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的人生哲學(1)
- 心靈雞湯大全集(超值金版)
- 葉舟編著
- 5626字
- 2014-01-28 09:20:34
執著地對待生活,緊緊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過死,松不開手。人生這枚硬幣。其反面正是那悖論的另一要旨: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松開手。
生命的意義(節選)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如果我們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很可能會啞口無言。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會思考這個問題或試圖尋求其答案。這個問題確實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了,而且在我們的年代,有時候年輕人——老人亦如此——會這樣發問:“活著為什么?什么是生命的意義?”但是也可以說他們只有在遭遇挫折后才會想起這個問題。
倘若一切都一帆風順,人們不曾經歷逆境的考驗,這些問題就絕不會被提出來。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中提出這些問題并找到答案,這不可避免。
假若我們對一切言詞都充耳不聞,而只專注地觀察行為,我們會發現: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而且他的所有觀點、態度、行為、表情、禮貌、抱負、習慣及個性等都與這一意義吻合無疑。任何人的舉止都表明他似乎只對生命的某種闡釋深信無疑。
他的一舉一動都蘊藏著他對這個世界及自身的看法。這是他的斷言:“我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那樣。”這便是他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命的意義不勝枚舉,而且如我們所說,每種意義都可能有其不實之處。既然無人知曉生命的絕對意義,任何能為人所用的意義就不是完全錯誤的。所有意義都介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然而我們也知道:有些意義很有效,有些卻較糟糕,有些錯得小些,有些卻錯得大。我們還能發現什么是較好的闡釋所共同具備的,什么是那些稍欠人意的闡釋所缺少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真理的一個公共尺度,一個公共的意義。該意義能幫助我們解釋與人有關的現實社會。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是針對人類而言的,針對人類的計劃和意圖而言。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即使另有真理,也與我們無關。我們既無法知道這些真理,而這些真理也毫無意義。
人生的真諦
【美國】亞歷山大·辛德勒
人生的藝術,只在于進退適時,取舍得當。因為生活本身即是一種悖論:一方面,它讓我們依戀生活的饋贈;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們對這些禮物最終的棄絕。
正如先哲們所說:人生一世,緊握雙拳而來,平攤雙手而去。
最近的一件事又啟發了我。一天早上,我住在醫院,得去對面病區接受幾個輔助檢查,于是我坐輪椅穿過一個院落。一出病房,迎面的陽光震撼了我的整個身心,我所有的感受只有太陽的光輝!多么美好的陽光啊——那樣溫煦,那樣明亮,那樣輝煌!我留神看了看,是否還有人欣然沉醉于這金光燦爛之中。沒有,人人都來去匆匆。我想到了自己平時也是如此,總是沉湎于日常事物之中,而對大自然出現的勝景則全然無動于衷。
這一經歷所導致的頓悟,其實與這經歷本身一樣,是極普通的:生活的饋贈是珍貴的,只是我們對此留心甚少。由此可知,人生真諦的要旨之一,乃是告誡我們:不要只是忙忙碌碌,以至忽視生活的可嘆可敬之處。虔誠地等待每一個黎明吧!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寶貴的每一分鐘!
執著地對待生活,緊緊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過死,松不開手。人生這枚硬幣,其反面正是那悖論的另一要旨: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松開手。
這種教誨確是不易領受的。尤其當我們正年輕的時候,滿以為這個世界將會聽從我們的使喚,滿以為我們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業都一定會成功。而生活的現實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們的面前,于是這第一條真理,就緩慢而又確鑿無疑地顯現出來。
我們在經受“失去”中逐漸成長,經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在失去母體的保護后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獨立的生活;而后又要進入一系列的學校學習,離開父母和充滿童年回憶的家庭;結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又只能看著他們遠走高飛;我們還要面臨雙親的謝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對自己精力的逐漸衰退;最后我們必須面對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們過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夢都將化為烏有!但是,我們為何要屈服于生活的這種自相矛盾的要求呢?
