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生意成功的“學”字經——向華人首富李嘉誠學習的16條生意經驗(2)

說起來也許很容易,但做起來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這主要是與一些人自我欣賞的情結有關。在取得了某一項業務上的成功之后,很多人往往將其作為自己以后發展的基礎,將其作為自己向別人炫耀的一塊招牌,無論如何,這塊招牌是不能倒的。招牌雖然象征著過去的輝煌,豈不知如果總是沉醉于過去的輝煌往往會成為進一步前進的絆腳石。

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或許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真正到了要放下的時候,大部分人或許都不舍得了。沒有永遠的業務,只有贏利的業務,在該放棄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放棄,利用進行前一個業務所積蓄的力量,可以很輕松地展開下一個業務,業務不斷轉移,但贏利的中心卻不能改變。

李嘉誠的這句話或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不要被一項業務所套牢。不管這個業務的前景多么誘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賭注都押在同一個業務上。分散業務類型,同時從事多個不同類型的業務,當其中的某一個業務不行了的時候,還有別的業務可以支撐,從而制造得以喘息的機會。

商人的角色定位

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

——李嘉誠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許,最關鍵的成功方法就是尋找到人生的坐標。沒有原則的人,會飄流不定,有正確的坐標,我們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揮灑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樂更精彩。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士農工商”社會等級的概念深深扎根在中國人傳統思想內。幾千年來,從政治家到學者,在評價“商”的同時,幾乎都異口同聲帶著貶意。他們負面看待商人的經濟推動力,在制度上,各種有欠公允的法令,歷代層出不窮,把司馬遷《貨殖列傳》所形容的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資源互通有無、理性客觀的風險意識、資本運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創意貢獻等正面的評價,曲解為唯利是圖的表征,貶為“無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的唯利主義者。

當然,在商人的行列里,也有滿腦袋只知道賺錢,不惜在道德上有所虧欠,干出惡劣行為的人。他們傷害到企業本身及整個行業的形象。也有一些企業鉆營于道德標準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帶。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李嘉誠在公開場合常常對記者說:

“多謝大家常稱贊我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對于這些支持、鼓勵,我內心是感激的。很多時候傳媒訪問我,都會問及如何可以做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我很害怕被人這樣定位。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

神奇智囊團

跟我合作過、打過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數都數不清。

——李嘉誠

“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真正的合作建立于誠信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李嘉誠的合作之道令人贊賞。

李業廣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伙人之一。李業廣持有英聯邦的會計師執照,是個“兩棲”專業人士,在業界聲雀甚隆。人們稱李業廣是李嘉誠的“御用律師”。李嘉誠說:“不好這么講,李業廣先生可是行內的頂尖人物,我可沒這個本事獨包下他。”

李嘉誠說的是實話,李業廣身兼香港20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這些公司市值總和相當全港上市公司總額的1/4強;另外,李業廣還是許多富豪的不支干薪的高參。李業廣不是那種見錢眼開、有酬金必應之士,一般的大亨還請他不到。長江上市,李業廣便是首屆董事會董事;長江擴張之后,李業廣是長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此一點,足見兩李的關系非同尋常。

李嘉誠是個徹底的務實派,他絕不會拿大旗做虎皮,虛張聲勢。李嘉誠在商界的名氣較李業廣大。在香港商界,拉名人任董事是人們常用之術,李嘉誠并非這樣,他敬重的是李業廣的博識韜略。長實不少擴張計劃,是兩李“合謀”的杰作。

李業廣甘處幕后,保持低調。1991年,李業廣一飛沖天——出任香港證券聯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在他之前,任聯所主席的有:金銀會創始人胡漢輝,股壇教父李福兆,恒生銀行卸任主席利國偉等,個個都是香港商界風云人物。

香港報章在介紹聯交所新任主席李業廣資格履歷時,稱他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伙人,長實集團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長江在李業廣及公眾心目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杜輝廉,英國人,出身倫敦證券經濟行,是一位證券專家。70年代,惟高達證券公司來港發展,杜輝廉任駐港代表,與李嘉誠結下不解之緣。1994年,萬國寶通銀行收購惟高達,杜輝廉便參與萬國寶通國際的證券業務。

杜輝廉被業界稱為“李嘉誠的股票經濟”,他是長江多次股市收購戰的高參,并經理長實及李嘉誠家族的股票買賣。

杜輝廉多次謝絕李嘉誠邀其任董事的好意,是眾“客卿”中惟一不支干薪者。但他絕不因為未支干薪,而拒絕參與長實系股權結構、股市集資、股票投資的決策,令重情的李嘉誠總覺得欠他一份厚情。

1988年底,杜輝廉與他的好友梁伯韜共創百富勤融資公司。杜梁二人占35%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誠邀請包括他在內的18路商界巨頭參股。

有18路商界巨頭為后盾,百富勤發展神速,先后收購了廣生行與泰盛,百富勤也分拆出另一間公司百富勤證券。杜輝廉任其中兩間公司主席。到1992年,該集團年盈利已達668億元。

在百富勤集團成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誠等主動攤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好讓杜梁兩人的持股量達到絕對“安全”線。李嘉誠對百富勤的投資,完全出于非盈利,以抱杜輝廉效力之恩。不過,李嘉誠持有的51%百富勤股份,仍為他帶來大筆紅利,百富勤發展迅速,是市場倍受寵愛的熱門股。

90年代,李嘉誠與中資公司的多次合作(借殼上市、售股集資),多是由百富勤作為財務顧問。身兼兩間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輝廉,仍忠誠地充當李嘉誠的智囊。

《明報》記者在采訪中問李嘉誠:“您的智囊人物有多少?”

