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出汗情況——能反映出是否健康
- 求醫不如求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陽春白雪編著
- 3491字
- 2014-02-14 15:08:05
§§§第一節人為什么會出汗
出汗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可是對于人出汗的原因、機制以及分類等等,你了解多少呢?
出汗是人體的本能,是維持正常體溫的一種方法。當天氣炎熱時,或者經過劇烈的體育運動后,體內積聚了大量多余的熱量,人體于是通過出汗將這些熱量帶出體外,使體溫維持在正常范圍內,人也就感覺涼快了。
人體的出汗分為三類:溫熱性出汗、味覺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汗液經汗腺排出體外,在皮膚表面蒸發時吸收氣化熱而使體溫降低,抑制身體在高溫環境下或激烈運動時的體溫上升,此為溫熱性出汗。
在口腔黏膜、舌背等處分布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及特殊的味覺感受器,咀嚼食物的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口周、鼻、面、頸、上胸,甚至全身的反射性出汗,尤其是在吃了諸如“麻辣燙”之類的辛辣熱燙刺激食物后更為明顯,這種出汗稱為味覺性出汗。
人在精神緊張時手心會出汗,即屬于精神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在人的掌跖處表現得最為明顯,也可見于頭面、頸部、手背、前臂和小腿等處。少數人在高度精神緊張時,甚至會出現汗如雨下、汗流浹背的全身大汗情形。
出汗有時多,有時少,有時出得快,有時出得慢,并且情況不同,人體出汗的部位也就不同。例如當氣溫比較高或激烈運動的時候,汗多半是從手心和腳心排出來的。在冬季氣溫比較低的情況下,人也是要出汗的。據計算,即使在常溫下,排出的汗量也能占健康人體每天排出水分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汗腺是分泌汗液的腺體,分為小汗腺和大汗腺兩種。小汗腺遍布于人體全身,主要分泌汗水,起調節體溫的作用。大汗腺主要分布在多毛的部位,如腋窩、外陰等處,其分泌活動與體溫調節無關,受激素的控制,情緒變化也會影響大汗腺的分泌。大汗腺的分泌物是黏稠的奶樣狀乳濁液,含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及鹽類等,可促進棒狀桿菌的生長。停留在腋窩皮膚表面的大汗腺分泌物容易在細菌的作用下分解為散發明顯臭味的物質,產生體味,而小汗腺分泌物則會提供細菌生長所需的潮氣。
為了保證汗腺的正常工作,必須經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否則汗腺容易被堵塞,汗水流不出來,皮膚就會發炎、生痱子。一個人如果完全不出汗,就會生病。
§§§第二節出汗對健康至關重要
肌體可以通過出汗的形式調節體溫和體液平衡,排泄廢物;由于汗里含有酸性物質,能使皮膚保持酸性,以防止某些病原體的侵襲;汗還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信號,如糖尿病患者是輕易不出汗的。
烈日炎炎的夏季,人們長時間大量出汗,會使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導致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血容量降低、血流速減慢,極易發生腦血栓或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出大汗后,多犯渴。這多因氯化鉀、氯化鈉丟失所致,應及時飲用淡鹽水。白開水稀釋緩解血液濃縮的效果較好,對防范“缺血性猝終”的發生有益。但不宜過多、過快補水,可緩慢多次補水。鉀原素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它參與心肌的收縮、神經的傳導、肌肉的興奮等生理活動。若鉀離子丟失過多,可發生心律紊亂、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當血鉀過低時應及時補鉀。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穆爾教授認為,許多瓜果中富含鉀,為補充鉀的理想“載體”。例如一杯橙汁或一根香蕉含有400毫克碳酸氫鉀,芒果、櫻桃、葡萄、草莓等水果也都富含鉀。
體質弱的人在炎夏不妨到自然通風口徐緩散熱,用干毛巾擦干汗漬。當暑消汗落之后,可適當進補含優質蛋白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較豐富的大豆食品、瘦肉、禽蛋、荷葉蓮子粥、羊肝、豬肝、果蔬等。
在盛夏,老年人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均較差。經久出汗,還會加速老年人機體細胞膜氧化。因此,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建議老年人在盛夏應適當進補抗氧化維生素,推薦每日進補維生素C250~1000毫克、維生素E100~400國際單位、β胡蘿卜素17000~25000國際單位。
一、異常出汗與健康
人體出汗具有調節體溫、排泄廢物的生理功能。汗液是人體皮膚汗腺的分泌物。但當身體存在病變或某些特殊情況時,出汗也會有多種異常的改變。
戰汗:首先發生全身戰栗,幾經掙扎,繼而大量出汗,為戰汗。中醫認為戰汗是正邪相爭、病變發展的轉折點。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去正安的好轉現象;若汗出而煩躁不安,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急信號。戰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發展期。
絕汗:久病后突然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精神不固、脈微欲絕、元氣欲脫,是危急的信號。多見于心衰、虛脫病人。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出汗前并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脈遲沉、舌淡等寒癥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也可能是受驚嚇所致。
