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新視界: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學術論壇(2014)
- 熊兆飛
- 6087字
- 2020-07-24 18:26:12
淺談影響國內服飾發展的色彩因素
徐靜婭 熊兆飛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漢 430073)
摘要 隨著世界各地時裝周陸續展開后對我國時裝界的影響,使人們對服裝色彩的認識和要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中國古代的服裝除了能蔽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的標志,色彩更是區別等級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今對顏色的搭配與時裝新形勢的探索越來越成為國內設計師的嚴峻話題,既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又賦有十足個性化的時裝將是現代新形勢下的需求。
關鍵詞 服裝;色彩;情感;政治;流行趨勢
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一年一度世界各地時裝周陸續展開對我國時裝界的影響,隨著中國服裝市場的進步,使人們對服裝色彩的認識和要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中國古代的服裝除能蔽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的標志,色彩更是區別等級的重要元素之一,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如今對顏色的搭配與時裝新形勢的探索越來越成為國內設計師的嚴峻話題,既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又賦有十足個性化的時裝將是現代新形勢下的需求。
1.2 色彩在服裝中的重要性
在服裝設計中,色彩起到了視覺醒目的作用,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色彩作為服裝設計三要素之一,是生動、醒目、有沖擊力的因素。人們首先看到的是顏色,其次是服裝造型,最后才是服裝材料和工藝問題,所以服裝色彩作為服裝的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色彩與服裝兩者之間的關系出發,探討色彩的審美特征及運用,并提出如何更為合理地把色彩應用在服裝設計當中,以促進服裝設計的發展。
2 認識色彩
2.1 色彩三要素
色彩三要素,色彩可用色調(色相)、飽和度(純度)和明度來描述。
人眼看到的任一彩色光都是這三個特性的綜合效果,這三個特性即是色彩的三要素,其中色調與光波的波長有直接關系,亮度和飽和度與光波的幅度有關。
2.2 色相
色彩是由于物體上的物理性的光反射到人眼視神經上所產生的感覺。色的不同是由光的波長的長短差別所決定的。作為色相,指的是這些不同波長的色的情況。波長最長的是紅色,最短的是紫色。把紅、橙、黃、綠、藍、紫和處在它們各自之間的紅橙、黃橙、黃綠、藍綠、藍紫、紅紫這6種中間色——共計12種色作為色相環。在色相環上排列的色是純度高的色,被稱為純色。這些色在環上的位置是根據視覺和感覺的相等間隔來進行安排的。用類似這樣的方法還可以再分出差別細微的多種色來。在色相環上,與環中心對稱,并在180度的位置兩端的色被稱為互補色。
2.3 明度
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稱為明度。計算明度的基準是灰度測試卡。黑色為0,白色為10,在0~10之間等間隔的排列為9個階段。
色彩可以分為有彩色和無彩色,但后者仍然存在著明度。作為有彩色,每種色各自的亮度、暗度在灰度測試卡上都具有相應的位置值。彩度高的色對明度有很大的影響,不太容易辨別。在明亮的地方鑒別色的明度比較容易,在暗的地方就難以鑒別。
2.4 純度
用數值表示色的鮮艷或鮮明的程度稱之為彩度。有彩色的各種色都具有彩度值,無彩色的色的彩度值為0,對于有彩色的彩度(純度)的高低,區別方法是根據這種色中含灰色的程度來計算的。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因為明度的不同,彩度也會隨之變化的。
3 色彩相關概念和屬性
3.1 色系
色彩可分為無彩色系和有彩色兩系大類。無彩色系有黑、白、灰,彩色系有紅、黃、藍等顏色。
3.2 色彩冷暖
色彩的冷暖涉及個人生理、心理以及固有經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是一個相對感性的問題。色彩的冷暖是互為依存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襯托。并且主要通過它們之間的互相映襯和對比體現出來。一般而言,暖色光使物體受光部分色彩變暖,背光部分則相對呈現冷光傾向,冷色光正好與其相反。色彩的冷暖感覺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由于聯想而形成的。紅、橙、黃色常使人聯想起東方旭日和燃燒的火焰,因此有溫暖的感覺,所以稱為“暖色”;藍色常使人聯想起高空的藍天、陰影處的冰雪,因此有寒冷的感覺,所以稱為“冷色”;綠、紫等色給人的感覺是不冷不暖,故稱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是相對的,在同類色彩中,含暖意成分多的較暖,反之較冷。
