這個時候開始修養我的心臟之氣,等過了此時又想趁著最佳時刻及時取出薤姜蜜熬粥來吃。我整天默然靜坐,以守護我的黃中之氣,如果不是被貶謫到這個偏僻的山海外之地居住,又怎能有這樣值得慶祝的好運氣呢?東坡居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