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靈的對白(3)
- 心靈雞湯大全集(超值金版)
- 葉舟編著
- 3137字
- 2014-01-28 09:20:34
至善的造物主終于把人當作本性尚未明確的造物,安置于世界的中心,并用這樣一番話語指點他:
“啊,亞當,我既沒有給你安排一個明確的位置,也沒有替你塑造特別的形象,更沒有賜予你任何特權,因為憑借你自個兒的心愿和行為,你盡可以獲得和保持你渴求的那個位置,那個形象,那個特權。其他造物都按照我的旨意而獲得了明確的本性。你不受任何障礙的限制,你的本性全取決于你的意愿,我賦予你這樣的權力。我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好讓你從那兒觀察世界上的萬千事物。我不曾把你造成天上的神明,或者塵世的俗物,千古不朽的偉人,或者庸碌無能的凡人,原因在于我依據我特別選擇的形式塑造了你,我使你成為你自己的自由的、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你完全可以墮落下去,淪為最低等的造物——禽獸;你也盡可以按照你的意愿,成為最高尚的造物——圣人。”
上帝崇高無比的仁愛啊,人獲得了奇妙的命運,他被允許獲得他想獲得的一切,他能夠成為他愿意成為的那個樣子。
人生七期
高士其
16世紀,英國的大詩翁莎士比亞,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詩,把人生由嬰兒到暮年,分為七期,描寫得極其逼真。大意是說:咿咿晤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嬰兒:滿臉紅光,牽著書包兒,不愿上學的是學童;強吻狂歡,含淚訴情,談著戀愛的是青年;熱血沸騰,意氣方剛,破口就罵,膽大妄為的是壯年;衣服整齊,面容嚴肅,高聲言談,踱著方步,挺著肚子的是中年;飽經憂患,形容枯槁,鼻架眼鏡,聲音帶顫的是老年;塌了眼眶,舌頭無味,記憶不清,到了盡頭的是暮年。這樣把人生一段一段地分析下來,真夠玩兒呀。
但是,莎士比亞的人生七期,是看著人情世態而描寫的。我們現在依照生理學上的情形也把人生分為七期。這七期以子宮內受孕的母卵為起點。
自母卵與精子相遇,受精以后,立時新生命開始了。自開始至三個月為第一期,叫胚胎期。這一期里,母卵不過是直徑不滿七百分之一英寸的一顆圓圓的單細胞,內中卻早已包含著成人所必須具有的一切細胞了。由母卵一個單細胞不斷地分裂,第三星期有魚鰓的裂痕出現,第六星期有尾巴出現,到了第三個月,人的雛形已經完成,但仍是小得很,要用顯微鏡才看得清。
第二期是胎兒期,自第三個月起至嬰兒脫離母體呱呱墜地止,大約六、七個月。這一期里,溫暖的子宮內的胎兒,他所需要的食料和氧氣,都由母親的血液支取,都由胎盤輸進臍帶送給他的。
由嬰兒呱呱墜地到兩周歲,到了乳齒長出的時候,是第三期,叫嬰兒期。
接著,第四期,即幼兒期,由三歲起i在女孩到十三歲止,在男孩到十四歲止。此期年年體重均有增加,每年約增加百分之九。
到了第五期,就是這寶貴的青年期,如春天的花一般,一朵朵地開出來,紅艷可愛。一個個女兒的性格,一個個男子的性格,很奇幻而巧妙地在這一期里長成。
不知不覺地由嬌羞的童女,一變為多色多姿的少女;由頑皮的童男,一變為英俊有為的青年。在青年期,十三四歲的女兒,月經來臨,骨盆長大,乳峰突起,陰毛出現;在男子,他們的標志是:面部的胡須有了幾根了,下部恥骨間的黑毛也一條條冒出來,同時,好像喝了什么葫蘆里的藥,小孩子又脆又尖的高音忽然變成又粗又重的沉音了。在營養得宜時,此期體重和身長每年約增加百分之十二。但一般滿了二十二周歲的當兒,身體的發育已完成,不再前進了。
由二十五歲,女的到五十歲,男的到六十歲,是中年期,是一生的中心,是一生最有用的時代,這是第六期。男子一般過了三十五,生殖機能一天不如一天,但體格卻一天天肥大了,一天天顯得富態,到了六十歲,生殖機能就完全終止了。婦女到五十歲左右,月經告別,生殖時代就成為過去了。這在醫學上,就叫更年期。
第七期,六十歲以上的人,就算老了。一輪紅日,慢慢西沉,終歸于萬籟俱寂了。
我生命的核心
【法國】羅丹
上帝創造天,并不是為了叫我們不要去看它。科學是塊面罩:揭掉面罩,去看吧!去尋找美!