李嘉誠說:“有好多吧!跟我合作過、打過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數都數不清。比如,你們集團的廣告公司就是。”

沒有永遠的生意

只有盈利的生意,沒有永遠的生意。

——李嘉誠

“只有盈利的生意,沒有永遠的生意。”

這句話揭示了投資者的本質特征:買是為了賣,不賣就不會買。李嘉誠一生都在買和賣。他在商場上扮演的就是買賣家的角色。

一個純粹的投資家和買賣家,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不過分地執著某一項業務。

李嘉誠在生意場中,有時堅持不懈,窮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劍”,有時卻一見不利,及時撤退。無論他繼續進取還是退避三舍,都是從該項業務是否有前途考慮的,有利則進,無利則退。

對于一個真正的商人來說,在他的眼中,應該是只有贏利的業務,而沒的永遠的業務。任何一項業務,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之后,必將走向衰落,而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還抱著不放,必將隨這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李嘉誠一個個大進大出,都是以“腌股”為后盾的,一待良機出現,便急速拋出。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誠在半小時內就下定決心投資372億美元,購買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的股份。這是一只值得長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股價漲高,李嘉誠又以同樣快的速度,將股票拋出兌現,凈賺近1億美元(合近7億港元)。

李嘉誠凡事都會深思熟慮,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之后才去做。

眾所周知,購買債券是一種極保守的投資,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較高的利息,而不能參與分享公司紅利。

李嘉誠所購買的債券,大部分都是可轉換債券。這種債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認定該公司業務能穩定增長,可以用債券換成該公司股票,從而獲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將債券保留至期滿,最終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這種債券既和普通債券一樣,具有風險小的優勢,又比較靈活,能轉換為股票。可以說是將債券和股票的優勢合二為一,是一種較為穩健的投資方式。

1990年,李嘉誠購買了約5億港元的合和債券。另又購買了愛美高、熊谷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轉換債券共計25億港元。

在此后的發展中,胡應湘的合和表現最為出色,先后拿下廣東虎門沙角電廠、廣深珠高速公路、廣州市環城高速公路及泰國架空鐵路等大型工程興建合同,一時名聲大噪,眾豪爭扯他的衫尾。

見此情勢,李嘉誠馬上把合和債券兌換成股票,這樣一來,當初價值5億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為近9億,賬面溢利達3億多港元。同樣,李嘉誠購入的其它可轉換債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現。

李嘉誠說:“不要被一項業務套牢,不管這個業務前景多么誘人。”

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準備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去等待和創造每一個生意機會。

——李嘉誠

“準備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去等待和創造每一個生意機會。”

這正是李嘉誠生意成功的重要法寶。

在李嘉誠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屋村黃埔花園屋村的項目上,李嘉誠就是運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以其驚人的耐力獲得成功的。

1981年,李嘉誠就準備推出這一宏偉計劃。當時,黃埔花園所用地盤是黃埔船塢舊址,按港府條例,工業用地改為住宅的商業辦公樓用地,應當補交地皮的差價。而當時正好是地產狂熱的階段,按協議的價格,和黃需補地價28億港元,由于代價太大,李嘉誠不得不對此計劃暫緩實施。

1983年,香港地產業出現低潮,李嘉誠立即抓住大好時機,與港府進行談判。結果他僅用39億港元就獲得了商業住宅的開發權。這樣,李嘉誠大大降低了發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計劃尚未實施,李嘉誠就取得一筆可觀的價值。就此一點,可見他經商術的高明。

1984年9月29日,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簽訂。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房地產界又大顯神威。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誠領導的和黃共投資數十億港元興建黃埔花園屋村。

這樣宏偉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產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世界范圍,它也足可稱雄。據行家估計,整個項目完成以后,李嘉誠及和黃集團能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實屬罕見。地產低潮補地價,地產轉旺大興土木,地產高潮出租樓宇(整個計劃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這就是李嘉誠在香港地產界立于不敗之地的秘密之所在。

不為暴利心動

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李嘉誠

李嘉誠是個從傳統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的新型企業家,他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剔其糟粕,取其精華,與現代商業文化有機地結合為一體。西方經濟學家探討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奧秘,驚奇地發現東方傳統文化的神奇作用。我們不得不折服李嘉誠在“炒風刮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心動,穩健地走他認準了的正途——房地產業。

而不少房地產商,放下正業不顧,將用戶繳納的樓花首期(款),將物業抵押獲得的銀行貸款,壘額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產更優厚的利潤。

炒風愈刮愈熾熱,各業紛紛介入股市,趁熱上市,借風炒股。連眾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變賣首飾、出賣祖業,攜資入市炒股。職業炒手更是興風作浪,哄抬股價,造市拋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新县| 锦州市| 娱乐| 策勒县| 红安县| 东明县| 子洲县| 延津县| 九江县| 湄潭县| 乐安县| 维西| 左贡县| 纳雍县| 亳州市| 通道| 健康| 青川县| 婺源县| 德钦县| 博客| 洪湖市| 新郑市| 泰顺县| 黄浦区| 康定县| 古丈县| 房产| 海盐县| 井陉县| 罗定市| 泸西县| 永登县| 汉源县| 三门峡市| 始兴县| 景德镇市| 吐鲁番市| 怀集县| 根河市|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