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服飾新視界: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學術論壇(2014)作者名: 熊兆飛本章字數: 4367字更新時間: 2020-07-24 18:26:10
地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與實踐
鐘蔚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摘要 在服裝設計同質化的現狀下,從創新設計角度和文化符號傳承和保護角度,以區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楚文化為例,從中汲取最具代表性的楚紋樣作為文化符號,從符號學角度分析目前對區域性文化符號運用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和創新規律,提出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途徑。
關鍵詞 區域性;文化符號;楚文化;創新
在與國際接軌的新形勢下,趨同已成為大勢所趨,塑造獨特的、個性化的服裝產品已成為當代服裝品牌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我國服裝產業起步較晚,國內品牌之間呈現同質化嚴重、設計含量低的普遍現狀。本文從分析區域服裝品牌同質化嚴重、缺少設計含量的現狀出發,以區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楚文化為例,從中汲取最具代表性的楚紋樣作為文化符號,從符號學角度分析目前對區域性文化符號運用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和創新規律,提出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途徑。
1 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區域文化導人服裝設計形成差異化的設計理念,服裝設計師應充分挖掘和提取地域性文化符號,并將其運用到區域服裝品牌建設中,通過重建區域性文化符號的現代設計價值,形成服裝品牌間的差異化設計。以此優化、提升地方服裝品牌文化價值,驗證區域文化在培育、振興區域品牌的意義和作用,使地域文化脈絡得以延續,營造我們熟悉的且具有精神歸屬感與可識別度高的地域性服裝風格。通過文化與設計的交融,重構區域服裝風格,以此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由于我國服裝產業起步較晚,國內服裝品牌之間呈現同質化嚴重、設計含量低的普遍現狀,服裝企業也存在一味的抄襲、模仿國際大牌的設計,自主創新能力非常薄弱;同時國內品牌之間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也對品牌文化價值不夠重視,對地域性文化不夠重視,導致區域服裝品牌沒有形成特色的現象,在設計層面中表現為服裝款式的復制、設計形式的抄襲、傳統文化符號的簡單堆砌和濫用等,直接導致服裝產品雷同和服裝品牌中的認同感及精神歸屬感的喪失。筆者從地域性文化符號的創新應用途徑對服裝設計進行有益的實踐。
不同地域、時代和風格的文化都可以濃縮成為文化符號。符號作為最基本的信息傳達元素,從古到今就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如中國的文字符號、幾何符號、象形符號、圖形符號等就是基于信息符號的使用和傳播而發展起來的。地域性文化符號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符號化,其概念源于地域性文化的概念。符號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人通過符號來理解、掌握、解釋世界,符號是認識事物的一種簡化手段。符號和服裝同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記載和傳遞人類文明的媒介,同樣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征。當前對區域性文化符號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1 模仿照搬
目前對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領域的運用,基本上是元素全盤繼承,設計上缺少創意。文化符號的運用不應是簡單、表面的生搬硬套的疊加,而應在理解這些文化符號的精神內涵基礎上通過創新設計表達到服裝載體上。國內主要存在模仿照搬、簡單借用、過于視覺化表現等方面現狀。
1.2 簡單借用
過多注重符號視覺化表現是目前服裝設計中較為常見的做法。雖然文化符號成為表現民族風格特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設計師最主要的設計元素表現手法之一,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國外消費者對中國服飾的喜好而表面化的應用,勢必會制約我國服裝設計的發展,更難創造出真正的中國風服裝。
2 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創新設計中的價值
在服裝設計中,將服裝設計元素看作符號使用的一種形式,實現服裝風格和形式美上的完美統一,達到通過獨特的視覺形象來營造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的目的,從而推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我省的文化軟實力。
2.1 理論價值
區域文化符號與服裝創新設計屬于設計新課題,為服裝設計提供了豐富靈感和深厚內涵。楊雪梅和劉滿中在《淺析楚文化對我國當代藝術設計的啟示》一文中提到“當今的世界已經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形態,而我國的藝術設計正是在這種多元化所帶來的震蕩中徘徊。我們必須積極地去挖掘出我國豐富的文化積淀,找尋出民族傳統文化中藝術家們的獨特思維模式以及藝術產物所體現的審美特質,這樣我國的藝術設計才能健康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下去”[1]。將楚文化中最有特色的理論精華以及審美內涵提煉出來,再結合我國現代藝術設計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以便探索出楚文化與當代設計的切合點。
2.2 應用價值
區域文化符號作為視覺性、文化性、導向性符號,應與服裝品牌開發結合,體現獨特的地域人文情懷和獨特品牌價值力,增強區域服裝品牌的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服裝作為一個時尚的符號,不僅濃縮著一個產業集群的物質資本,還傳達著一方水土蘊藏的文化內涵,不僅代表著一個都市或一個省區的產業科技水準,更展現出作為地域品牌旗手的地方政府的政治文化素養,展現出區域經濟文化的時代特征。因此,服裝設計在擺脫單純地追求產品的物質體驗的基礎上,應以文化價值力為基點,塑造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及對消費者更深層次的精神滿足,從而使他們對區域性服裝設計風格形成一種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目前對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領域的運用,基本上是將區域文化符號全盤繼承,設計上缺少創意。文化符號的運用不應是簡單、表面的生搬硬套的疊加,而應在理解這些文化符號的精神內涵基礎上通過創新設計表達到服裝載體上。重符號視覺化表現是目前服裝設計中的較為常見的做法。雖然文化符號成為表現民族風格特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設計師最主要的設計元素表現手法之一,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國外消費者對中國服飾的喜好而表面化的應用,勢必會制約我國服裝設計的發展,更難創造出真正的中國風服裝。