3.3 色彩對比
色彩對比主要指色彩的冷暖對比。電視畫面從色調上劃分,可分為冷調和暖調兩大類。紅、橙、黃為暖色調,青、藍、紫為冷色調,綠為中間色調,不冷也不暖。色彩對比的規律是:在暖色調的環境中,冷色調的主體醒目,在冷調的環境中,暖調主體最突出。色彩對比除了冷暖對比之外,還有色別對比、明度對比、飽和度對比等。
在攝影中,色彩對比有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補色對比、冷暖對比、面積對比、黑白灰對比、同時對比、空間效果和空間混合等的對比。
4 色彩感情與心理的研究
4.1 紅色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眼中辨識度最高的顏色是紅色,因為紅色光波的波長是最長的。穿著同種款式、同種面料的人群里,人們當然第一眼關注到的莫過于穿著紅色衣服的人。它屬于積極的、擴張的、外向的暖色調領域,是鮮明的代表,常向人們傳遞出興奮、熱烈、吉祥、革命、激情、危險等的心理訊息。
4.2 橙色
在色相環中,橙色是紅與黃色的中間色,并為三原色之一藍色的補色。橙色對人們視覺上的沖擊雖不及紅色那么強烈,但它的明度偏亮,所以注目性也相對較高。在近幾年服飾搭配中,人們都很追捧著橙藍的搭配,因為它會給人一種精氣神的沖擊。這種色彩也像紅一樣,具有給人光明、華麗、快樂、沖動的力量。
4.3 黃色
黃色的光感是所有色彩中最亮麗、最活躍的。在色相環中,黃色與紅色和藍色并駕齊驅地構筑了顏料的三原色。在服飾中,黃色常運用于夏季的服飾中。當黃色置于最鮮艷的色彩純度時,它向人們揭示出光明、活潑、權勢、高貴、嫉妒、誘惑等錯綜復雜的思想情緒之中。
4.4 綠色
在色環中綠色是黃色與藍色對等混合的結合體,并為紅色的補色。它對人的視覺影響顯得較為平靜、溫和。經常看綠色不但可以消解疲勞,而且還促進人的精神興奮,達到寬人心胸、解除郁悶的作用。這種顏色近似于青草表面的色彩感覺。人類誕生在綠色的搖籃里,純正的綠色多蘊涵著和平、生命、青春、希望、安逸等想象意味。
4.5 藍色
人們常說它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象征著自然、遼闊、理智、安詳、包容、危險、神秘。藍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也是最冷的色彩。在服飾設計中運用藍色的元素更顯成熟、穩重、端莊的氣質。
4.6 紫色
紫色由于具有強烈的女性化性格,在服裝設計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當的限制,除了女士服裝外,男士類的設計不常采用紫色為主色。它既富有威脅性,又富有鼓舞性。紫色象征虔誠,優美可愛使人心醉!同時又處于冷暖之間游離不定的狀態,明度明顯偏低,使它給人心理上的消極感。在服飾用色中可以向它不斷加入白色,產生出許多層次的淡紫色,從而顯得柔美、動人。
4.7 黑色
黑色沒有色相,但具有高貴、穩重、科技、莊嚴的意象。常用于禮服、政治工裝等一些特殊場合。服飾設計大多利用黑色來塑造高貴的形象,也是一種永遠流行的主要顏色,適合與許多色彩進行搭配。
4.8 白色
白色意味著高級、科技、純潔、寒冷、嚴峻的意象。在服裝設計中我們可以摻一些其他的色彩,形成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蘋果白等,在服飾用色上,這樣會使顏色顯得更加有活力和內容感。白色是永遠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顏色搭配。
5 流行色
5.1 正確認識流行色
流行色即時髦、時興的色彩,由于流行色運用范疇不同,所運用的色彩也不同,流行色通常是由幾組經常變換的色調組成,每組色調又由不同明度、色相、純度的色彩組合配置而成。流行色在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時代產生了不同時代的色彩。每一種色彩的流行,都表現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時代、社會、民族、季節的變化和流行色的演變規律,永遠是預測流行色發展方向的依據和指南。
流行色演變的規律一般經過初興、盛行、衰落三個階段,多數流行色能延續三四年,有的流行一兩年就消失,有的流行色在衰退之后的二三十年可能又重新成為流行色。日本提出流行色循環的大規律是“明色調—暗色調—明色調,或是暖色調—冷色調—暖色調”的發展演變趨向。
流行色是社會心理的反映,它作用于心理、影響于感情,它可以依時代而變化,依地域而差異,依個人差異而懸殊。流行色也是人類生理觀念的需求,人們的色彩視覺直接影響到流行色的變化和發展,它的變化和發展也是人們色彩視覺生理上平衡和補充的需要。
