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最危險的心理——憤怒與仇恨(1)
- 走出心理的誤區大全集
- 張琳 程秋平 劉娟
- 5422字
- 2014-01-21 15:02:59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憤怒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是一種反應。有人認為我們人類能夠成功地生存下來,憤怒起了很大的作用。想象遠古時期,我們人類的祖先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憤怒,為了爭奪有價值的東西而憤怒。因為憤怒會讓一方先妥協,這樣人們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戰爭,從而保護著自己與自己的同類。此外,憤怒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因他人的失誤、過錯而懲罰自己的情緒,這種懲罰對人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憤怒容易讓人們沖動,沖動之下的行為表現往往不夠理智,結果釀成令我們遺憾的結局。所以,憤怒要控制好。
是什么讓我們如此憤怒?
某天,我受朋友的邀約去她家做客。一走進她的家門,我就感覺氣氛很異常。朋友的丈夫臉色陰沉,朋友的小孩不停啜泣,寵物亂吼不已,朋友則在哀怨地忙進忙出,做家務。嘴角同手腳一樣沒有片刻停歇,邊指責丈夫,邊抱怨自己的生活,忙得是“不亦樂乎”。我看到朋友家中的場景,確實嚇了一跳。飯桌上朋友向我詳細地訴說了原委。
丈夫因為業務不佳在公司被主管不留情面地責罵了一番,心中覺得非常的委屈。回到家后,看見兒子在玩電腦游戲,妻子無影無蹤。丈夫的心中更加憤怒,質問兒子媽媽去哪里了,兒子頭也不回地應答“打麻將去了”仍繼續埋頭于游戲的廝殺中。之后,怒氣沖沖的丈夫沖進麻將館毫不留情面地將妻子狠狠痛罵一頓,拽起妻子就往家中走。妻子莫名其妙,打麻將輸錢后的煩躁加上丈夫不留情面的指責,讓她心中激憤難平。回家后看到兒子不做作業而是沉迷于游戲,一股憤怒涌上心頭,伸手就給了孩子一巴掌,并命令孩子回房間做作業。孩子也覺得無辜,便大聲哭鬧了起來。氣憤情緒無處可發,看見家中的小狗,孩子就用力狠狠踹了它幾腳。一向生活安逸舒適的狗狗怎能讓人如此欺負,于是不顧主人的心情,頓時狂吠起來……
聽罷之后,我感慨萬千……
類似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從這些故事中我們看到,無形的憤怒穿透人們理性的認知思考能力而迅速地累積,并指向他們周遭的弱勢群體,表現出外在的攻擊行為。這種攻擊行為帶來許多負面的信息,嚴重影響到人們之間正常合理的交流。
從本質上來講,憤怒分為健康的憤怒與不健康的憤怒兩種。不管是哪一種,憤怒都包含認知、情緒、外在行為表現,以及對象的正確與否四個心理過程。
健康的憤怒一般出于理性的思考,認真客觀地分析引起他們憤怒情緒的事件與起因,形成正確的認知行為,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對事不對人”的客觀冷靜的態度。當人們對事件做了清晰明了的分析與判斷,他們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冷靜的心態,憤怒的情緒具有可控性,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人們一般不會做出過分的攻擊行為,更不會沖無關的弱勢群體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他們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向相關人員反映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與思考,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產生。
