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眼神鑒人——雙眸,人情之顯現(1)
- 中華鑒人術(大全集)
- 雅瑟 凡禹
- 5748字
- 2014-01-21 14:51:20
【鑒人原經】
語云,“脫谷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木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托跡于清,不可不辨。
——曾國藩《冰鑒》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離婁上》
夫色見于貌,所謂征神。征神見貌,則情發于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強;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于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劉劭《人物志》
一、視遠
《左傳·成公十六年》:公會諸侯于周,單襄公見晉侯視遠步高。告公日:“晉將有亂。”魯侯曰:“敢問天道也?抑人故也?”對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見晉君之容,殆必禍者也。夫君子目以定體,足以從之,是以觀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處誼,足以步目。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后二年,晉人殺厲公。
二、視下
《左傳·昭公十一年》:夏,周單子會于戚,視下言徐。晉叔向曰:“單子其死乎!進有著定,會有表,衣有衿,帶有結。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視不過結袷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則有闕。今單子為王官伯而命事于會,視不登帶,言不過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不道,不恭,不昭,不從。無守氣矣。”
三、傾視
《曲禮》曰:“凡視,上于面則敖,下于帶則憂,傾則奸。”呂東萊云:“視流則容側,必有不正之心存乎胸中矣!”
四、雌視
《唐子》:“雄聲而雌視者。虛偽人也。”按:雌視,即《呂覽》所謂煙視。婦人之視態也。
五、偷視
人之顯過。見《人譜類記·定命篇》中。
六、邪視
人之顯過。見同上。
七、視非禮
人之顯過。見同上。
綜察各目,視遠者心有異志,必取禍害;視下者守氣已盡,自然致死;丈夫而婦人視者,其性虛偽;而偷視、邪視、傾視、視非禮者,絕非秉禮之徒,或懷詐慝之心者。至于普遍觀察具必然之數者,必為賢良;視瞻閃忍,目精灼然者,必為小人;視瞻蒿亂,目精瞠然者,必為庸夫。要亦不易之理也。
——邵祖平《觀人學》
【評析】
決定一個人的“神”,主要集中在兩只眼睛里。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眼睛觀察出一個人的真正的心性,反過來,眼睛的迷人之處在于它的有神。這里的“神”并非日常所言的“精神”一詞,它有比“精神”內涵廣闊得多的內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氣質、體能、才干、地位、社會閱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在精神狀態。
神有清濁之分,可以根據清濁來判斷人的邪正;神有斷續之別,表現為人的種種情態,據此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一身精神,具乎兩目”,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項內容。如果能注意在實踐中的領悟和運用,是很有價值的。
如果你希望給對方留下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視他的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對方的爭辯中獲勝,那你千萬不要把目光離開,以示堅定。如果你不知道別人為什么看你時,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面部表情和目光,便于采取對策。如果你和別人碰面,覺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開,減少不快。如果你和對方談話時,他漫不經心而又出現閉眼姿勢,你就要知趣暫停;你若還想做有效的溝通,那就要主動地隨機應變。如果你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默契,應以充分的時間注視對方,注視的部位是兩眼和嘴之間的三角區域,這樣信息的傳接,會被正確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別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獲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視對方的講話,不卑不亢,只帶淺淺的微笑和不時的目光接觸,這是常用的溫和而有效的方式。
人的視線活動方式,也反映著人的心態。一般認為,目不轉睛地注視對方談話的人較為誠實。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終盯著不放。
相反,視線的移開,其情況又如何呢?一般認為初次見面時,先移開視線者,其性格較為主動。另外,談話中,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占上風,在最初的30秒即能決定。當視線接觸時,先移開目光的人,就是勝利者。相反,因對方移開視線而耿耿于懷的人,就可能胡思亂想,以為對方嫌棄自己,或者與自己談不來,此一來,在無形中就對對方的視線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對方的牽制了。不過,同樣是撇開視線的行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時才移開視線,那又另當別論了。一般而言,當我們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隱瞞時,就會產生這種現象。一位名叫詹姆士·薛農的建筑家,曾經畫過一幅皺著眉頭的眼睛的畫,鑲于大畫板上,然后懸掛在幾家商店前,其用意是想借此減少偷竊行為。果然,在懸掛期間,偷竊率大大減少。雖然那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對那些做賊心虛的人來說,卻構成了威脅,他們極力想避開該視線,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覺,因此,便不敢走進商店內,即使走進商店里,也不敢行竊了。