黏汗:汗液黏膩、發稠、發熱。這是重感冒或其他病癥患者因發高燒而服用解熱藥物后出的一種病汗。出這種汗的人身體濕熱不清。
黃汗:原因大多是大汗后即用冷水沖浴,寒濕之邪侵入體內,導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肝硬化患者的汗液亦呈黃色并略帶腥味。
血汗:汗液淡紅,如洗肉水,又稱紅汗。中醫認為,凡氣血、陰陽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陽衰不能固表者,常常汗液變紅。現代醫學則認為和內分泌功能紊亂有一定關系。
額汗:出汗局限于頭額部,甚至汗出如熱氣蒸籠,故俗稱“蒸籠頭”。中醫認為,頭為“精神之府”、“諸陽之會”,凡外感六淫、臟腑內傷者,均可引起頭額大量出汗。如果自幼就常出額汗,則大多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若見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氣喘得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癥。如果在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陽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急征兆。但小兒睡覺時經常頭額出汗,沒有其他癥狀,不是疾病的象征。
鼻汗:人們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經常鼻部出汗。汗液自鼻梁鼻翼兩側滲出,緩緩淌下,汗珠晶瑩可見。鼻汗多見于肺氣虛弱的人。
手足汗: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凡脾胃濕熱、血虛、陽虧者,均可導致手足多汗。
胸汗:因憂思、驚恐過度而傷及心脾的人,經常在心窩局部出汗。此類人應注意調理身心,防止生出其他病癥。
腋臭汗:汗液有一股狐臊氣味,夏天出汗多時氣味更加嚴重,這是因為分布于腋窩、腿腋等處的大汗腺分泌異常所致。多見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姑娘更加多見。
會陰汗:出汗局限于會陰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濕熱下注、腎陽虛衰,均可導致會陰部有異味汗排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陰瘙癢癥、陰道炎等婦科病,也會出現有異味的會陰汗。
偏汗:出汗或見于左側,或見于右側,或見于上半身,或見于下半身,俗稱“半身汗”。中醫認為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在臨床上,老人出偏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要提高警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人也常常出現偏汗。
微汗:多見于糖尿病患者,除出現“三多一少”癥狀外,經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氣味。
焦味汗:汗出津津、綿綿不斷,散發出一股糊焦味或烯煤味。此癥局限于青年男性,多見于手淫過頻或經常夢遺滑精,又不注意清洗會陰者。
酸味汗:見于風濕熱或長期服用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物的病人。
腳臭味汗:見于多汗者或腳癬合并感染患者。
二、汗量與健康
通過汗量也可判斷人的健康狀況。正常人每天約排出500~1000ml的汗液,夏季可達1500~2000ml。如果汗腺停止排汗或出汗過多,均是不正常的現象。
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品,與鼻涕、眼淚、口水和唾液共稱為五液。此外,汗亦被稱為心液(《素問宣明五氣》),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說法。出汗過多,會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有損心血。
無汗:又稱閉汗,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干燥,他們多半曾患有皮膚病(如銀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亦可能會無汗。另外,老人活動量減少,汗腺萎縮,排汗量少,不屬病癥。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溫和靜態情況下,仍然大量出汗的癥狀。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進、情緒波動、失眠,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若多汗兼頭暈乏力,以及感到饑餓,可能是血糖過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藥物后,亦會產生多汗反映。若重金屬中毒,例如鉛、汞、砷等,亦可能會有多汗現象。
三、出汗時間與健康
根據出汗時間,出汗可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類型。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狀態下,不因勞動、穿厚衣或高溫、不用發汗藥而汗自出,稱為自汗。中醫認為這是氣虛、陽虛的表現,衛陽不固,津液外泄,身體因失卻固攝力而不自覺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氣短、怕冷。多發生于患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時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甚多,可以令衣服濕透。醒后則沒有出汗。盜汗多為陰虛所致,若伴有低熱、兩顴潮紅、手心發熱、口干等癥狀,可能是肺病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