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服裝流行趨勢體系研究中的維度

訚珺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摘要 服裝流行趨勢體系的研究近幾年成為服裝設計學、服飾心理學、服裝史學、服飾美學的研究重點,并能為服裝產業鏈的高速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裝流行趨勢的社會學特征、文化學特征等理論研究或服裝流行趨勢的應用設計研究上,對其系統化的體系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成果更為零散,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服裝;流行趨勢;體系

服裝流行趨勢體系的研究既能夠為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領域研究提供有力輔助,又能夠為紡織服裝業和消費者提供比較可靠的未來時尚設計方案的科學依據。但目前將服裝流行趨勢進行體系化、系統化研究的學者、機構非常少,相對應的研究成果更少。大多數研究者都是從某一側面入手,偏重于對服裝流行自身特征的審視,并未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綜合考量。任何一個子系統的研究作為一個完整系統的某一組成部分都是不足以通觀全局的,對服裝流行趨勢預測的研究不能替代服裝流行趨勢體系的研究,同樣僅僅對服裝流行文化的論述也不能對服裝產業的發展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目前對服裝流行趨勢體系的研究,眾多國內外學者有從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的理論視角展開的文本研究,也有從經濟學的角度利用數理建模的研究方法將服裝的各部分元素拆分進行流行趨勢的數理分析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及文獻主要有以下幾類。

1 有關服裝流行趨勢預測的理論研究

1.1 服裝流行趨勢研究的意義

江南大學的李超德教授在《論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研究的相關因素》一文中圍繞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研究的相關因素,闡明了服裝流行趨勢研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而明確要從方法論的高度認識服裝流行趨勢研究的重要意義,進而構建合理的研究體系;蘇州大學陸平在其論文《流行預測理論分析與研究的實際意義》中論述了服裝流行的社會影響力及對服裝企業建設的現實指導意義;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劉心寬、趙凱兩位研究者在《服裝流行因素探究》一文中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對服裝流行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討,并得出探索服裝流行因素對服裝業是至關重要的這一結論;由張星主編的《服裝流行學》一書針對服裝流行的特征與規律以及流行傳播的層次性、傳播性、方式等問題,結合現代服裝流行史以及市場變化、品牌策劃等理論,進行系統地分析和論述,但該書缺乏理論創新點,多為當前各種有關服裝流行理論的綜合表述。

1.2 人的社會厲性使服裝流行趨勢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社會學特征

法國著名思想家羅蘭·巴特在其著作《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中強調以符號學理論為背景的建構方法,把流行服裝雜志作為一種書寫的服裝語言來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體系既是不斷變異又是永恒回歸的雙重特性,并且認為服裝作為交流工具,我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據我們時代的慣例表達我們對于自己想要成為何種人所懷的希望;美國的蒂安娜克蘭在Fashion and Its Social AgendaClassGenderand Identity in Clothing中也認為:“服裝在偽裝社會地位時是有用的,可以作為打破社會地位的限制,讓個人呈現出比實際有更多的社會或經濟資源的一種手段”;在高宣揚教授的《流行文化社會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論述流行服裝及飲食,他認為時裝流行的動力學基本原則就是它的自我發動、自我推動和自我更新的原則;天津工業大學馮曉冉的碩士畢業論文《生活方式影響下的服裝流行研究》以社會人群研究為流行趨勢研究的核心,以社會人群生活方式為研究根本,著重論述了服裝流行中的社會影響因素;蘇州大學碩士生蔣熙在畢業論文《論社會價值觀對服飾樣式變拓的影響——關于性、階級、時代等因素與服裝樣式變化的關系》中討論的問題是社會價值觀對服裝樣式的影響,在分析大量歷史上和現存的服裝樣式的基礎上利用多學科——尤其是性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論點來進行剖析。

1.3 從傳播學、心理學方面研究服裝流行的動力機制

西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吳尚在《服飾流行傳播與過程淺析》中從傳播學角度出發對服飾流行的三種傳播理論即齊美爾的“下滴論”、水平流動論和布倫伯格的下位文化層革新論進行了探討,并以此為依據分析了服飾流行的進程,指出服飾流行內部機制在當代服飾營銷和消費中的實際意義;天津工業大學研究者朱廣舟、邱香林在《服裝流行發生的心理分析》一文中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服裝流行發生的機制和動機,指出服裝流行是個人機能和社會機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1.4 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服裝流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蘇州大學2010屆碩士畢業生李昭慶的畢業論文《服裝流行與文化影響力研究》以選擇實證方式從服裝流行角度研究文化影響力。指出流行服裝的文化影響力具有強勢主流為主、特色呼應為輔,多元競放為主、統領規范為輔,相互交融為主、獨立演進為輔,人為運作為主、自然發生為輔的發展動向。

1.5 從服裝設計教學的角度研究流行趨勢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系統思考的教育作用

東華大學研究者騰兆媛在《基于實踐的中國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教育探索》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全新視角和翔實案例,深入分析并科學地總結了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教育的關鍵目標、邏輯順序、主要方案和重點內容。以理性總結教學實踐為基礎,結合人才培養的重點案例,形成了解決服裝設計學科理性教學的可行性方法。

