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京宦生涯(2)
- 曾國藩家書大全集(超值金版)
- (清)曾國藩著 雅瑟主編
- 5659字
- 2014-02-21 15:14:47
湖南的榜已發(fā),我們縣竟然一個也沒有考中。沅弟信中,說溫弟的文章富麗堂皇,也被壓抑,不知道各位弟弟中將來的科名究竟如何?以祖宗的積德、父親、叔父的居心立行,各位弟弟應該可以得到好報。各位弟弟的年華正盛,就是稍微遲考一科,也不會耽誤太多時間。只是為兄近年以來,事務越來越多,精神耗費得也愈發(fā)厲害,常常希望各位弟弟有后起之秀,長住京城,為我助一臂之力。并且希望各位弟弟分點重任,我也想稍為休息一下。這愿望還沒有實現(xiàn),讓我內心感到?jīng)]有依靠。
植弟今年一病,荒廢了很多事情,在考場中又患了眼病,學問自然也就難以長進了。溫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是第一,只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段時間在京城時不好好看書,也不寫作文,我很為他擔心。最近聽說他回家后,還是經(jīng)常發(fā)牢騷,或者幾個月都不拿筆寫文章。咱們家之所以無人繼起,其他各位弟弟的責任較輕,溫弟實在是自暴自棄,不能把責任推給命運。
我常??匆娕笥阎欣悟}太多的人,后來的人生壓抑、堵塞。如吳枟臺、凌荻舟之流,數(shù)也數(shù)不清。因為無緣無故而怨天,天也不會答應;無緣無故而尤人,人也不會服。感應的道理,就是這樣順其自然。溫弟所處的環(huán)境,是讀書人中最順利的境遇。動不動就滿腹牢騷,百不如意,實在讓我不理解。以后務必要努力去掉這個毛病,以吳枟臺、凌荻舟為眼前的大戒。凡遇到牢騷要發(fā)之時,就反躬自思,我有哪些不足,而積蓄了這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掉。不僅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也可以生養(yǎng)和氣,可以稍微減少病痛。希望溫弟再三細想,不要以為我的話是老生常談,不值得理會。
王曉林(植)先生在江西為欽差,昨天有圣旨,命他署理江西巡撫。我署理刑部,恐怕要到明年才能辦理交接。袁漱六昨又生了一個女兒,他一共四女,已死了兩個,又喪了兄,又喪了弟,又一個差事也沒有得到,太慘了!窮翰林真是太難當了。黃麓西由江蘇引見入京,與過去初中進士時的氣象迥然不同,他居然有經(jīng)濟才能。
王衡臣在閏月初九引見,被任命為知縣,后來在月底搬到下洼一個廟里住,竟在九月初二日的晚上無緣無故死了。前一天晚上,還和同住的文任吾談到二更。第二天早飯時,奇怪他不起床,打開門一看,已經(jīng)死了。生與死的道理,好人的這種報應,真不可解。
家鄉(xiāng)勸捐,彌補虧空的事,我前不久有信說到,萬萬不可以勉強攤派。我縣的虧空,虧于官員的占一半,虧于書吏的占一半,老百姓是無辜的。從來就是書吏在中間得利,上面吃官,下面吃民,名義上是包征包解,其實當征的時候,便把百姓做魚肉而吞吃。當解送的時候,又以官為招引的雞而從中作梗。官員索取錢糧于書吏手上,好比從虎狼口里討食,再三請求,還是不肯吐出來,所以積累成大虧。并不是百姓欠稅,也不是官員自己侵吞了。今年父親議定糧餉的事,一改從前包征包解的陋風,實在是官民兩利,所不利的,只是書吏。就是見制臺留朱公,造福一方百姓的功勞也不小。各位弟弟應該多幫父親大人辦成這件事。只是捐錢補虧空這件事情,不要操之太急,一定要人人自愿捐才行。如果稍微有攤派,那么一件好事反而會變成害民的事,將來也許反而為書吏找到借口,并且必然串通劣紳,鬧著要恢復包征收包解送,千萬不可不早為防備。
梁侍御那里的二百兩銀子,這個月內一定要送去。凌宅的二百兩銀子,也已經(jīng)兌去。舉人兌付的六七十兩銀子,是用來送給親戚、族人用的,也一定不能遲緩了。但京城家里近來艱難窘迫,除上述幾處不可再兌。
既然縣令與咱們家商量公事,自然不能不禮尚往來應酬,然而各位弟弟如果可以,就不要常常去縣衙。陶、李兩家,等我稍微空閑的時候再回信。本縣難以保證沒有假借他人名字請托的,澄弟應先告訴我。信寫得不詳細,其余容以后再寫。
兄國藩手草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1851年10月28日)
【精華點評】
曾家家底殷實,不愁吃穿,無憂無擾,既然有天分,曾國藩的溫弟就應該踏實讀書求取功名,沒承想?yún)s是自視甚高,牢騷不斷,怨天尤人。難怪曾國藩會告誡他:“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痹鴩门笥训膶嵗虻艿苷f明:牢騷太多的人,后來的人生壓抑、堵塞。規(guī)勸之情可謂是苦口婆心。生活中我們也會有牢騷,牢騷太多時,不如自我反省一下。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想法里拔不出來,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也不要總是指責別人的錯誤,雖然本意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在發(fā)牢騷之前,先想想人無完人,別人也是有優(yōu)點的,自己也有犯錯的時候。
信件開頭,曾國藩說自己的癬疾復發(fā)了。這里說的癬疾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牛皮癬。牛皮癬反復發(fā)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精神因素:精神創(chuàng)傷和情緒緊張及過度勞累便可誘發(fā)或使病情加重。即使在醫(yī)療技術發(fā)達的今天,牛皮癬都還是個難以根治的疾病,可想而知,這個疾病會給曾國藩帶來多大的痛苦。
