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照在荷花池上,好吃嗎?
杭州美景無數,唯有西湖不可辜負。
記得大學時參加辯論社團,曾遇過一個很無厘頭的辯題——“白居易和蘇東坡誰更喜歡西湖?”眾所周知,此二人所處時代一唐一宋,都曾為西湖吟詩作賦,又在西湖上為后世留下了一白一蘇兩堤。在此辯題下,正反雙方唇槍舌劍,久久僵持。
沒辦法,誰讓西湖太美了呢?
猶記得正方當時舉證說,最早出現“西湖”這個名稱的詩歌,當屬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而那首童叟皆知的《錢塘湖春行》,描寫的亦是西湖春色: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正方說完之后,反方表態了:蘇軾為西湖寫的詩、“代的言”,斷不少于這位白兄。
據史料記載,中國第一次有官方文件使用“西湖”這個名稱,便是在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中。蘇東坡不僅為西湖吟詩作賦,甚至還經常趁著天氣好,把自己的案幾搬到西湖邊上讀書辦公,對西湖可謂情深義重。
時至今日,行走在杭州城里,以蘇東坡西湖詩入文的廣告詞和宣傳語隨處可見。比如下面這首詩,諸君一定不陌生: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為西湖“代言”了近千載。
那場辯論賽最后誰贏誰輸,我記不清了。我只記得有一方在總結陳詞的時候不住地慨嘆:“從古至今,文人武士、鴻儒白丁,誰人不愛西湖!”
誰能不愛西湖啊!晴天雨天雪天、蘇堤斷橋花港,白日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入夜時分的月朗星稀……真真兒是五步一景,一日一畫。尤其是到了夜里,月亮的倒影在湖面輕輕漾起,月光如水般傾瀉在蓮葉上,此等景致,怎不讓人流連其間。以至于每每重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都暗自懷疑:文中明明寫的是清華園里的景致,可總覺得先生彼時身在杭州。
朱自清大概未曾想到,今天的杭州,竟把“荷塘月色”變成了一道可以入口咀嚼的“風景”。

杭州G20峰會的餐桌上,這道清新雅致的“荷塘月色”被賦予了“意境菜”的特殊使命。用蘿卜和南瓜雕刻,配上菌菇蓮子,生動地還原了“月色皎潔”“荷塘新綠”“湖中漁翁”,再輕輕澆上淺金色的芡汁,整道菜一下子鮮活了起來。明明只使用極簡單的食材,卻猶如打造了一出在盤子里上演的獨幕劇,給人以無限遐想……
“荷塘月色”這道菜的原型,其實是南方人常吃的荷塘小炒。這菜名聽上去精巧雅致,食材與操作過程卻十分簡單。把蓮藕、菱角和蓮子這些同生長在荷塘中的食材炒到一起,有時候還會加上胡蘿卜、木耳、荷蘭豆等食材輔助。烹飪時,食材準備好后焯水,四五成油溫過油,快炒即可。
胡蘿卜甜脆,荷蘭豆清香,木耳味鮮質軟,蓮藕脆嫩爽口,各有各的香。裝盤之后,單單看這一盤子的鮮亮顏色,便能收獲滿目的清爽。甫入口,香脆鮮嫩交集融合,又不減食材原味。難以相信,幾份最簡單的食材,竟能組合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美味!
在老杭州的館子里,還經常會用蓮葉來裝飾擺盤。夏天,菜市場里的阿伯阿嬸們賣蓮藕,趕上天朗氣清心情好時,甚至會送一張蓮葉給路過的你。
荷塘小炒原屬粵菜系。國宴大廚別出心裁地將西湖月色引入盤中,打造了一道全新的“荷塘月色”,將江南水鄉的溫婉清幽淋漓盡致地注入其中。這道菜的創制,絕非依靠簡單的食材升級或擺盤創新,而是融入了杭幫菜的精髓理念——“講究時令,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口味清淡”。這16個字中包含的“杭州味道”,看上去似乎不難理解,但若想真正把握其中深意,也著實需要經年累月地體悟。
說到杭幫菜,便要說回杭州了。杭州城曾先后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軍事要塞、商賈重鎮、東南佛國而聲名遠播。從古代的魚米之鄉到如今的互聯網之城,杭州承載了數千年的風雨,也接納了歷朝歷代的文人游客。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城市性格,餐飲文化的發展亦隨之呈現多元化——杭州城內,既可遍嘗“西湖歌舞幾時休”式的宮廷菜、官府菜、滿漢全席,又能覓得“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式的寺院素菜、船菜、茶食,品類繁多,任君挑選。
改革開放以來,杭州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員,又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八方來客攜天南地北各派菜系來杭扎根,將杭州菜在原基礎上進行了菜式、調料、火候等全方面的融合創新。至此,杭州菜與兄弟菜系越來越融為一體,博采眾家之長,成為無宗無派的集大成者。個中精髓一言以蔽之,便是前文中提到的16字“杭州味道”:
其一,講究時令。
《鬼谷子·持樞·全篇》有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其中,“生”“長”“收”“藏”不僅是一種農時概念,更是一種飲食概念。中國的飲食養生哲學思想認為,人作為萬物中之一種,其生命體的表征與自然界的動植物生長是一樣的,進而衍生出了一套“飲食養生哲學”——飲食要根據時令來選擇。
雖然當下科技發達,反季食材并不難尋,但今時今日,杭幫菜原料依然嚴格講究季節時令,所用海鮮、果蔬,無不以時令為上,以充分體現應季食材的柔嫩與爽脆。

