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留學美國(3)

1911年武昌起義后,充當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于袁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后,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后經孫中山同意,加入同盟會。1912年3月到南京組織新內閣,4月遷往北京。力圖推行責任內閣制,同袁的意圖不能相容,被迫棄職離京。后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1917年參加廣州護法軍政府,任財政總長,后為7大總裁之一。1920年后退居家鄉。

1931年5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同年“九一八事變”后,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1932年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中山縣縣長。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后,策動其出任偽政權首腦,未成事實。1938年9月30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于上海。

馬寅初:以為經濟學更“富有內容和生命”

馬寅初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方經濟學的著名學者;也是一位非常有血性的愛國人士,積極投身革命活動。他有句名言:“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那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那就更難了……我就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敢言。”馬老的錚錚鐵骨,隨處可見。

他抨擊“四大家族”大發國難財的罪行。甚至矛頭直指蔣介石,批評他只顧袒護家族利益而不管國計民生。他以老師的身份,斥責蔣介石不懂經濟管理方法,混亂經濟制度。無論威脅還是收買,他都沒有屈服,依然仗義直言,被多次逮捕軟禁。馬寅初也因此跟中國共產黨越走越近。

建國后,馬寅初回到闊別已久的北大校園,擔任校長。他為人謙虛,言談幽默、隨意,愛護學生,一直深受師生們擁護。后來,他發表著名的《新人口論》,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命題,倡議實行計劃生育,奠定了我國后來的以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的格局。

雖然他留洋多年,但是在婚姻方面,并沒有擺脫舊時思想的束縛。在北洋大學讀書期間,他就娶了父母為他安排的同鄉姑娘;后來又娶了比他小22歲、與他女兒一樣大的女子為妾。他和2個妻子一共育有5個女兒、2個兒子。其實,誰都會有一些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發生在馬寅初身上,不免有些反差,因此一直為人所詬病。他的好友胡適也曾經調侃他:“飯后與馬寅初同到公園,……寅初身體很強,每夜必洗一個冷水浴。每夜必近女色,故一個婦人不夠用,今有一妻一妾。”

做生意?上學?他很有主見

馬寅初的家鄉,是以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而聞名于世的浙江紹興。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九,馬寅初降生在紹興嵊縣浦口鎮。馬家人丁興旺,他是家中的第5個兒子。馬寅初恰好出生于馬年、馬月、馬日、馬時,再加上本姓馬,鄉間盛傳,“五馬齊全,必定非凡!”所以,后來馬寅初就被人稱為“五馬奇人”。他的父親馬棣生給他取名寅初,字元善。

馬棣生是附近村里的一個釀酒作坊主,有著一手釀酒的好手藝。同治年間遷至嵊縣浦口鎮,創立“馬樹記”酒坊。馬寅初的童年,就在這個青山秀水、民風淳樸的小鎮中度過。馬家的小酒坊,在一家人的辛苦經營下,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馬寅初8歲時進入私塾讀書。當時的私塾由一位學識淵博的國學生主持,給馬寅初的啟蒙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后又進入紹興學堂就讀。受維新思潮影響,學堂里引入了一些自然知識的課程。少年的馬寅初感到十分新鮮,使他學習知識也變得更加熱切,有了到更高等的學堂去讀書,吸收更多的新鮮知識的想法。但是,這時候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馬家酒坊的生意越來越好,但是馬寅初的父親馬棣生年歲漸長,經常感覺有些力不從心。而自己的幾個兒子中,有的體弱多病,有的常年在外,只有馬寅初人既聰明、伶俐又能禁得起操勞。所以,馬父希望把自己的酒坊交給小兒子馬寅初打理。

馬寅初得知父親的安排后非常苦悶,多次和父親沖突。馬寅初無數次被罰跪、被打,依然堅持要去讀書。最后,他甚至覺得無法讀書則生不如死,竟投河自盡,所幸被人救起。可見,馬寅初從小就有著十分倔強的性格,這就可以理解他后來竟敢不畏強暴抨擊“四大家族”大發國難財,抨擊國家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了。他對知識無比的渴求和堅定的信念,也著實令人欽佩。

這次投河事件,竟然使馬寅初的人生路轉峰回。父親的友人張江聲感動于他的執著,支持他去上海讀書,還認他為義子。在馬父拒絕提供任何經濟支持的情況下,張江聲卻一直資助馬寅初上學。

馬寅初終于得償所愿,進入上海教會學校“英華書館”(又稱“中西書院”)讀書;后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天津的北洋大學。北洋大學特別注重對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學習,目的是培養本國本民族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當時正是“實業救國”轟轟烈烈的時候,年輕的馬寅初也渴望能為強國救民出一份力。由于成績優異,1907年,他被保送到美國耶魯大學公費留學。

這時的馬寅初已經25歲了,并奉父母之命迎娶妻子,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但是,他還是毅然踏上了開往大洋彼岸的輪船,開始了他漫長的9年異國求學生涯。