【經(jīng)典格言】
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凡遇牢騷欲發(fā)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
求速效無益,當在孝悌上用功
(1943年7月3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接三月初一,四月十八,兩次所發(fā)家信。四弟之信,具見真性情,有困心橫慮、郁積思通之象①。此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愈欲速則愈錮蔽②矣。來書往往詞不達意,我能深諒其苦。
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③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悌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虧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
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曲禮》《內則》④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用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⑤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若詩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不知賢弟肯則聽此語否?科名之所以可貴者,謂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也謂祿仕⑥可以養(yǎng)親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諸弟不得,亦可以承歡,亦可以養(yǎng)親,何必兄弟盡得哉?賢弟若細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詩文上用功,則詩文不期進而自進矣。
凡作字總須得勢,務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局促不能遠縱。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寫折子甚少,故不付。
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紡棉之說,如直隸之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富男婦,人人紡布為生,如我境之耕田為生也。江甫之婦人耕田,獨三河之男人紡布也。湖南瀏陽之夏布、祁陽之葛布、宜昌之棉花,皆無論貧富男婦,人人皆依以為業(yè),并此不足為駭異也。第風俗難以遽變,必至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書不盡言。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三年六月初六日
【注釋】
①這句話意謂困苦心志、竭力思考,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
②錮蔽:禁錮、蒙蔽。
③《賢賢易色》:此句出于《論語》中的章名,意在談論孝親之道。
④《曲禮》《內則》:皆系儒家經(jīng)典之一的《禮記》中之篇名。
⑤藹然:和藹可親的樣子。
曾國藩家書⑥祿仕:做官的俸祿。
【譯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接三月初一、四月十八日兩次所發(fā)家信,四弟的信,都見真性情,大概是苦悶憂慮之心過重,想盡快有個明朗的前程吧!這件事決不可以求快,快了便成了拔苗助長,不僅沒有益處而且有害。只要日積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樣,終有豁然貫通的時候,越想快越易錮蔽。來信往往詞不達意,我能諒解苦衷。
今天的人都把學字看錯了。如果仔細讀《賢賢易色》一章,那么絕大的學問就在家庭日用中間,在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天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名,對于孝、悌、倫、紀的大義,反而似乎與讀書不相干。殊不知書上所寫的,作文時代圣賢說的,無非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筆下寫不出來,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件件事不能做,并且有虧于倫紀之大義,那即使文章說得好,也只算得一個名教中的罪人。
賢弟性情真摯而不善詩文,何不天天在孝、悌兩字上下工夫?《曲禮》《內則》所說的,句句依它去做,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沒有一時不安樂,沒有一刻不舒適。往下對于兄弟妻子,都和藹有恩,井然有序,這真是大學問。如果詩文不好,這是小事不必計較,就是好得不得了也不值一個錢。不知道賢弟肯聽這話不?
