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愛多拉都:為冒險家而存在的黃金國(4)
- 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發現(大全集)
- (美)庫克
- 5359字
- 2014-02-13 11:14:13
1438年,帕查庫特克上臺執政。這位印加王國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王國的第9位統治者。他對外進行大肆擴張,屢建奇功。特別是他率軍征服了阿班凱,消滅了昌卡族入侵印加國家的基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印加王國走出庫斯科谷地并向安第斯山區擴張掃清了道路。據說,在這次征服活動中,帕查庫特克被敵人砍去了一只耳朵,他嫌一只耳朵難看,便命令工匠打造了一個金耳殼戴上。后來他又覺得獨自如此過于顯眼,于是便下令所有貴族都必須戴上金耳殼。在戰勝了昌卡部落后,他又率軍征服了卡哈麥卡、納斯卡、利馬和奇穆等地區。他的南征北戰使印加的疆域版圖不斷擴大,最終完成從早期奴隸制王國向帝國的過渡。繼帕查庫特克之后,印加王圖帕克·印卡·尤潘基開始向北擴張,取得了基多,向南推進到了今天智利中部的毛萊河。
印加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征戰,征服了整個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的各個部落,建立了幅員遼闊的中央集權帝國。16世紀初的印加帝國以秘魯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爾的大部分、玻利維亞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達智利中部的毛萊河,東達亞馬遜河叢林地區,西瀕太平洋,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以上。由于印加帝國是美洲空前強大的帝國,被后人稱為“新世界的羅馬”。因此,印加人也就成了“新世界的羅馬人”。
印加帝國的社會制度是早期奴隸制,國王是統治全國的專制君主,不僅立法、行政大權獨攬,還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和首都庫斯科太陽神的祭司長。除了國王的姐妹和妻子外,沒有人敢正視他。臣民在覲見時,必須背負木柴、腳不著鞋,行走時兩眼注視地面以示恭順。印加王的特權和高貴有兩個標志:短發和象牙權杖。他外出時必須乘坐華麗的轎子,穿最精美的衣服,佩戴象征特權的頭飾。駕崩之后,要以妻妾和奴仆獻祭或殉葬,有時多達好幾百人。在決定王位繼承人時,國王要聽取貴族理事會的意見,合法繼承人必須血統純潔,即只能是印加王與王后所生的兒子。王后稱為“科利亞”,是印加王從自己的姐妹們中挑選出來的最漂亮、最豐滿的一位。除王后外,后宮粉黛很多,可謂妻妾成群。
印加帝國分為4個行政區(蘇尤),北部是欽察蘇尤,包括今天的秘魯中部、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南部是最大的科利亞蘇尤,包括今天的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南部是孔蒂蘇尤,地處秘魯南部;東北部是安蒂蘇尤,占據安第斯山脈中段地帶。這四個行政區合稱“塔萬廷蘇尤”,即“大地的四方”。行政區最高長官叫“蘇尤約克阿普”,由貴族世襲充任。同時組成貴族理事院,附屬于國王之下,負責王位繼承人的挑選。蘇尤以下是統轄4萬戶的軍區,長官叫“馬志尼”,軍區以下是“村社”,這種社會的基本單位,每個約有100戶左右的人家,共同住在一個村莊內,或者散居在許多鄰近的小村落里。村長叫“帕查卡—卡馬約克”,村社成員都屬同一血統親屬,受同一族神的保護。
印加奴隸制文明是南美各玉米文明的集大成者,這個美洲古代最發達的文明,不僅有比較發達的農藝,而且在建筑、道路、冶金、紡織、制陶、醫學、天文歷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偉大成就。印加文明深遠地影響了南美近現代文明的發展。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同歐洲、亞洲古代奴隸制文明不同。舊大陸文明的主要農作物是麥類和水稻,而印加文明的主要農作物則是玉米。印加玉米農業經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它獨特的生態環境、耕作方法和技術裝備。玉米生產對文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學者甚至認為“秘魯”一詞在克丘亞語里就是“玉米之倉”或“大玉米穗”的意思。
印加農業文明是在極為艱難的自然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從今天秘魯中部沿海安第斯山麓延伸到智利北部,主要是沙漠地帶。這里的氣候十分干燥,只有烏魯巴姆巴河、阿普里馬克河、盧林河、馬拉尼翁河、里馬克河和其他幾條河的河谷地帶條件較好,適合耕作。印加人發展農業的地區主要是安第斯山脈的各個谷地,特別是庫斯科谷地,這是印加農業文明不同于舊大陸各個古代文明的生態環境特征。