明明知道不能將美永遠留存,可我們為何還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們知道自己所愛的人早已不可企及,為何還要使自己的心充滿愛戀?要解開這個悖論,必須尋求一種更為寬廣的視野,透過通往永恒的窗口來審度我們的人生。一旦如此,我們即可醒悟:盡管生命有限,而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為”卻為人織就了永恒的圖景。我們建造的東西將會留存久遠,我們自身也將通過它們得以久遠地生存。我們所造就的美,并不會隨我們的湮沒而泯滅。我們的雙手會枯萎,我們的肉體會消亡,然而我們所創造的真、善、美,則將與時間同在,永存而不朽。這就是創造的永恒,也是人生的真諦。
人的價值(節選)
【埃及】薩達特
一個人同另一個人的使命可能有區別,但在所有情況下,使命的目標都在于實現真主想要實現的東西——使每個人都承擔伊斯蘭天命。如果一個人生活中缺少了應盡的使命,這就意味著他背叛了天命。
但是為了人類能履行其使命——人類正是為了這一使命才被創造出來的,他的存在必須依賴于他的自身,而不是依賴外界的因素。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忠誠地信奉比他自身更為偉大,更能永恒存在的東西,在生活中才有他應盡的使命。
這是我在五十四號牢房中得出的一個信念。它成了我之存在的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在我對比我更偉大、更完美的個性無所作為的情況下,白白地讓某一天過去了的話,那么,我對自己就很不滿意,我要問,我在這一整天內對我所承擔的天命做了什么呢?
毫無疑問,人的價值是絕對的,因為假如它是相對的話,它就會根據人們所持不同的利害觀,在不同的人之間,在不同的社會之間,在不同的時間內都將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人認為某一事物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一些人認為它是沒有好處的,或許認為它是很大的損失,以至于人失去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從而失去他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在法西斯社會中所發生的情況:在那里,人的價值一向取決于這些社會的需求,從而毀壞了人類,或使人們變成執政黨手中的木偶,或使人成為他們唯命是從的奴仆,或成為沒有意識的只會做工的機械。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人失去了作為有自我價值的人的存在,剝奪了真主要求他要擔負起來的承擔天命的權利,剝奪了這一使命的神圣的火炬;真主創造人正是要他以這一火炬給他周圍的人和后代照亮道路。
當一個人的價值變成相對的時候,主觀的和客觀的法律就消失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法治作為一種絕對的價值消失了,并被一些迷戀于外部成功的個人的意志所取代,外部成功成了衡量人們的唯一標準,這就將導致人類為之而存在的人類最高價值的喪失。
這樣我們就失去了良善、美好的社會,而被實力的社會取而代之。現在人類的大部分生活在仇恨和實力社會之中,從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世紀以來人們所創建的最高價值。我認為人類從所遭受的這一危機中擺脫出來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到這些價值中去,并堅持將它置于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的首要地位上。因此,我堅持不懈地提倡建樹埃及農村的道德觀念,這也許有點極端,但我認為它是我們擺脫埃及所蒙受的實力社會影響的唯一途徑,否則,就得失去全部價值。
在我任共和國總統之職前的十八年,人們企圖將埃及變成一個完全是仇恨和實力的社會,但這一嘗試百分之百地失敗了,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傳統或天性。我們主張公正的專政或公正的獨裁,但當這種社會來到我們面前時,我們發現它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但愿事情到此為止。然而,我們面臨的更為丑惡的東西不僅是崩潰了的經濟狀況和軟弱無能的軍事狀況,而且還有由于建立實力社會的企圖而形成的仇恨的大山。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在這些社會中,沒有人類的價值。正因為如此,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的唯一職責是不擇手段、不惜任何代價地,甚至以消滅他人去獲取最大的外部成功(金錢、地位和物質力量)。
人生的意義在于修煉靈魂
【日本】稻盛和夫
人類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對于這個最根本的疑問,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境,修煉靈魂。
在生活中為欲望所困惑、迷失自我,這是人類這種動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話,我們就會無止境地追求財產、地位、名譽,甚至樂此不疲。
的確如此,人只要活著,就必須衣食充足,而且,需要有保證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錢。此外,盼望出人頭地,也是人生的動力之一,這也不應該一律加以否定。
但是,這些只限于今生,即使積攢再多也不能帶到來世去。今生之物只限于今世。如果說今生之物中有一樣永不滅絕的東西,那不就是“靈魂”嗎?在迎接死神的時候,人不得不舍棄今生建立起來的全部的地位、名譽、財產,只能帶上靈魂開始新的旅程。所以,當有人問“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時,我毫不猶豫地、毫不夸耀地回答:“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人生在世,直到臨終要咽氣的那一天為止,都是在體驗各種各樣的苦和樂,在被幸與不幸的浪潮沖刷中,不屈不撓地努力活著。把這個過程本身當作“去污粉”,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性,修煉靈魂,帶著比初到人世時有更高層次的靈魂離開這個世界。我認為人生的目的除此以外別無他求。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經營、孜孜不倦地修煉,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著。
人生在世苦難多!人有時候可能會憎恨,訴怨神佛:為什么只有我要吃這樣的苦頭?但是,正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有必要認為正是這樣的苦難,才是對修煉靈魂的一種考驗。所謂勞苦,正是鍛煉自我人性的絕好機會。
