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趣說俗語——人們口口相傳的文化(1)
- 中華詞源(超值金版)
- 雅瑟 青萍編著
- 5744字
- 2014-01-23 15:10:56
“走后門”第一人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日,寒風凜冽,教室前后門均大開。靠近前門一學生涕流不止,欲關門,又怕后來者敲門,遂在門上大書:天冷風大,請走后門,謝謝合作!然后關上門。坐在后門旁的另一生如法炮制,在后門上留下兩排大字:反腐倡廉,嚴禁走后門!遂關上后門。上面雖只是個笑話,卻也道出了時下“走后門”的不良之風。有甚者事無大小,均能通過走后門解決。
“走后門”一詞出于北宋年間。相傳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元祐黨人曾與蔡京為敵,一心要扳倒他。哲宗駕崩以后,徽宗繼位,委任蔡京做了丞相。因此,得勢的蔡京十分排斥元祐年間的舊吏,甚至還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不許這些舊臣的子女出仕和入京,連他們寫的詩文也不得流傳。如此蠻橫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極度不滿。
有一年元宵節,在京的藝人們自發組織起來,在街頭演了一出名叫“走后門”的戲,用以譏諷蔡京。戲的內容大概是:有一天,某縣縣官正在升堂辦案,忽有一個年過五旬的老和尚,要求離縣到外地去云游。知縣一看他的度牒是先帝年間發給的,無名火起,不但不準其要求,還下令收繳度牒,不準他再當和尚。趕走這個老和尚后,接著又進來一個道士,他要求縣太爺捐資修建道觀。知縣一查,這個道士又是先帝年間出家的。縣太爺不但不捐資,反而下令要道士還俗。這時,知縣的師爺走上前,在知縣耳邊輕聲說:“老爺!黃員外為了報答您上次替他辦事的恩德,特奉送一千兩銀子,可這些銀子全是先帝年間鑄造的,該怎么辦呢?”知縣一聽見有白花花的銀子送上門來,哪能讓它跑了,于是他稍作沉思后悄聲對師爺說:“先用箱子裝好,不要從正門進來,要悄悄地從后門抬進來,以免被人看見。”
這出“走后門”的戲,不僅嘲諷了蔡京,還諷刺了那些貪贓枉法的權貴。人們心知肚明,皆鼓掌叫好。后來,“走后門”一詞也就廣泛流傳開了,借指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個人目的的行為。
蘇東坡妙堵后門
蘇東坡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一天,他的一位老家同窗來求他說:“請您想想辦法,給我弄個一官半職吧!”蘇東坡沒有正面回答,卻說:“今天我讀到一則有趣的故事,你想聽嗎?”同窗好友頗感興趣地說:“好啊,你講吧。”蘇東坡于是笑瞇瞇地講開了:“一個盜墓賊跑到西城的山坡上,花了兩夜挖開了一個墓。當他把墓棺打開時,只見里頭一個帝王,他忙問那人是誰。墓中人說,他是漢文帝。盜墓賊樂開了,皇帝的墓,那金銀珠寶一定很多呢!就向文帝說明來意。漢文帝遺憾地說:‘找錯墓了,我是反對用金銀玉器陪葬的。只有一些壇壇罐罐在我身邊。’”那位有求于蘇東坡的老家同窗,明白了蘇東坡的用意,就知趣地回家去了。
“露馬腳”的皇后
“露馬腳”一詞的意思就是不小心暴露了想掩蓋的不便公開或不光彩的事情,可是為什么不是露其他的東西呢?“露馬腳”跟馬有關系嗎?原來,這里面還有著一個傳說。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為了糊口,他不僅給財主放過牛羊,還在廟里當過和尚。后來,朱元璋加入了元朝末年起義軍郭子興的隊伍。由于他作戰勇猛,屢建戰功,郭子興很賞識他,于是將義女馬氏許配給了他。馬氏是一個才女,精明干練,輔佐朱元璋完成了統一大業。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封她為皇后。