對“實業救國”失望,改學經濟學

耶魯大學位于紐約市與波士頓市之間的紐黑文市(屬于康乃狄格州)中心。這里有全美最大的圖書館,是美國第一所有資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有“常青藤大學”、“美國學院之母”之譽。學校特別強調自由的學術空氣,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鼓勵支持各種社團活動。這一切,使得在中國嚴格教育制度下長大的馬寅初感到新奇,印象非常深刻,也對他以后的教學管理模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馬寅初融入了美國的學習生活。但是,隨著對美國了解的深入,他漸漸發現,“實業救國”這條路似乎走不通,有很多東西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他深刻體會到,清政府治理下的祖國,與美國這樣的西方強國比起來,還有著很大的差距,不是簡單振興工商業就能夠解決的。

他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的方法,于是放棄了原來的礦學專業,轉而去學經濟學。后來,在1947年的一次演講中,馬寅初還談到過自己的改專業一事:“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選擇礦科,將學礦科的念頭拋入九霄云外,以為經濟學富有內容和生命,遂選經濟為主課,選自然科學為副課。”

馬寅初在耶魯大學的生活相當充實,每天往返于教室與圖書館之間,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樂不思蜀。忙里偷閑的時候,他也會做些體育運動,這是他最大的業余愛好。他尤其喜歡登山。后來回國后,他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打聽附近的地理山勢,以便早晨登山。他還每天洗冷水澡,堅持了幾十年。正是這些,讓他的身體一直很好,沒有受到家庭遺傳的影響。

1910年,馬寅初在耶魯大學拿到了經濟學碩士學位。雖然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馬寅初并沒有滿足,而是選擇繼續攻讀。1911年,他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

艱難求學,揚名異域

哥倫比亞大學是一所多科性綜合大學,是美國最早的研究生院中心之一,培養了很多政治、經濟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夠考入這樣的著名高等學府,很不容易。馬寅初也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抓緊分分秒秒刻苦學習。

正在他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希望自己能使病弱的祖國強大起來的時候,他的生活卻開始陷入困境。留學生們的費用,原本是由北洋軍閥政府提供。在他們這批留學生臨行之前,時任北洋政府大臣的袁世凱特地召見了馬寅初和其他留學生,并給每人頒發了一張有袁世凱署名的“留學證書”。國內政局風云變幻,北洋軍閥政府慢慢開始縮減提供給留學生們的費用。馬寅初的生活日益捉襟見肘。為了完成學業,他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涯。

其實早在青少年時代,馬寅初就養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奮發進取的精神。他在上海中西書院讀書的時候,由于一直是義父張江聲提供他的學費和生活費,所以,他寧愿節衣縮食,也沒有開口管義父多要些生活費。甚至連點油燈,再昏暗他也只用一根燈芯。此事被他的老師大為贊許,并說他“燈芯一根心中亮,寒窗十載必成人”。

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這樣的困難并沒有嚇倒馬寅初。他利用課余時間,在餐館洗盤子賺錢,以負擔自己的學費。有一天,一個洋人制片商來到餐館,告訴馬寅初若到他那兒去扮演一個華人配角,可以拿到高于餐館20倍的報酬。這個制片商是餐館老板介紹來的,并說如果簽訂合約,就可以預付一部分報酬。這樣的好事,馬寅初自然求之不得。

但是,生性謹慎的他,還是要求先看看劇本再簽合約。他接過劇本開始翻看起來,越看越覺得按捺不住怒火。原來,這是一部丑化華人的電影。馬寅初立刻嚴詞拒絕,結果卻因此得罪了餐館老板。在爭吵中,馬寅初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失去了工作,他只能跑去碼頭當起了搬運工人。這件事后來上了華人報紙,不少人都很欽佩這位有骨氣的青年。馬寅初工作所在碼頭的老板便是其中之一,有次巡視工作時偶然認出了他。知道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后,就把他介紹到自己一個朋友家里當家庭教師,并且兼翻譯一些資料。

后來,北洋政府索性中斷了提供給留學生們的費用,并聲明讓留學生們自己決定去向。很多人由于求學生活無法繼續下去,只得紛紛回國。這時候,馬寅初在耶魯大學時的舍友王正廷勸他回國,覺得革命期間正是報效國家的時機。王正廷回國后,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長,一直在民國政府擔任要職。然而,馬寅初并不想從政,他覺得:“了解美國的財政經濟管理來整理中國混亂情形,比做官要有一點貢獻。”他是這樣答復王正廷的。

馬寅初靠頑強的意志和旺盛的求知欲,繼續著自己的學業。這使得他的導師、美國著名財經專家薩里格曼教授深受感動,他也十分喜愛這個聰慧、上進的中國學生,于是決定資助馬寅初完成學業。