科名之所以可貴,是說它足以承堂上大人的歡心,說拿了俸祿可以養(yǎng)親?,F(xiàn)在,我已得到,即使弟弟們不得,也可以承歡,也可以養(yǎng)親,何必各位弟弟都得呢?賢弟如果細想這個道理,而在孝、悌上用功,不在詩文上多費工夫,那么在詩文方面上的長進也自然會是出乎意料的。
凡寫字總要得一種勢頭,使一筆下去可以走千里。三弟的字,筆筆沒有氣勢,所以局促而不能遠縱。去年曾經(jīng)和九弟說過,我想是近來忘記了吧。九弟想看我的白折,我所寫的折子很少,所以不寄了。
地仙為人家主持喪事,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沒有不家敗人亡的,不可以不極力去阻止凌云。至于紡棉花的說法,如直隸的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與富,男與女,人人紡布為生,好比我們那兒靠耕田為生一樣,江南的婦女耕田,如同三河的男人紡布一樣,湖南瀏陽的夏布、祁陽的葛布、宜昌的棉花,都是不論貪官男女,人人都以此生計,這并不足奇怪。只是風俗難于速變,肯定有的是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再敘。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三年六月初六日(1843年7月3日)
【精華點評】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信中,曾國藩給弟弟們講學問不僅在書本中,更是在家庭日用中間。在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天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名,對于孝、悌、倫、紀的大義,反而似乎與讀書不相干,殊不知書上所寫的,圣賢要說的,也無非是要明白這個道理。
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貫穿于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句話表達了儒家傳統(tǒng)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fā)生過程。“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梢?,“孝悌”是人的根本。
【經(jīng)典格言】
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
凡作字總須得勢,使一筆可以走千里。
第一要除驕傲習氣
(1844年9月2日與父母書)
【家書】
男國藩跪稟: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日書。七月十六日,接四弟九弟五月廿九日書。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數(shù)語,字跡潦草,即縣試案首前列皆不寫出。同鄉(xiāng)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老先生,皆已詳載。同一折差也。各家發(fā)信,遲十余日而從容;諸弟發(fā)信,早十余日而忙迫①,何也?且次次忙迫,無一次稍從容者,又何也?
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鄉(xiāng)諸家皆好;惟湯海秋于七月初八日得病,初九日未刻即逝。六月廿八考教習,馮樹堂、郭筠仙、朱嘯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僅何子貞得差,余皆未放,惟陳岱云光景②最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為樂。王仕四已善為遣回,率五大約在糧船回,現(xiàn)尚未定;渠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心。叔父之病,男累求詳信直告,至今未得,實不放心。
甲三讀《爾雅》,每日二十余字,頗肯率教③。六弟今年正月信,欲從羅羅山處附課,男甚喜之!后來信絕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來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讀書二年,不見長進,男心實憂之而無如何,只恨男不善教誨而已。大抵第一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四弟九弟雖不長進,亦不自滿,求大人教六弟,總期不自滿足為要。余俟續(xù)呈。
男謹稟
道光廿四年七月二十日
【注釋】
①忙迫:意指忙碌。
②光景:情形。
③率教:聽教。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六月二十日,接到六弟五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接到四弟九弟五月廿九日的信。都說非常忙,寥寥幾句話,字跡也潦草得很,甚至連縣里考試的頭名和前幾名,都沒有寫上。同鄉(xiāng)中間有同一天接到信的,就是考古老先生,也都詳細寫了。同是一個信差,各家發(fā)信,遲十多天而從容不迫。弟弟們早十多天而如此忙碌,為什么?并且每次都說忙,沒有一次從容,又為什么?
兒等在京城生活安定,大小平安。同鄉(xiāng)的各家都好,只是湯海秋在七月初八日生病,初九日未刻便逝世了。六月廿八日考教習,馮樹堂、郭筠仙、朱嘯山都被錄取了。湖南今年的考差,只有何子貞得了,其余的都沒有放,只有陳岱云的情形最苦。兒子因去年的病,反而為不外放而高興。王仕四已經(jīng)妥善地遣送回去,率五大約乘糧船回,現(xiàn)在還沒有定。他們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念。叔父的病,兒子多次請求詳細據(jù)實告訴我,至今沒有收到,實在不放心。
甲三讀《爾雅》,每天二十多字,還肯受教。六弟今年正月的信,想從羅羅山處附課,兒子很高興。后來的信絕不提這件事,不知為什么?所寄來的信,寫得不好。他在省讀書兩年,看不見進步,兒子心里很憂慮,但又無可奈何,只恨兒子不善于教誨罷了。想進步,第一要去掉驕傲氣習。心中無為,又夜郎自大,這個最壞事。四弟九弟雖說不長進,但不自滿,求雙親大人教導六弟,總要以不自滿自足為要緊。其余下次再呈告。
兒子謹稟
道光廿四年七月二十日(1844年9月2日)
【精華點評】
“戒驕傲習氣”是曾國藩家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對自己的家世、學識、技能、相貌、地位等產(chǎn)生優(yōu)越感,便容易產(chǎn)生一種傲慢自大的心理。驕傲是致敗的原因之一,對于沒有經(jīng)歷過艱苦的后輩子弟,曾國藩最擔心他們會染上驕傲的習氣。
曾國藩為人謙虛不傲慢,與祖父的熏陶有關。道光十九年(1839年),曾國藩離家進京之前,侍奉祖父于階前,向祖父請示:“此次進京,求公教訓?!弊娓笇λf:“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疂M招損,謙受益’,你若不傲,更好了?!边@段話對曾國藩的影響很深,多年以后,每每想起,仍然如同“耳提面命”。
【經(jīng)典格言】
大抵第一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1846年11月7日與父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