這位馬皇后雖然長得不算漂亮,但也溫柔端莊,舉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長了一雙沒有纏過的“天足”。自宋代以來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在以小腳為美的那個時代,女人腳大是一種缺陷。馬氏當了皇后以后,越發為自己的一雙大腳而深感不安。因而,每當與客人相見,她總是遮遮掩掩,盡量避免將腳露出裙外。
有一天,馬皇后突然游興大發,便乘轎招搖過市,瀏覽古都風景。百姓聽聞,都翹首張望,想一睹皇后風采。不料,此時一陣大風吹過,轎簾被掀起一角,馬皇后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赫然展現在百姓面前。人們驚訝不已,沒想到當今皇后竟有這樣一雙大腳!人們爭相傳言,全城轟動。“露馬腳”一詞也就這樣流傳開了。
馬皇后“棗桃”救功臣
明代,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后,唯恐有人威脅他的帝位,于是便產生了殺滅功臣的念頭。經過一番苦想,他決定興建一座功臣樓,然后把這些功臣請到樓上赴宴,借故失火,燒死他們。這樣既可推卸責任,又可達到自己心中的目的。
這件事被皇后馬娘娘事先得知,她覺得這樣做有些太過殘忍卻又無力阻止。這時候,她首先想起了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軍師劉伯溫,本打算派個心腹給劉伯溫送信,但又怕泄露天機。于是她便想了一條妙計,叫太監給劉伯溫送去兩盒禮品,一盒棗子,一盒桃子。劉伯溫接到這兩樣禮物后很是納悶,他心想,皇宮里有的是山珍海味、時鮮果品,娘娘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送這兩樣平常的東西呢?這其中一定有什么隱秘。他想了好久,終于悟出了這“棗桃”原是“早逃”的諧音。
婦女“穿小鞋”
現在,人們把背地里打擊報復行為或是利用權勢讓人難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這是人“整”人之精要,也可以說是當今社會上級“整”下級之寶典。所謂“小鞋”是指舊時代纏了小腳的婦女們穿的一種繡花的“小鞋”。這種小鞋,是南唐后主李煜時期興起的。這位風雅皇帝為了觀賞享樂,別出心裁地命令宮女用白布纏足,把腳裹成又小又尖的彎彎“月牙兒”,站在畫有荷花的小金蓮臺上跳舞,所以這種腳又叫“三寸金蓮”。五代以后中國婦女便興起了纏足的風氣,并且認為腳纏得越小就越美。纏足后,腳小了,婦女當然只能穿小鞋了。
在帝制時代,男女婚姻大事自己做不了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婚前互不相見,所以,只能依照腳的大小,來衡量女人的美丑。因此,在媒婆說媒時,必先請男方看女方的鞋樣兒,以示女方腳的大小,如果男方同意了這門親事,媒婆就留下此鞋樣兒,男方照此鞋樣尺寸做一雙繡鞋連同訂婚禮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親那天,新娘必須穿著這雙小鞋來到婆家。
如果當初有人故意把鞋樣尺寸弄小,小鞋自然就穿著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會使女方出丑。后來,人們把這一風俗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用來專指那些在背后使壞點子整人,或利用某種職權尋機置人于困境的行為叫“給人穿小鞋”。
書生機智諷貪官
相傳,清朝末年,山東萊陽有位縣官貪婪無比,想盡辦法搜刮民財,每逢父母大壽,夫妻做壽,或有了大病小災,甚至孩子百日都到處張揚,意在讓人送禮,有知道不送者,就設法給人穿小鞋。就是這樣一位貪官,在表面上卻還要裝裝樣子,過春節時自撰一聯貼在門上:愛民如子,執法如山。
老百姓見了這副對聯,無不氣憤不已。有個書生回到家里,續寫了這副對聯,乘夜貼上去,于是縣官的對聯便成為: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豈為山乎?
