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在和女孩溝通的時候,也應該掌握藝術和技巧,要知道如何表揚女孩才能給她最大的鼓勵,而如何批評女孩才能起到教育效果又不傷害她的自尊。因此,我們在和女溝通時,一定要注意分寸和技巧,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23. 給女孩營造溫馨愉悅的家庭氛圍
《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句話的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意思,相同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最終會結出不同的果實。其實,這是闡述了環境的重要性。
不僅植物如此,女孩也是一樣。因為環境的熏陶影響著每一個人,而家庭氛圍的好壞更是對女孩的性格、思想、習慣有著重要的影響。
6歲的婷婷是家里的獨生女,媽媽非常寵愛她,無論婷婷想要什么,媽媽都盡量滿足她。而爸爸卻認為不該這樣寵溺女兒,于是常常提出反對意見。媽媽則拿出“富養女孩”的道理來爭辯,爸爸卻說“富養女孩”不能僅僅是物質上滿足女孩。
于是,為了該怎樣教育婷婷的問題,爸爸媽媽經常“開戰”。有一天,老師看到婷婷在上課的時候偷偷落淚,就問她發生什么事情了。婷婷說:“老師,我是不是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老師感到很驚訝,一個6歲的女孩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仔細詢問下才知道,原來當天早晨婷婷的父母又因為教育婷婷的事而發生爭吵了。
婷婷將這一切都歸咎于自己,她認為如果沒有她的存在就不會引發爸爸媽媽的爭吵了。
這一幕也許同樣曾在我們的家庭中上演,一方比較寵愛女孩,而另一方卻有不同的教育觀念。先不論孰是孰非,只要我們為此發生爭吵,我們對女孩的教育就已經失敗了。因為存在分歧的教育勢必會導致女孩無所適從,也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諧。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女孩找不到安全感和歸屬感,甚至誤以為是自己的錯,導致父母的爭吵。看來,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對女孩造成很大的傷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營造溫馨愉悅的家庭氛圍呢?
l不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女孩身上
女孩的降生是一件喜事,從此家中多了一個寶貝兒,于是媽媽就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女孩的身上。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在專心照顧女孩的同時,很可能會忽略了家中的其他成員。這往往是導致家庭矛盾產生的“導火索”。
因此,我們要注意將自己的精力平均分配,不但要關心女孩,對女孩的爸爸和家中的老人也要多關心一下。這樣,家中的所有人都感到溫暖,女孩也不會因為獨享媽媽的愛而變得自私嬌蠻,還能從媽媽這學會如何關心他人。
l盡量和先生統一教育觀點
如何教育女孩,也是許多家庭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女孩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應該努力和先生保持一致。即使存在分歧也不應該在女孩面前發生爭執,而是應該在事后平靜探討,或者尋找相關教育書籍,尋求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們應認識到,爭吵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反而容易將問題激化為矛盾。即使因為其他問題而發生分歧,我們也要和平協商,不帶著情緒去和對方理論,以免使女孩看到我們爭吵而感到不安。
l夫妻之間也應以禮相待
我們發現越是親密的人之間越容易發生爭執和互相傷害,這是因為我們過于熟悉,而覺得沒有必要像和其他人那樣注意禮節、禮貌。事實上,夫妻之間也應該以禮相待,雖然不必一定“相敬如賓”或是“舉案齊眉”,但至少也是不能蠻橫不講道理,更不要隨意出口傷人。溫暖人心也許只需一句話,但傷害了對方也許是一百句話都不能彌補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感情,這樣才能營造愉悅的家庭氛圍。
24. 在態度上,首先要做到尊重女孩
有一位媽媽在某教子論壇中寫道:
有一次,我帶著5歲的女孩去爬長城,一路上看到一些西方國家的父母也在帶孩子登長城。他們很少有人抱著孩子,也不對孩子指手畫腳,只是督促孩子喝水,累了就休息一會兒,再往前趕。那些孩子很獨立,而他們的父母也特別悠閑,通常是一前一后或者并肩而行。
然而,中國的家庭就不同,很多四五歲的孩子走累了不肯走,父母則拼命拉著孩子,嘴里氣急敗壞地抱怨著。一路上,大人的痛斥聲,孩子的哭鬧聲不絕于耳,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在這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每位媽媽都愛自己的女孩,但卻不是每位媽媽都懂得尊重女孩。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強勢地要求女孩這樣做或那樣做,卻忘記了她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我們往往對女孩的管教過于嚴厲,態度也過于強硬和專橫,最后導致女孩有心里話也不愿意和我們說。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女孩心理和性格的發展,也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發展。所以說,在教育女孩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到在態度上尊重女孩,這樣才能贏得她對我們的尊重和愛。
l蹲下來和女孩交流
當我們站在女孩的面前,幼小的她無論和我們說什么,都必須仰望我們的面孔。她從心理上依賴我們,對于她來說我們的話最有權威性。但越是如此,我們就越應該尊重女孩,避免因過于強勢而給她心理上造成壓力。
在和女孩說話的時候,我們應該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讓她感受到我們對她的友好和尊重,盡量避免女孩內心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
l多用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和女孩產生分歧,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要求女孩聽從我們的安排,因為我們是“大人”。女孩也許一時無法提出反對意見,但她的內心卻并不一定認同我們的想法,甚至還會產生叛逆情緒。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逆反心理會愈加強烈,最后使她不再愿意和我們合作。
為了能夠進而女孩保持長久而親密的關系,我們也應該放下架子,不要總用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女孩。面對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商討的方式和女孩一起尋求解決方案,并尊重她的意見。即使某些時候,她的意見不可取,我們也不要急于爭論,而是要耐心地和她講清楚,這樣才能讓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并能夠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l尊重女孩的情緒感受,并理解她
9歲的美美放學回家就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媽媽問她原因,她告訴媽媽她和同桌有點不愉快。說著說著,美美哭了起來。
媽媽不屑地說:“這也值得哭嗎?一點小事就哭鼻子,真是成不了大器!”