1914年,馬寅初的博士論文《紐約市的財政》終于完成了。他詳細、深入地分析紐約財政收支情況的各個層面,紐約財政是怎樣從混亂不堪變為運轉良好,中國可以借鑒那些方面等,贏得了專家委員會的高度認可,給予了他“杰出”的評價。

自己的學生取得這樣好的成績,薩里格曼教授自然非常高興。他幫助安排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院出版了馬寅初的這部著作,并負擔了80%的費用。這篇論文一經出版,很快就轟動了當時美國的財政界和經濟界。哥倫比亞大學把它作為一年級新生的教材,一直沿用到1968年。

馬寅初順利完成了他的學業,獲得博士學位。薩里格曼教授希望他能夠留校任教。畢竟,美國無論生活條件還是學術環境,都比國內好上太多了,也更利于馬寅初的個人發展。哥倫比亞大學也熱切挽留他。這樣杰出的經濟學人才,學校怎么舍得任其外流。然而,馬寅初推卻了學校和導師的美意,懷著“強國富民”的理想,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一踏上中國土地,馬寅初就來到民國財政部報到。然而,政局的混亂、政府的腐敗和半殖民破敗的經濟狀況,徹底粉碎了他的夢想。“今我國財政情形,五花八門,光怪陸離,實屬腐敗已極,豈僅謂之紊亂已哉。”生性耿直的他,不愿與這些人同流合污,于是離開財政部,走進北京大學,開始了他教書育人的生涯。他表示自己“一不做官,二不發財,竭盡全力于教育救國事業”。從此他便一心投身于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和經濟人才的培養,著書立說。

【大師小傳】

馬寅初(1882—1982) ,浙江嵊縣人。中國現當代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

1901 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選學礦冶專業。1906年赴美國留學,先后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15年回國,先后任北洋政府財政部職員、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27年到浙江財務學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員。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員。1929年后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南京中央大學、陸軍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38年初任重慶商學院院長兼教授。1940年12月被蔣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任教。1949年8月任浙江大學校長,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60年1月,因發表《新人口論》被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1979年9月,平反后擔任北大名譽校長。1981年2月當選為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101歲。

主要著作有:《中國國外匯兌》(1925)、《中國銀行論》(1929)、《中國關稅問題》(1930)、《資本主義發展史》(1934)、《中國經濟改造》(1935)、《經濟學概論》(1943)、《通貨新論》(1944)、《戰時經濟論文集》(1945)、《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1958)、《新人口論(重版)》(1979)、《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1981)等。

蔣夢麟:決定以教育為主科

作為堂堂的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的地位卻相當尷尬……在校方組織撰寫的校史中,曾經稱蔣夢麟為“典型的國民黨新官僚”,“在北大是不得人心的”。然而,作為北大歷史上掌校時間最長的校長,長達15個春秋,使得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在風雨飄搖的戰亂年代仍有穩步上升,實為一大奇跡,他對北大畢竟功不可沒。

努力先過語言關

蔣夢麟很早就認定,西化是拯救中國的唯一出路。當他在浙江高等學堂讀書的時候,年僅18歲的他,就一直憂慮著如何拯救祖國,免受列強的瓜分。許多人相信:經過日本同化、修正的西方制度和組織,要比純粹的西洋制度更能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他們主張通過日本接受西洋文化。但是也有一班人認為:既然他們必須接受西洋文明,何不直接向西洋學習?

蔣夢麟是主張直接向西方學習的,雖然許多留學日本的朋友來信辯難,他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他此前先進入南洋公學,就是想給自己打點基礎,以便到美國留學。在這里,一切西洋學科的課本都是英文的,剛好合了他的心意。南洋公學開辦時,采納了美國傳教士福開森博士的許多意見。南洋公學的預科,一切按照美國的中學學制辦理,因此南洋公學可說是升入美國大學的最好階梯。學校里有好幾位講授現代學科的美國人。在校2年,蔣夢麟在英文閱讀方面已經沒有多大困難,不過講卻始終講不好。學校教的英文并不根據語音學原理,他的舌頭又太硬,始終跟不上。

第二年暑假,蔣夢麟參加浙江省官費留美考試,結果未被錄取。但是,蔣夢麟不想放棄留學美國的想法;于是只好向父親要了幾千塊錢,預備自費到美利堅合眾國加利福尼亞州深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壤塘县| 绵阳市| 洪雅县| 赣榆县| 攀枝花市| 西盟| 年辖:市辖区| 洛南县| 山西省| 奉新县| 腾冲县| 金昌市| 兰坪| 东乡| 孟村| 晋中市| 盱眙县| 沽源县| 蚌埠市| 涞源县| 崇州市| 昭苏县| 海淀区| 盘山县| 太原市| 丹巴县| 乌兰察布市| 武乡县| 白水县| 平江县| 卓尼县| 高密市| 晋州市| 郓城县| 黎城县| 浮梁县| 茌平县| 广饶县| 同德县|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