老百姓看了這副對聯,無不拍手稱快,可縣官的鼻子卻氣歪了。
第一個“不倒翁”
“不倒翁”是人們十分熟悉的一種玩具,形狀像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后能自動豎立起來,故又稱“扳不倒兒”。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三》中記載說:“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不倒翁”在古代喻指那些堅持真理、不屈不撓的人。
關于不倒翁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故事:春秋時,楚國的卞和在荊山得一璞玉,此物從外表看與石無異,但里面是一塊美玉,他兩次將寶物獻與楚王,楚王總把它當頑石,以欺君罪割掉他的雙足。卞和見無人識寶,抱玉痛哭于楚山腳下。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將石割開,果然見玉,命制成玉璧,名曰“和氏璧”。楚文王被卞和不惜受刑堅持真理的精神感動,稱他說:“此人真是個‘扳不倒翁’也!”
誰說“不倒翁”不倒
“不倒翁”的含義在現代社會有了新的轉注,指那些圓滑、見風使舵的人。前些年,池北偶先生曾為華君武先生的漫畫《不倒翁倒了》題詩一首:“此翁就不倒,自在又逍遙。賠錢無所謂,補貼伸手要。廠長照樣當,不愁烏紗帽。如今世道變,無法撈稻草。虧損得關門,靠山沒處找。時來厄運到,不倒翁倒了。”此詩在對當今社會上新的“不倒翁”進行辛辣諷刺的同時,也道出了他們的最終結局。
孔融“想當然”諷曹操
“想當然”是大家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用來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如某人不依事實,妄加猜度的話,人們就會說他是“想當然”。有意思的是,韓國娛樂節日《X-man》中有一游戲名就叫“當然了”。游戲的規則是對對方提出的任何捕風捉影或攻擊的話都要回答“當然了”,即為認輸。這一游戲里笑料百出,氣氛活躍。
“想當然”的最初來源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一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當時勢力強大的袁紹軍隊。當曹操攻下鄴城時,曹操的長子曹丕入城搜查,在袁紹家中發現了袁紹的美貌兒媳婦甄氏,曹丕在其父曹操的支持下收甄氏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奪人妻室,受到人們的譏笑和譴責。北海孔融知道后故意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其實,歷史上并無此事。曹操聽了后大惑不解,問他:“典從何出?”孔融很是得意,笑著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說,用眼前的事例來推測,想必那是當然的了。為此,曹操對他很惱火。當孔融被人告發,說他有誨謾誹謗之罪時,他立刻就被抓了起來,丟了性命。
“想當然”的事例很多,即使名人,也不乏“想當然”之事。詩圣杜甫,詩篇千古不朽,但他描摹桂林山水的《寄楊五桂林潭》卻并不佳妙,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這就失實了。桂林盛產桂花,夸梅花何意?冬天也并不冷,又極少下雪,為何獨吟今雪?一查,原來杜老夫子根本沒有去過桂林,是想當然耳。歐陽修有一副名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其學問淵博可見一斑。蘇軾二十歲時,年輕氣盛,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一舉高中進士。蘇軾在考卷中曾引用:“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嚴,而樂堯用刑之寬。”歐陽修讀后,對這幾句話所說的典故,還真從未見過。放榜之后,他召來蘇軾,問:“文章中的典故出自哪里?”蘇軾回答道:“想當然耳。”歐陽修這才方知上當,對梅圣俞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糊涂財主“爹滿門”
從前,有個叫李平的財主,此人大字不識幾個,卻愛附庸風雅,冒充學識之士。
這年,正值李平的母親六十大壽。李平便大辦酒席,請了遠房親戚、左鄰右舍來為母親祝壽,他還請來先生寫祝壽對聯,以示高雅。那先生思索了半天,知道這李平沒什么文化,就隨手寫了一副: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寫完,李平裝模作樣地吟了幾下,大贊先生寫得好。他又一想,這是給自己的母親祝壽,也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文才,便叫先生把其中的字改一下,上聯改為:
