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愛多拉都:為冒險家而存在的黃金國(3)

不過山中那種極度沉靜的生活,使這些西班牙人感到度日如年。他們在山寨里聽到西班牙已派出了一位總督,而這位總督又與皮薩羅幾兄弟的支持者發生沖突。他們認為機會來了;如果把曼科殺死,謀殺皮薩羅的罪名就可能獲得赦免,那就可以回到庫斯科,重返文明世界。擲環套椿游戲是曼科最愛玩的消遣。他們邀請曼科前來一起玩,趁曼科擲環時,用短劍把他刺死。

這些西班牙人殺死了印加皇帝后,便立即跳上馬匹,在通往庫斯科的路上奔馳。可惜他們走錯了路,被曼科的一小隊士兵截獲。有的死在亂矛之下,其余的雖逃入一間屋里,結果也葬身火海中。

1544年,曼科被刺殺后,反抗西班牙的運動,由他的兒子賽里·圖帕克領導。多年后,圖帕克接受西班牙國王的寬赦,離開維爾卡班巴,前往利馬。1558年年初,印加皇族與隨行人員,進入利馬城,這是土王首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涉足西班牙人建立的秘魯首都。圖帕克后來前往庫斯科,在那里舉行了一次基督教婚禮,正式與其胞妹庫西·華姬結婚。這種亂倫的結合,在皇族家庭中已成慣例,絕不稀奇。但這次婚禮是由庫斯科的主教在該城的大教堂中主持的,事先必須獲得教宗的特許。

兩年后,圖帕克在尤卡谷的家中死去,由于死得突然且神秘,很多人懷疑他是被人謀殺的。

回到維爾卡班巴,曼科次子蒂圖·庫西繼承了帝位。11年后病逝,由曼科的另一個兒子圖帕克·阿馬魯繼位。這位印加末代皇帝,堅決進行他父親30年前發起的反抗西班牙人的斗爭。

■偶像崇拜的城堡

1572年3月,秘魯新總督弗朗西斯科·達托萊多上任不久,派了一位密使帶信到維爾卡班巴去給阿馬魯。可惜達托萊多的使者命運不濟,印加士兵在途中把他截獲后處死。此舉令西班牙總督非常憤怒,促使他對印加人的要塞發動了最后一次進攻。根據一位西班牙教士的描述,那個要塞是名副其實的“偶像崇拜的小天地”。男巫和占卜者——“可厭的大師”——在那里主持祭祀儀式,而向著大金盤膜拜的“日神貞女”也參加他們的秘密宗教儀式。

1572年6月24日早上,西班牙人闖進維爾卡班巴,但見城里空無一人,到處是冒煙的頹垣斷壁。阿馬魯帶著最后一批隨從,已逃進亞馬遜河的茂盛叢林中。可是由于一些印第安人通風報信,他因此被俘,成了階下囚。當時他已精疲力盡,給人用金鏈套在脖子上帶回庫斯科,在一群匍匐著的印第安人面前處斬。印第安人慟哭數天向他致哀。

西班牙殖民時代的地圖,沒有一張標示出維科斯和維爾卡班巴的位置。后來,漸漸就沒有人知道它們的正確方位了。自此以后,搜尋印加人最后的避難所便吸引了不少的學者和冒險家。尤其是當地還有個謠傳,說那位末代皇帝曾經把財富埋在那里。這個避難所就更使人神往了。

早在1768年,有人提出一種假設,認為印加人最后的匿藏地點,傳說中的維爾卡班巴城,其實就是阿普里馬克河附近陡峭山嶺中的朔克基勞廢墟。因此1909年,美國青年學者賓厄姆路經阿普里馬克一帶時,該省省長慫恿他前往朔克基勞,聲稱那里的遺跡,就是失落了的印加之都。

賓厄姆一行眾人,踏上危險的旅程,沿著緊鄰深淵的山坡上的羊腸小徑,深入阿普里馬克河的峽谷。他們通過一條橫跨湍急山溪的小橋,橋身只用藤本植物制成,過橋時搖搖晃晃令人暈眩。過了小橋,被草莽包圍的朔克基勞遺跡就出現在眼前了。