不健康的憤怒是嚴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它不經過大腦的理性思考,使憤怒中的人們常常“對人不對事”。引發憤怒情緒的事情一旦發生,人們容易失去冷靜的思考能力,通過言語攻擊、肢體攻擊,甚至采用違規的武器向某些弱社會群體,至少是不高于他的群體發泄憤怒。他們認為讓他們怒氣高漲的始作俑者是做錯事情的當事人,而不是這些人誘發的這些事。如果這些發怒的人的地位、權勢遠遠高于自己,那么蒙受委屈的人必然不敢公然申訴。發怒者一肚子的不滿讓他們如此難以忍受,不得已只能尋找弱勢人群尋求平衡。正如文章一開始講到的案例一樣,不健康的憤怒如同無形的傳染疾病,一經發生就會迅速產生連鎖反應,一級一級往下蔓延,直到生存的和諧圈被打破,被摧毀。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向弱勢人群發泄憤怒情緒這種不健康的行為方式體現了當事人自尊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在滿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之后,自尊需求的滿足就被置于需求的頂端。這是生活中自然正常的現象。
無奈,對事情認識不清的人們常常把自己的自尊與無關的事情進行錯誤的鏈接。具體來講,當老板因為你疏忽的工作態度而責罰于你,這是正常的對事不對人,是合理的行為態度。如果你認為老板對你的批評傷害到了你的自尊,你認為老板是在無故找你碴兒,那么你就犯了“對人不對事”的錯誤,你會大發脾氣,并遷怒于其他人,這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就是不健康的憤怒。
如果你能深刻反思老板對你的批評,把這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不完善之處,從而加以修正改善,那么你就不會把自己的情緒體驗附加到其他人身上,更不會對老板憤恨不滿。試想一下,一個人怎么會對自己取得的進步而憤怒呢?如果你認為老板的批評是錯誤的,你可以大方地把自己憤怒的情緒向老板反映,并希望得到公正的對待,這是“對事不對人”的處事態度,是健康的憤怒。
可見,對事情的理性認知是人們正確處理自己憤怒情緒的關鍵拐點。
著名國學大師翟鴻燊曾經講過這么一個故事:乾隆有一次在臺上放了個屁,臺下的和珅臉就紅了;乾隆很高興,大臣們都以為是和珅放的。和珅很會為皇上“分憂解難”,深得皇上的信任。兩百多年后的一天,秘書陪經理和董事長參加一個會。在電梯里,董事長不小心也放了個屁,為緩解難堪,董事長和經理都看了看秘書,這時,秘書沉不住氣了,解釋說“不是我放的”。第二天,董事長就把秘書給辭了,秘書不解,董事長說:你一點的事都承擔不了,留你何用?
很多時候,人們會無緣無故受老板、長輩等人的責難,這時不妨心甘情愿當一回“和珅”,用寬容之心理解他們的情緒體驗,何必耿耿于懷,激憤難平呢!給他們時間去平復他們心中的困惑,其結果要比你不受控制地亂撒怒氣大為不同。“撥開云霧見晴天”,時刻保持一種寬廣的胸懷,積極的樂觀態度,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
仇恨是一把雙刃劍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眾多坎坷的生活中,我們不斷遇到令我們傷心、難過的人和事,不斷經受傷神費解的痛苦體驗,不斷品嘗落寞失望的悔恨,繼而加強自己血淚仇恨的淵源。在不幸的命運轉動中,痛恨自己,更仇恨他人,結果是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勇氣。遭遇悲慘不幸的坎坷命運,能否獲得蛻變重生將取決于如何正確合理地看待不幸引發的仇恨情緒。
仇恨的味道太過刺激,既傷害我們的健康,又不利于他人的成長。
仇恨的本質就如一把彎刀,既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電影《傷城》生動細膩地刻畫出仇恨的悲哀:我們建起了一座城,用受過的傷,保護還沒受傷的地方,結果越來越傷。
