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塑造自我:好品質讓你左右逢源(2)
- 每天學點社交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余春榮編著
- 4359字
- 2014-02-15 16:00:25
所以,正直的品性總是為真正的睿智者和成功者所推崇。正直是什么?美國成功學研究專家A·戈森認為,在英語中“正直”一詞的基本義指的是完整。在數學中,整數的概念表示一個數字不能被分開。同樣,一個正直的人也不會把自己分成兩半,他不會心口不一,想一套,說一套——因為實際上他不可能撒謊;他也不會表里不一,信一套,干一套——這樣他才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我們堅信,正是由于沒有內心的矛盾,才給了一個人額外的精力和清晰的頭腦,使得我們獲得成功。
正直還會給一個人帶來許多好處: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人類之所以充滿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們似乎對正直具有一種近于本能的識別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吸引。
總之,言行一致是品格的脊梁。一個人必須表里如一,這就要求他的行動的誠實和語言的誠實。每一個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都會在行動中嚴格遵循這一條件。做他心中想做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中體現高尚的品格,一絲不茍,以自己的正直和良心為驕傲。
堅強的意志能讓更多的人跟隨著你
“有志者,事竟成”是一句至理名言。有了決心,就可以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就可以取得最后的成功。我們心想什么,就可以做成什么;相信我們能成功,我們就能成功。因此,決心就是無窮的力量。蘇瓦羅的力量就在于他的意志。他總是對失敗的人說:“你缺乏意志。”像黎塞留和拿破侖一樣,在蘇瓦羅的字典里也沒有“不可能”這個詞。
“我不知道”、“我不能”和“不可能”是他最深惡痛絕的字眼。他會大喊:“去學!去做!去試!”他的傳記中說他給人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同時說明勤奮努力在一個人身上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而勤奮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東西呀。
世上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具備了成功的意志。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像一股和頑強的巖壁進行搏斗的狂奔的激流,你應該不顧一切縱身跳進你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運,然后以大無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難向你挑戰。”這就是一種挑戰人生的魄力,一種透視出西方人的魄力的體現。
在最苦的工作中,更能鍛煉與體現一個人的意志,在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我們的這些艱苦的精力,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堅強,也越來越強大。
一直以來,邁克都希望能在阿拉斯加的一艘漁船上工作一個夏天,于是,在1942年的夏天,他簽約上了阿拉斯加科地亞克的一艘32尺長的鮭魚拖網漁船工作。在這艘船上,只有三名船員:船長負責督導,另外一個副手協助船長工作,剩下的那一個則是日常打雜的水手,通常都是北歐人,而他正是北歐人。由于鮭魚拖網必須配合潮汐進行,因此他經常連續工作24小時。
有一次,他整整如此工作了一個星期。他做的是其他人不愿意干的工作:他洗船甲板,保養機器,還在小船艙里用一個燒木頭的小火爐煮飯,小船艙里馬達的熱氣和污濁的空氣令他作嘔。他還要修船,還要把鮭魚從他們的船運到另一艘小船上,送去制罐頭。他穿著長統膠鞋,但雙腳總是濕濕的。他的膠鞋里面經常有水,但他沒有時間將水倒出來。但上述這些工作,跟他的主要工作比起來,只算是游戲而已。他的主要工作即是所謂的“拉網”。這個工作看起來很簡單——你只要站在船尾,把漁網的浮標和邊線拉上來即可——他的工作就是如此。但是,實際上,漁網太重了,當他想把它拉上來時,它卻動也不動,實際上卻把船本身拉下去了。由于漁網動也不動,他只好用盡力量沿路拖著不放。他這樣做了好幾個星期,幾乎把他累死了。他渾身疼得厲害,而且一連疼了好幾個月。
最后,當他好不容易有時間休息時,他在一個臨時湊成的柜子上鋪下潮濕拙劣的被褥,然后倒頭就睡,他渾身上下無處不疼——但他卻熟睡得像服用了安眠藥——極度的勞累就是他的安眠藥。
他很高興當初吃了那些苦頭,現在一旦遭遇了困難,他不再煩惱,他反問自己:“艾利克森,這會比拖網辛苦嗎?”他總是回答說:“不,沒有事情比它更苦,于是他振作起來,勇敢地接受挑戰。偶爾嘗試一下痛苦是件好事,他很高興做過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使得他的所有日常問題在比較之下全變得微不足道。
的確,暫時的痛苦,可以很好地磨煉并體現一個人的意志,使他在日后的困難面前,會更振作起來,會變得更加堅強。
責任感成就偉大品格
美國總統林肯曾這樣說過:“我——對全美國人,對基督世界,對歷史,而且,最后,對上帝負責。”林肯成就了自己的偉大人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與敬仰,應該說這與他的責任感不無關系。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家庭、親戚、朋友、國家、社會。我們的責任心,最基礎的體現可能是在家庭中。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這種愛,所以責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反,一個不愛家庭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這樣的人往往是把責任看作是強加給他的負擔,看作是個人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要做一個負責的人,就必須要做到在任何時候不遷怒于他人,這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美國的教育學家約翰遜有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女兒,有一天她搬著她的小椅子到廚房里,想要爬到冰箱上去。約翰遜急忙沖過去,但沒來得及在她跌倒之前扶住她。當他把她挾起來時,她狠狠地踢了那把椅子一腳,喊道:“壞椅子,害得我跌了一跤!”
