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趣說俗語——人們口口相傳的文化(2)
- 中華詞源(超值金版)
- 雅瑟 青萍編著
- 5907字
- 2014-01-23 15:10:56
自此,魏忠賢愈加飛揚跋扈,朝廷內外更是被他搞得烏煙瘴氣,百姓氣憤難平,便借這個故事諷刺說:“魏閹能有這樣的地位,都是拍馬屁得來的?!薄芭鸟R屁”的說法也就這么流傳了下來。
“磬”有“魚”
從前有一位書生,一次去一個風景優美的寺廟游覽。剛踏進廟里,正好撞見當家和尚在偷吃魚。那和尚聽得有人聲,立即把魚藏入磬石之中。書生見了,不覺暗暗生氣,心想這和尚吃魚破戒也就罷了,居然還一個人吃,見客人來了還給藏起來。我定要叫他拿魚來吃。他便心生一計。
書生與和尚寒暄過后,借勢說道:“學生有一對聯不明,又聽說大師才學高深,特來請教?!碑敿液蜕惺芰诉@一記馬屁之后,非常高興,連忙問是什么對聯。那書生思忖了一會兒,說:
“向陽門第春常在?!睍砻魉挥浀眠@上聯,下聯記不清了,請大師指教。
和尚覺得這是一個普通的問題,便放松了對書生的警惕,隨口便道:“這下句不是‘積善人家慶有余’嗎?”書生這才詫異地說道:“大師,既然你說磬里有魚,為什么不拿出來一起吃呢?這才公平嘛?!?
和尚一聽,知道自己上當了。既然事情敗露,也不必再裝下去了,只得從磬里把魚拿出來,與書生一同吃。
“應聲蟲”怕“雷丸”
人們常把那些人云亦云、毫無個人見解、只會跟著別人隨聲附和的人譏諷為“應聲蟲”。其實,應聲蟲并非真是一種昆蟲,是古人根據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臆造出來的:
宋代人范正敏的《遁齋閑覽》和龐元英的《文昌雜錄》中記載,以前,淮西有個叫楊的人,好端端的得了一種怪病。他每說一句話或者每發一個音,肚子里面就跟著說一句同樣的話或者發同樣的一個音,像回聲一樣。聲音雖然不是很大,但也能聽得清楚,就好像有個頑皮的孩子躲在腹中跟著學話一樣。沒想到這個病一害就是多年,而且越來越嚴重,聲音也越來越大,弄得楊十分難堪,害怕與人談話,不敢出去買東西,連跟朋友一起聚聚也不行。楊憂心忡忡、委靡不振,求訪過很多名醫,吃過很多藥,卻沒有一點成效,病情仍然得不到控制。直到有一天,一個叫劉伯峙的人上門求見,此人告訴楊:“在你的肚子里,生長著一種蟲,名字叫‘應聲蟲’,所以每次你說話肚子里總有應聲。要想治好這個病,你只要把《本草》上的全部藥名,一個個依次念下去,你念一個,它必定會跟著應一聲,直到你念到一個藥名,它不敢應的話,那么,這個藥便是治它的特效藥?!?