20年前,梁朝偉飾演的督察劉正熙親眼目睹自己的家人慘遭殺害。為了逃避被加害的命運,為了臥薪嘗膽實施復仇計劃,小小年紀的他選擇了隱姓埋名。20年來他時刻被噩夢驚擾著,復仇是他存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多年來他一直尾隨強大的敵人,從澳門到香港,發誓要血債血還。在這片傷心的城市中,他成了被仇恨滋養的孤獨靈魂。長大以后,做了督查的劉正熙娶了仇人的女兒,以此作為他復仇的工具。在復仇的怪圈中,享受甜蜜生活的新婚妻子卻絲毫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丈夫報仇雪恨的一個籌碼。
劉正熙最終冷靜而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岳父,也是20年來隱藏在他心中的最大仇人。故事仍在繼續著……血債血償的誓言讓劉正熙無法就此停手,他的妻子,仇人的女兒也必須得死。然而,在他殺死自己妻子的那一刻,他卻得知她并不是他仇人的親生女兒。悲劇終究還是發生了。逐漸愛上妻子的他看著妻子倒下的瞬間,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歸屬感再次清零。
他欽彈自盡了。震驚的同時我們又是清醒的。《傷城》中的悲劇人物劉正熙一生中最大的困惑不是失去家人的痛苦,而是內心不能釋懷的仇恨。從目睹全家慘遭殺害的那刻開始,他的仇恨就已經開始。他活在家人被殺的痛苦回憶中,始終不能自拔。回憶疊加成復仇的欲望,建筑的傷城始終固若金湯。當欲望變成了現實,手刃仇人的快意卻無法讓他的靈魂得到救贖。打破傷城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的毀滅。
可能劉正熙在死的那一刻,都不明白自己的癥結出在了哪里。他不明白是仇恨剝奪了他生命的歸屬,是仇恨讓他無處容身。仇恨加速了他的死亡。當年他躲過了仇人的追殺,卻難以逃脫仇恨的鞭笞。
仇恨是一把雙刃劍,既傷害了他人,又傷害了自己……
懷有仇恨的人,內心是大悲大恨的,表現出的是一種處心積慮的隱忍,是一種自認為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冷酷。毫無疑問劉正熙是這樣的人。他隱忍20年,處心積慮地實施他的復仇計劃,世間已經沒有什么事情能夠讓他心動,能夠讓他寬容,因為他的心里充滿的是血流成河的仇恨。
最終,他落在了自己的傷城中,緬懷自己的悲哀,舔舐自己的傷口,卻忘記了城外的艷陽晴天,忽略了城外的人想要納入他冰冷軀殼的真誠,城外的人心中一樣也有傷、有淚、有痛……
懷有仇恨的人,內心承載了太多無法釋懷的黑暗。他們暗藏的隱忍,表現出的冷酷,都是內心的仇恨這股黑暗力量催化而生的,更多時候他們無法控制這股力量,因此因復仇而造成的悲哀最終也只能以悔恨來畫上句號。
仇恨是受傷的記憶,懷有仇恨的人無法忘卻受傷時的痛苦。時時刻刻感受痛苦的人,又怎能有多余的空間來容納歡笑呢?時時刻刻感受傷懷記憶的人,即使身處陽光普照的太陽底下也無法呼吸溫暖的力量,時間長了,溫暖也會疲乏,也會無力。在仇恨的環繞下,溫暖也只能徹底遠離他的身邊,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自我毀滅。這不僅傷害了給予他溫暖的人,也傷害了受困中的自己。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不會遭遇劉正熙遭遇的那種滅門慘案,但我們無可避免心中都會有傷,也都會受傷。生活中的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這些傷,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對這些傷的招供,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傷的陰影下規避更多的傷害或者執拗的逞強。如何正確地看待與詮釋這些傷,同樣也取決于我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態度。有時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傷給予了我們對生活的態度,還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讓我們不斷受傷?
