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么一定是你自找的。
我在第一次考中國傳媒大學的時候,拿到的面試題是四個字——面面俱到。雖然我不喜歡這個詞,但當時的我,對于這個詞的理解就是完美——完備美好。和很多人一樣,那時候的我急切地在追求一種“標配”的生活,要做人生贏家,要在人生清單上迫不及待地打鉤。所以,30年來,只顧低頭趕路,卻沒有想過為什么要趕路,為什么要趕這條路。
我對完美的誤解太深了,天真地以為只要盡力“周全”了外界的評價、期待和標準,自己就會幸福,所以嫌棄自己的平胸和雀斑,在關系中妥協、退讓,總是對未來充滿焦慮。結果,我卻離幸福越來越遠,直到抑郁。
我對完美的渴望恰恰是我痛苦的來源:
不愿承認和接納自己不好的一面,對外貌苛求,對欲望鄙視;
想要在所有關系中滿足別人,對自己是壓制,對別人是壓力;
對未來的不確定充滿擔心,放眼未來,湊合當下,拼命想抓住機會,卻總是事與愿違。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么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我所謂的“完美”,是一道加法題,想要的太多。這樣的“完美”不是將優勢放大,而是要將劣勢彌補,以犧牲某種優勢的方式達到全面圓滿,但其實,人總有自己的短板,是花再多的力氣都無法擅長的。比如無法改變的身高,比如不適合的關系,比如沒有天賦的職業。
“完美”是一件穿在“貪婪”身上的外套,生活需要的其實是做減法,放過自己,放棄完美,放下無謂的執著,管她什么完美呢,周全不了別人,就周全自己。
學會和自己的欲望相處,并且敢于說出“我想要什么”。
要脫下“完美”的外套,面對自己的“貪婪”,欣賞自己的欲望。人如果不理解自己的欲望,就可能永遠無法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我們想要掩蓋的欲望,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命力。如果我們摧毀自己的欲望,可能也就摧毀了自己的生活。如果扭曲它、壓制它,摧毀的可能是生命非凡之美。
對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接受,對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盡力,活在當下。
不需要靠外界的褒獎來獲得認同,也不需要靠貶低他人彰顯自己的價值,理智、公平、有擔當,清楚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對內安頓好自己,對外適時周全,活得有邊界。
說起來好聽,做起來難。
這本書寫到一半時,我的老毛病又犯了,聽了太多意見,一度寫不下去,從2019年12月拖到了2020年春節,直到快2月底了,才發覺離約定出版的日子越來越近!管她什么完美呢,先完成再完善,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快樂和痛苦,干嗎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呢?
還好,順利完稿了。
這本原本打算送給自己30歲的書,遲了一些,不過管它呢,沒有人不會年老,但只要愿意,你可以一直年輕。
這本書的完成,要特別感謝李尚龍老師。一年前的春天,他居然鬼使神差地讓我寫《人設》的讀后感,如果不是那篇《不聽話的女人》,我就不會寫公眾號;如果不寫公眾號,我就不會發現寫作原來是這么快樂的一件事!這一切的一切,都怪《人設》太好看了!感謝李尚龍老師帶我走上“人設崩塌”之路,以及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對我的無私幫助。
感謝老張——我老媽,勇敢做自己。
感謝小愛、“蠟筆小新”和老爸,提醒我勇敢做自己。
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怪美的。
2020年4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