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先賢圣哲(4)
- 中國名人傳記速讀大全集
- 雅瑟 凡禹編著
- 5602字
- 2014-01-21 11:58:42
韓非是一個君權至上論者,他提倡尊君,主張君主集權、專制。他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他認為君權集中的指導思想是法家思想,要求定法家于一尊。他激烈地批判和攻擊法家以外的其他學派,特別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儒家和墨家。他主張嚴格統治言論與思想,禁止私人著作流傳和私人講學,只準學習國家頒布的法令,只準以官吏為師,即所謂“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在他看來,封建統治者不需要什么諸子爭鳴,只需要人民成為“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的順民。韓非的這種君主專制和文化專制思想,是戰國末年各國間走向統一,各國內部趨向君權集中的反映。
韓非是戰國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國古代一個卓越的思想家,他積極倡導的專制主義理論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為秦的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思想指導作用,對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韓非子》是韓非主要著作的輯錄,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萬字。里面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名人名言
自勝謂之強,自見之謂明。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欲速則不達。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董仲舒:開創“三綱五常”的經學大師
董仲舒(179—104年),廣州人,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經學大師,人稱“漢代孔子”的經學大師。
董仲舒的青少年時代,正是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時期。鑒于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西漢統治者不再采取秦王朝那樣的文化專制政策,而推行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在這樣的環境中,先秦以來幾大學派的思想又相繼在民間活躍起來。儒家作為先秦最大的學派自然不甘沉寂,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儒家經典的影響逐漸擴大。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儒家最早的六部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由孔子所作。但是,《春秋》記載史事,文字簡約,含義深奧,一般人不易讀懂。因此,解釋《春秋》之作,便應運而生。據傳孔子死后,魯國史官左丘明作《春秋左氏傳》,以解釋《春秋》。此外,還有《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這兩部著作起初只是口頭傳授,到西漢時才寫成文字。其中,《春秋公羊傳》后來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稱為“公羊學”。董仲舒從小便對“公羊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因此,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專攻《春秋公羊傳》。
為了專心學習,他謝絕一切賓客往來,用帷幕將自己的書房圍起來,獨處其中,終日不知疲倦的誦讀、研習《公羊傳》,偶有所得便奮筆疾書。日久天長,他竟做成了厚厚的一大摞讀書筆記。
董家有一個十分別致的花園。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董仲舒把自己關在書房里,竟三年沒有跨進花園一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鉆研《公羊傳》上,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似乎都不存在了。往日的親朋好友興致勃勃地來探望他,也被他拒之于門外。起初,人們對他這種“無禮”行為表示氣憤與不解,后來也就見怪不怪了。經過多年的閉門勤學苦思,董仲舒的學問大有長進。他不僅對《春秋公羊傳》有了精辟的理解,而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風格,成了遠近聞名的“公羊學”專家。他不僅得到了學者的敬重,而且也得到了統治者的賞識。
漢文帝時,董仲舒被朝廷選為博士。博士是我國古代一種學官的名稱,其職責是傳授經典。漢文帝是開始設立經學博士,召集一批精通儒家經典的學者,專門負責傳授儒家的某一部經典。董仲舒專門負責傳授《春秋公羊傳》。董仲舒在致力于研究儒家經典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陰陽學說和神仙方術的研究。
漢武帝時,西漢王朝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已基本治愈了戰爭的創傷。于是,這位年輕的皇帝準備大刀闊斧地干一番事業。他下令廣召天下賢良之士,討論治國方略。董仲舒對此早已成竹在胸,他揮筆寫下了一篇奏章,獻給漢武帝。在這篇奏章里,董仲舒主張統治者應實行“德治”,以“禮樂”教育感化百姓。他用陰陽五行思想解釋“德治”的合理性。指出,“德治”乃是上天的意志,皇帝身為上天的兒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唯一代表,因此,就應該尊從上天的意志,實行“德治”,以德撫民。他又以周秦以來的政治得失為例,尤其以秦王朝迅速滅亡的教訓為例,論證實行“德治”是治國之本。
漢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奏章,連聲稱好。經過認真地遴選、評比,董仲舒的奏章被選為天下第一。盡管統治者選拔賢良之士有自己的標準,然而,“天下第一”畢竟是對董仲舒淵博學識的認定。