5.2 中國傳統色彩與流行色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色彩學專家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色彩科學理論,對中國流行色進行研究。198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國絲綢流行色協會首次向國內外發布了以敦煌藝術色彩為基調的服飾,兩年后春夏絲綢流行色卡,開始并引導色彩的流行和消費,而這些色彩的靈感來源就是中國古代敦煌壁畫中的色彩。
據專家統計分析,自1980年至1984年,中國的流行色處于以艷紅和沙灘貝殼色為代表的暖色流行周期,而紅色是中國的重要傳統色彩;1985年,在中國的流行色中,又出現了以中國傳統的“竹葉青色”為代表的藍綠色;1986年,歷來由古代帝王專用的黃色,開始出現在時服中,張藝謀導演將中國傳統色彩和傳統服飾色彩淋漓盡致地融入其中,向世人表明今天的新的服飾上賦予新意,成為流行色中一顆閃爍的新星;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表演,中國和幾千年前的中國同屬一個民族,中國傳統色彩文化以其特殊的內涵與神韻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本質所在。
中國傳統色彩寄托著中華民族的感情所在,因此它就是中國流行色的源泉,隨著中國在國際上地位的不斷提高,它也將成為國際流行色的源泉。
5.3 中國傳統色彩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色彩作為現代服裝設計元素之一,既能從中找到設計靈感,又能使設計者的設計思維更加活躍,這些來自傳統色彩、傳統服飾色彩及傳統色彩觀念對現代服裝設計的應用及對設計思維的啟發,值得我們每一位設計者去研究。
6 流行趨勢
6.1 流行趨勢的發展狀況
由于服裝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極為貼近,市場需求每時每刻都不曾間斷,故一直被稱為“永不衰落的產業”,擁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服裝就如同一種符號,古代社會中服裝的色彩有嚴格的區分,不同的服飾色彩代表著一個人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這就是“禮”的表現。如今改革開放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對封閉的色彩認知也有了新的變化,但我國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近年來雖然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不斷提高,可我國服裝行業對色彩的認知度并不高,仍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可以與國際服裝品牌相媲美的設計。
6.2 定義服飾流行趨勢的因素
人們常常在討論每年的服裝流行趨勢是怎樣得知的,比如顏色、風格都是誰來發布的,是預測還是大的研究機構來引導的。時尚從來都不是大眾先追捧,而是由設計師們追捧。大師們設計東西往往就是分為兩種,第一種:自己偶然看到了什么有靈感了;第二種:看熱點,進而拿主流視角作為自己設計的元素之一。第一種往往體現的比較多的是新穎的細節設計——流行元素的載體。對于這種,我們永遠沒法預測,只能跟風,因為誰也不知道哪個大師突然會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只有等時裝發布會出來,進而震驚時尚界,然后受到頂級設計師夸贊,二流設計師從中找到靈感再次創造新的設計,三流設計師模仿,不入流的設計師盜版。第二種情況是幾個大師坐在一起聊天,聊聊最近的熱點,就把那些主流風格、流行顏色都定下來了。比如前幾年聚焦的伊拉克戰爭,后來就流行迷彩,后來出了部電影《法國艷后》就流行宮廷復古風格,這個剛接近尾聲,去年出的《Goosip Girl》,下半年就開始了英倫學院風,然后經濟危機,簡約實用風又有點蠢蠢欲動了。
7 政治與服飾藝術的色彩融合
7.1 藍咔嘰布的海洋
在漢語世界里,“衣冠”一詞本來就具有特殊的意味。它代言著文明、開化與正統。但衣冠只是路徑,只是表達,它通往的都是自己千年不變的道路。在《六億螞蟻》一書里,法國記者羅伯特·吉蘭這么描述著他的中國印象:“不管走到哪里,人們都穿著藍布衣服。……姑娘們也穿著長褲,除了下垂的頭發或農民式的辮子,她們穿得跟男人一模一樣。……一群群人,一個個都像是剛從藍墨水中洗澡出來,一身去不掉的藍色。”吉蘭由此感慨,這個國家是一座“螞蟻山”,億萬民眾是棲息其中的“藍螞蟻”(圖1、圖2)。“藍螞蟻”成為當時中國內地人的代名詞了。藍螞蟻,這一比喻所表現的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所蘊涵的意義,遠比人們可以想到的要深遠。事實上是這個國家的整齊劃一、漸漸軍事化。但他忽略了一點:這個國家曾經多少次地變換衣冠,然而精神的核心,卻似乎沒有變化過。
圖1
圖2
7.2 1979年的那頂白色牛仔帽
