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角的幸福
- 張海音
- 1616字
- 2020-07-03 10:37:45
唇腭裂兒童的心理特點
正常個體的社會心理發展由于受遺傳、生活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在個體發育的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典型特征。唇腭裂個體由于先天畸形的原因,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除具有正常個體的相應特征外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嬰兒期(0~3歲)
嬰兒的社會心理發展主要指嬰兒的氣質、嬰兒的基本情緒、嬰兒的社會學依戀以及嬰兒自我的發展。除了遺傳本能外,其發展與生理需要是否滿足直接相關。情緒分化主要是指哭、笑、恐懼三種基本情緒反應。嬰兒的笑是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哭是其不愉快的消極情緒反應,是嬰兒表達需要的方式,與饑餓、身體不佳等有關;恐懼也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會引起兒童緊張,造成逃避和退縮。大的聲響、疼痛等都可能導致嬰兒的恐懼情緒,經常有恐懼情緒可導致兒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嬰兒期若撫養不當就會帶來各種心理問題。唇腭裂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其喂養困難,由于無法保證正常的母乳喂養,唇腭裂嬰兒的基本生理需要不能及時得到滿足,嬰兒容易哭鬧、煩躁,此類嬰兒氣質類型多為困難型。同時,患兒的先天性畸形會給其父母帶來震驚、失望、內疚、焦慮、自卑、幻想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學者稱之為“打擊綜合征”。大部分唇腭裂患兒的父母都很沮喪,甚至有遺棄的念頭。有關調查表明,患兒母親對患兒的微笑、說話,與患兒一起玩游戲等行為少于正常的母親,對患兒的各種表情及行為缺少積極的回應而導致不良的母嬰關系,不能建立起安全型的嬰兒依戀,從而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并對其日后的人格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幼兒期(3~7歲)
幼兒期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大多是通過游戲進行的,游戲是促進兒童認知發展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開發兒童創造力、培養健全人格、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3~7歲的唇腭裂患兒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畸形,會發現自己與其他兒童在容貌和語音上的不同,可能會因受到其他兒童的取笑而逐步形成性格內向、性情孤僻等心理問題,直接影響此期兒童心理發展。由于缺少與同伴交往,孩子無法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如何恰當地表達和控制情緒以及如何處理內心的焦慮和沖突,不利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由于腭裂語音問題,患兒在社交場合拒絕言語交流或發單音節詞與人交往,易導致選擇性緘默癥或者兒童孤獨癥的發生。
(三)童年期(7~12歲)
童年期兒童的生活以學習為主導。通過同伴交往及學校集體活動而不斷發展自我,其自我意識的發展從外部特征逐漸轉向比較抽象的內部特征,自我評價的內容逐漸擴大和深化。這個時期孩子雖然已經有自我評價能力,但非常有限且缺乏獨立。唇腭裂患兒比正常兒童有更多的學習困難。部分患者的腭裂語音以及繼發的一些聽力障礙使他們在學習語言、與人交流、理解和回答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下降,在治療過程中不得不經常缺課,學習成績一般比較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受到他人的非議、嘲笑,甚至孤立和排擠。以上種種情況,都導致他們可能出現神經癥性障礙,如焦慮癥、學校恐怖癥等,或出現情感障礙,如兒童躁動癥,以及抑郁障礙、心境惡劣障礙等。
(四)青春期(12~18歲)
青春期是兒童由童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個體的社會心理發展日趨成熟。青春期屬于特殊時期,個體的發展非常復雜,充滿矛盾,“第二反抗期”也在此時出現,因而又稱為“困難期”“危機期”。此時期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在心理上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而進入“心理斷乳期”。個體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體征,喜歡對照鏡子研究自己,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對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產生極度的焦慮;非常重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十分關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緒特征;情緒波動強烈,情緒自我控制能力差;會因為對異性的好奇而經受煩惱和煩躁。唇腭裂造成的畸形、瘢痕和語言障礙及社會的負面評價對唇腭裂患者的影響很大,易導致其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下降以及產生不良行為。患者既渴望與別人交流,又感到害怕和焦慮,因此長期處在矛盾的心理狀態中,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