古代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尼羅河是埃及文明的“母親”;蘇美爾文明發源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流域;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些大河流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而安第斯山的山谷深而狹窄,山坡較陡,土層貧瘠。到了雨季,雨水順坡而下,沖刷土層,旱季則干旱缺水。然而正是在這種不利的自然條件下,印加人繼承了前人修筑梯田的傳統,進一步發展了農業耕作技術。他們栽培了大約40多種農作物,比如:根菜類的芋、珍珠樹、番薯、木薯、馬鈴薯;瓜果類的南瓜、木瓜、胡瓜,還有番茄、花生、菜豆、可可、菠蘿、草莓、辣椒;此外,還有玉米、濱藜稻、栗棒、胭脂、龍舌蘭等植物。這些植物在當時都是其他大陸沒有的,可見,印加人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印加人廣泛利用秘魯南部和玻利維亞山區的草原,發展畜牧業,飼養駱馬、羊駝和豚鼠。駱馬的飼養是畜牧業上的重大成就,這對解決印加人穿衣和吃飯問題起了重要的作用。駱馬的肉是很好的食品,皮可以制成墊子和斗篷,骨頭可以做成各種器具,筋腱可以代替繩索,毛可以制成線和做成衣服。甚至駱馬的糞便也是上好的燃料。
印加帝國對外擴建過程也正是玉米農業文化的移植過程。印加統治者實行一種遷移制,即米特馬埃斯制。按此制度,印加人在征服一地之后,就把那里的居民,甚至整個部落從原來的居住地遷移到另外的地區,給他們建立居民點和村社行政單位,并命令他們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印加帝國時期,海拔4 000米的玻利維亞高原的廣大草原地區早已被人們開拓、種植,玉米的變種多達700多種,這真是人類農作物栽培史上的奇跡。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以梯田為主要特征。印加人在小山崗和山坡上建成層層梯田,擴大生產面積,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們先用石塊在山坡上砌成幾堵圍墻,然后分別將泥土鏟平和填滿。第一塊梯田建成后,再建第二塊,第三塊……這樣就在整個山坡上建成一層一層的平平展展的梯田,使全部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成為能夠灌溉的可耕地。對于多巖石的坡地,他們先搬掉石頭,然后從其他地方運來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泥土修筑梯田。一般看來,第一塊梯田面積較大,第二塊梯田面積較小些,直到最后一塊梯田只能種兩三行玉米。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擴大耕種面積,這不能不說是印加文明在世界農業史上的杰作。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有良好的灌溉系統。印加人懂得,要想在貧瘠的旱地上獲得良好的收成,就需要人工修建灌溉系統。因而,印加人根據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積的多少,建造相應的水渠。水渠是用石板砌成的。通過水渠把水從山溪引入梯田。印加人建成的最長水渠達100多公里。水渠建成后,人們把土地平整為水平、方形梯田,以利灌溉,灌溉系統保證了農作物的收成。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建立在一種低水平的生產技術基礎之上。印加人沒有耕畜,用人工翻地。主要的工具是一種叫做“塔克利亞”的木橛,至今,在秘魯一些極為閉塞的山區仍在使用它。這種工具是在一根長約1.8米的木棍上裝上一個青銅金屬或硬木彎曲的尖頭,在尖頭以上約30厘米處,與木棍成直角裝一橫著的把手作為踏腳裝置。翻地時用腳踩著它,將尖頭插入地里,旋轉一下拔出來,就可以深翻耕地,這是印加人的一大發明。
婦女使用名叫“馬卡納”的錘子和“拉烏卡納”的鋤頭。馬卡納就是在粗木棍上裝上平滑的石頭,用來打碎土地。拉烏卡納是在一個像鑿子或切削刀形狀的青銅寬鋤板上面安裝一根硬木的短把。與其說它像現在的鋤頭,毋寧說更像手斧。它用于掘孔、培土等工作。此外,他們還使用青銅齒鐮和連枷。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有獨特的施肥技術。在庫斯科谷地和附近高地,印加村民將人糞施到玉米地里。印加人平時十分注意收集人糞,并把它曬干打成粉末,在播種季節將肥下到地里作底肥。在其他地區,印加人還用駱馬和羊駝的糞便作底肥。在南美洲沿海地帶,印加人以鳥糞作肥料。如在秘魯、智利的沿海地帶有一些無人居住的小島,島上由于有鳥棲息和繁殖,積下了大量的糞便,從遠處望去,島上長年積累的鳥糞堆,酷似一座座小山峰。那些鳥糞是一種肥力很強的自然有機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如氮、磷、鉀等,為此,印加人十分注意保護海鳥。在海鳥繁殖的季節,禁止人們到島上去,以防海鳥受驚而飛走,違者要受到懲處。無論何時,在島上或其他地方,殺死海鳥者都要被處死。按照印加國王的命令,將每個島上的鳥糞劃給指定的地區使用。如果一個島很大,就由幾個地區分享。