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路勞動工資管理概論
- 郭翼翔
- 3665字
- 2020-06-29 11:14:57
第二節 勞動定額管理
一、勞動定額管理的意義和原則
(一)勞動定額管理的意義
勞動定額本身是企業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但是它的制定、實施同樣需要管理。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額管理制度,制定出來的定額標準也就無法得到切實的執行。勞動定額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勞動定額的制定;二是勞動定額的貫徹執行,即定額的應用;三是勞動定額的日常管理,包括定額的統計分析;四是勞動定額的修訂。
勞動定額管理的意義在于,充分發揮勞動定額的作用并取得經濟效益。當勞動定額制定出來以后,如果得不到廣泛應用,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不抓好勞動定額的日常管理,即不認真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對定額的執行情況不能及時、正確地加以記錄、統計、分析,就談不上勞動定額的貫徹。先進合理的勞動定額使用一個時期以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它就會變得落后,這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修訂,否則它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管理定額往往比制定定額還要耗費更多的精力。有人把它形象地總結為“三分制定,七分管理”。它決定著勞動定額工作經濟效益的高低,甚至整個勞動定額工作的成敗,必須高度重視,認真抓好。
(二)勞動定額管理的基本原則
1.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相結合
統一領導是指全路定額工作中要有統一的規劃,統一的指導思想,統一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和工作原則,做到上下步調一致;分級管理是指在鐵路總公司統一領導下,實行鐵路局、基層站段管理體制。堅持這一原則,既可避免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又能充分調動各級管理機構的積極性,使其靈活的、因時因地制宜做好勞動定額工作。
2.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
由于勞動定額工作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業務性和政策性,必須建立健全專業管理機構,配備勝任的專業人員,強化專業管理。同時勞動定額工作又具有很強的群眾性,涉及廣大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定額工作中必須走群眾路線,讓職工群眾參與定額管理。堅持以專業管理為主、群眾管理為輔的原則。
3.深入現場與總結推廣相結合
在勞動定額工作中,定額專業人員必須經常深入現場調研,體驗工人操作的實際情況,檢查生產技術組織措施的實施,總結推廣先進的操作方法和經驗,發現定額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為做好定額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及時提出相應改進措施,為修訂定額提供依據。
4.貫徹落實與宣傳引導相結合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定額管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勞動定額的貫徹實施直接關系到職工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定額的貫徹實施中,職工必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思想認識問題。這就需要對職工做好深入細致地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正確理解加強定額管理的意義、目的和作用,取得廣大職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勞動定額工作的重要保證。
二、工時消耗與時間定額
(一)工時消耗分類
1.工時消耗分類的目的
(1)便于掌握工時消耗的實際情況,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采取措施,挖掘潛力,為提高工時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創造條件。
(2)通過工時分類及其研究,可以分清哪些工時是必需的,應包括在時間定額之內的,哪些工時是多余無效的,不應包括在時間定額之內的,從而為勞動定額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客觀依據。
2.工時消耗分類的構成
(1)生產時間
生產時間是指勞動者用于完成本職生產任務的有效勞動時間,含準備與終結時間和作業時間。
準備與終結時間,是指工人為完成生產任務進行必要的準備與結束工作所消耗的時間。
作業時間,是指工人直接用于完成生產任務、實現工藝過程所消耗的時間,包括基本作業時間和輔助作業時間。基本作業時間是指直接用于完成基本操作的時間;輔助作業時間是指用于完成各種輔助操作的時間。
(2)中斷時間
中斷時間是指在工作日時間內,由于工藝技術、組織管理或工人本身的原因以及企業外部的原因致使工作不能繼續而造成的生產中斷時間。
工藝中斷時間,是指由于工藝技術上的原因使工人無法繼續工作而發生的中斷時間。
組織責任造成的中斷時間,是指由于在企業組織管理方面的缺陷或企業外部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工作中斷時間。
勞動者造成的中斷時間,是指由于勞動者本人的原因造成工作中斷的時間,又分為勞動者自然需要的中斷時間和勞動者造成的不應有的中斷時間。
(3)非生產時間
非生產時間是指工人在工作時間內做與完成本職生產任務無關或無效的工作所消耗的時間。
非勞動者造成的非生產時間,即由于企業組織工作或技術上的缺陷造成的非生產時間。
勞動者造成的非生產時間,即由于勞動者技術不熟練或其他本身的原因,對工作處理不當造成的非生產時間。
(二)時間定額的組成與計算
1.定額時間
定額時間是指勞動者為完成規定的生產或工作任務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那些時間消耗。
2.非定額時間
非定額時間是指在工作時間內,與完成規定生產或工作任務無關的、不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時間消耗。
【例1-1】 工作日時間為480min,通過工作日寫實確定的工時規范是:日準備與終結時間規范40min,工藝中斷時間規范和自然需要中斷時間規范分別為10min和25min,加工某一批產品(批量為400件)的單項準備與終結時間規范為50min,一個工作日應分攤的單項準備與終結時間規范為5min。計算單件產品時間定額?