漢武帝非常賞識董仲舒的才學,于是便召他進殿,親自向他提了兩個關于如何治國安邦的問題。董仲舒恭恭敬敬地上了兩道奏章,陳述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嚴刑峻法是促使秦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在奏章中抨擊了法家學派的主張,而力倡儒家以德治為主、以刑罰為輔的政治思想。同時董仲舒發揮其學問專長,從公羊學家的立場出發,指出孔子作《春秋》的本義即在于主張“大一統”。漢代繼秦而后,雖然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局面,但鼓勵各家學說競相傳播的文化政策卻并不利于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因此,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凡不屬于《禮》、《樂》、《詩》、《書》、《易》、《春秋》(即儒家六經)的科目,不同于孔子、儒家學說的理論和主張,都要加以禁止。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認為,只有思想統一了,漢王朝的政權才能得以鞏固和發展。漢武學采納了他的建議。董仲舒應詔陳言,一舉奪魁,所靠的既不是弄虛作假,也不是阿諛奉承,而是真才實學,是他多年專心致志、勤奮鉆研的結果。
董仲舒再次把自己關進書房,過起了隱居生活。他終日埋頭讀書,家里有大小事務,一概不予過問。朝廷中有什么大事需要向他請教,他也不再前往,而是由皇帝派人親自到他家里來討論。
董仲舒把自己再次封閉在書房里,集中精力著述立說,長達17年之久,直到離開人世。他自幼專注于《春秋公羊傳》的研究,積60年的深厚功力,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后人將其整理、輯錄成《春秋繁露》一書。《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一生勤奮治學的思想結晶,它雖為后人輯錄而成,但展現給世人的卻是一個完整而嚴密的思想體系。董仲舒一生對原始儒家的學說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造與發展。《春秋繁露》發揮《春秋》微言大義,系統闡發了以“大一統”為核心,以儒家仁義德治為主的政治思想,認為“大一統”是古今通行的大道,因此是天經地義,不可更改的。同時,五道、三綱五常等儒家的倫理道德也是天經地義不可更改的。董仲舒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天副人數等神學思想論證儒家仁義道德、綱常名教的合理性,為儒家的政治理想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神學理論基礎。董仲舒的神學理論體系不僅為漢初統治者提供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而且被歷代統治所推崇,成為其后整個封建社會實行統治的理論基礎,其影響是重要而深遠的。董仲舒這位研究“公羊學”的專家,專注學問、百折不悔的精神,為后代學子留下了學習的榜樣。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國古代三大思想家。孔子是儒學創始人,董仲舒是經學大師,朱熹是理學大師。經學是漢代的儒學,理學是宋明時代的儒學。這三位大師的思想體系,是不同時期的儒學代表,是儒學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儒學在發展中適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漢代乃至其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起到主導地位。董仲舒使儒學由諸子而成獨尊,由一家融匯百家,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他的學說思想影響極為深刻而久遠。
名人名言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
道源出于天,道不變,天亦不變。
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事在勉強而矣,勉強求學則見聞廣而智力明,勉強修養,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王充:中國唯物主義始祖
王充(27—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哲學家。
王充少年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贊他孝順。后來到京城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班彪為師。王充在洛陽除了從學名師交游朋友外,還廣沙博覽,遍讀群書。《后漢書》記載王充在洛陽時,“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途通眾流百家之言。”在熟讀經史之余,王充還兼及百家諸子之學,從而積累了淵博的知識,這是他日后成就其博學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對做官不感興趣,無意于仕途。會稽郡征聘他為功曹,因為多次和上級爭論,和上級不合而辭職離開。刺史董勤征聘他為從事,改任治中,他又自己辭職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有才學,漢肅宗特地下詔派遣公車(朝廷征聘賢人特定的車馬)去征聘他,王充因為生病沒有去,當時他已年近70。
王充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做學問,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質,于是閉門思考,謝絕一切慶賀禮節,專心于著書立說,據說他臥室內的窗戶、墻壁上都放著刀和筆。經過多年的艱辛寫作,終于完成了著名的唯物主義論著《論衡》。永元(漢和帝年號)年間,王充病死在家中。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占據著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這時候的儒家學說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讖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漢儒思想體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應”說,由此生發出對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義的解釋和看法。“天人感應”的主要思想就是上帝有意識地創造了人,并為人生了五谷萬物,有意識地生下帝王來統治萬民,并立下統治的秩序。王充寫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儒術和神秘主義的讖緯說進行批判。