眼睛,心靈的窗口
自然世界,色彩斑斕,美麗而繽紛。每天我們都用眼睛貪婪地欣賞著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這是除了眼睛之外,其他的任何器官都不能代替的功能。眼睛讓我們最直觀地感受到美,我們獲得的所有信息有90%來自于眼睛的貢獻。眼睛不能分析所接受的信息,所以就需要大腦的幫助,也就是我們的心靈,于是就有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這是眼睛最大的用處。
嬰兒的眼睛里滿含著純真、無邪,不帶有半點瑕疵,那是求知、探索的眼神,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年輕人的眼睛是明亮有神的,像是一泓清泉,藏不住心事,掩飾不住歡喜,也掩蓋不了悲哀,總是那樣鮮明,那樣生動,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老年人的眼睛充滿了混沌、蒼老,缺少色彩,目光的反應也遲緩了許多。
眼睛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一種工具。有一首很有名的民歌唱道:“甜蜜的愛情從哪里來?是從眼睛到心懷。”戀人之間常常要用眼睛“含情脈脈”地看著對方,凝視對方往往包含著對對方的一種期待;陌生人之間互相盯視就如同一場大戰的導火索,對敵人怒目凝視會造成一種威嚴的氣氛。眼睛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意義,因此,人們常常說“會說話的眼睛”。
人們不僅可以透過眼睛看見世間萬物,相互交流,同時透過一個人的眼睛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和精神狀態,所以曾國藩在《冰鑒》中說道:“一身精神,具乎兩目。”眼睛會不由自主地透露出一個人不想為他人所知的信息。
一個在大學任教的老師,工作穩定,收入尚可。趁著充裕的時間,這個老師很想再找份工作補貼家用。
老師查找到招聘信息,然后制作簡歷,郵寄過去。很快,老師收到了面試通知。
他按時到了面試的辦公室,求職者排隊如長龍。老師把自己的工作成績一一陳列出來,接待小姐不由得驚嘆:“哇,這么多!”老師敢肯定,在所有應聘者中他一定是一枝獨秀的,便毫不猶豫地在報名單的期望月收入欄里填了3000元。
接待小姐沒有將老師的申請表和各種材料壓在厚厚的一摞表下面,而是直接送進了總編辦公室。幾分鐘后,接待小姐告訴老師,可以直接和總編面談。總編問了老師幾個問題,老師自覺回答得還算妥當,然后便回家等電話了。
可是一周、兩周,老師都沒有等來消息。
老師很困惑,終于忍不住要給公司打個電話,就算失敗,也要失敗得明白。聽完老師的疑問,總編思考了一會兒,說:“如果說這是一個失敗的話,那么你敗在眼神上。第一,因為你有職業有收入,在應聘前已經留有退路,所以你的眼神里沒有對眼前職位狂熱的渴望。試想,如果明天沒有錢吃飯,你求職的眼神會怎樣?第二,因為你自認為能力最強所以要價較高,這時,你的眼神里必定含著傲慢,外在表現就是輕視制度,而制度恰恰是成功的保證,領導是沒有辦法容忍一個才華橫溢又傲慢不羈的下屬的。”
老師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的眼神“出賣”了自己。
有心人透過一個人的眼睛,可以洞察一個人心底的秘密。
為什么眼睛具有這么強大的功能?從生理上講,眼睛是大腦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綜合功能,而瞳孔的變化、眼球的波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從眼睛中反映出來。眼睛中瞳孔的變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縮,真實地反映著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若一個人感到喜悅、喜愛、興奮時,他的瞳孔就會擴大到平常的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氣、厭惡、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就會收縮得很小;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即使人能夠偽裝出無動于衷的樣子,但是由于瞳孔的開合是由植物神經來控制,所以無法加以掩飾。在諸如此類的情形下,人們就于無意識中泄露了自己的秘密。
眼神的七種分類
章太炎的高足邵祖平在他的著作《中國觀人論》中將人的眼神分為七種類別:視遠、視下、傾視、雌視、偷視、邪視以及視非禮。這些,不僅僅出于禮貌上的考慮,各種眼神透露出來的信息也不一樣。
一、視遠
是指眼光遠視,不看當下。單襄公觀察晉厲公目光遠視,舉步過高,目光和身體不協調,便推斷出他心里產生了不好的想法。果然,兩年后,晉國人便殺死了晉厲公。其實,在生活中,“視遠”也是一個很不禮貌的態度。當對方的眼睛看遠方時,表示對你的談話不關心或在考慮別的事情。
例如,當你很有誠意地對女友說話時,她卻常常將眼睛注視別的地方,表示她心中正在盤算別的事情,或許因為對結婚沒有信心,也可能她另有對象,對你說不出口。出現這種情況,你不妨用試探的口氣問她:“有什么麻煩嗎?告訴我,我們共同解決。”
如果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交易談判對象,他同樣會在心里盤算,如何使交易變成有利的狀況。在對方的眼神中,也有凝視于一點或焦點不變的眼神,這種眼神表示對方心中在想其他事情。當談生意的對象有這種眼神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將大量貨物出售給他,因為對方可能支付不了貨款;如果對方是賣者,他所賣的貨物可能是次品。總之,當你的交易對象出現這種眼神時,你一定要小心提防。這時候,你可以毫不客氣地問“你有什么煩惱的事情”,以從對方口中探知原因。如果對方慌張地說:“不!沒有什么事……”這時,你應當斬釘截鐵地與他中斷洽談,可以對他說:“以后再談吧。”
如果在某個會議上,你發現一位出席者對坐在他正面的某人看都不看一眼。那么,等他對面的那位發言過后,你不妨問他:“你認為他的意見如何呢?”他如果立即予以猛烈反駁的話,則證明他們之間曾經有過爭論,或有什么成見。
二、視下
視線過于低下,不僅是對談話者的不尊重,而且影響自己的儀容。晉國的叔向看到單子兩眼始終盯著地面,講話也很遲緩,便心中不滿,說道:“單子其死乎!”意思是:單子的死期快到了吧!
