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新視界: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學術論壇(2014)
- 熊兆飛
- 4572字
- 2020-07-24 18:26:13
服裝形態的反視覺效應
徐媛媛 熊兆飛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漢 430073)
摘要 如今,設計師對于服裝造型空間的設計不再滿足于三維立體,而是通過一些工藝技術或科學手段使立體空間向四維虛擬空間轉變。本文主要研究了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在建筑空間設計、工業產品設計以及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通過對光影、服裝色彩、造型材料的研究與創新運用,使服裝的可視空間向虛空間轉換,達到服裝形態的反視覺效應。
關鍵詞 空間;虛空間;虛與實;立體服裝;第四維
1 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定義
空間不是人為的框架,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空間作為第三維度,時間作為第四維度,在三維向四維的轉換中,空間和時間是緊密相關的。時間顯示了物質運動過程的先后,或者說事物的順序性;而空間則顯示了物質運動的范圍,或者說事物的廣延性。在不同的相對運動的慣性系里,時間因參照系的不同而不同,沿運動方向的空間距離也不同。在第三維度中的空間能被觀者通過感觀感受到的被稱為可視空間,而在第四維度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換的空間被稱為虛空間。
1.1 可視空間的定義
第三維度被稱為是可視空間,即由長寬高所構成的能夠被人所感受到的所看到的立體空間。“空間概念”作為一種反映空間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從對空間的許多屬性中,抽出特有屬性概括而成的。空間這一概念是相對于“實體”來說的,我們一般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由實體圍合的“空”的部分就是空間。所謂造型空間,是從無限的空間中限定出來的,實體不僅占據三維空間,同時也限定出了空間。
可視造型空間就是指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創造出來的可視的靜態的空間形象,是能夠被欣賞者直觀地感受到的空間藝術想象。
1.2 虛空間的定義
虛空間是相對比較新穎的空間形式的提法,隸屬于建筑設計范圍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物體實體空間外的空間部分,是該空間的擴展或延伸,這種空間的擴展或延伸一般是由物體運動造成的,物體的運動軌跡也可能產生空間擴張的范圍,以及某種暗示產生的心理空間都屬于虛空間的范疇。空間與時間相結合,使空間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轉換、推移,使直觀的實在的可視^間變成自由聯想中的虛空間。
虛空間的概念在建筑中被廣泛運用,如中國園林建筑中的“偽[1]”山水、門洞、漏窗等。另外,還以其他的藝術形式存在,如繪畫和平面設計中的留白,空白的面積給觀者以無限的想象。
2 可視空間與虛空間在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中的運用
從已有的設計作品來看,當代國內外的設計者也在有意或無意地運用可視空間和虛空間結合的表現手法,即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諸如以虛為用、虛實相生、虛實轉換和故事性等虛實表現手法,無論在環境與建筑設計、工業產品設計還是視覺傳達設計中都有體現。
2.1 可視空間與虛空間在建筑中運用
建筑的處理,就是空間處理的藝術。在建筑設計中,“實”是指建筑材料及其色彩、機理等方面;而“虛”代表著一種設計氛圍或者通過其他媒介表現出的虛幻的東西,如光源、聲響等。'不同的“實”的元素組合可以產生出不同樣式的“虛”的效果。
圖1
在國內的建筑設計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中國古代園林的建筑設計。園林中的空間的虛實性常常利用自然或者人工條件來實現,例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虛實空間的結合,增加了游園的樂趣;又如,“深山藏古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富有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其原因還在于空間的曲折變化。在國外的建筑設計中,建筑師們極力運用材料來試圖“軟化”建筑中的冰冷感,如運用高科技的材料金屬、反射玻璃表達出沖突、碰撞、扭曲、斜置、破碎的藝術形式,從而創造出虛幻的意境。其中玻璃幕墻(圖1)最具代表性,主要是利用光影和造型來營造虛幻空間。玻璃幕墻可以反射四周景色的色彩及物象來豐富自身,是虛實空間轉換的典型。
