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如何對待憂慮(1)

1. 改變人一生的24個字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么事情?該到什么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王封為爵士。死后,記述他一生經歷的兩大卷書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是湯姆斯·卡萊里所寫的。

42年之后的一個溫暖的春夜里,在開滿郁金香的校園中,威廉·奧斯勒爵士向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講演。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像這樣一個人,曾經在四所大學里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似乎應該有“特殊的頭腦”,其實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說,他的腦筋其實是“普普通通”的。

那么,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他認為是由于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里。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在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站在駕駛艙里按了一個按鈕,在一陣機器運轉的響聲后,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了——隔成幾個防水的隔艙。奧斯勒博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你們每一個人的機制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遙遠得多。

我想奉勸諸位:你們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確保安全。在駕駛艙中,你會發現那些大隔艙都各有用處。按下一個按鈕。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那些已經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鈕,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險了——你擁有所有的今天……切斷過去。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于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那么,把船前船后的船艙都隔斷吧。準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里,奧斯勒博士是不是主張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做準備呢?不是,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接著說道,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奧斯勒爵士鼓勵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在每天開始的時候,吟誦下面這句祝詞:“在這一天我們將得到今天的面包。”

記住,這句祝詞中僅僅要求今天的面包,并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吃的酸面包。也沒有說:“噢,天哪,麥田里最近很干枯,我們可能又遇到一次旱災。我們到秋天還能吃上面包嗎?——或者,萬一我失業了——那時我又怎樣弄到面包呢?”

這句祝詞告訴我們只可要求今天的面包,而且我們可能吃到的面包也只有今天的面包。

很久以前。一個一文不名的哲學家,流浪到一處貧瘠的鄉村,那里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一群人在山頂上聚集在他的身邊。他說出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段話僅有30個字,卻經歷了幾個世紀,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他把它當做一種多余的忠告,把它看做東方的神秘之物。始終不肯相信。他們說:“我一定得為明無憂慮、我得為我的家庭保險。我得把錢存起來以備將來年紀大的時候用。我一定得為將來計劃和準備。”

不錯,這一切當然都必須做。實際上,耶穌的那句話是300多年前翻譯的。現在憂慮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和當年詹姆斯王朝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300多年前,憂慮一詞通常還有焦急的意思。新譯《圣經》把耶穌的這句話譯得更加準確:“別為明天著急”。

不錯,一定要為明天著想,小心地考慮、計劃和準備,可是不要擔憂。

戰時的軍事領袖必須為將來謀劃,可是他們絕不能有絲毫的焦慮。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厄耐斯特·金恩說:“我把最好的裝備都提供給最優秀的人員,再交給他們一些看起來很卓越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又說:“如果一條船沉了,我無法把它撈起來。如果船一直下沉,我也無法擋住它。我把時間花在解決明天的問題上,要比為昨天的問題后悔好得多。況且,如果我老是為這些事操心,我將支撐不了多久。”

無論戰時還是平時,好主意和壞主意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好主意能考慮到前因后果,從而產生合乎邏輯而且具有建設性的計劃;而壞主意則會導致一個人的緊張和精神崩潰。

最近,我很榮幸地拜訪了亞瑟·蘇茲柏格,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紐約時報》的發行人。蘇茲柏格先生告訴我,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歐洲時,他感到非常吃驚。對前途的憂慮使他徹夜難眠。他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拿著畫布和顏料,照看鏡子,想畫一張自畫像。他對繪畫一無所知。但為了使自己不再擔心,他還是畫著。最后,他用一首贊美詩中的七個字作為他的座右銘,最終消除了憂慮,得到了平安。這七個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指引我,仁慈的燈光……

讓你常在我腳旁,

我并不想看到遠方的風景,

只要一步就好了。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有個當兵的年輕人——在歐洲的某地——也同樣地學到了這一點。他叫泰德·本杰明,住在馬里蘭州的巴鐵摩爾城紐霍姆路5716號——他曾經憂慮得幾乎完全喪失了斗志。

