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的人生哲學(2)
- 心靈雞湯大全集(超值金版)
- 葉舟編著
- 3394字
- 2014-01-28 09:20:34
那天深夜,為了究應肯定抑或否定人生的問題,我們討論了許多。由于第二天大家都必須上課,必須接受另一天的挑戰,所以,我們的討論,在沒有結論的結果下匆匆結束了。雖然有聲的探討暫時平息,可是,躺在一個有檐滴的初春夜里,蓬勃莊嚴的生命之感,在四壁之間奔放、撞擊著;我的內心依然鏗鏘不已,久久都不能把自己從思維中驅趕出來,鞭策自己進入夢鄉。
人生的問題,人為何而活,這類極形而上而也極其實際的問題,古往今來,已經有無數的哲學家去思索、探尋過。但是,直至今天,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依然找不到一個絕對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最后答案(我們只能得到某些啟示)。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在望不見兩極的大洪荒之中,我們孤立于現世的一點,念天地悠悠,究應懷抱著一種如何的心情、如何的態度、如何的原則,來創造這短暫一瞬的生命呢?你們說不知道,你們說你們很想肯定人生,但是,太多的沉痛、悲哀與無可奈何沉淀在你們的內心,你們無以肯定,而你們也不想做自欺欺人的肯定。
是的,人性的弱點,人類歷史中不斷上演的錯誤、荒謬與悲劇,以及茫不可知的未來,確令我們很難肯定人生的真義與價值;生活在今日,我們的內心,常負荷著超載的痛苦。
但是,就在你們感到黯然、傾向懷疑的時候,我也忍不住想嚴肅地問你們一句:“人生,難道就真的如此不能被我們接受和肯定嗎?難道人類過去的奮斗、歷史進化的正面意義,以及當今多少人默默耕耘的努力,都不能讓我們肯定一點點什么嗎?”
所謂肯定,并不是借著這個理由,而讓我們可以更容易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不!那種自欺欺人的肯定,是懶惰而無積極意義的,與其持著這種茍且偷安、自我麻痹的肯定,倒不如在光榮地追求失敗之后,沉痛地否定。沉痛(而非輕率地)地否定與真誠地肯定,同樣都需要有一顆熾熱的心和追求真理的勇氣。但是,在這里,我愿意懷著一種近乎宗教家殉道奉獻的絕對虔誠和信念來說:“肯定比否定的層次要高,肯定有它積極的意義存在;對這個世界來說,肯定是太匱乏,也太被渴望了。”
因為,在今天,我們所立足的星球,已經是一個破碎、擾攘、充滿種種苦難的地方,太多的人已經失去肯定而否定了一切,我們豈能、又豈忍再像他們一樣,陷入悲觀、虛無之中,投入更多的否定?這世界本不需以完美取悅我們,完美也不需要我們去肯定,不完美才需我們切切地加以肯定它還有充滿遠景的未來。因此,唯有重拾肯定的精神,接受生命的烙印,從否定的廢墟之中,堅強誠懇地站立起來,世界才會在我們的心里再生,才會在我們的手中被改善,而我們信念的肯定,也終將獲得具體事實的肯定。
19世紀之初,當史懷哲醫生毅然走向原始森林的時候,正是多少人唾棄、遺忘、否定了非洲的時候,然而史懷哲以他無邊無際的關愛和一顆悲天憫人之心,肯定了他所從事的艱巨危險的工作,并且執著于那分肯定,終于在原始森林的世界里,造就了奇跡:他永恒不朽的愛,化育了蠻荒,也潤澤了多少枯澀的心靈,為我們遺留下完美的典范。我們能不能也堅守那一分肯定的精神,去盡我們身而為人的本分,去為這個社會、國家,為這個漸漸失去信心、漸漸被覆以否定陰影的人世間,做些什么呢?