聽了媽媽的話美美哭得更厲害了,還一摔門把自己關進了房間里。
從此以后,美美無論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情,也不肯和媽媽說,母女之間似乎有了隔閡。
女孩生性敏感,有時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引起情緒上的很大波動。在她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多聽她傾訴,尊重她的感受,不要否定她。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情緒,她有不良情緒很正常,我們不也常常會有情緒波動期嗎?
當女孩有壞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她談一談,幫她釋放壞情緒,或者給她時間獨處,不要像美美的媽媽那樣否定女孩的感受,還打擊她。我們應該像接受成人的情緒波動一樣,接受女孩也會有情緒這一事實。
25. 這樣聽,才會知道女孩在想什么
人們常說“女孩的心思難猜”,那是因為女孩比男孩的心思更加細密,很多時候我們都猜不透她的想法。即使我們主動去詢問,她也不一定會直接告訴我們。
媛媛13歲了,雖然她漸漸長大但和媽媽之間的話卻越來越少。即使偶爾媽媽想和她聊聊,她也似乎不大情愿。媽媽也是個急性子,著急了甚至會指責她說:“你整天回家就悶在屋里,見了我像陌生人似的,有什么話不能和媽媽說嗎?”
不少媽媽發現女孩越長大心思越多,溝通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如何才能了解女孩呢?如果我們經常直接詢問女孩在想什么,指責她不愛溝通,也許會引起她的反感,進而起到反作用。如果我們少問多聽,也許更容易了解女孩的心思。
善于傾聽的媽媽能夠引起女孩的訴說欲,引導女孩將內心打開,將內心的郁悶、壓力等不良情緒釋放出來。學會悉心傾聽,就等于擁有了一把打開女孩內心大門的金鑰匙,從此我們不必再費盡心思去詢問女孩“你到底是怎樣想的?”
l心態平和地聽女孩訴說
媽媽總是抱怨12歲的月月不喜歡和她溝通,但她發現月月和同學在一起話卻很多。
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月月和同學的談話:“媽媽從來都不認真聽我說話,她總是像上級發布命令一樣,無論我和她說什么,最終都得聽她的!”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也開始反思。以前,她和女兒的談話總是不歡而散,她總覺得女兒的想法太幼稚,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女兒,原來是自己引起了女兒的反感,才造成了母女之間的溝通障礙。
當女孩向我們訴說的時候,也許并不需要我們向她提出什么意見,只是在傾訴她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聽她說話,不要急于發表意見,這樣女孩才會樂于向我們說出她的想法。
l不要打斷女孩的話
樂樂是個活潑的女孩,每天放學后她都迫不及待地向媽媽說著學校里的趣事。但是,媽媽下班后要做飯,她覺得女兒在一旁“嘮叨”使她不能專心做飯,就常不耐煩地說:“沒看我正忙著嗎?每天都這么多廢話,煩不煩?”
這樣幾次之后,樂樂就不再纏著媽媽“嘮叨”了,媽媽反而有些不習慣,女兒怎么和她變得疏遠了呢?
女孩不是機器人,不能在我們想聽的時候,就說個不停,也不會在我們不想聽的時候就主動停下。有時,也許她傾訴得很不是時機,但我們不能粗魯地打斷她的話,這樣會打消她傾訴的積極性。也許我們可以在事后教給她說話要看時機,提醒她以后要注意。
l要有主動傾聽的意識
不少媽媽在聽女孩說話的時候,總是喜歡說“哦,哦”,直到女孩說完了,媽媽也沒有其他反應。久而久之,女孩自然就懶得向我們傾訴了。
在聽女孩說話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主動傾聽的意識,當她說到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問“然后呢?”表示我們關心接下來的情節,她也會因此愿意繼續說下去。
l善于聽出女孩的話中話
女兒:“媽媽,您一會兒要去商場啊?”
媽媽:“不去!”
女兒:“哦!您不去買衣服嗎?”