【解】 日作業時間:480-40-10-25-5=400(min)
日加工件數:400×(5÷50)=40(件)
單件作業時間:400÷40=10(min)
單件分攤日準備與終結時間:40÷40=1(min)
單件分攤法定中斷時間:(10+25)÷40=0.87(min)
單件分攤單項準備與終結時間:5÷40=0.125(min)
單件產品時間定額:10+1+0.87+0.125=12(min)
換算成產量定額:480÷12=40(件)
三、勞動定額的制定
(一)勞動定額的水平
1.合理確定勞動定額水平的意義
勞動定額水平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國家或企業單位規定的勞動定額在數值上表現的高低程度。它反映了對勞動者勞動消耗量的要求及其勞動的松緊程度。
勞動定額水平是整個定額工作的核心,是加強定額管理、充分發揮定額作用的關鍵,定額工作各個環節的活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勞動定額水平過高、過低或不平衡,都會直接影響定額作用的發揮,阻礙生產的發展。定額水平不平衡,不但會影響各項計劃指標的準確性和企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比例性和節奏性,還會造成勞動者勞動與報酬的苦樂不均,導致他們在工作中挑肥揀瘦。總之,勞動定額水平既指導著生產,制約著分配,又決定著企業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合理地確定定額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影響勞動定額水平的因素
(1)生產技術組織條件
生產技術組織條件包括機具設備、勞動對象、工藝水平、企業管理水平、生產類型、勞動環境與安全條件。
(2)勞動者的素質
勞動者的素質是指從事相同工作的同類勞動者在身體、技術水平、業務(技術)熟練程度等方面的平均素質,而不是指某個個別勞動者的素質。
3.勞動定額水平的先進性和合理性
(1)勞動定額先進合理的含義
所謂先進,是指確定定額水平所依據的生產技術組織條件必須具有先進性。也就是說,所確定的定額水平必須能夠充分反映企業技術進步和管理發展的成果。所謂合理,是指要以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等方面具有平均水平的勞動者,以正常速度進行作業所能達到的勞動消耗量水平為依據。
(2)制定先進合理的勞動定額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處理好質量、安全、節約、效率四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定額水平要建立在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文明生產、節約材料消耗和合理使用設備的基礎上。
二是充分反映先進因素,但又要從實際出發,即分析先進因素的成熟程度和推廣的客觀條件,做到切實可行。
三是定額水平應隨著生產技術組織條件的進步而適時修改,但又不能在條件尚無進步、只因勞動者積極努力有了超額就去修改提高。
四是注意掌握不同產品、不同工種和不同單位之間勞動定額水平的平衡,既不應保護落后,更不應打擊先進,做到公平合理。
(二)制定勞動定額的方法
1.技術測定法
技術測定法是工作研究的方法,包括方法研究和時間研究兩部分內容。凡是需要制定勞動定額的產品、作業或工作,要先進行方法研究,觀察、分析和改進生產勞動組織和技術工藝操作以及勞動環境條件,以求得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省力、省時和安全舒適的工作狀況,并予以標準化和規范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時間研究,運用時間衡量技術,進行測定,最終確定工時定額。
2.經驗估工法
經驗估工法是由定額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相結合,根據生產實踐經驗,依照圖紙、工藝規程和產品實物進行分析,并考慮到所使用的設備、工具、材料及其他生產技術組織條件,直接估算定額的方法。
3.統計分析法
統計分析法是根據過去生產同類產品(或零件、工序)實用工時(或產量)的原始記錄和統計資料,在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并考慮到今后生產技術組織條件的變化,制定定額的一種方法。
【例1-2】 10人生產產品,日產量定額分別為10、8、12、13、16、7、10、11、9、14,考慮到今后提高定額水平的各種有利因素,決定將日產量提高9%。請計算日產量定額。
【解】 日產量平均數=(10+8+12+13+16+7+10+11+9+14)÷10=11(件)
日產量定額=11×109%=12(件)
4.現場觀測法
現場觀測法是指直觀通過對生產(或工作)現場的觀察測定,取得工時消耗的資料,并在研究改進生產技術組織條件,挖掘生產(或工作)潛力的基礎上制定勞動定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