美為野獸而存在,美吸引野獸。美促使它們選定各自的發情期。它們懂得美是信號,是幸福和健康的保障。可是,會思考并相信思考的人,如今卻對野獸始終懂得的事情一無所知。人們造就我們,是為了讓我們接受不幸。人們強加給我們的可惡的教育,從我們的孩提時代就向我們隱匿掉光明。
人到了能夠概述自己不斷體驗美妙事物的年紀,是何等的快事!
對人生的看法
【美國】吉爾貝·希納爾
如果我們相信某些摘自希臘和拉丁著作家的語錄,那么他對人生的看法一定是十分悲觀的。杰斐遜顯然對荷馬著作中的神話故事、戰爭描寫,以及那些夸張的比喻并不注意。他從這位古代詩人的作品中領悟了許多古代的智慧和古代的人生哲學。他從荷馬的作品中收集了一些他認為是表達了對人的命運的看法的詩句。這些看法表現了一種勇敢的、禁欲主義的,然而卻使人清醒的哲學,這種哲學可以用蒲柏翻譯的幾行詩來加以概括:
勞苦是世人的命運,
朱庇特賦予我們生命,
同時也給了我們不幸。
當他讀西塞羅的《杜斯庫蘭的談話》時,他摘錄了一些段落,目的在于更加堅定地信仰自然神論和唯物論的原則,他當時正傾向于這樣的原則:“人人都必然要死亡;只要一死能結束痛苦就好。當我們必定要想到,總有一天我們要死時,人生中還有什么會令人愉快呢。”這一段特別的推論,似乎非常有力地打動了杰斐遜,因為過了五十年以后,他在給約翰·亞當斯的信中還曾一再重復這段話:“因為如果說不論是心,或者是血,或者腦,就是靈魂的話,那么靈魂也就是肉體,它也必然要同軀體的其他部分一起滅亡;如果說它是空氣,那它也許會消散;如果它是火,那它將會熄滅。”
于是,他摘錄并且顯然是接受了博林布羅克的論述:“說基督啟示了整個倫理道德,證明它就是天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天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賀拉斯的伊壁鳩魯式的格言“享樂在今天,盡可能不要相信明天”嗎?如果這就是杰斐遜所得出的結論的話,那么他很可能走上一條阻力最小的道路,去享受人生的美好事物,如雷利酒店的佳釀,漂亮的女郎,并且像許多他的同代人一樣在社會上恣意放蕩。如果杰斐遜出生在“舊世界”的話,這就是他的命運。如果他是由軟材料制成的話,他也早就成為弗吉尼亞貴族中的一個獵狐者、賽馬手和紙牌迷了。但是,他那貴族的驕傲和老的斯多葛派的嚴格教導挽救了他。
他知道自己血統高貴,而且曾讀過歐里庇德斯的話:“高貴的出身使人們中間產生涇渭分明的界線;高貴的名字給那些當之無愧的人增加光彩。”
永遠正直地做人,無愧于自己的高貴血統,這是最簡單、最明顯、最迫切的責任。繼續相信他在1763年時所相信的“在旅程的盡頭將把我們的職責交給原來托付給我們的人,并獲得在他看來與我們的功勞相當的報酬”這樣的話,對杰斐遜來說恐怕是十分困難的事了,在我們的一生中,作為報酬而得到的,甚至更少,因為大多數社會都是這樣組織起來的,即“一個人只要是高尚的和熱心的,他得到的獎賞就不會比卑賤的人高”。事實仍然是,當宗教上層建筑全部垮臺之后,道德的基礎仍未動搖,就這樣,杰斐遜利用手頭掌握的材料,按照博林布羅克的啟示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哲學。因為,顯然,“根據古代不信奉基督教的一些道德家,如西塞羅和塞涅卡,愛比克泰德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著作匯集而成的思想體系,將會是更充分、更完整、更有條理的,并且是更加明確地從一些無可非議的知識原理推論而來的。”
但是他不愿相信任何一個人的話,他不會接受任何一位道德哲學教授的教導: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思考,徹底地闡明自己的哲學。大約在四十年以后,杰斐遜寫信給他的侄子(他認為他可能也在經歷同樣的危機)時說:人命中注定是為社會而生。
因此,他的道德將為此目的而形成,他具有一種只與這個目的有關的是非感。這種感覺與聽覺、視覺和觸覺一樣,同屬他的天性。道德的真正基礎是這種是非感,而不是像一些空想的作家們所想象的是什么美的理想境界、真理等等東西。道德感,或者說良心,是人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他的腳和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