懸崖峭壁上有幾座宮殿、一個舉行典禮的廣場和早已洗劫一空的廟宇。許多研究秘魯古跡的專家,都認同朔克基勞就是曼科的維爾卡班巴城。但著名的利馬歷史學家卡洛斯·羅梅羅獨持異議。最后,賓厄姆也否定了這種說法。

況且,根據賓厄姆的推斷,朔克基勞的位置,與16世紀作家對維爾卡班巴的零星描述并不吻合。賓厄姆回到美國后,一直念念不忘要探索山背后的地區,因為他相信印加人最后的抵抗基地應在那里。他重讀那個時代的文獻,以及較近期探險家的記錄。由于他很熱心,容易說服別人,所以很順利地組成一個科學考察隊,在1911年再次來到秘魯。

賓厄姆從庫斯科出發,沿著當年曼科逃避皮薩羅的路線前進。他這次行程便利很多,因為烏魯巴姆巴河大峽谷有巨大的花崗巖障壁,以前無路可通,現在已用炸藥開出一條山路來了。考察隊沿著山路慢慢前進。一天晚上,他們離開山路在河邊扎營。一個住在河邊小屋里的男人,名叫梅爾喬·阿特亞加,看見這群人感到奇怪,就走近營地去看個究竟。隊員向他詢問,只花了幾個銅錢,就從他口中獲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拼命要保守的烏魯巴姆巴圣谷的秘密。他自愿帶領賓厄姆到一個盆地中的廢墟去。盆地位于高出河面2 000多英尺的山峰之間。

第二天早上,阿特亞加帶著賓厄姆渡河出發,穿過森林,來到一處山崖腳下。賓厄姆幾經辛苦,爬上山崖之后,看到“一大段建造優美的石面階臺,約有100多處,每處有數百英尺長,10英尺高”。賓厄姆從前見過類似的階臺,所以覺得平淡無奇,直到向導帶他沿著最寬闊的階臺之一進入森林時,才改變態度。他這樣記述:“忽然間,我發覺自己面對著的破屋的殘壁,都是由印加最上乘的工藝建造而成。幾個世紀以來,部分被樹木和苔蘚掩蓋,幾乎難以看出原形來。但在竹林和交錯的藤蔓背后,那片陰暗的隱蔽的到處都是白色花崗巖方石造的墻壁,全部經過細工琢磨,精巧地砌在一起。”

賓厄姆找到的地方叫做馬丘比丘。考察隊在那里終于有了新發現。首先是一個洞穴,兩邊排著雕琢極工整的石塊,賓厄姆估計那是皇族的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圓形建筑物,外墻“順著巖石的天然形勢建造,契合功夫是我生平所見最佳的石工杰作。此外,它又連上另一堵精美的墻壁。這堵墻特別選用紋理精細的純白花崗巖方石砌成,極見匠心,顯然是藝術大師的杰作”。

對賓厄姆來說,他這次的發現,似乎是個難以置信的美夢:“朦朧中,我漸漸領會,這堵墻和毗連在洞穴頂上的半圓形廟宇,足以媲美世上最佳的石造建筑物……簡直看得我目瞪口呆。這是什么地方呢?”

賓厄姆繼續發現的,不僅是幾座建筑物,而是整個城市,保存得相當完整,只要把蘆葦和稻草造的屋頂換掉,整個地方就會恢復華麗壯觀的原貌。但是一個惱人的疑問老是困擾著他——是真的發現了維爾卡班巴,還是又一個印加人的要塞?

賓厄姆推測,馬丘比丘可能是在15世紀頭50年帕查庫特克在位期間建立的。有人認為“他是美洲土著人種中最偉大的人物”。在帕查庫特克時代,馬丘比丘可能是個軍事要塞,保護庫斯科的北翼,防御住在亞馬遜盆地北部的敵對印第安人入侵。又可能是在16世紀時,日神貞女的避難所,免遭西班牙侵略者的凌辱。山上墓穴里的骸骨,女性占絕大多數,而貴重的器具也表明她們是重要的人。

1915年,賓厄姆再次到馬丘比丘去。這座高聳入云的秘魯古城,總是叫人感到新奇和迷惑。但是賓厄姆還無法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找到了那個“偶像崇拜的小天地”,印加人最后的避難所維爾卡班巴。

