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先賢圣哲(3)
- 中國名人傳記速讀大全集
- 雅瑟 凡禹編著
- 5746字
- 2014-01-21 11:58:42
孟子的母親有見識又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著名的孟母三遷成為后世傳頌的故事。據說,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墓地里每天都有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墳掘土。孟子覺得特有意思,也常學著他們的樣子拿著小鐵鍬挖土坑玩。孟母一心想使兒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她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于孩子成長,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炫耀著各自的商品。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很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隨便抓起一樣東西在那里喊叫、喧鬧。這種環境對孩子更沒有什么好影響了,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居住。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很多有學問、懂禮儀的讀書人。在學宮文化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讀書演禮。孟母看到這種情況,知道選對了地方,非常高興,就在這里定居了下來。
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并不用功,見此情景,孟母很是焦急。有一次,孟子從學堂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你近來學習怎么樣?”“還跟以前一樣不好不壞。”孟子洋洋得意地說。孟母很生氣,舉起一把刀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織的布割斷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連忙問母親出了什么事。孟母語重心長地說:“學習就跟織布一樣,布斷了再接不起來,學習不時時用功,不常常溫故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從此,孟子牢記母親的話,起早貪黑,刻苦攻讀。
大約在十五六歲時,孟子離開鄒國,到魯國求學。魯國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家鄉,這里儒學發達。學習中,孟子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立志畢生從事儒家學說的研究。孔子有個孫子名叫子思,是當時的儒學大師。孟子對子思非常崇拜,但當時子思已經去世,于是孟子就拜子思的門人為師。
孟子后來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被稱為“圣人”,孟子則被稱為“亞圣”。他繼承孔子的“仁”學,但拋棄了維護周禮的內容。孟子把“仁”學發展成為包括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政治綱領。他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是治國之本。所謂“仁政”就是在政治上反對兼并戰爭,要求統治者尊賢用能;經濟上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教育方面興辦學校,加強教育。孟子一直在為他的“仁政”理想四處奔波。孟子還認為長年的兼并戰爭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和各種禍亂的根源,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以緩和階級矛盾;他認為要想使人民安居樂業,必須減少繁重的賦稅,把耕地和房宅基地分給農民使用;他認為國君只有重視賢才,讓杰出的人都有官位,天下的賢士才會高興而來,為國富民強出謀獻策;他認為應加強儒家道德觀念教育,使人們懂得忠、孝、義、信的道理,養成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忠于長上,辦事誠實的品德。
孟子研究的是王道政治,他的學說不單是用來教育子弟的,更重要的是用來為當時的政治服務的。因此,孟子一生都積極參予政治活動,總想在哪一個國家貫徹他的王道政治。孟子一生也都在與各種“邪說”作斗爭,或著書批駁,或直接辯準,為捍衛儒家的學說而不懈的努力。
孟子在40歲之前,主要活動是為門徒講學和為鄒、魯等小國出謀獻策。后來,他的門徒日益增多,孟子的影響也日愈擴大。雖然鄒、魯等小國的國君對孟子言聽計從,但他畢竟是小國寡民,不能左右天下局勢,于是孟子就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在孟子所到的各大國中,齊國的齊威王一心想用武力統一天下;魏國的梁惠王一心想用戰爭報仇雪恨;齊宣王一心想爭霸天下,講稱霸天下的道理時他有興趣,講到具體措施,就沒興趣了。孟子一心想把他的“仁政”推行天下,但是,靠弱小的國家是推廣不開的,大國又沒人愿意采納他的主張。
公元前331年在政治生活中落魄不得志的孟子回到了他的故鄉鄒國,結束了十幾年的周游生活。這年他已62歲,從此以后,他不再遠足,除了從事他人生三樂之一的講學之外,全部精力用在著書立說上。孟子和他的學生整理《詩》、《書》等儒家典籍,總結一生的思想活動,潛心著書立說。所編《孟子》一書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性善論”是“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孟子認為人本性天生是善的,人生來就有憐憫同情之心,羞恥憎惡之心,憑這種心來推行“仁政”,治理天下就是極容易的事了。
孟子還主張“與民同樂”、“民貴君輕”。他認為在人民、國家、君主三者的關系中,人民最重要,取得天下的根本在于人民的擁護。
孟子主張積極進取,對事業鍥而不舍。他認為,有所為就好比挖井,必須堅持不懈,半途而廢就會一事無成。
孟子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學說中形成了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即使如此,孟子的思想一直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中閃爍著熠熠光輝。