武漢大學的郭永航發表的論文《國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對我國的啟示》中表示:“自從1947年阿多諾和霍克海第一次提出文化產業至今,文化產業已經在各國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區域文化產業近幾年亦受到了重視,我國各地紛紛制訂了各自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國外如倫敦等地也都有各自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具體戰略。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有著以下幾種體現:首先,戰略計劃的制訂,對主體進行多元化的推廣;其次,向全民宣傳參與文化的建設;第三,戰略目標的制訂,戰略措施上的具體布置,詳細落實這些目標以及措施是需要充分利用該區域的本土文化優勢和特色的;第四,將提高該區域的居民對本區域的身份的認同感與加快地方區域的社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相結合。這些特點可以對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借鑒。”[2]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提出的“文化工業實際上是對‘文化產業’的否定批判”[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工業”一詞最初產生的語境被新的語境所置換,它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中性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文化產業”。
在國內外最新文獻中汲取營養,針對區域文化研究以及設計形態研究的最新動向,全方位深入解讀,并探索古代文化與現代設計相契合的方法,將藝術理論與服裝創新設計實踐相結合,綜合運用符號學方法、實證研究及社會調研等多種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國內區域文化符號研究及在設計領域應用的狀況與特征,探索我省區域文化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客觀分析我省區域文化背景下服裝設計創新應用的方法和途徑,總結其規律;通過產學研對接完成文化、創意、創新、品牌的系統化運作。
楚紋樣作為區域性文化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傳統藝術的現代重生,一直是當代服裝設計師們探索的重大問題。楚紋樣的應用問題是一個復雜的設計文化課題,無法概念化、公式化地生搬硬套,但可以按照創新思維的方法和總結一些成功實例為服裝設計提供創新應用途徑。
3 代表性的區域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的不謀而合——以楚紋樣為例
3.1 楚紋樣造型手法與當代造型手法一致
楚紋樣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極富地域文化特色,其造型法則多與當今國際流行趨勢相吻合,如簡化、抽象、夸張、象征等藝術表現形式。楚紋樣中存在大量的奇異造型,其造型方法值得借鑒。楚紋樣的魅力是不容置疑的,在服裝設計領域若能將其利用好,會給設計帶來深厚文化內涵。同時,楚文化借助服裝設計創新也會得到更大范圍的認識和傳播。
3.2 楚紋樣的精神價值和當今服飾流行風格吻合
楚紋樣有著鮮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是楚地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給予我們很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筆者認為通過符號學分析法,提出符號原型、隱喻、抽象、替換等符號的運用方法將地域性文化符號運用到服裝創新設計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3 區域性文化符號融入區域服裝品牌開發
區域文化導入服裝品牌設計形成差異化的設計理念,通過重建區域性文化符號的現代設計價值,形成服裝品牌間的差異化設計。以此優化、提升地方服裝品牌文化價值,驗證區域文化在培育、振興區域品牌的意義和作用,通過文化與設計的交融,重構區域服裝風格以此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對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文化——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楚紋樣的讀解和歸納運用,并對現代服裝設計提出創新應用途徑,著重解決古為今用與現代審美需求的問題。對已有的在區域文化下其他形式的產業品牌與設計進行橫向對比,總結成功經驗,確立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路線。
4 區域性文化符號與現代服裝設計應用措施
4.1 技術路線
從符號學視角來分析審視區域文化符號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的價值;從設計創新的角度,對區域文化符號的文化價值、應用價值和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探討;用設計學與應用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與時俱進的定位文化符號[4]。以楚文化中為例,將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文化符號——楚紋樣用現代符號學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與服裝設計相契合的可行性方案,旨在運用獨特的視角,創作出既有區域文化特色又不失現代設計語意,具有現實功能性、應用性的藝術品和設計作品,并提出與區域服裝品牌對接生產的可行性與市場前瞻性。
4.2 實驗手段
通過實地考察、案例分析對區域文化符號進行歸納、提煉、整合、再造,如建立區域符號矢量圖庫、區域文化符號數字化模型、區域文化符號運用于服裝面料設計、區域文化符號運用于服裝創新設計等,是對具有本土文化的區域消費者個性化消費的要求和對市場占有率的快速反應。具有區域性的原創本土服裝品牌會帶動整個區域的服裝產業以及整個產業鏈的逐步形成,因此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
以區域文化符號為文化載體,以創新思維理論與實踐為研究途徑,以產學研項目為實踐手段,以形成區域服裝差異化設計,建設區域服裝品牌為目標的路徑。論證楚地區域文化有助于形成差異化區域品牌特色從而促進形成“差異化、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 楊雪梅.劉滿中.淺析楚文化對我國當代藝術設計的啟示[J].山東文學,2009(10).
[2] 郭永航.國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對我國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9(10).
[3] 阿多諾,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7:159.
[4] 楊和森.圖騰層次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