三、傾視
古人看對方的時候,視線不能超過面部,那樣會顯得傲慢;也不能低于對方的腰部,那樣說明自己心里有憂慮;更不能斜著眼睛看人。不過,在今天看來,這套“禮”的標準似乎已經不太適用了。
四、雌視
所謂雌視,是指像女人一樣看人的姿態。古人認為,一個男子像這樣看人,一定很虛偽。放在今天,如果不是在戲劇或電視劇中出現,一定會被人認為是變態。
五、偷視
偷看別人是一個明顯的過錯,偷窺表明自己的心里存在陰暗面。
六、邪視
邪,通“斜”。斜視對方的眼光,表示拒絕、藐視或不感興趣的心理。
人們聚集在一起時,常常可以看到斜視別人的眼光。這種眼光的特性,是表示拒絕、輕蔑、迷惑、藐視等心理。公司或商場間的競爭對手或其他競爭者之間難免會正面交鋒,互相之間經常會用這種蔑視的眼神看對方。
但是,斜而略帶含笑的眼神,有時也表示對對方懷有興趣。尤其在初次見面的異性之間,經常能見到這種眼神,多出現在女方身上。如果你是一位男士,有一位不太熟悉的女孩子這么看你,那表示她對你感興趣。遇到這種狀況時,你應該鼓足勇氣和她攀談,略顯輕蔑的眼神會變成最有興致的眼神。
七、視非禮
沒有禮貌地看人也是一個人明顯的過失。
除了以上七條,還可以補充一下其他眼神。
一、對方眼神發亮略帶陰險時,表示對人不相信,處于戒備中
男女之間用這種眼神凝視時,表示雙方敵視、憎惡;在初次見面的會談中,也會接觸到這種眼神;受到朋友或同事的誤會,把被曲解的事實向對方解釋說明時,對方往往也會出現這種眼神。
初次見面時,對方有這種眼神,表示在談話中你使對方產生了某種不信任的警戒。如果覺得自己并無使對方產生這種心理的做法的話,那可能是對方從其他地方聽到一些你的事情,或從介紹者那里得到某種先入為主的感覺。
到朋友、同事那里去解釋,他們可能會說:“來干什么?現在還有臉到我這里……”此時,他們如果有疑惑、敵意、不信任的眼光,表明對方已完全誤解了你并存有戒心。一旦受到別人的誤會,一定要誠懇地解釋才能消除誤解。
女性穿著太奢侈、打扮太耀眼的話,就容易受到別人的誤會,可能會感受到某種發亮且略帶陰險的眼光在注視著你。你應在言談、禮貌方面加以注意,這樣才不會招致別人的誤會。
二、對方做沒有表情的眼神,表示心中有所不平或不滿
有人認為,人與人之間互相沒有心懷不滿或煩惱時,才會做出毫無表情的眼神,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人們沉思時的眼神各不相同,有的閉起眼睛,有的則呆滯地望著遠方,還有的則會做出毫無表情的眼神;一旦思維整理妥當或產生新的構思時,眼睛則顯得很有神,或出現有規律的眨眼現象,這也是將要說話的信號。所以,交際中,面無表情不是好現象。
比如,你碰到一位朋友,向對方說:“我正巧到這附近,要不要一起去喝茶?”對方的眼睛表現出毫無表情的樣子,說:“很久不見,還好嗎?”一時臉上充笑,馬上又恢復無表情的眼神。此時的眼神表示對方內心不安,并且對現狀不滿。
情侶在閑談時,如果突然發生別扭,女生說:“我要回去。”站起來要走,眼神毫無表情。此時,她心中可能隱藏著不滿與不平。
性格懦弱的人,一旦被不喜歡的人邀去做客,如果一開始能拒絕當然好,偏偏這種人難以說出回絕的話,只好跟在后面走,這時候他們會出現無表情的眼神。遇到這種情形,一定要不假思索地問他:“你什么地方不舒服嗎?”表現出關懷之意。
在沖突者之間也往往出現這種情況,這時候千萬不要介入他們之間的紛爭。
撒謊者的眼神
很多人認為轉移目光是撒謊的信號。他們假定,那是因為撒謊者感到內疚、心虛和憂慮,從而很難用眼睛直視被欺騙的人,所以看向別處。但事實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