名人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荀子:“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20歲時,就已在燕國從事政治游學。他反對燕王啥把王位禪讓給其相子之,但燕王啥沒有聽他的勸告。在燕國的游說失敗后,荀子的行蹤共有20多年史學記載不清。至公元前286年時,荀子以“秀才”見稱于世。荀子年50歲時到齊國游學,公元前286年至前285年,齊國滅掉了宋國,夸耀武功,不尚德治,荀子曾進行諫諍,但不獲采納,于是他就離齊赴楚。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韓、魏、秦王國之師攻齊,陷齊都臨淄,齊國幾至滅亡。前279年,齊即墨守田單乘燕惠王用騎劫代樂毅為將之機,向燕軍發起反攻,一舉收復失地,“迎襄王于莒,入于臨淄”。這時,荀子在楚國,正逢秦將白起攻楚,陷郢燒夷陵,舉國大亂,楚人倉惶遷都于陳。荀子在戰亂中離楚來齊,參加齊國稷下學宮的恢復重建工作,成為稷下學宮的領袖。公元前264年,齊襄王去世,荀子在齊不得志,秦國于此時聘請他入秦,荀子遂離齊赴秦,對秦國的政治、軍事、民情風俗以及自然地形等都進行了考察。他建議秦昭王重用儒士,“力術止、義術行”。秦昭王雖然口頭稱善,但他事實上正忙于兼并戰爭。所以荀子之說在秦不可能得到采用,于是荀子又只好離秦而往游他國。
公元前259年至257年間,荀子曾在趙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議兵,提出了“善用兵者”“在乎善附民”的主張,以“王兵”折服了臨武君的“詐兵”,使趙孝成王和臨武君都不得不稱“善”。但處于“爭于氣力”的當時,趙王“卒不能用”。于是他只好離開父母之邦而又回到齊國。齊國這時齊王建在位,但朝政由“君王后”(襄王后)控制。荀子向齊相進言,論述齊國內外大勢,勸他“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并對“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的弊政進行了批評。結果,荀子冷言進諫反而受到了讒言的攻擊,因此他在齊國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他轉而赴楚,正碰上楚滅魯新得蘭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
荀子在楚為蘭陵令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任職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進讒,于是他只好離楚而回到趙國。在家邦,荀子這次得到了較高的禮遇。任他為“上卿”或“上客”。楚人聽到后,就勸諫春申君,春申君又“使人請孫子于趙”。荀子致信辭謝,對楚政多所批評。春申君深為后悔,又一再堅請。可能是為春申君的誠意所動,荀子又回到楚國,復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李國伏死士殺春申君。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廢官居家于蘭陵,“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據說其壽可能高達百歲。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重視教育的作用,特別強調讀經的重要作用。他的代表作《勸學》就是勸人們要學“先王”,讀“經書”。傳經,是荀子勸學的最基本內容。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長于文學,在戰國諸子中,他與孟子、莊子對后世影響最深。《荀子》為文的特點,在于“雄渾”。其學問淵博精深,所以行文氣魄宏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比如《勸學》總結了治學經驗,為后世傳誦宗法。在《富國》《王霸》篇中,縱橫于古今,引述歷代興亡鑒轍。而《天論》篇,則探微扶隱,極宇宙之玄奧,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氣勢雄渾,為諸子所不及。后人稱其文“學分之足,了數大儒”(《藝概·文概》)可謂中的之論。
荀子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后人對荀子爭議頗大,有的說他是孔門嫡傳,有的說他是儒門異端;有的說他是法家,是黃老思想家,有的說他是經師,是專制主義理論的祖師……其實,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荀子對儒學的貢獻,就在于他的“雜”,他的“異”。
荀子的著作,見于《荀子》一書。《勸學》、《修身》、《不茍》、《非十二子》、《天論》、《正名》、《性惡》等22篇,都為葡子親著。其他10篇,有的為荀子弟子所論,有的為荀子所纂輯的資料,它們都是我們研究荀子的思想和事跡的主要材料。
名人名言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韓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法家的創立者。《史記》記載,韓非精于“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目睹戰國后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10萬余言。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嬴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賈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信任,將其投入監獄,最后逼其自殺,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尸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于“未盡”,“申子未盡于術,商君未盡于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于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贊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的論點。
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韓非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并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系起來,這在當時是極其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系,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并論述了它與“道”的關系。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后”,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