2.2 可視空間與虛空間在工業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工業產品設計在日常生活中除去要求實用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創意性,而這種把虛實空間的結合來進行設計,既能突出其設計作品的趣味及創意性,還能達到一定視覺沖擊效果。比如,一把用線纏繞的椅子(圖2),既具有一定的實用效果,其線型的造型構成的虛空間還給欣賞者以視覺沖擊力和回味性。諸如此類的設計國內國外比比皆是。
圖2
2.3 可視空間與虛空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
國內的一些視覺設計師利用已有的三維立體物體,運用光源角度的不同,形成不一樣的虛空間。如圖3所示,中間所造物體在無光源的情況下,是一種單調獨立的狀態,當有光源照射的時候,又會分為兩個不同的視角,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虛空間的狀態。通過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不僅可以增加作品的多個視角點,而且使作品更加富有趣味性。
圖3
國外視覺傳達應用情況:蘋果公司在去年向媒體發出的一張邀請函上(圖4),將“12”這一數字投射的陰影描繪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數字“5”。這種虛實的設計不僅給觀者帶來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而且還使觀者對于這一設計產生了無數的聯想。
圖4
3 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
在服裝設計中,服裝虛空間其實要比服裝可視空間更切合人的審美心理需求。一般來說,截止到服裝發展的現階段,大多數服裝都是注重面料、結構、機理等較為單調的設計,缺少了幾分趣味性。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對于服裝設計做出了新的創新,開始頻繁地以建筑空間為原本來進行服裝空間的轉換:由平面到立體,由三維的可視空間到四維的虛幻空間,由視覺的局限到思維的開放。這種轉換開發了服裝設計創新的新領域。
3.1 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聞的轉換媒介
巴黎時裝設計師Pierre Balamin曾經說過“衣服是一種流動的建筑”,所以對于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的媒介的研究可以從建筑空間的轉換設計中總結,在這里概括為三種,分別是:光影效應、色彩效應、造型材料。
在空間設計中,光影是一個重要的設計元素。當光源不存在時,服裝會呈現出原本的立體空間;當光源存在時,服裝會根據光源的位置以及時間的推移呈現出多個隱藏的空間。這些都是光影對服裝的表現效應,而色彩往往通過明暗、冷暖、色相之間的對比來達到吸引人的視覺中心點的目的,通過色彩的色相明暗冷暖的差異性,增強服裝的視覺沖擊。同時,在光的影響下,色彩的邊緣隨著光暈散開,使得虛空間的氣氛越發明顯。最后,根據服裝造型的不同需要,造型的材料在材質上也有所不同。例如,18世紀的西方,為了達到服裝外形空間上的視覺效果,以銅質或鐵質制作胸衣[2],穿起來更以人體上半部形成“V”造型。又如,中國古代服裝中,有的為了營造飄逸的效果,所用的服裝材料就是很輕盈的紗;有的為了營造華麗莊嚴的氣氛,用厚重的錦緞來作為服裝設計的材料。
3.2 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效應
人對一件設計作品的主觀感受中,約87%的信息靠視覺來獲得。服裝的虛實空間的轉換的視覺效果主要靠外界光源來呈現,光能夠強化視覺中心。而服裝造型、服裝材質、服裝色彩以及外界光源又會直接影響到人的生理心理反應與主觀感受,激發出一種情緒。以Iris van Herpen的奇幻王國女裝系列為例,如圖5(a)所示的最深海底的不明海洋生物般的蓬蓬裙,給人的是神秘幽深的心理感受;如圖5(b)所示,讓四濺水花凝固定格的服裝,給人和平清凈的心理感受;如圖5(c)所示的形似蝴蝶造型的裙子,給人靈動跳躍的心理感受。
圖5
4 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間轉換的意義及應用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服裝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其功能性,開始追求在服裝中注入藝術元素。這種追求給時尚界帶來了激烈的競爭,設計師為了做出歷任嘆為觀止的時裝藝術而進行不斷地探索創新,越來越復雜的外空間造型,甚至于有些運用模仿大量建筑結構制造一件時裝已經成為時裝界的一種設計潮流,而關于服裝中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也成為設計師用來創新探索的道路之一。
4.1 可視空間與虛空間轉換的意義
4.1.1 對于服裝材料的意義
中國的服裝文化發展到現在,其過程是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于變異性與創新性,中國的服裝受其內涵的影響,通常以天然材料為服裝的面料,如絲、毛、棉、麻。西方服裝雖然一直都存在創新性,但很多時候設計還是僅僅局限在服裝傳統面料上。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對于服裝面料有新的要求,可以刺激服裝的面料改造或是服裝異料的運用。
4.1.2 對于服裝造型的意義
