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質量的法律法規、質量監督和質量標準化

一、質量的法律法規

產品質量法規是調整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或用戶及政府有關行政機關之間有關產品質量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國家有關產品質量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律。建立相應的產品責任及相應的法律、法規,是保障市場有序競爭和發展的基礎。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責任法律制度主要是圍繞國家的質量監督體制和產品質量問題而制定。我國涉及產品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產品質量的基本法

即《產品質量法》,共分6章51條,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和產品質量責任。該法于1993年9月實施后,先后于2004年、2009年又進行了修訂。它是我國第一部產品質量法。

2.涉及產品質量的專門法律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認證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

3.有關產品質量的綜合性法律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工業產品質量責任》等。

4.有關服裝產品標準的法規

如《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1 8401—2010)等。

二、質量監督

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特別是在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買賣雙方爭議和行為的評判,質量監督隨之產生和發展起來。在20世紀,許多發達國家基本都經歷了產生、發展并逐步完善質量監督的過程。

1.質量監督的概念

質量監督是對社會生產、流通和消費各過程的產品、服務質量的監督和督導。在國際標準ISO 8402:1994中,質量監督的定義是:為確保滿足規定要求,對實體的狀況進行連續的監督和驗證,并對記錄進行分析。

2.質量監督的內容

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1)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產品質量抽查,監督產品標準的貫徹執行情況;

(2)處理產品質量申訴,進行產品質量仲裁檢驗、產品質量鑒定;

(3)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對產品質量認證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對獲得認證的產品質量及產品認證標志的使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4)參與對免檢產品、名牌產品的審定,當獲得免檢產品、名牌產品稱號和標志的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時,進行產品監督檢查。

3.產品質量監督的依據

對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應以產品所執行的標準為判斷依據。未制訂標準的,以國家有關規定或要求為判斷依據。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工業產品,必須符合強制性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未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必須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和衛生指標的要求。

(2)產品必須具備應當有的使用性能,但對產品存在的使用性能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監督檢查時,要把假冒偽劣產品和只有一般質量問題的產品(仍有一定使用價值的處理品、疵品)嚴格區分開來,做到處理適當,避免隨意性。這是法定的默示擔保條件。

(3)在無標準、無有關規定或要求的情況下,以產品說明書、質量保證書、實物樣品、產品標識表明的質量指標和質量狀況作為監督檢查時判斷的依據,這是法定的明示擔保條件,是生產者、銷售者對產品質量作出的保證和承諾。

(4)監督檢查優質產品時,判斷產品質量的依據是獲獎時所采用的標準或技術規范。

三、產品質量的責任

1.產品質量責任的概念

產品質量責任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及其他相關主體違反國家有關產品質量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法定的產品質量義務,對其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應當依法承擔的法律后果。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是質量行政管理和產品質量責任合一的法律,其規定的產品質量責任是一種綜合責任,包括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生產者的產品質量責任

為了保障用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規定了明確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質量本身。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生產的產品應當符合三項要求,即產品無缺陷、具有適應性和符合性。產品的適應性指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能滿足預期的使用目的;產品的符合性則指產品質量符合在產品或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產品符合以上要求的,即為《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合格產品,否則即為不合格產品。

(2)產品或其包裝上的標識。產品或其包裝上的標識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1]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2]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名和廠址;

[3]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的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的,相應予以標明;

[4]期限使用的產品,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試用期或者失效期;

[5]若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害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3)對假冒偽劣產品。為了從源頭杜絕假冒偽劣產品,我國的《產品質量法》規定了生產者的禁止行為,包括:

[1]不得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

[2]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

[3]不得偽造或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準;

[4]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3.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

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進貨檢驗。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銷售者應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產品進貨檢驗主要是檢驗產品自身是否符合默示擔保條件和明示擔保條件,即是否是合格產品。同時,也應檢驗產品和其包裝上的標識是否符合規定要求。

(2)關于產品質量的保持。銷售者對于進貨檢驗時確認合格的產品,有義務采取各種必要措施,保持產品原有質量,以防損害、變質。

(3)關于銷售產品的標識。銷售者對所銷售的產品,應當具備與生產者所規定的產品或與其包裝上的標識完全一致的標識要求。

(4)關于假冒偽劣產品。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對銷售者也規定了有關假冒偽劣產品的禁止行為,包括:

[1]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

[2]不得偽造或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準;

[3]不得摻雜、摻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四、質量的標準化

1.標準與標準化的概念

我國GB/T20000.1—2014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指出:標準是指“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文件”。標準是企業各項生產活動和管理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的重要尺度,是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產品標準決定了產品質量。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標準化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的活動。標準化工程由三個關聯的環節組成,即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條文中第三條規定:“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的實施監督。”這是對標準化定義內涵的全面清晰的概括。

2.技術標準概念

這類標準是企業進行生產活動和確認產品質量水平的技術尺度,是直接用以衡量產品質量的依據,如產品標準、零部件標準、工藝標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產品的技術標準,它是對產品結構、性能、規格、質量和檢驗方法所作的統一的技術規定,是組織生產、檢驗產品質量、進行質量管理的主要依據。企業的技術標準主要是對國家標準和專業標準的具體化,但為了確保競爭優勢,有些企業的標準水平高于國家標準和專業標準的水平,也有企業直接采用國際標準。

3.技術標準種類

標準按其作用不同,可分為基礎、產品、工藝、工藝裝備、零部件及原材料毛坯等六種標準,服裝企業常用的主要是前三項標準。基礎標準是指具有最一般共性和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如服裝號型系列、服裝專用術語名稱、服裝裁剪制圖等標準,它們是制定其他標準的前提;產品標準是指國家及有關部門對某一大類產品或特定產品的造型款式、規格尺寸、技術要求、質量規定、產品檢驗、包裝、儲運等方面所作的統一規定;工藝標準是指產品質量要求,即把產品加工工藝過程、特點、要素及有關工藝文件,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及客戶要求加以統一而形成的標準,此類標準多為企業標準,數量很多,變化頻繁。

