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的風險意識
對于前10年將資金投入麥道夫基金的人來講,每年10%~15%的收益率,每6年翻一番,每12年翻兩番,一美元變成四美元,自然是快事一樁。但是作為投資者,一定要保證自己不是最后一個接棒的人。因為最后一個接棒的人,不但可能無法獲得任何收益,而且連本金都有可能收不回來。法院在清算麥道夫的資產后發現,最后兩年投資麥道夫基金的人只能拿回10%左右的本金。
這又回到前面談到的投資風險和泡沫形成的問題。如果投資者不知道收益從何而來,不知道泡沫在什么時候會破裂,那么是否投資某個資產或者什么時候斬倉出局在很大程度就取決于個人的風險偏好。如果知道泡沫遲早會破裂,但沒人知道是今天還是明天,大家就應該采取逆向思維,即如果我覺得它一年后會破產,我半年之后就要把錢拿出來;如果半年后要破產,我現在就要把錢拿出來。因為泡沫破裂的速度之快和時間之早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象。這也是為什么風險防范意識對于投資者特別重要。
那么從風險的角度來看,麥道夫丑聞帶給投資者哪些教訓呢?我之前帶領加州大學的學生訪問巴菲特的時候,他一直在講他那句老話:“我對投資者有兩個建議,第一,不要賠錢;第二,永遠記住第一句。”當然,巴菲特還說了一句名言:“不要投資你不懂的東西。”但是筆者也在投資自己不懂的東西,這很難杜絕,因為我們都有過度自信的傾向,雖然有時我會覺得像自己這樣一位金融教授,連投資這點兒小事也擺不平?但是很多時候,現實情況就是擺不平。
投資者一定要盡可能了解投資對象的生活方式、交易記錄和一些最基本的文件,不要把錢投給你尚未充分信任的人。很大程度上,麥道夫并不是一個很優秀的投資者,但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公共關系維護者。他是一個老人、優秀的高爾夫球選手、積極的民主黨贊助人,還是葉史瓦大學的重要校董和整個大學校友基金的管理者。他有個孩子的骨髓出了問題,他就為整個美國骨髓研究機構捐贈了大量資金。他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在社區里有非常好的聲譽,但他唯一不擅長的就是投資。如果我們要投一個項目,或投一只基金,就要問問它的管理團隊如何、過往有什么經歷、采用過什么策略、審計師是誰、監管人是誰、其他投資者是誰。千萬不要因為面子不敢喊出來:“國王其實什么衣服都沒有穿。”
當然,還有些時候投資者并非礙于面子,而是貪心。比如當面對某些民間借貸許諾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收益率,或者像麥道夫那樣保證每年百分之十幾的收益率時,投資者必須要進一步思考,什么樣的資產能夠維持這樣的收益。綜觀歷史,全球股票年收益率為10%~15%,但是投資者必須面對比較大的波動率。債券類的投資相對比較穩定,但年化收益率只有5%~6%。其他收益,或者來自一些偶發的市場機會,注定難以持久;或者是通過承擔某種風險獲得的。雖然這種風險可能當時還不為人所知,難以用量化模型估算,也可能已經通過復雜的金融創新分割,比原來小得多了,但是歸根結底,風險還是風險。金融創新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更好地分散風險,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風險。畢竟,金融科學不是煉金術。因此,投資者必須記住所謂“富貴險中求”的中國老話,這句話在投資領域特別適用。切莫因為一些短期誘惑,就放棄自己長期投資的原則。
投資者還要關注什么呢?作為私募或者對沖基金,本來的精神就是低調和不披露,盡可能少和社會公眾發生聯系。同時,因為行為上的偏差,人傾向于回避不熟悉的東西,不想去問我們的基金經理到底采取了什么策略、做沒做衍生品、怎么控制風險,想的就是把錢付了,每年拿到10%~15%的收益率。
經驗告訴我們,很多看起來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無論是互聯網泡沫階段的互聯網股票,美國房地產泡沫期間的CDO和CDS,還是國內的民間融資,這些能帶來高收益的資產往往是我們原來沒聽說過的,或是不太熟悉的。因為人們對于傳統的投資領域了解得比較充分,風險也比較明確,所以收益也就不會太讓人激動。但由于人們對陌生事物和模糊性的規避傾向,我們不愿意學習、了解這些不熟悉的東西。筆者的很多朋友經常會問一些關于投資的問題,筆者聽了就非常害怕——這些基本知識都不懂,竟然還敢投資。掌握基本知識是投資者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
總而言之,風險可以是別人的風險,但財富是自己的財富。無論前景如何誘人,投資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風險意識,對于高風險的產品,應淺嘗輒止,多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