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基礎知識
常用面粉的種類
小麥經(jīng)磨制加工后成為面粉,也稱小麥粉,是制作主食的重要原料。目前市場上供應的面粉,按照加工精度和用途的不同,可分為等級粉和專用粉兩大類。
等級粉
按加工精度不同,可分為特制粉、標準粉和普通粉3個等級,各等級面粉的指標是以加工精度、面粉色澤和含麩量來確定的。特制粉也稱富強粉,其色白細膩,吃水量少,有筋力,含麩量少,是制作精細面點及小吃的原料;標準粉的含麩量多于特制粉,色澤稍黃,營養(yǎng)價值較高,適合做普通面食小吃、饅頭、面包等;普通粉的含麩量多于標準粉,色澤較黃,有一定的營養(yǎng)價值,經(jīng)濟實惠,適合做普通面食及面粉加工制品,如面條、燒餅、面筋等。
專用粉
利用特殊品種的小麥磨制而成的面粉,或根據(jù)需要,在等級粉的基礎上加入食用增白劑、食用膨松劑、食用香精或其他成分,混合均勻而制成的面粉。按照面粉的特點其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蛋白質含量高的小麥加工而成,如面包粉、面條粉、水餃粉等;另一類是用淀粉含量高的小麥加工而成,如餅干粉、糕點粉、湯用粉、自發(fā)粉等。
水溫與面團
制作面食都要先制作面團,而用不同的水溫調制而成的面團,其特點及適合的烹飪方法也不盡相同。
●冷水面團:水溫在30℃以下,和出的面團筋道、爽滑,適于用煮、烙、煎等方法制作食品。
●溫水面團:水溫在30℃~50℃,和出的面團柔中有勁,成品不走樣,適于用蒸、煎等方法制作食品。
●熱水面團:水溫在70℃以上,面團柔軟、勁小,有甜味,適于用蒸、煎、炸等方法制作食品。
●沸水面團:用100℃左右的沸水調制成的面團,有黏性、色澤暗,適于用炸、烤等方法制作食品。
面肥簡易貯存法
家庭中我們常常將面肥放在碗里存放,這樣面肥很容易變硬、變質。如果用無毒的塑料薄膜或食品袋將面肥密封起來,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面肥則不硬、不干、不發(fā)霉,而且還可以防止與其他食品串味。
饅頭的營養(yǎng)比面包高
面包是用烘爐烤出來的,色香味都比較好,然而這種烘烤的辦法,會使面粉中的賴氨酸在高溫中發(fā)生分解。而用蒸氣蒸饅頭則無此反應,蛋白質的含量會高一些。從營養(yǎng)價值來看,吃蒸饅頭比吃用烘爐烤出的面包營養(yǎng)價值要高。
開鍋蒸饅頭并不好
許多人蒸饅頭,都是等鍋里的水燒沸,再放入生饅頭去蒸,這種做法并不好,因為饅頭急劇受熱,里外不均,很易造成饅頭夾生,而且又多耗燃料和時間,如果把生饅頭放在剛加入水的鍋中去蒸,由于溫度是逐漸升高的,饅頭受熱均勻,即使有時面發(fā)酵差些,也能在溫度的逐漸上升中得到一些彌補,蒸出來的饅頭既大又甜。
炸饅頭片省油的方法
家庭中常常炸饅頭片,有一個省油的方法:將切成片的饅頭用水浸一下,立即放入鍋里炸,浸一片炸一片。這樣炸出的饅頭片顏色金黃,外焦里嫩,既好吃又省油(注意不要把饅頭片長時間浸放在水里,以免泡碎)。此外也可將饅頭片放入雞蛋液內掛勻后炸制,也可以達到省油、好吃的目的。
巧用面粉小竅門
●將炸過魚的油放入鍋內燒沸,加入少許蔥段、姜片和花椒炸出香味,然后離火,撒入一把干面粉,待油冷卻后撈出蔥段與姜片,即可消除油中的魚腥味。
●煎雞蛋時,可以在燒熱的油鍋內撒上一點面粉,再放入雞蛋煎制,可以使成品煎蛋黃亮好看,油也不會爆濺鍋外。
●如果湯做得太咸,可用一塊干凈的布包些面粉,再放入湯鍋里煮一會兒,即可吸收鹽分,減輕咸味。
●將少許面粉撒在魚身上,再放入熱油鍋中煎制,可使油不外濺,魚皮不破,魚肉酥爛。
蒸饅頭怎樣才能不粘屜布
在蒸饅頭時,我們常常會遇到饅頭蒸好后,屜布很難取下的問題,現(xiàn)在教大家一個好方法:饅頭蒸熟后不要急于出屜,先將籠屜的蓋揭開,繼續(xù)蒸3分鐘左右,待最上面一屜饅頭很快干結后,卸屜翻扣案板上,即可順利取下屜布。這樣操作,饅頭既不粘屜布,也不粘案板。
如何判斷酵面酸堿度
面團發(fā)酵以后,必須加入適量堿液揉勻,可用以下方法來檢測其是否發(fā)好。
拍:用手拍面團,如果聽到“嘭嘭”聲,說明酸堿度合適;如果聽到“空空”聲,說明堿放少了;如果發(fā)出“叭嗒,叭嗒”的聲音,說明堿放多了。
看:切開面團來看,如剖面有分布均勻的芝麻粒大小的孔,說明堿放得合適;如出現(xiàn)的孔小,呈細長條形,面團顏色發(fā)黃,說明堿放多了;如出現(xiàn)不均勻的大孔,面團顏色發(fā)暗,說明堿放少了。
聞:扒開面團聞一下,如有酸味,說明堿放少了;如有堿味,說明堿放多了;如只聞到面團的香味,說明堿放得正合適。
抓:手抓面團,如面團發(fā)沉、無彈性,說明堿放多了;如不發(fā)黏,也不發(fā)沉,而且有一定彈性,說明堿正好。