能夠把考驗當作“機遇”對待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把有限的人生真正地當作自己的人生活下去。
所謂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得到的場所。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人類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修練靈魂。”
人生真義
陳獨秀
人生在世,究竟為的什么?究竟應該怎樣?這兩句話實在難回答得很,我們若是不能回答這兩句話,糊糊涂涂過了一生,豈不是太無意識嗎?自古以來,說明這個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數種:
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說:世界本來是個幻想,人生本來無生;“真如”
本性為“無明”所迷,才現出一切生滅幻象;一旦“無明”滅,一切生滅幻象都沒有了,還有什么世界,還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穌教所說:人類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舊變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從上帝的,靈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歸地獄,永無超生的希望。
第二是哲學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專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莊的意見,以為萬事萬物都應當順應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樂,萬萬不可強求。又像那墨翟主張犧牲自己,利益他人為人生義務。又像那楊朱主張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對他人講什么道德。又像那德國人尼采也是主張尊重個人的意志,發揮個人的天才,成為一個大藝術家、大事業家,叫做尋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義道德,都是騙人的說話。
第三是科學家。科學家說人類也是自然界一種物質,沒有什么靈魂:生存的時候,~切苦樂善惡,都為物質界自然法則所支配;死后物質分散,另變一種作用,沒有連續的記憶和知覺。
這些人所說的道理,各個不同。人生在世,究竟為的什么,應該怎樣呢?我想佛教家所說的話,未免太迂闊。個人的生滅,雖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體,能說不是真實存在嗎?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無明”呢?既然有了“無明”,眾生的“無明”,何以忽然能都滅盡呢?“無明”既然為滅,一切生滅現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滅現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為的什么,應該怎樣才是。耶教所說,更是憑空捏造,不能證實的了。
上帝能造人類,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無,既不能證實;那耶教的人生觀,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說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種行為和事業,不能包括人生全體的真義。吾人若是專門犧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為他人而生,不是為自己而生,決非個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楊朱和尼采的主張,雖然說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極端做去,這組織復雜的文明社會,又如何行得過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聽其自然,不去強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這種快活的幸福,高等動物反不如下等動物,文明社會反不如野蠻社會;我們中國人受了老、莊的教訓,所以退化到這等地步。科學家說人死沒有靈魂,生時一切苦樂善惡,都為物質界自然法則所支配,這幾句話倒難以駁他。但是我們個人雖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類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類所創的文明事業,留在世界上,寫在歷史上,傳到后代,這不是我們死后連續的記憶和知覺嗎?
照這樣看起來,我們現在時代的人所見的人生真義,可以明白了。今略舉如下:
(一)人生在世,個人是生滅無常的,社會是真實存在的。
(二)社會的文明幸福,是個人創造的,也是個人應該享受的。
(三)社會是個人集成的,除去個人,便沒有社會;所以個人的意志和快樂,是應該尊重的。
(四)社會是個人的總壽命,社會解散,個人死后便沒有聯續的記憶和知覺:所以社會的組織和秩序,是應該尊重的。
(五)執行意志,滿足欲望(自食色以至道德的名譽,都是欲望),是個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始終不變的(此處可以說“天不變,道亦不變”)。
(六)一切宗教、法律、道德、政治,不過是維持社會不得已的方法,非個人所以樂生的原意,是可以隨著時勢變更的。
(七)人生幸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賜,也不是聽其自然所能成就的。若是上帝所賜,何以厚于今人而薄于古人?若是聽其自然所能成就,何以世界各民族的幸福不能夠一樣呢?
(八)個人之于社會,好像細胞之于人身,生滅無常,新陳代謝,本是理所當然,絲毫不足恐怖。
(九)要享幸福,莫怕痛苦。現在個人的痛苦,有時可以造成未來個人的幸福。
譬如為主義的戰爭所流的血,往往洗去人類或民族的污點。極大的瘟疫,往往促成科學的發達。
總而言之,人生在世,究竟為什么?究竟應該怎樣?我敢說道:個人生存的時候,當努力造就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會上,后來的個人也能夠享受。遞相授受,以至無窮。
生命的烙印
陳幸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