他再度出發勘探整個地區,一直走到熱帶森林的邊緣,希望能找到一點線索,證實他的推論。但到了幽靈草原,勘探過部分地區后,他就放棄了原定計劃。

假如賓厄姆知道而又完全信賴早期西班牙人征服秘魯時留下的大事記,就可能認出何處是維爾卡班巴了。原因是這些早期記載(有些是在賓厄姆初有發現后才面世),說在1572年時,總督達托萊多派往維爾卡班巴的西班牙軍隊,沒有可能會到達馬丘比丘。達托萊多的軍隊從丘基查卡那座橋越過了烏魯巴姆巴河,進入支流維爾卡班巴河的峽谷,循著一條繞過了馬丘比丘而且離馬丘比丘越走越遠的路線前進。

再說,現今還沒有考古學上的證據,證明異族軍隊到過賓厄姆所發現的那個惹人注目的要塞,但西班牙軍隊確曾占領過維爾卡班巴城。這一切間接地表明西班牙人從未到過馬丘比丘,因此不可能是印加帝國那個失落了的古城。

1964年,在安第斯山中有了前所未見的考古發現后,印加王朝最后的神秘避難所這個問題忽然又提出來了。一批農民到秘魯北部去尋找可耕種的土地,途中發現了一些不明來歷的廢墟,就取名為大帕哈頓。

這座新發現的失落了的城市,位于海拔約9 500英尺的新月形峭壁上,俯瞰瀑聲如雷的幾處深淵。城中建筑物結構特殊,廟宇和宮殿都是圓形的,好像巨型的圓鼓。一條條鋪平的小徑,一層層短石階,和一些中央豎有一塊石頭的小廣場,都互相貫通。

從空中測量發現大帕哈頓有許多遺跡,已有記錄的至少有30多處,散布在七座大山中,其間有一條道路相連,好幾段路面寬達4米多。這條道路橫貫大帕哈頓,沒入樹林深處。這是不是連接相距600余公里的察察波雅和維爾卡班巴兩個地區的呢?這個地方與印加末代王朝的流亡又有無關系呢?

蒂圖·庫西說,他父親曼科曾一度離開維科斯,原因是察察波雅地區幾名酋長告訴他,說拉班圖有座上好的堡壘,可以抵御敵人的侵襲。拉班圖是強悍的察察波雅人的首府。印加人從來無法征服察察波雅人,又不得不忐忑不安地把他們當做盟友看待。雖然如此,曼科對此建議深感興趣,便出發去尋找那個北方的堡壘。但是不久他就打消了遷移的念頭。

自本世紀初,賓厄姆恢復找尋那失落的印加古城以來,另有幾個探險隊分別由平民或軍人組織起來參加找尋工作。1964—1965年間,另一位美國人吉恩·薩沃則繼續賓厄姆未完的工作。薩沃根據幾項證據推斷,賓厄姆在幽靈草原發現的遺跡,就是維爾卡班巴。

首先,他考察過附近樹林中的一些遺跡,包括按照印加人風格放置的石塊。那里還有水泉裝置,由很精巧的來水管和去水溝系統供水,盡頭處有出水的滴水嘴,與庫斯科的相似。

其次,他注意到幽靈草原的大石建筑物墻上都涂上“像紅色陶器似的灰墁或赤土”。他還發掘出不少屋瓦(很多是一種以前在美洲沒見過的樣式),依歐洲的樣式制造,但是表面有一層印加陶器特有的黏土,上面還有印加特有的蛇、鳥等紋飾。

這些發現和西班牙修道士馬丁·達穆魯亞的一項報告相符合。報告中說“曼科在維爾卡班巴建造了一所兩層高的房子,頂上鋪了瓦。門都用香味濃郁的雪松木造成,整座巨邸用各式各樣的圖畫裝飾,大有可觀”。

最后,薩沃見到了一塊馬蹄鐵,和西班牙征服者用的一樣。要不是馬奇綸加斯印第安人掠奪過幽靈草原,薩沃大概會找到更多那個時代的遺物。賓厄姆也是受到這一族印第安人的阻擋而無法深入勘探。薩沃在馬奇綸加斯族的小屋中,見到金造的大玉米,據他們說在廢墟中發現過很多這種金玉米,還有繡上金禿鷹的斗篷、青銅工具和陶器等。