如果,這個世界,原是那么容易、那么可以輕率地被肯定的話,我們的肯定,并無價值。正因為它太不能讓人去肯定,所以,我們才亟須主動地去付出肯定、堅持肯定,并進而完成那一分肯定。
也許,你們會說,在否定之中,人同樣可以賣力地工作,同樣可以正常地生活。
然而,否定,畢竟是一種耗人心血、消磨生命銳氣的情緒;它容易使人疲倦,也容易使人在一種無望的狀態里,漸漸貧血、窒息。因此,即使在否定之中,我們也依然必需學習肯定、仰望肯定,依然要企圖建立肯定,來維系我們對這個宇宙、這個世界源源不盡的愛,而在無限的時空中,把有限生命的意義,提升至最高、最巔峰。
說這些話,我并不是站在一個較超然的地位發言;在現實生活里,我同樣也是個軟弱、粗糙、需要隨時勉勵自己、超越自己,和失敗的自己做不斷掙扎的人:其中最大的掙扎,便是從隨時都可能存在的否定的流沙中,奮力昂起頭來,辛苦地護持那一分成長不易的肯定(畢竟,肯定并不是一種本能)。希臘神話里的西西佛斯,推他的石頭上山,石頭復又滾落下來,如此永無止境地輪回下去……這樣一則悲劇,之所以令人感動,并不是石頭是否終于不會落下來的結局,重要的是,他懷著悲壯的精神,敢于堅持,而從不考慮放棄。盡管維持肯定,有時就像日復一日,推石上山一般,是那么的令人汗水淋漓,但,我仍愿接受生命的烙印,執著于那分錐心刺骨的抉擇,去做一些什么,或說一些什么。而現在,我愿意開口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肯定,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個最基本的義務和責任?!比绻覀冊敢飧冻?,愿意為這個世界付出我們的愛,肯定便是最大的付出,也是最基礎的付出。盡管在這樣少有回報的生命之愛里,含著憂傷、失望和痛苦,但同樣,也含著光榮、驕傲與莊嚴。如果我們流淚,哦,請聽我說,那是因為我們選擇肯定、忠于世界、盡瘁人生、擁抱苦難;那是因為我們愛得太深的緣故。
我的人生哲學
【德國】歌德
人生每一階段都有某種與之相應的哲學。
兒童是現實主義者:他對梨和蘋果的存在深信不疑,正像他對自己的存在深信不疑一樣。
青年人處于內在激情的風暴之中,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內心,于是預感到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他變成了理想主義者。
但是成年人的一切理由使他成為懷疑主義者:他完全應當懷疑他所選擇的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是否正確。他在行動之前和行動當中,有一切理由使他的理智總是不停地活動,免得后來為一項錯誤的選擇而懊悔不已。
但是當他老了,他就會承認自己是神秘主義者:他看到許多東西似乎都是由偶然的機遇決定的:愚蠢會成功而智慧會失?。缓眠\和歹運都出乎意外地落了個同樣的下場?,F在是如此,而且從來就是如此,以致老年人對現在、過去和未來所存在的事物總是給以默然承認。
人生的真理
【俄羅斯】列夫·舍斯托夫
要看到真理,不僅要有敏銳的眼光、靈活性、警覺性等等,而且需要有舍得一身剮的膽量和能力。這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膽量和能力。讓人同意在啼饑號寒中生活,經受凌辱、咒罵,烤成法拉里斯公牛,這不夠,還需要唱贊美詩者的預言:在我里面熔化、粉碎和打壞自己靈魂的骨架,即被視為我們人的基礎的東西,我們習慣上看作永恒真理觀念的全部規定性和明確性。感到我們里面的一切都被倒出來。
永恒規律中的形式也不是事先就有,需要人們每時每刻去創造它們。
幾千年來,人類思想不知疲倦地在研究,在規定和確定永恒的、永遠和自己相等而又不變的東西。蘇格拉底向手工匠人,向有技術的人學習這種藝術。鐵匠、木匠、廚師、醫生,他們知道做什么,他們有“善”的概念,他們有規定自己任務的現成的、切實的動因。我們也可以知道他們的“善”是什么,因為善時時處處是同一個。但是,蘇格拉底需要的是神的“善”,這和鐵匠、木匠、醫生的善根本不同,只是名詞相同。神不懂“技術”,也不需要技術。神不尋求穩定性、永久性和規律性。
神有的是桌子和馬掌的概念,但沒有善的概念。鐵匠和木匠要做自己的事,僅僅限于自己的事。他們的工具——斧子、錘子、鋸等等——為哲學家所不需,也不適用,同樣,他們的思想和方法,對于響應為科學獻身號召的人,也毫無幫助。蘇格拉底把“規格”和“一般概念”這樣一些觀念,從日常生活實踐搬到科學中來,因而給科學帶來不少東西,但是他指責形而上學是緩慢的和必然的死亡。“純粹理性批判”出現在蘇格拉底決定從木匠那里尋求“善”的時候,形而上學變成了手工。
現在,我們的任務也許尚未完成——從自己靈魂中將一切“規律東西”和一切“觀念東西”連根拔掉。以唱贊美詩的人為榜樣,粉碎舊我賴以存在的骨架,熔化在“我里面”。規律和穩定性只是地球上才有,為的是暫時生存。“觀念東西”是不是產生原因或最終原因,也只有在地球上才存在。在世俗生存以外,人勢必要為自己創造目的和原因。為了學會這一點,人必須體驗圣經第三十二詩篇開頭所講的可怕的情感:“上帝啊,上帝,你為什么要離棄我!”上帝是不存在的,人要自己管理自己,也只有自己管理自己。
生命的恩賜
【美國】馬克·吐溫
在生命的黎明時分,走來一位帶著籃子的仁慈仙女,她對一個少年說:“籃子里都是禮物,你挑一樣吧,而且只能帶走一樣。小心些,做出明智的選擇。哦,之所以要你做出明智的抉擇,因為,這些禮物當中只有一樣是寶貴的?!?
禮物有五種:名望、愛情、財富、歡樂、死亡。少年人迫不及待地說:“這根本沒有必要考慮,我選擇歡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