天增歲月媽增壽
李平一看,覺得十分滿意,興起之下,連下聯也改了:
春滿乾坤爹滿門
先生一看,哭笑不得,說:“老爺,這樣改不妥當。”李平卻說:“你懂個屁,爹對媽不是十分工整嗎?就這樣了,不準改了。”說完,他叫人把改后的對聯掛在大堂之上。眾人一見“爹滿門”,直笑得喘不過氣來。而那李平還以為別人在說自己改得好,正得意呢。
蘇東坡遭遇“勢利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稱那些為人處世特別勢利的人為“勢利眼”,因為他們的眼睛只有權勢,妄圖依勢沾光。詞典上對“勢利”的解釋是:形容看財產、地位分別對待人的表現。也就是說,當人有錢有地位時,對他是一種態度;當人沒錢沒地位時,對他又是另一種態度。
說到“勢利眼”,宋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蘇東坡有一次到景色秀麗的莫干山游玩,走進一座壯觀的廟宇。廟里的方丈見他衣著樸素,以為是一般游客,便淡淡地指指凳子說:“坐!”然后對小沙彌說:“茶!”經過一番交談后,方丈發覺來客談吐不凡,非同一般,便把他引到大殿,客氣地說:“請坐!”又對小沙彌說:“敬茶!”兩人又接著談了起來。方丈愈發感到來客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就又問起他的姓名。這才知道,來客是名揚四海的大文學家蘇東坡。于是,方丈又換了一副面孔,把他讓到文雅闊氣的客廳,畢恭畢敬地說:“請上坐!”吩咐小沙彌:“敬香茶!”臨別時,方丈請蘇軾寫楹聯留念。蘇東坡信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羞得無地自容。
同是進廟的游客,由于身份不同,招待的態度,讓座的地點,甚至敬茶的質量都不相同。因此,這一故事成為“勢利眼”的經典而流傳開來。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從前,有個窮秀才,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他有時向一些有錢的親友借貸,這些親友們不但不給,還冷言冷語嘲諷他。
后來,他考中了狀元,榮歸故里,當地名流富豪和原先那些有錢的親友,都備了厚禮,約定某日去狀元府攀附巴結。
新狀元非常痛恨這些勢利眼,到了那天,他不但不備酒禮迎,反而在關著的大門貼上一副對聯,拒見這些勢利客。對聯曰:
憶當年,一貧如洗,缺柴缺米,誰肯雪中送炭
到今朝,獨占鰲頭,有酒有肉,都來錦上添花
“拍馬屁”第一人魏忠賢
生活中,我們常把那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行為稱之為“拍馬屁”。有趣的是,在古代,“拍馬屁”卻是一種禮節風俗。
“拍馬屁”源于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當時西北山道狹窄,人們多是騎馬,馬在那里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據元史記載,人們平時騎馬相遇,或是迎送賓客時,都要互相拍對方的馬屁股稱贊一番:“好馬!好馬!”久而久之,“拍馬屁”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習俗。那么,“拍馬屁”這種禮節風俗又是怎樣演變成為那些阿諛奉承行為的代名詞呢?這還得從魏忠賢說起。
明朝末年,魏忠賢掌權,奸臣當道,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閑得發慌的熹宗聽從魏忠賢的奏請,下令京城的武官都到西校場賽馬。是日,三聲炮響之后,比賽開始了。只見幾百匹駿馬宛若離弦的箭,直往前奔,馬背上的武官,個個精神抖擻,不斷高舉馬鞭抽打,而在賽馬的行列中,只有魏忠賢與眾不同。他不用馬鞭抽馬,只是在馬屁股上拍三下,馬便四蹄騰空,快如閃電,不一會兒便遙遙領先,繼而奪得了第一名。熹宗對此非常疑惑,好奇地問:“你這馬不用馬鞭抽,反而跑得更快,難道這是一匹神馬嗎?”魏忠賢趕緊雙膝下跪,奏道:“皇上,奴才的馬并非神馬,之所以能遙遙領先,是因為奴才識得馬性。要馬跑得快,千萬不能強行抽打,而是要順著它的性子,只需在馬的屁股上輕拍三下,馬就躁癢難耐,必然會奮力向前奔跑。所以,我的妙法說穿了,就在‘拍馬屁’這三個字上。”
熹宗聽后,拍掌大笑,并下令從此以后,朝廷內外,事無大小,俱由魏忠賢掌管,魏忠賢大喜過望,連忙跪下接旨,拜謝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