薩沃就此斷定幽靈草原為維爾卡班巴,是否太草率呢?其后的發現使很多研究人士對他的結論表示懷疑。

舉例來說,薩沃的一名向導最近發現另一座失落了的小城,面積是1平方公里多一點。小城的門口是用一整塊大石鑿出來的,形狀竟像個半月形,而不是印加傳統的梯形。很可能原來本想造個拱門,由此可見當時是受了西班牙的影響。這個山谷里的印第安人管這些廢墟叫哈頓維爾卡班巴,意即偉大或者崇高的維爾卡班巴。

有一回,一隊秘魯陸軍在橫過阿普里馬克河和烏魯巴姆巴河之間的地帶時,遇到一件不尋常的事,又有人認為另一批廢墟才可能是維爾卡班巴的真正所在。當時滿懷敵意的保卡普里斯族人把守著各水陸道路的進口,不準他們走近許多宏偉莊嚴的古跡。這些印第安人自稱是印加的合法繼承人,自從印加帝國覆滅后,就守護著維爾卡班巴。據他們說,印加的珍寶藏在湖底,只有他們才可以去。

朔克基勞、馬丘比丘、大帕哈頓、幽靈草原……這些地方都可能是失落了的古城維爾卡班巴。然而秘魯的考古學家仍未做出定論。他們這樣慎重,理由很明顯,因為還有六七個遺址有待研究。

如果有人真知道印加人最后避難所的秘密,也會像幾百年前的印第安人一樣,保守秘密,守口如瓶。

■揭開離太陽最近的古城的面紗

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南段,群山環抱的庫斯科盆地中,有一座氣候宜人的高原城市庫斯科,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前,這里曾是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

庫斯科,印第安語的意思是“離太陽最近的城市”,海拔3 400米。有關庫斯科的起源,印第安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傳說:很久以前,至高無上的創造神維拉科查在的的喀喀湖心太陽島上創造了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叫瑪瑪·奧克略·瓦科,兩情依依,終成眷屬。創造神傳授給他們各種技藝,賜給他們神奇的金杖,曉諭他們尋找金杖沉沒之地并在那兒定居。這對年輕夫婦,遵照神的旨意,帶著金杖,浪跡天涯。有一天,他們來到了庫斯科盆地,像往常一樣,將金杖插入地里,頃刻之間,金杖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異常興奮,終于找到了神靈指引的地方,于是便在這里安居樂業,生息繁衍,建立起庫斯科城。此后,歷代印加帝王不斷興建,至第九代帝王帕查庫特克(1438—1471年在位)時代,庫斯科規模空前,名揚天下,被印第安人視為神圣之地。

隨著南美考古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揭開了古老印加文明的神秘面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中心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長期農業文明發展的結晶和升華。

公元6世紀時,安第斯山區和沿海地帶大約共生活著100多個部落,其中最主要的有4個:艾馬拉、莫契卡、普基那和克丘亞。普基那和艾馬拉部落活躍在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莫契卡部落則占據了秘魯北部沿海地區。與他們相比,居住在庫斯科谷地的克丘亞部落無疑是十分原始的,然而這個不甘落后的部族很快就吸收了其他文化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從而迅速發展起來,萌生了印加文化之源。

到了公元13世紀,克丘亞部落族中的印加部落開始崛起,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印加國家由大酋長統治,他與周圍的部落和國家進行著和平的產品互換和社會交往。隨著國勢日益強大,印加國家開始譜寫自己的征服史。

據傳說,印加王國大酋長曼科·卡帕克帶領軍隊,穿過利利奧高原,征服了科利亞人,最先占有了庫斯科谷地;邁塔·卡帕克率軍渡過阿普里馬克河,到達了今天秘魯的莫克瓜和阿雷帕;此后的卡帕克·尤潘基是個英勇的武士,他率眾到達了今天的玻利維亞,控制了沿海的納斯卡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贡山| 通海县| 札达县| 磴口县| 南安市| 武宣县| 彭阳县| 伊通| 漾濞| 山阳县| 南涧| 左权县| 黑龙江省| 仙居县| 漳浦县| 凉城县| 衡东县| 永修县| 准格尔旗| 阜城县| 荔波县| 赤壁市| 高碑店市| 扶沟县| 隆化县| 江门市| 安乡县| 玉门市| 德化县| 广灵县| 曲松县| 长沙市| 上思县| 新乐市| 大石桥市| 河源市| 弥勒县| 弥渡县| 二手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