杭州飲食民俗諺語中有“清明螺,抵只鵝”,指的便是清明時節的代表菜肴醬爆螺螄;還有“立夏蟬兒鳴,雞絲兒莼菜新”,以西湖莼菜為主料,清而不淡,味美意濃,是一道立夏時令佳肴;9月份立秋時節,味甘、汁多、果核小的桐廬白梨成為時令良品;10至11月的時候,秋風一起,螃蟹的美味便到達了巔峰……凡此種種,不勝枚舉。G20峰會國宴上的“荷塘月色”,食材中要用到菱角和蓮子,也都是夏令才有的食物。
其二,選料考究。
烹飪大師胡忠英曾說過:“廚師選料如同雕刻師傅選料,沒有上好的料是雕刻不出精品來的。”杭幫菜正是注重“選料考究”,選擇食材時重視考慮食材的原產地,畢竟“一方水土出一方特產,一方特產出一樣味道”。比如,同樣是筍,臨安的筍就是與其他地區的筍口味不一樣,而杭嘉湖平原出產的鴨適合做鹵鴨。同樣地,為展現西湖意境,“荷塘月色”中所采用的水菱和蓮藕也力求就地取材,以期還原真實的杭州味道。
若想成為優秀的杭幫菜廚師,掌握食材的產地信息是一門必修課,因為一旦選料不準,菜品必然失了原味。
其三,制作精細。
《論語·鄉黨》中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孔子在祭祀飲食方面十分講究,糧食越精致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私以為,杭幫菜制作工序的精髓亦可以用此句來概括。
如烹飪技法上,“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杭幫菜常用烹調方法有30余類,其中以炒、炸、燴、熘、蒸、燒六類最為擅長,因料施技,口味變化多端。而菜品形態上,杭幫菜講究精巧細膩,刀法多變,配色淡雅。如傳統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度均等,整齊劃一,每片紅白相間,造型匠心獨運,效仿江南水鄉拱橋,深得國內外美食家贊賞。
其四,口味清淡。
與“吃香喝辣”的北方口味不同,杭幫菜口味清淡,以咸為主,略有甜頭。而“清淡”并非“寡淡”,杭幫菜在保持食材本味的基礎上,融“五味”于清淡平和之中,于細微處制造驚喜,更容易被廣泛接受。如新杭州名菜中的筍干老鴨煲,其筍干的運用正是為了令老鴨的本味更加突出。

杭幫菜“搶味”的元素不多,這一特點使得它更容易調和南北菜系的精華之味,突出食材本身的鮮美,既不濃重,也不刺激。因此,人們總是選擇杭幫菜來擔任令宴席不出錯的“萬能菜”角色,杭幫菜也由此深受南北食客的喜愛。
荷塘月色
主料
冬瓜50克

南瓜20克

輔料
松茸10克

萵筍10克

花菇10克

水菱10克

小白菇10克

竹蓀10克

藕10克

調料
鹽、味精、生粉、雞高湯、蟲草花。
做法
將冬瓜和南瓜雕好造型后,分別入蒸箱蒸熟。

輔料根據造型處理好,分別入開水鍋中焯熟備用。

蟲草花和雞高湯煮開后,加入鹽和味精調味,撈出蟲草花后,加水淀粉勾芡。

所有食材擺盤,澆上芡汁即可。
備注
傳統荷塘月色原本芡汁應該用藏紅花上色,但因為藏紅花含有藏紅花素,對子宮有興奮作用,所以國宴上用蟲草花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