4.技術標準適用范圍

技術標準按其適用范圍不同,一般又可分四個層次:國際、國家、專業及企業標準。

(1)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構(ISO)中有一個“服裝規格系統及其技術委員會”(簡稱“133技術委員會”,ISO/TC133),專門制定有關服裝技術的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可在全世界范圍內參考使用并在相關會員國內必須執行。

(2)國家標準:是由各個國家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標準,如英國的國家標準是“BSI”,美國的國家標準是“ASTM”,日本的國家標準是“JIS”。我國標準代號為“GB”,是指在我國范圍內都必須貫徹執行的技術標準。

(3)專業標準:我國代號為“ZB”或“FZ”,也稱部或行業標準,是指在有關工業部門范圍內必須貫徹執行的技術標準,亦可是國家標準的預備標準。

(4)企業標準:我國代號為“QB”,是指僅限于本企業范圍內適用的技術標準,由企業自行規定,也可由客戶提出要求。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需要,采用的標準也就不同。企業酌情制定,亦可成為專業標準的預選標準。

5.服裝技術標準的基本內容

服裝標準通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標準名稱:標準名稱應簡明,能準確地反應標準核心內容并與其他標準相區別。

(2)適用范圍:規定本標準適用或不適用的領域,若服裝產品款式、色澤相同,規格一樣,但材料不同,則其有關規定均應相應調整,有的差別還很大。因此,應說明適用范圍。

(3)規格系列:通常包括以下內容:號型設置方面,國內銷售服裝應以GB1335—2000為依據。成品主要部位規格方面,一般上衣至少應給出衣長、胸圍、領圍、袖長和肩寬五個部位,下裝應有腰圍、臀圍、褲長或裙長三個部位。此外還可據生產實際情況及客戶所提來選定成品規格尺寸。成品規格測量方法及公差范圍應規范統一、明確具體,必要時可附圖說明,公差范圍應按要求確定上下限范圍,量化單位也應統一一致。技術標準中要注明材料的各項要求,特別是面料、里料、襯墊料、縫紉線等均應注明,并在工藝色卡上用小樣標示,對材料用量、使用部位、輔料及裝飾材料的使用均應詳細指明。

(4)技術要求:服裝產品技術要求,是為滿足使用要求而必須具備的技術決策指標和外觀質量要求,常包括以下內容:材料絲綹方向規定,即明確不同服裝產品、不同部位衣片允許傾斜及其范圍的規定;面料衣片縫合時,布面花紋圖案、條格對正及允許偏差程度;面料正反面及倒順方向規定;色差規定,即不同服裝不同部位色差程度規定;外觀疵點名稱及各部位允許存在的不同程度規定,必要時應附圖說明;衣片允許拼接部位及范圍的規定;縫制技術質量要求,如針碼密度、縫跡要求等;成衣外觀質量要求平整,對稱、圓順、整潔。

(5)等級劃分規定:說明產品計數單位(件或套)和成品質量評等劃級細則,主要根據成衣規格尺寸、縫制質量、外觀形象等不同因素綜合評定。

(6)檢驗規則:包括檢驗項目、內容及類別、檢驗所用工具及方法、抽樣或取樣方法、檢驗結果評定等。

(7)包裝、標志、儲存要求:對包裝容器、材料、規格、方法提出要求,內外標志應明顯清晰、正確、齊全,儲存及搬運應連續、集中、經濟,要保證產品在送達消費者之前一切完好無損。

(8)其他及附加說明。

紡織服裝品有很多相關技術要求與規范。常用標準如服裝號型標準(GB/T1335.1—2008服裝號型男子、GB/T1335.2—2008服裝號型女子和GB/T1335.3—2009服裝號型童裝)、襯衫規格GB/T2667—2017、單服、套裝規格GB/T2668—2017、消費品使用說明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GB5296.4—2012、紡織品維護標簽規范符號法GB/T8685—2008、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GB/T22282—2008、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FZ/T01053—2007、毛呢套裝規格GB/T14304—2008、專業運動服裝和防護用品通用技術規范GB/T21980—2017、服裝標志、包裝、運輸和儲存FZ/T80002—2016、服裝成品出廠檢驗規則FZ/T80004—2014、襯衫GB/T2660—2017、棉服裝GB/T2662—2017、男西服、大衣GB/T2664—2017、女西服、大衣GB/T2665—2017、西褲GB/T2666—2017、羽絨服裝GB/T14272—2011、絲綢服裝GB/T18132—2016等。

6.管理標準

這類標準是為了保證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業務活動的正常化和規范化以及確保產品質量而制訂的各種基本規定和各項業務準則,如工作程序、生產流程、操作規程、職責條例、考核標準等,管理標準是衡量工作質量的主要依據。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 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 14000系列環境質量標準等,正是由于反映了管理標準而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企業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加強檢查,通過各種反饋信息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標準的修訂積累資料,為質量管理工作的PDCA循環提供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安陆市| 固镇县| 东明县| 田林县| 广德县| 达拉特旗| 依安县| 玉田县| 鸡西市| 内江市| 苏尼特左旗| 晋江市| 沧州市| 中山市| 稷山县| 宁津县| 井陉县| 长海县| 鄂州市| 琼中| 烟台市| 独山县| 缙云县| 武隆县| 中西区| 南康市| 米林县| 府谷县| 运城市| 乌拉特前旗| 海林市| 阿城市| 新民市| 长汀县| 丰镇市| 黄大仙区| 巴马| 大城县| 东源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