楊按照劉伯峙所說的辦法來念《本草》。當他念到“雷丸”時,肚子里突然沒有應聲了。楊喜出望外,連忙找些雷丸服下,持續服用幾天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當然上面只是個虛構的故事,“應聲蟲”一說卻沿用了下來。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中,應聲蟲和白虎、麒麟、青龍、鳳凰并列。
姓氏對聯
相傳,古時有一個年輕的秀才和一位老者同住在一個旅店里。老者很客氣地問年輕人:“貴姓?”秀才自恃有才,待人十分傲慢,見這位老者土里土氣,便出上聯以奚落他:
騎青牛,出幽谷,老子姓李
秀才吟罷,故意問:“你高姓?”老者見這位秀才如此無禮,十分生氣,當即就毫不客氣地回敬了下聯:
斬白蛇,入武關,高祖是劉
以“高祖”回擊“老子”,更高兩層。秀才頓時羞愧難當,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從此再也不敢以貌取人、恃才傲物了。
“二百五”的由來
“二百五”這個詞,早已成為人們的口頭語。被稱為“二百五”的人,倒也不見得是壞人,準確說是那些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這類人讓人又氣又恨,若用“缺心眼”“沒心沒肺”“癡癲”概括,始終不及“二百五”形象、含義豐富。
這個詞來源于一個傳說:戰國時期,身掛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給蘇秦報仇,可一時抓不到兇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條計策,命人把蘇秦的頭從尸體上割下來,懸掛在石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是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賞黃金千兩,望殺蘇秦者前來領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啊!”四個人又都一口咬定說是自己干的。齊王說:“真勇士也!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后來人們就以“二百五”稱那些傻里傻氣,腦子缺根弦的人。
“二百五”的另一由來是:人們常把呆頭呆腦,出盡洋相的人叫“二百五”。原來,牌九(一種賭器)中有“二板”(四個點)和“幺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是十個點,在牌九當中被稱為“斃十”?!皵朗痹谂凭爬锸亲钚〉模l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簡稱)這個詞來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時間一長,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了。
“傻瓜”趣聞
人們為什么習慣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原來“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
在我國古代,秦嶺地區有一個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為“瓜子族”。這一族人非常憨厚、勤懇,受雇于人時,耕種、推磨樣樣艱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來不聲不響。這樣,人們便誤認為他們“愚蠢”,進而便把這類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寫的《仁恕堂筆記》中便說:“甘州人謂不慧子曰‘瓜子’?!比缃瘢拭C至四川一帶的人們還習慣稱不聰明的人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變而來的。
煩人的“一問三不知”
大家常說:“這件事是他經手的,他怎么能‘一問三不知’呢?”三不知也就是說什么都不知道。人們辦事最怕碰到一問三不知的人,詢問半天還是讓人如入五里霧而無所適從。這句十分通俗的慣用語,源自《左傳》。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將軍荀瑤準備率兵進攻鄭國,但晉國國君文公覺得還不是時機。他認為對敵方了解得太少,不應魯莽進攻。他對荀瑤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大意是說:正確的作戰策略,應該考慮到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局,然后才能展開進攻?,F在我們對這三點全無所知就貿然進攻,難道不怕遭遇困難嗎?
《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也有一段話用到“三不知”一詞:王熙鳳跟平兒評論一些住在賈府里的人,談到林黛玉和薛寶釵時說:“一個是美人兒燈,風一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逼鋵?,薛寶釵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比較世故和謹慎,不隨便說話而已。
“三不知”還有一種不常見的用法,當“突然”解。這只在一些舊小說、舊戲曲中見到,例如《醒世姻緣》中就有這樣的話:“正好好的,三不知就變壞了?!?
母狗與“毋茍”
很久以前,一次科舉考試的題目是:“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有一學子醉意朦朧,戲將題內的“茍”寫成“狗”。監考官看到后大發雷霆,欲驅他出場,責道:“若能屬對,姑且免除!”于是在考生桌上大書:
《曲禮》一篇無母狗
學子隨口應對道:
《春秋》三傳有公羊
此對一出,考官大加贊賞。后來,這位學子名列第一。
一個塾師死后,見到了閻王,經考查,這個塾師愛讀別字。不久,予以發落,罰為狗。塾師要求道:“請為母狗?!遍愅踉尞惖貑枺骸盀槭裁矗俊臂訋熃忉屨f:“《禮記》上說過:‘臨財母狗(毋茍)得,臨難母狗(毋茍)免’,所以愿為母狗?!遍愅蹩扌Σ坏?。
“替罪羊”是舶來品
提起羊,我們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小羊羔乖順、軟弱的樣子,人們根據羊的這一特點,把代人受過的人稱為“替罪羊”。
“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在古猶太人看來,人類一出生便帶來了罪。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贖罪,以獲取上帝的寬恕。正因為這樣的信仰,猶太人把每年的7月10日定為“贖罪日”,并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儀式是這樣的:先從猶太人飼養的牲畜中挑選出一頭公羊和一頭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為贖罪祭品。再牽來一頭活山羊,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人在這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轉移到這頭羊身上了,所有的罪過都將由這只羊來承擔。接著,猶太人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一切罪過都帶走。最后,再把那贖罪的公羊和公牛燒死?!疤孀镅颉币徽f由此傳開。
在《新約》中,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耶穌還并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后也照樣去做。這正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贖罪時,殺一只羔羊代替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羊代牛過
在我國古代有以羊代牛受過的記載。《孟子·梁惠王上》中載:“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注:新鐘鑄成,宰殺牲畜,取血涂鐘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謶謶鹄醯臉幼樱匝蛱鎿Q牛來祭鐘。
“敲竹杠”的故事
“敲竹杠”一詞是指利用別人的弱點或某種借口抬高價錢或是向別人敲詐錢財的行為。時下,人們一遇到好事就會想到讓當事者請客,有時候我們也會把這樣的行為戲稱“敲竹杠”,但是,“敲竹杠”這個詞語是怎么得來的呢?