泰德·本杰明寫道:“1945年4月,我憂愁得患了一種被醫生稱之為結腸痙攣的疾病,這種病使人極其痛苦。我想假如戰爭不在那時結束的話,我整個人就會垮了。

當時我整個人筋疲力盡。我在第94步兵師擔任士官職務,工作是搞一份作戰中傷亡和失蹤的情況記錄,還要幫助挖掘那些在激戰中陣亡后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們的遺物送還給他們的親友。我一直擔心自己會出事,懷疑自己能否熬過這段時間,懷疑自己能不能活著回去抱抱我那尚未見面的16個月的兒子。我既憂愁又疲憊不堪。瘦了34磅,還差點兒發瘋。我眼睜睜地看著雙手變得皮包骨頭,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地回家就害怕。我崩潰了,常常一個人哭得渾身發抖。有一段時間,也就是德軍最后大反攻開始不久,我常常哭泣,這甚至使我放棄了還能恢復正常生活的希望。

最后,我住進了醫院,一位軍醫給了我一些忠告,整個改變了我的生活。在我做完一次全面身體檢查之后,他告訴我,我的問題純粹是精神上的,‘泰德,’他說:‘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一個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顆沙粒,它們緩慢、均勻地通過中間那條細縫。除了沙子漏斗,你我都無法讓兩顆以上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個漏斗,當一天開始的時候;有許多事情要我們盡快完成。但我們只能一件一件地做;讓工作像沙粒一樣均勻地慢慢通過,否則我們就一定會損害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

從值得紀念的那天起,也就是軍醫把這段話告訴我之后。我就一直奉行這種哲學。‘一次只通過一顆沙粒……一次只做一件事。’這個忠告在戰時拯救了我,而對我目前在印刷公司的公共關系及廣告部中所做的工作也有莫大的幫助。我發現在生意場上,也有類似戰場的問題,即一次要做完好幾件事,但時間卻很有限。材料要補充,新的表格要處理,要安排新的資料,地址有變動,分公司開張或關閉。……但我不再慌亂不安。我一再重復默誦軍區的忠告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再沒有那種在戰場上幾乎使我崩潰的困惑、混亂的感覺。”

目前的生活方式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醫院里半數以上的床位都留給了精神或神經上有問題的人。他們是被積累的昨天和令人擔心的明天加在一起的重擔壓垮的病人。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能牢記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或奧斯勒博士的這句話:“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里。”今天就都能無憂無慮地走在街上,過快樂而有益的生活了。

你和我、在眼前的一剎那,都站在兩個永恒的交會點上,即永遠逝去的往日和永無盡頭的未來的交點,我們不可能生活在兩個永恒之中,哪怕是一秒鐘也不行。那樣會毀掉我們的身心。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以生活在這一刻而感到滿足吧。羅勃·史蒂文生說:“不論擔子有多重,每個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來臨。不論工作有多苦,每個人都能完成一天的任務,都能很甜美地、很有耐心地、很可愛、很純潔地活到太陽下山,而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不錯,生活對我們所要求的也就是這些。可是。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法院街815號的杰爾德太太,在學到“只要生活到上床為止”這一點之前,卻感到極度的頹喪,甚至于幾乎想自殺。她向我講述了這一段的生活:“1937年我丈夫死了,我覺得非常頹喪——而且幾乎一文不名。我寫信給我過去的老板里奧羅西先生,他是堪薩斯城羅浮公司的老板,我請求他讓我回去做我過去的老工作。我從前做向學校推銷世界百科全書的工作。兩年前我丈夫生病時,我把汽車賣了。為了重新工作,我勉強湊足錢,分期付款買了一部舊車,開始出去賣書。

我原以為,重新工作或許可以幫助我從頹喪中解脫出來。可是,總是一個人駕車、一個人吃飯的生活幾乎使我無法忍受。加上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銷不出去書,所以即使分期付款買車的數目不大,也很難付清。

1938年春,我在密蘇里州維沙里市推銷書。那里的學校很窮,路又很不好走。我一個人又孤獨、又沮喪,以致于有一次我甚至想自殺。我感到成功沒有什么希望,生活沒有什么樂趣。每天早上我都很怕起床去面對生活。我什么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車錢,怕付不起房租,怕東西不夠吃,怕身體搞垮沒有錢看病。唯一使我沒有自殺的原因是,我擔心我的姐姐會因此而悲傷,況且她又沒有充裕的錢來付我的喪葬費用。

后來,我讀到一篇文章,它使我從消沉中振作起來,鼓足勇氣繼續生活。我永遠永遠地感激文章中的那一句令人振奮的話:‘對于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我用打字機把這句話打下來、貼在汽車的擋風玻璃窗上,使我開車的每時每刻都能看見它。我發現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難,我學會了忘記過去,不考慮未來。每天清晨我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