媽媽:“不去了。”
也許女孩并不是想知道媽媽要去哪里,或許她想讓媽媽帶她去買衣服,或者她想等媽媽出去后玩游戲……當女孩向我們訴說的時候,我們要善于從她的語言去察覺她的內心真實想法。對于女孩的潛臺詞,我們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如果我們真正關注女孩的真實想法,就不難從她的話語中覺察出其中隱含的意思。
26. 這樣說,才會讓女孩聽得進去
許多媽媽覺得自己的女孩越大越不聽話。有統計表明,90%以上的媽媽曾對女孩大聲斥責,甚至實施體罰。作為媽媽,我們也知道這樣做很不妥,但有時卻顧不上那么多了!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我們看來女孩“不聽話”就是她的錯。把錯誤完全歸咎于女孩性格頑劣顯然對她有失公允,更多的時候并不是女孩不肯聽,而是我們不會說。
家里來客人了,琪琪見到陌生人有點膽怯,躲在媽媽身后。媽媽對張阿姨說:“這孩子就是這樣,見了生人就不愛說了,真是沒出息!”
琪琪聽了媽媽的話趕緊跑回屋里,下次有客人來,琪琪依然不肯和人打招呼。
媽媽的本意是將琪琪培養為一個懂禮節的女孩,但是她的話卻起到了反面作用。她當著客人的面說琪琪“就是”不愛和生人說話,傷害了琪琪的自尊心,也打消了琪琪與客人打招呼的積極性。為了避免下次在客人面前受到媽媽的“指責”,琪琪干脆不和客人打招呼,甚至躲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的本意是希望女孩如何去做,但說出的話卻往往起到了反向作用。由此可見,只有我們會說,女孩才會樂于聽從我們的建議。那么,我們該如何和女孩溝通呢?
l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影響女孩
“你就不能認真寫作業嗎?”
“連這樣的事情都不會做嗎?”
“你到底能不能把被子疊好?”
“你知不知道襪子不可以亂丟?”
許多媽媽會用這樣的語氣和女孩說話,女孩聽到這樣的話不會有好心情,自然也就不愿意聽我們的話。當我們對女孩有所期望的時候,要從正面表達,不要反話或者消極性的語言。
例如:
“寫作業要認真!”
“我想這件事情你能夠做好!”
“相信你可以把被子疊得更好!”
“以后請把襪子放在這里!”
一樣的語意,不同的語氣,女孩聽到后卻會有不同的感受,當我們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和她溝通,相信她會更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l放下架子和女孩溝通
有位媽媽打了5歲的女兒,女兒不滿地質問媽媽:“您憑什么打我?”媽媽理直氣壯地說:“因為是你媽媽!”女兒“哇”地一聲哭了起來,喊著:“那我不要媽媽了!”
哪個女孩會喜歡端著家長架子發號施令,甚至還實施體罰的媽媽呢?如果我們不想和女孩之間產生隔閡,就應該放下做家長的架子,不以長者的身份和權威去命令女孩。
如果我們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對面女孩,她就會畏懼和我們溝通,也不愿意聽我們的建議。因此,即使女孩還很小,我們也要和她講道理,像對待成人一樣取得她的理解和尊重,不隨意對她發號施令。
l以商量的口吻和女孩交流
潔潔5歲了,在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媽媽發現她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對小朋友說話:“拿來!”“給我!”媽媽糾正了她多次,她總改不了。
后來,媽媽無意中注意到自己正是用這種口吻和女兒說話的:“潔潔,去睡覺!”“潔潔,來洗澡!”“潔潔,去拿小板凳!”……語氣中不容女兒有任何反抗,久而久之,潔潔也學會了。
有人覺得這是小事,但卻可能影響女孩的一生。用怎樣的口吻與人說話,代表著我們對他人的態度,用商量的口吻和人說話,是對他人人格的尊重。而用命令、不容置疑的口吻和人說話,將會影響到人際關系。假如女孩也學會了這樣霸道的語氣,她將來的人際關系可想而知!
有的媽媽認為,和女孩用商量的口吻說話,她根本就不會聽。也許“商量”是沒有“命令”來得快捷,但是隨著女孩的成長,我們的命令會逐漸失去作用。假如我們樂于用商量的口吻和女孩說話,就會給她留有余地,我們就會發現女孩會變得很乖。
27. 理解、寬容、鼓勵,讓母女關系升溫
12歲的雅婷對媽媽宣布她星期六要去燙發,燙一種時下流行的發型,她還“安慰”媽媽說:“只是略微有點卷,不會很明顯的!”
媽媽聽后第一反應是要好好“批評”她一番:“你才12歲,燙什么發?”“不許胡鬧!”“燙發不是你這個年齡的女孩該做的事情!”
然而,這些話都沒有沖出口,媽媽就控制了自己的情緒,而是盡量用平靜的語氣問:“哦?那種發型很好看?”
雅婷興奮地說:“當然,我看到許多雜志上的模特都留著那種發型。”
“嗯,原來是這樣啊!”媽媽說。
媽媽跟雅婷愉快地談起了當下流行的發型……
星期六,雅婷因為有其他事情沒有去燙發,后來她想要燙發的念頭也漸漸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