《論衡》共85篇,20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儒學中神秘的鬼神學說。王充在《論衡》中,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駁斥。他從宇宙觀出發反對儒術,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氣”構成的,“氣”是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萬物的生長是自然之化,人和萬物的生都是“氣”的凝結,死滅則復歸“氣”,這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天地、萬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氣形成,而且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人與天地、萬物不同的是“知饑知寒”,“見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見絲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創造出來的,而是“氣”的自然變化。《論衡》首先從宇宙觀上否定了“天人感應”的“天”,還原了世界的物質性面貌。
王充指出天地間不存在什么鬼神。他認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有精氣血脈,而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對于人的精神現象給予了唯物的解釋,從而否定鬼的存在。 《論衡》是從自然主義的唯物論出發來論述社會歷史發展的,它從承認客觀物質的力量來說明社會歷史是個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否定“天”和“人君”是歷史發展的力量,否定“天不變、道亦不變”。《論衡》認為社會是在不斷前進的,今勝于古,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今人與古人氣稟相同,古今不異,沒有根據說古人總是勝于今人,沒有理由頌古非今。 《論衡》不僅對漢儒思想進行了尖銳而猛烈的抨擊,而且還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來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別是道家黃老學派的思想,對先秦諸子百家的“天道”、“禮和法”、“鬼神與薄葬、“性善和性惡”等等都進行了系統的評述。
《論衡》對東漢后期的社會百病進行了剖析,對當時社會的許多學術問題,特別是社會的頹風陋俗進行了針砭,觀點鞭辟入里,石破天驚;見解危言峻發,振聾發聵。《論衡》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就物理學來說,王充對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都有觀察,書中記載了他的觀點。他還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王充把人的發聲,比喻為魚引起水的波動;把聲的傳播,比喻為水波的傳播。他的看法與我們今天聲學的結論是一致的:聲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聲要靠一定的物質來傳播。歐洲人波義耳認識到空氣是傳播聲音的媒介,是17世紀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整個東漢200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位,范曄在《后漢書》中將三人立為合傳,后世學者更譽之為漢世三杰。而三家中,王充的年輩最長,著作最早,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響的思想家。盡管《論衡》書不可能擺脫當時時代的局限,用自然主義和直觀的觀察來描述世界,特別是在社會歷史觀上基本是唯心論的,但它產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即封建國家處于統一和強大、儒學與讖緯神學相結合,成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的時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敢于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權威挑戰,并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義體系,這在歷史上是起了劃時代的作用的。它對今后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諸如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南朝宋時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齊梁時的無神論者范縝、唐朝時期的劉禹錫和柳宗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名人名言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辯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成飯也。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玄奘:西天取經的佛教翻譯家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袆,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佛教法相宗創始人,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
玄奘生長于隋唐時代。他的父親陳惠,平時潛心學問,一生不做官,很為當時人所景仰。玄奘法師是他的第四個兒子。他從幼聰明絕頂,悟力特高,深得父親的鐘愛。在八九歲時,就開始攻讀古代的經典。
中國在南北朝時代,佛教大為流行,當時,出家作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陳素,法名長捷,就是在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當時洛陽有四個道場,中有不少佛學名家。他這位哥哥對弟弟的學業極為關切,常約他到道場學習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