清朝末年,一些外國商船紛紛將鴉片輸入中國,他們從中牟取暴利,毒害中國人民的健康。林則徐倡議“嚴禁鴉片進口”,提出施行禁煙運動,取得了當時清政府的同意。中國領海上官船往來巡邏,查禁鴉片。
有一次,官船堵截了一艘走私船。一個官員抽著旱煙走上船來,監督手下搜查鴉片,他無意中把旱煙頭在船篙上磕煙灰,這舉動卻嚇壞了旁邊的走私商人。原來,為了想方設法躲避海關官員的搜查,繼續把鴉片偷運到中國,他們耍了種種花招,其中之一,就是把船頭篙頭從頭到尾打通,然后把鴉片藏在船篙里面。當時,走私商人以為官員發現了船篙里的秘密,嚇得面如土色。過了一會兒,他稍稍緩過神來,便強裝笑臉,點頭哈腰,趁人不注意,將白花花的銀子塞在官員手里,進行賄賂。這個貪心的官員當下心領神會,收下銀子,招呼手下人員離開,放走了這條走私船。從此,“敲竹杠”的說法就傳開了。
林則徐巧對聯
林則徐是禁煙運動的倡導者,他以虎門銷煙名留千古。
林則徐少年時,一年中秋,林則徐的父親邀私塾先生一起過節,吃餅賞月。先生仰望銀河織女,心生感慨:
織女點燈偷看萬人賞月
林則徐聽聞遠處更鼓之聲不絕,忽來靈感,隨即吟曰:
牛郎擊鼓明邀百姓觀天
一日,先生帶林則徐登山游玩。二人登上峰頂,眼望江水浩浩千里,先生便出了上聯:
奔海天邊作岸
林則徐稍思片刻便有了下聯:
登山頂我為峰
這下聯出語非凡,也顯示出林則徐氣度非同一般。后來在先生的精心培育下,林則徐終于成為中國近代有名的人物,受命于國家危難之際,忠義不變,雖一生坎坷辛酸,卻始終志堅不渝。他有這樣一副對聯,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外國人“出洋相”
中國人習慣將人鬧笑話或出丑稱為“出洋相”。既為“洋相”,當然跟外國人有關。
“出洋相”一詞據說來源于近代一個故事:有一個名叫庫茨佐夫的洋人聽聞華夏富庶,就來到中國,聲稱要游遍中華神州,一展宏圖大愿。他妄想將中國所有的財富掠為己有,將中國的田地變成自己的莊園,將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吞進自己肚里,將中國老百姓變為自己的奴隸。
一天,他在和土財主閑聊時,終于按捺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信口問道:“誰能一口吞下一塊土地?”這沒頭沒腦的問題,把財主問得無言以對。這時,土財主家的放牛娃正巧經過這里,聽到這句話,覺得這家伙不是好東西,于是上前說道:“一口吞下一塊地算什么英雄,我能一口吞下四塊土地!”庫茨佐夫大吃一驚,忙問:“你怎樣一口吞下四塊土地?”放牛娃用牛鞭在地上寫了個“田”字,這“田”字正是“口”中含了“四塊土地”。
庫茨佐夫覺得很沒面子,罵道:“你一個小孩子,仗著一點小聰明,難道還想把中國的全部智慧一口吞掉嗎?”放牛娃沒有吭聲,卻用鞭桿在地上寫了個“團”字。
庫茨佐夫驚呆了,惱羞成怒,接著在地上寫了個“囚”字后,吼道:“別得意,看我一口把你們中國人也吃掉了?!狈排M揆R上也寫了個很大的“口”字,又在“口”中間粗粗地寫了一豎,成了一個“中”字,一豎正象征著一位堂堂正正、無比英勇的中國人。“任何有野心的洋人,也別妄想能吞掉一個中國人?!?