你會在小孩子那里常常聽見這樣的借口。小孩子只會率性而為,為自己的過錯遷怒于沒有生命的東西或是無辜的旁觀者,對他來說這是正常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將這種小孩子的反應帶到成年時,麻煩就來了。自從有人類以來,因為自己的失敗和過錯而責怪他人的現象一直存在著。甚至亞當也以責怪夏娃來作為借口:“是這個女人引誘我吃禁果的。”
成熟的第一步是自己負責任。要確信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個跌倒了便找把椅子來踢的小孩子了,要直面人生,自己要負起責任來。當然,不這樣做則容易多了。責怪我們的父母、老板、丈夫、妻子、子女比較容易,我們甚至可以責怪祖先、政府或者(如果我們還需要一個借口的話)甚至可以責怪幸運之神。
對不成熟的人來說,他們的缺點和不幸總是有理由的——當然,都是除了他們自身之外的理由:他們有一個悲慘的童年,他們的雙親太窮了或是太富有了,對他們的管教太嚴厲了或是太放縱了,他們沒受過教育,他們總是受體弱多病的折磨,等等。
當我們做到了遇到失意的事而不遷怒于他人后,就要試著去敢于承擔責任。只有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
喬治·華盛頓雖然有出身良好、家境富裕的父母,但他照樣能出人頭地。他從未抱怨過他們可能給他造成的心結。相反,亞伯拉罕·林肯雖然出身寒微,但他也還是能超脫不利的環境。他曾經說過,“我——對全美國人,對基督世界,對歷史,而且,最后,對上帝負責。”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尊重你身邊的人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松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系好。等到弟子轉身離開后,他又趁弟子不注意的時候,蹲下來將鞋帶解松。這個細微的動作,恰巧被一位旁觀者注意到了。他非常不解,來到大師面前問:“大師,您為什么又要將鞋帶解松呢?”
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松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這位旁觀者更是不解了,問:“那您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
這位大師笑了笑說:“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松了,并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
聰明的大師面對因不明白用意的弟子提醒的“鞋帶松了”,體現了對他人真誠的尊重,而不是藐視、甚至嘲笑弟子。
眾所周知,力是相互的,同樣尊重也是相互的。從小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叮囑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別人。現代社會處在一個生活節奏空前快捷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在講究質量的同時,更追求效率。因而,人們的言行更直接、更簡潔了。與此同時,人們在交往中希望得到尊重,得到重視的渴望更加強烈了。
在人際交往中,這一點更是重要。試想一下,在我們面對一個陌生人時,我們態度謙虛、說話誠懇,那么,對方沒有理由不尊重我們。
如果我們想得到他人的贊揚,讓別人承認我們的優點,處處受人歡迎,那么我們就要學會尊重他人的優點,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嚴。
在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做到尊重對方,就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從內心要有尊重他人的基本認識。現實中人確有職業、身份高低之分,但不存在人格貴賤之別。要善于根據時間、地點的變化及角色轉變,做好每個角色應該做的。還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等因素轉變語氣、語速、話題,表現出對人的尊重。
其次,從外在言行禮儀中表現對他人的尊重。在與人交往的態度上,要特別注意我們的舉手投足,要從細節上讓對方敏感的神經因我們的善意而放松,比如注意傾聽、謙虛禮貌、實事求是,都屬于尊重別人的表現。
在交往中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完全能夠體現我們對別人的尊重程度。在外表上,當然要注意和場合搭配,特別是要穿著得體、整潔、干練。這不僅能夠體現良好的個人修養,同時也是向對方傳遞一種友好、善意、尊重的信號。穿著一身得體的禮服,再加上適宜的微笑,可以想象得到,在任何場合對方都會感覺到我們帶來的“撲面春風”般的友好;反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輕佻之舉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再次,在小細節方面展示我們的尊重。守時向來是有修養、有素質的人必備的良好品質。因為如果別人準時赴約,而我們卻姍姍來遲,這不僅是你對他人的不禮貌和不重視,更嚴重的是在浪費他人的時間,耽擱他人的事情,實在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最后,言語要得體。一個人的外在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談所表達出的素養,這是我們的特別之處。并且,在與人交往時也要特別注意言辭的把握和運用,如別人正談得投機,我們卻頻繁插話;對別人忌諱的問題,我們卻打破沙鍋問到底等,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同時還應注意什么樣的場合配合什么樣的言語,如在朋友的結婚喜宴上應談些喜慶的話題、吉利的話題。如果盡談些令人掃興的話,就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與人為善,善待他人
有一天,子路、子貢、顏回在一起談論待人之道。子路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子貢說:“別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導他向善。”顏回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孔子很贊成顏回的做法。
人際交往中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待,我們不能因為對方沒有善待我們就產生報復的心理,而是要用自己的善意感化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