每個地區在劃定的區域樹立標記,禁止他人盜肥。地區內對鳥糞再作更細的分配,鳥糞的份額由村社按每個村民的需要,來進行分配。如果某一村民侵占了別人的那份,就等于犯了偷竊罪,會遭殺身之禍。不過,一般印加人都會自覺遵守有關規定。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的繁榮,也與其獨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緊密相關。印加帝國的土地在名義上都屬于國王所有,而實際上是由各個村社支配。每個村社把可灌溉耕地劃分為3部分:太陽田、印加田和村社田。太陽田屬于最高大祭司、祭司、廟宇管理人,印加田屬于印加國王和王室所有,村社田屬于村社所有,并在村民中進行再分配。關于村社田再分配的情況是這樣的,村社酋長“庫拉卡”負責每年分配土地工作,每對村社夫婦享有一份土地,大約1圖普,約合4 000平方米。如果這對夫婦家增添一個男孩,就給這家增加1圖普;如果這對夫婦家增添一個女孩,就給這家增加半圖普。村社田的使用都是暫時的,每年必須重新分配。
印加帝國土地耕作者主要是村社男性社員。他們年齡為25—50歲,被稱為“普里克斯”。他們必須在規定的日子里,首先耕種太陽田,其次耕種印加田,最后耕種村社田。太陽田上的收獲歸祭司所有,印加田的收獲歸王室所有,以作貢賦,村社田的收獲一小部分作為全村的公共儲備,保障村社的各種需要,并用以救濟困難的村民,大部分用作村社社員各家的家庭生活。
如果說玉米文化是印加村社社員的創造,那么以手工業工藝技術為主的科學技術便是奴隸、奴仆、雜工和手工業者的創造。印加帝國的世襲奴隸叫“雅納科納”。據傳說,雅納科納起源于印加王對某一個地區反叛部落的懲罰。有一次,數千名反抗印加統治的起義者及其同情者在起義失敗后,被強制性地趕到雅納科納城準備處死。后來,由于印加王后的說情而改為服勞役和做雜工,這些人就以該城名字而得名為雅納科納,成為終生奴隸,他們為主人所有,完全受主人支配,沒有任何自由。印加奴隸和手工藝人不僅繼承了古代安第斯山地區人民的農藝、冶金、建筑、紡織及制陶方面的生產傳統,而且在手工藝技術上有新的發展與創新,并在醫藥學、天文學和歷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每年夏天,印加統治者驅使大批“雅納科納”開采礦石,主要有銅、錫、銀、鉛等,但是,他們還不知道煉鐵的工藝。印加人的冶金工藝技術有長足的發展,他們一方面受安第斯山地區人民金屬加工技藝的影響,進行黃金加工;另一方面同時受到被征服地區,特別是北部沿海奇穆工藝的影響,主要進行青銅合金工藝加工。據歷史文獻記載,印加國王曾把奇穆的冶金工匠遷到首都庫斯科來發展冶金業。
印加冶金技術發展主要表現在加工技藝的多樣化和澆鑄技術的完善化。印加人懂得對金屬進行各種加工。鍛造、沖壓和鑲嵌工藝主要用來制作金銀器皿、斧、鐮、棍、針和半圓形刀等工具。印加人的澆鑄技術極為高超,他們采用成型蠟模澆鑄,先用泥沙制成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層蠟。蠟模經過仔細加工后,再被附上一層新的泥沙。在模型上部留下一個孔,把熔化了的金屬注入孔內。蠟層溶化后,從下面的孔流出,原來蠟層的位置就被金屬所占據。冷卻后,再把泥沙模型打碎,金屬鑄件便成型了。澆鑄主要用來制造銅和青銅物件。
印加人冶金技術的發展直接刺激了裝飾藝術的發展。他們用金銀制成男女人像和駱馬塑像。庫斯科太陽神廟的太陽神金像和金銀裝飾品,更顯示了印加人在裝飾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其技巧已接近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制品。金屬裝飾藝術也體現在貴族們的生活之中,根據考古發掘的材料,在一個貴族的墳墓中,往往藏有幾十鎊到幾百鎊用金、銀制成的各種裝飾品。
印加人的創造才能還集中表現在紡織技藝上,他們的某些織物至今仍沒有人可與之相媲美。與此前相比,印加帝國時期織出的布更加精細。如1 0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氈,每英寸含紗線達500根,而歐洲中世紀的地氈每英寸只有100根。在今天秘魯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為是“世界紡織品奇跡之一”。
印加人紡織物分毛織品和棉織品兩大類,其織物品種之多,足以使現代的觀賞者驚嘆不已,陶醉其中。在印加人的織品中,既有簡單結實的單層布,也有精致美觀的雙層布和多層布。布面上的花邊色彩多樣和諧,主要顏色有紅、黃、橙黃、深褐、藍、紫紅、綠、白和黑,每種基本顏色又有深淺不同的區別。這樣,印加人可以染出190種色調不同的線。
紡織技術的發展刺激了裝飾畫的發展。印加人喜歡在衣服、毛氈、布匹等織物上面繪制裝飾畫,題材主要取之于自然界,除了植物和動物外,還有人類的活動和幾何圖形。幾何圖形呈方形、圓形和三角形。幾何圖像也很講究對稱性。在這些裝飾圖案中,印加人還夾雜使用金光閃閃的金線和色彩鮮艷的羽毛,這使印加紡織品更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
印加時期有原始的豎式織布工具和橫式織布工具,這兩種工具都有兩根平行的橫檔。用這種工具織布時,上面一橫檔固定在樹干上,下面一根用一條長帶子系在織工的腰帶上,織工坐著或跪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