庫茨佐夫驚怒交集,臉色變得十分難看,被這小小的放牛娃戲弄得顏面盡失。這事不久傳開了,因為他是外國人,人們便說他“出了洋相”。“出洋相”一詞也就這樣流傳開了。
李鴻章“出洋相”
清朝政府對外開放門戶后,一些朝廷官員爭相出國,這些人看似滿腹經綸,實則見識短淺,一踏入花紅酒綠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鴻章出訪英國倫敦時,曾到英國已故將軍戈登的紀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遺族頗為感激,特將曾在各地競犬會上獲得頭等獎的名貴愛犬贈送給他。誰知數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鴻章的謝柬,內容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飲食不能多進,所賞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頤有幸?!?
耄,七十歲,泛稱年歲大。朵頤,鼓動腮頰,嚼食的樣子,謂進食很費勁。
由謝柬得知,洋人所贈送的那只名貴的小狗已成了李鴻章的腹中之物。當地報紙喧鬧一時,傳為笑談。
費勁的“吹牛皮”
“吹牛皮”一詞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禪,如某人愛說大話,我們就嘲諷他在“吹?!被颉按蹬Fぁ?,為什么這么說呢?
相傳,我國西北地區是古黃河的流經之地,此處水急浪高,難以行船。為解決這一安全問題,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皮筏代替木船作為水上的交通工具。皮筏大多用牛皮袋子聯結起來制作而成。因那時沒有打氣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脹。因此,吹皮筏時,人們俗稱為“吹牛皮”。久而久之,“吹牛皮”流傳下來成了口頭語。又因為“吹牛皮”時十分費勁,經常吹得臉腮鼓起,面紅耳赤,極像爭強好勝的樣子。所以,人們逐漸用“吹牛皮”來形容愛說大話、夸大其詞、好大喜功。
牛皮蒙大鼓的笑話
從前,有兩個人,素愛吹牛皮,彼此還互不服氣。一次兩人在橋頭撞見了。甲說:“我家里有一大鼓,每次擊鼓時,方圓百里都能聽到鼓聲?!币艺f:“我家有頭牛,站在江南岸喝水,頭能一直伸到江北。”甲連連搖頭說:“哪里會有這么大的牛?”乙說:“沒有這頭牛,哪有大牛皮去蒙你的那面大鼓?”
“風涼話”是悄悄話?
人們常把那些打消別人積極性的嘲諷話稱為“風涼話”,不過,這一詞最初并非這個意思,而是指去熱涼快的俏皮話,關于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據《舊唐書》記載,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的盛夏,驕陽似火,酷暑難耐。這天,文宗召來幾位詞臣,在宮中吟詩作對,以此消夏。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蔽淖谑紫纫鞒鰞删洹!稗癸L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绷珯嗑o跟在皇帝后面,續上了自己的兩句。
接著,幾位詞臣紛紛吟誦,做詩附和。文宗對柳公權的那兩句詩贊道:“這兩句用詞清麗,意蘊也十分佳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絕妙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