我成功地克服了自己對孤寂和需求的恐懼。整個人都非常快活,事業也還算成功,并對生命充滿了熱誠和愛。我現在知道,不論在生活中會遇上什么問題,我都不會再害怕了;我現在知道,我不必懼怕未來。我現在知道。我每一次只要活一天——而‘對于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就是一個新的生命’。”

猜猜下面幾行詩是誰寫的:

這個人很快樂,也只有他才能快樂。

因為他能把今天,稱之為自己的一天;

他在今天能感到安全,能夠說:

“無論明天會多么糟糕,我已經過了今天。”

這幾句詩似乎很具有現代意味,但它們卻是古羅馬詩人何瑞斯在基督降生的39年前寫下的。

我認為人們最可憐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拖延著不去積極投入生活。我們向往著天邊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園,卻從不注意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我們怎么會變成這種傻子——這種可憐的傻子呢?

“我們生命的小小歷程是多么奇特呀,”史蒂芬·里高克寫道:“小孩子常說:‘等我是個大孩子的時候,’可是又怎么樣呢?大孩子常說:‘等我長大成人以后。’等他長大成人以后,他又說,‘等我結婚以后,’可是結了婚又能怎么樣呢,他們的想法又變成了‘等我退休以后’。然而,退休之后,他回過頭看著他所經歷的一切,似乎像有一陣冷風吹過。不知怎么,他把所有的都錯過了,而一切又都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總是不能及早領悟: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和每時每刻中。”

底特律城已故的愛德華·伊文斯先生,在學會“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和每時每刻中”之前,幾乎憂郁自殺。愛德華生長在貧苦家庭,最初靠賣報為生:后來在雜貨店做店員,家中七人靠他吃飯,他只得找新的工作,做了助理圖書管理員,盡管工資微薄,他也不敢辭職。八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氣開創自己的事業,竟然時來運轉,用借來的50元錢發展到一年凈賺兩萬美元,可惜好景不長,他存錢的銀行倒閉了,他不但損失了全部財產,還負債16000美元。他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我吃不下,睡不著,”他說,“我開始生起奇怪的病來,病因純粹是憂郁過度,有一天我走路時昏倒在路邊從此只能臥床休息,結果全身都爛了,最后連躺著都痛苦不堪。這時醫生告訴我,我大約只能活兩個星期了。我大為震驚,只得寫好遺囑躺下等死。這樣一來,憂慮也就多余了。我放松下來,閉目休養了好幾個星期。雖然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但卻很安穩,那些令人疲倦的憂慮漸漸消失了,胃口也漸漸好起來,體重也開始增加。

又過了幾星期,我能拄拐走路了。六星期后我又能回去工作了。過去我的年薪曾達兩萬元,現在能找到每周30元的工作就很高興了。我的工作是推銷一種擋板,我不再后悔過去,也不害怕將來,而是將全部時間、精力、熱誠都放在推銷工作上。”

愛德華·伊文斯的事業發展迅速。沒幾年,他已是伊文斯工業公司的董事長。從那以后,他的公司長期雄霸紐約股票市場。如果你去格陵蘭,很可能會降落在伊文斯機場,這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但是,他如果沒學會“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那絕不會有這樣的成功。

你大概還記得白雪公主的話:“這里的規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醬,昨天可以吃果醬。但今天不準吃果醬。”我們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為了明天的果醬和昨天的果醬發愁,卻不肯把今天的果醬厚厚地涂在現在吃的面包上。

就連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他說:“我的生活中,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從未發生。”我和你的生活也是這樣。

但丁說:“想一想吧,這一天永遠不會再來了。”生命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溜過。今天才是最值得我們珍視的唯一的時間。

這也是勞費爾·湯瑪斯的想法。我最近在他的農場度過一個周末。他在他電臺的墻上掛了個鏡框,里面是這樣的詩句:

這是耶和華所訂的日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乌拉特后旗| 揭西县| 曲阳县| 临朐县| 资阳市| 彭水| 上思县| 通海县| 安康市| 雷山县| 罗平县| 神木县| 册亨县| 江达县| 竹山县| 岱山县| 顺昌县| 龙川县| 南雄市| 樟树市| 仙桃市| 济宁市| 额尔古纳市| 保德县| 白银市| 孝感市| 乌拉特中旗| 蒲城县| 界首市| 伽师县| 尉氏县| 剑川县| 丰台区| 横峰县| 南川市| 洛川县| 郴州市| 中宁县| 铜山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