1.6 將服裝流行現象作為時尚學的研究范圍

德國著名形式社會學派哲學家齊美爾對時尚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時尚心理的社會學研究》、《時尚》、《時尚的哲學》等短文中,他認為時尚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人的“二元性”,它作為表達個性的一種社會方式同時兼顧了個人對個體性與群體性的需求,是一種社會可接受和安全的方式,使個人從他人中區分出自身,同時能夠滿足個人對適應社會和模仿的需求,成為對個體性缺乏的一種補償;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中的一章《服裝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論述了時尚的發生是由現代生活中擁有經濟權力的有閑階級在炫耀消費行動中顯功能和潛功能引發的;而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在分析了巴黎時裝秀后,發現最終總是有那么幾套衣服會被所有的買家看中,有某種共同的東西在驅使大家走到一個會合點上,他稱之為“集體選擇”。時尚正是通過這種神秘的、不為人知的共同選擇過程展開的。他認為時尚是一種“自我推動的社會過程”;美國F.I.T時尚設計學院社會學教授川村由仁夜在她的專著《時尚學》中認為,服飾是可見的實體產品,但時尚卻只是象征性的文化產品。對她而言,被許多時尚理論家所忽略的“體制結構”才是打造出時尚現象的幕后推手。

2 有關服裝流行趨勢預測的方法論研究

2.1 服裝流行趨勢的預測方法研究

美國學者Perna.R的《流行預測》是全面闡述流行預測方法的一本書;英國學者黛安、卡斯迪在《色彩預測與服裝流行》一書中講解了色彩預測的流程、預測者的語言、預測者使用的方法以及改進當前系統的可能性;由吳曉菁編著的《服裝流行趨勢調查與預測》中闡述了現代流行的起源與發展,介紹國際國內的流行預測系統,明確流行預測所要掌握的信息和技術,結合中國服裝市場的流行報告范例。該書主要以介紹為主,對流行趨勢預測并無建立系統的、具有創新特色的研究方法論。

2.2 利用信息技術對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方法的研究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庫茨米切夫·維克多的科研項目《用圖像識別的方法對服裝的流行趨勢進行預測》中,利用圖像軟件對一段時期以來的流行服裝進行分析比較,對流行趨勢的預測方法進行新嘗試;江南大學周琴的碩士畢業論文《用回歸分析法預測服裝流行色》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對預測服裝流行色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色彩學及預測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將定性、定量結合的預測方法;江南大學的碩士生狄宏靜在其碩士畢業論文《基于BP神經網絡的春夏女裝流行色預測研究》中利用BP視覺神經網絡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對流行色進行了自主程序的設計,將感性化概念與理性化研究深入結合,為其趨勢的預測提出了更為科學化的依據;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的沈敏敏、陳雁在《流行色的服裝穿著心理尖點模型研究》中以托姆突變理論為指導,通過尖點突變模型,指出流行色的服裝穿著心理演變過程具有多態性、突變性、漸變性、滯后性和可逆性特點;武漢科技學院的張元美在《服裝流行趨勢中具體款式的預測方法——2009年意大利女式連衣裙趨勢預測》中運用數學統計方法結合數據分析軟件對服裝的具體款式進行分析及預測,從而通過具體的數據針對性地對服裝的款式設計及板型進行指導,文中以意大利女式連衣裙為例對上述方法進行分析檢驗。

服裝流行趨勢預測及其發布,作為一種與紡織和服裝工業息息相關的前瞻性信息研究和傳播方式,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效用。而對服裝流行體系的研究則是一項綜合門類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協同完成。在21世紀的高速信息社會中,誰在未來發展中窺視先機,誰就將掌握未來世界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西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2]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 巴特.流行體系[M].敖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川村由仁夜.時尚學[M].陳逸如,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5] 麗塔.流行預測[M].李宏偉,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6] 黛安,卡斯迪.色彩預測與服裝流行[M].李莉婷,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7] 張星.服裝流行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8] 吳曉菁.服裝流行趨勢調查與預測[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9] 周琴.用回歸分析法預測服裝流行色[D].無錫:江南大學,2005.

[10] 狄宏靜.基于BP神經網絡的春夏女裝流行色預測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1.

[11] 李昭慶.服裝流行與文化影響力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12] 馮曉冉.生活方式影響下的服裝流行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7.

[13] 蔣熙.論社會價值觀對服飾樣式變拓的影響[D].蘇州:蘇州大學,2004.

[14] 吳尚.服飾流行傳播與過程淺析[J].紡織科技進展,2010(4):75-76.

[15] 李超德.論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研究的相關因素[J].絲綢,2007:47-48.

[16] 劉心寬,趙凱.服裝流行因素探究[J].四川絲綢,2006(3).

[17] 陸平.流行預測理論分析與研究的實際意義[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18] 朱廣舟,邱香林.服裝流行發生的心理分析[J].紡織科技進展,2005(1):69-70.

[19] 程偉,程智力.基于服裝流行趨勢預測信息數字化再現方法的探究[J].藝術百家,2010.

[20] 沈敏敏,陳雁.流行色的服裝穿著心理尖點模型研究[J].絲綢,2009:42-44.

[21] 滕兆媛.基于實踐的中國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教育探索[J].紡織學報,2011(32):112-1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昭苏县| 灵石县| 沙雅县| 祁连县| 阿勒泰市| 迁西县| 长宁区| 锡林郭勒盟| 南宁市| 县级市| 乐昌市| 北海市| 黑龙江省| 吴桥县| 安平县| 胶南市| 桐乡市| 石城县| 永春县| 洱源县| 伊宁市| 沅陵县| 隆昌县| 闸北区| 平邑县| 贺兰县| 胶州市| 佛教| 小金县| 凤凰县| 博乐市| 新密市| 石渠县| 阿克| 河北省| 武隆县| 会昌县| 大悟县| 从江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