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掌控情緒提高效率的實用心理學
- 張為娜
- 879字
- 2020-06-19 10:40:16
認知偏差會使人變得煩躁不安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D·澤古萊茲和克里斯蒂·S·澤古萊茲說:“慢性疲勞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生活中發生的系列事件的最終結果。”
這是由在生活中受到的全部壓力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慢慢累加起來,對身體健康的一個負面的影響。因精神和身體壓力太大而失去平衡,這種失衡的生活又導致慢性疲勞的出現。當人感覺到疲勞時,更容易產生煩躁的脾氣,進而引發失控的行為。他們發現經常感覺疲勞的人常常會出現很多種非理想、非現實的思維。其研究表明慢性疲勞是可以醫治的,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是可以改變的,認知重構法就能有效減輕疲勞并幫助恢復生活平衡。
因此從根本上消除慢性疲勞的方法就是:尋找慢性疲勞的根源——理解那些導致生活、健康問題的不正確態度和方法。
認知偏差看似合乎邏輯,但其實是并不合理的一種非理性思維方式。因為并不符合現實情況,它只是出現在習慣性或者潛意識的思維中,對社會生活和自己的心理具有破壞作用。
以下是生活中常見的十大認知偏差。
非黑即白:所有事情是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沒有中間地帶。
以偏概全:將任何一次發生的負面事情,當作是永久的消極模式,如:一次失敗就是永久的失敗。
否定正面思考:不能接受任何積極的事情發生,如果有好事發生了,也總會想辦法將它轉變為負面消極的事情,或者歸于運氣,沒有什么好慶幸的。
頭腦過濾:從一個情景中選擇某一個消極的細節,而忽略了所有積極的地方,并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消極的。
下定論:武斷地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就可以總結為某個消極結論,從而犯“揣摩他人想法”和“算命先生先知先覺”的錯誤。
過分地放大或縮小:過分夸大消極的事情,將事情的積極一面最小化。
情緒推斷:把自己的情緒當作是真理的證據,用負面情緒來反映客觀事實。如果感覺不好,那么一切都是不好的。
習慣用“應該”陳述:用自己的意念來反應現實,而不是接受真實世界的現實。常常出現的語詞是“我應該或不應該做這個”、“我必須做這個”……
亂貼標簽:不客觀地細看和描述錯誤,而是一概而論地貼上負面標簽,并在腦中將它現實化。
歸算到自己身上:一些外在消極事件的發生是因為自己而導致的,應該為其自責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