總的來說,人心就是一座防范嚴密的城池,沒有其他人能夠真正地走進去,也沒有人能夠信誓旦旦地說“我了解”。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時時刻刻保護著我們,抵御著外來的傷害。如果這是一座傷城,那么它在保護我們的同時卻也傷害了游走在我們身邊的人,最后我們也會傷痕累累……
仇恨與憤怒的關聯
19世紀英國天才女作家、著名詩人艾米麗·勃朗特創作的愛情小說《呼嘯山莊》,不僅得到了評論界的高度肯定,更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這部小說到處都充滿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熾烈的情感,時刻流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被看為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最奇特的小說,最神秘莫測的怪書。
這是一個關于愛情和復仇的故事,故事中到處都充滿了仇恨和憤怒的索引。因仇恨而引發的憤怒,讓故事的主角不斷地淪陷,不斷地墜入罪惡的深淵;因憤怒而加深的仇恨,讓故事的靈魂不斷地毀滅,不斷地撕毀人間希望,最后孤獨悲哀地離開人世。
呼嘯山莊的主人歐肖先生帶回了一個吉卜賽棄兒,取名為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深受老主人歐肖先生的喜愛,并獲得了歐肖先生女兒凱瑟琳的寵愛,卻招致了小主人亨德雷的嫉恨。歐肖先生死后,亨德雷成為新的主人。心胸狹窄的亨德雷在父親死后把希斯克利夫貶為奴仆,并對其百般地凌辱與毆打。但亨德雷的妹妹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卻瘋狂地相愛了,盡管亨德雷百般阻撓,破壞兩人的感情,他們依舊如膠似漆,十分地要好。后來凱瑟琳在外界的改造與影響下,變得既虛榮又自私。她開始嫌棄希斯克利夫,認為一個骯臟的奴仆無法與自己相匹配,轉而投向并愛上了畫眉山莊林頓家文靜的青年埃德加。
事實上,在凱瑟琳的內心深處,她是深愛希斯克利夫的。凱瑟琳曾對女仆這樣吐訴過:“我對埃德加的愛像樹林中的葉子,當冬季改變樹木的時候,隨之就會改變葉子。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卻像地下永久不變的巖石……我愛的就是希斯克利夫!他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心中,并不是作為一種樂趣,而是作為我的一部分。”但凱瑟琳又是虛榮自私的,為了財富,為了身份地位,她最終還是選擇放棄希斯克利夫,而接受了埃德加的愛。
希斯克利夫無法忍受凱瑟琳對自己的傷害,憤怒不已的他離家出走,多年來一直杳無音信。數年后,希斯克利夫回來了,帶著復仇的種子回來了。他不再是當初那個窮困潦倒、任人欺負的骯臟少年了,他變得英俊瀟灑,而且非常地富有。這時,凱瑟琳已經成為埃德加的妻子,成為畫眉山莊的女主人,過著她曾經一再想要的富裕生活。
希斯克利夫開始報復亨德雷,使亨德雷債臺高筑最后不得已把呼嘯山莊抵押于他。在亨德雷死后,他如法炮制,把亨德雷的兒子哈里頓貶為奴仆,想讓他變成一個粗俗無禮、骯臟的野小子。為了報復凱瑟琳的丈夫埃德加,同時也為了報復凱瑟琳對自己的傷害,希斯克利夫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貝拉,并以虐待伊莎貝拉來發泄自己的怨恨。
再次歸來的希斯克利夫光鮮亮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成功了。但他依舊憤怒,他對曾經傷害他的人有著不一般的憤怒情緒,這種憤怒不是對他們大吼大叫就能發泄,就能化解的。這是一種深深地隱藏在希斯克利夫內心深處的憤怒,它啃噬他,撕咬他,如果不是復仇的欲望支撐著他,恐怕希斯克利夫早已經被這股憤怒吞沒了。
深愛著希斯克利夫的凱瑟琳是痛苦的,結婚之后并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她知道自己做錯了,她不該輕易放棄希斯克利夫。多年來她一直為她的自私與虛榮贖罪……直到希斯克利夫回來,凱瑟琳重新看到了希望,她想挽回他們之間的這段感情,但被仇恨束縛著的希斯克利夫并沒有給凱瑟琳修復的機會。凱瑟琳在悔恨中痛苦,在愧疚中死去。直到死,凱瑟琳都在尋求希斯克利夫的寬恕。臨死的那天晚上,她生下了凱瑟琳。
沒有了凱瑟琳,希斯克利夫徹底失去了生命的重心。他只剩下了復仇的軀殼。他曾說,他可以原諒凱瑟琳對他做過的事,他也可以愛害他的人,但他無法寬恕害死凱瑟琳的人。于是,希斯克利夫越加地變本加厲,越加地殘暴。他虐待亨德雷的兒子哈里頓,就像亨德雷曾經虐待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