自從世界上有了服裝,人們就開始研究服裝與人體的設計關系以及造型關系。造型從公元4世紀以前的平面式時期到公元6世紀的半立體化時期,到公元13~14世紀的立體式時期,再到公元18世紀的立體式的完善時期,服裝的造型從二維平面完成了到三維立體的轉化。但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時尚圈,服裝造型僅僅局限在對三維立體外空間進行設計是不夠的。對于服裝第四維空間的研究以及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研究,在服裝造型的發展上有很大的利用空間。
4.2 服裝可視空間與虛空間轉換的應用
在服裝設計中,可視空間是相對于服裝外輪廓而言的,虛空間是要通過光影或色彩對服裝材料和造型的作用來呈現。運用半透明或反光的服裝材料進行編織或者堆積或者鏤空,達到一定的造型效果,通過色彩或者光影的渲染,使清晰的外輪廓在光影下虛化,吞噬掉的影子和光形成虛空間,與實空間相結合,并隨著光源的變化,相互轉化,形成一種虛幻的反視覺效果。
5 結語
總的來說,可視空間與虛空間在服裝藝術設計中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于怎樣把握好這個視角,欲呈現什么樣的表達效果,還要對這個領域做更深的研究。要想處理好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關系,只有在看不到的虛空間中做文章,運用可視空間中的資源,結合光影、色彩、造型來豐富虛空間中的內容,達到三維空間向四維空間的轉換效果,使服裝造型空間設計變得內容豐富,意蘊深遠。筆者在這方面的研究頗有心得,通過對一些建筑與光影互動時的形態的觀察,發現光影對于建筑有一種吞噬的效果,立體的建筑與光影的結合達到了一種虛擬的四維空間效果,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場館——鳥巢(圖6),它的設計結構縱橫交錯,加之光影的效果,使鳥巢的空間結構看起來更加的虛幻。筆者通過對鳥巢的結構特征的研究,總結出可視空間與虛空間的轉換在服裝設計中的表現方法。
圖6
參考文獻
[1] 鄧牛頓.有無虛實之間——中國藝術哲學三題[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4):65-72.
[2] 馬宏宇.由中國傳統的虛實觀論藝術設計中的虛與實[J].DESIGN DESEARCH(設計藝術研究),2011,3(3):51-56.
[3] 程玉金,聞棟.淺析建筑立面的虛實處理[J].山西建筑,2008,34(34):25-26.
[4] 崔全順.淺談設計空間的虛實性[J].遼寧林業科技,2008,(2):53-54.
[5] 王偉.《考工記》設計思想中的造物與象外之物[J].藝術探索,2008,22(2):57.
[6] 宋靜秋.淺談建筑空間[J].甘肅科技,2004,20(9):141-144.
[7] 薛偉.當代服裝空間構成藝術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253-256.
[8] 韓耀紅.服裝空間的表現與交流[J].文藝研究,2011,(9):71.
[9] 王曉博.光效應藝術的再認識[J].藝術探索,2008,22(2):61-64.
[10] 劉建鉛.服裝內部空間形態與服裝造型設計關系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0_
[11] 呂佳.立體化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與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08.
[12] 張宇.論服裝的視覺藝術[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2.
[1] “偽”即仿造之意,“偽”山水是指中國傳統園林中山水的創造多以自然為出處,仿造自然界的風景,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生境。
[2] 前部中央插入帶狀鯨骨或木片、金屬片,把鯨須事先按體型曲線彎好,嵌入衣身,在胸衣上沿,也橫著嵌入一條彎好形的鯨須,背后的鯨須似乎是直線的,強迫性地壓迫肩胛骨,使背顯得很平。
- 公共關系學(第二版)
- Keras與深度學習實戰
- 研究生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版)
- 2019年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復習全書【要點精講+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全國法律碩士《397法碩聯考專業基礎(法學)》歷年考研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15小時高清視頻】
- 配色與打樣
- 信息管理專業英語教程(附全套音頻·第3版)
- 美術高考風向標: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專業高考試題分析與比較
- 2020年西藏自治區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公司理財(原書第11版)習題集
- 會計學原理
- 酒店項目選址和價值評估
- 知識協同工作流建模、服務規劃與服務組合
- 劉詩白《政治經濟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環境設計:手繪表現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