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開始了為期八天的美國訪問。五天以后,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競技場,這個剛剛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風云人物”,并以48個整版篇幅詳盡報道的“新中國的夢想家”,大大方方地戴上了兩名女騎士送來的白色牛仔帽(圖3、圖4)。這個象征性的細節,不僅引發了世界范圍的熱烈報道,它也讓這場行將夭折的演出柳暗花明。牛仔帽是一個符號,是一種政治隱喻,更是牛仔服飾突入中國的第一步。那一年,牛仔藍風靡了整個中國。
8 現代中國符號運用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世界文化漸趨大同,如何在全球時尚文明的大潮中異軍突起,走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民族時尚感來,一直是各時尚界人士所致力追求的目標。而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世界化,中國元素也更為中國乃至世界時尚界人士所熱衷與推崇。近年來,在各大國際影展及頒獎典禮上都可見身著富有中國民族特色服飾的明星藝人出現在星光大道上。譬如,范冰冰所著大氣唯美的中國傳統金色龍袍裝,鞏俐所著韻味風流的中國紅旗袍裝,李冰冰所著典雅婉約的藍色青花瓷裝,張靜所著繽紛絢麗的初唐裝等(圖5~圖7)。當翔龍舞鳳、梅蘭竹菊、青花瓷、寫意詩詞等這些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色彩元素出現在這些明星藝人的服飾上時,無形之中就將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展露在了世界人的眼中,這是中國民族時尚文化為世界所認知的一個非常好的發展趨勢。至于不足,只能說是希望各時尚界的大師在著筆設計這些時尚服飾的時候不要過多的拘泥于形式上的中國元素,而更多的是表現出的中國民族元素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 范文東.色彩搭配原理與技巧[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 劉紀輝.色彩與形象[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
[3] 朱譜新.染織色彩原理及配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4] 伊達千代.色彩設計的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劉世群.藝術色彩基礎[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6] 徐艷芳.色彩管理原理與應用[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1.
[7] 貝蒂·艾德華.貝蒂的色彩[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
[8] 劉孔喜.坦培拉繪畫技法與教學[M].安徽: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9] 毛雄飛.色彩構成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10] 崔唯,周鈞,龐綺.服裝色彩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11] 羅伯·吉蘭.六億螞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55
[12] 賈璽增.中國服飾藝術史[M].天津:天津人美出版社,2009.
[13]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
[14] 李鵬程.色彩結構[M].2版.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15] 俞愛芳.色彩構成訓練[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16] 李莉婷.色彩構成[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5.
[17] 360百科.色彩三要素[EB/OL].http://baike.so.com/doc/746758.html,2013-04-09.
[18] 百度百科.色彩的冷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12737.htm.
[19] 百度百科.色彩對比[EB/OL].http://baike.baidui.com/view/299933.htm.
[20] 法里德·扎卡利亞.時代年度風云人物[J].時代雜志(TIME),1978.
[21] 呂選明.獨家:國際時裝舞臺上的新中國元素[N].新京報,20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