嘗:將加入堿液揉勻的面團揪下一點兒,放入口中嘗味,如有酸味說明堿放少了;如有堿澀味,說明堿放多了;如果覺得有甜味,就是堿放得合適。
發(fā)面小竅門
酒能加快發(fā)面
如果面還沒有發(fā)好又急于蒸饅頭時,可在面塊上按一個坑窩,倒入少許白酒,用濕布捂幾分鐘即可發(fā)起。若仍發(fā)得不理想,可在饅頭上屜后,在蒸鍋中間放一小杯白酒,這樣蒸出的饅頭照樣松軟好吃。
發(fā)面最佳溫度
發(fā)面最適宜的溫度是27℃~30℃,面團在這個溫度下2~3小時便可發(fā)酵成功。為了達到這個溫度,根據(jù)氣候的變化,發(fā)面用水的溫度可作適當調整。夏季用冷水;春秋季用40℃左右的溫水;冬季可用60℃~70℃熱水和面,蓋上濕布,放置在比較暖和的地方。
發(fā)面加鹽好
面團發(fā)酵是制作各類主食(饅頭、包子、發(fā)糕等)的關鍵,在發(fā)面時可加少許鹽,這樣發(fā)出的面氣泡多,蒸出的主食松軟可口。
發(fā)面堿放多了怎么辦
發(fā)酵面團中如果堿加多了,可加入白醋與堿中和。如果上屜蒸到七八分熟時,發(fā)現(xiàn)堿多了,可在成品上灑些明礬水,或下屜后涂一些淡醋水。
蜂蜜可代替發(fā)酵粉發(fā)面
如果沒有發(fā)酵粉,可以按照每500克面粉加水250毫升、蜂蜜1.5湯勺的比例揉成面團,發(fā)酵4~6小時即可使用。如果聞到面團有酸味,可加些堿水揉勻后再使用。
豬油饅頭更潔白
蒸饅頭時,在面里揉進一小塊豬油,蒸出的饅頭不僅暄松、潔白,而且味香、可口。
冷天發(fā)面加白糖
冷天用發(fā)酵粉發(fā)面,可加入適量白糖,不僅可縮短發(fā)酵時間,而且口感更好。
巧煮餃子不粘連
鍋中加入清水燒沸后加入少許鹽,待鹽溶解后再放入餃子煮熟,無須中途“點水”,不用翻動。這樣水開時既不會外溢,餃子也不會粘鍋或連皮。餃子煮熟后,先用笊籬將餃子撈入溫水中浸一下,再裝入盤內,餃子就不會粘在一起了。
切面保鮮法
吃不完的切面晾干后,再煮的時候既費火又費時,您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使切面保鮮:將切面分成若干份,分裝入幾個塑料袋內,然后放入冰箱的冷凍室中保存,這樣可根據(jù)需要的數(shù)量隨吃隨煮,即使塑料袋中的切面結了冰也不要緊,只要放入沸水中,用筷子稍加攪拌,切面就會馬上散開。
小麥麩的營養(yǎng)
小麥麩是在麥谷脫粒或磨粉的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自古以來多被當作無價值的下腳料摻入家禽、家畜的飼料中。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已認識到麥麩在食物營養(yǎng)與健康醫(yī)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yī)認為小麥麩有改善大便秘結,預防結腸癌、直腸癌及乳腺癌,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功效,主治瘟疫、熱瘡、燙瘡潰爛、跌打損傷、瘀血等癥。
巧防面食變硬
面食久存變硬是令人頭疼的事。比如饅頭放一段時間就會硬若石塊;油條放1天,則如嚼皮筋;面包、蛋糕存放一段時間則外皮皺縮,食若軟木。有人認為面食久放變硬是水分被蒸發(fā)所致,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面食變硬主要是一種“淀粉凝沉”現(xiàn)象,亦稱“淀粉回生”。防止的辦法是將新制成的面食趁熱放入冰箱迅速冷卻。對于沒有條件的家庭,也可把面食放在蒸籠里密封貯藏,或放在食品簍內,上蒙一塊濕潤的蓋布,用油紙包裹起來。用這些辦法可以減緩面食變硬的速度,只要時間不過長,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做餃子不剩面不剩餡妙法
包餃子時,掌握不好面和餡的比例,不是剩點面團,就是剩些餡料。若想餡凈面光,可按照如下方法嘗試:將和好的面團和調好的餡料各一分為二(如果還怕面團和餡料不均勻,則可一分為四),先將一半的面團和餡料包成水餃,就這樣分而包之,每次包1/2直至包完為止。對于實踐經(jīng)驗不多的人,用這種方法比較穩(wěn)妥。
煮掛面不宜用旺火
煮掛面或干切面時不宜用旺火。因為掛面、干切面本身很干,用旺火煮制時水太熱,面條表面形成黏膜,水分不容易向里滲透,熱量也無法向里傳導。同時由于旺火使水沸騰,面條上下翻滾,互相摩擦,容易糊化,這樣煮出的面條易發(fā)黏、硬心。如果用小火煮制,就容易讓水和熱量向面條內部傳導,既可將面條煮透、煮熟,也不糊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