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川菜成因

川菜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為如下幾個因素,如四川地理物產優勢、尚滋味的飲食習俗、多民族口味的融合以及善于吸收、化他為我的胸懷等等。

Figure-0012-01

地理物產優勢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全省分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兩大部分,其位于長江上游,四山環抱,江河縱橫,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盆地、平原和山丘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常青,盛產糧油、果蔬、筍菌、家禽和家畜等,不但品種繁多,而且質量尤佳,均為川菜的主要烹飪原料。四川山岳深丘地區多產鹿、貝母、銀耳、香菇、蟲草等山珍野味;江河峽谷流域所產各種魚鮮,如江團、雅魚、巖鯉、爵魚,量雖不多但品種特異,均為烹任的佳品。唐代詩人杜甫曰:“青青竹筍迎船出,日日江魚入饌來。”宋代詩人陸游曰:“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均對四川的豐盛特產備加贊賞。此外四川的調味品也獨具特色,如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德陽醬油、郫縣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區的辣椒等,都為各式川菜的烹飪及其變化無窮的調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有了這么多原料和調味料,“巧媳婦”就不會為“無米之炊”犯難了,而雄厚的物質基礎,是川菜形成為濃郁的地方風味體系的首要因素。

Figure-0013-01

尚滋味的飲食習俗

四川歷代居民的飲食,不僅追求生存的生理需要,還特別追求享受的心理需要,把享受食之樂、飲之樂、味之樂和筵席之樂看作是人生樂趣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回顧四川的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到,四川各個階層人士都在不停地追求美味的享受。這種追求由于歷代戰亂在四川這塊土地上發生得相對少一些,加之又有雄厚的烹飪物質基礎,因而得到了強化,形成了《華陽國志·蜀志》中早就描述過的“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俗。

有史料記載,四川上層社會宴飲不僅名目繁多,而且頗具“川味”。野宴或設于茂林修竹之處、或設于散發著荔枝果香的園林。五代時后蜀宮廷在江河中舉辦“船宴”,宋代盛行在高山流水奇色美景之地舉行“游宴”,都別具風采。而對于普通平民經濟條件雖然不可能有豪華的宴飲,但對于“尚滋味”的美食追求亦不示弱。清代開始四川民間娶親舉行的“上馬宴”和“下馬宴”,以及婚喪壽慶在田地頭院壩舉行的“田席”等都是深入人心的民間宴飲活動,特別是至今仍廣泛流行于農村鄉鎮的“田席”,以其“三蒸九扣”獨特的菜肴格局,豐富而實惠的菜肴,筵席前和席間吹奏的嗩吶曲調,熱烈的鑼鼓無一不敲動著赴宴者的心扉。最富有情趣的是在散席時,熱情好客的主人還讓客人帶點雜糖、酥肉、燒白、點心之類的雜包回家,讓沒有到席的人也分享一下快樂,使“尚滋味”的飲食習俗擴展成為飲食情趣,無形中推進了川菜的發展。

多民族口味的融合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遠在古代的巴與蜀,巴有濮、苴、共、奴、夷等民族居住,蜀有楚、邛都、徙、笮都、冉等民族居住。秦滅巴蜀之前,巴蜀人口近百萬,秦滅巴蜀之后,不斷將中原貴族、豪富、罪犯和一般民眾遷入巴蜀,元末明初,湖廣移民大批入川。時至清初,湖廣滇等外地人入川戶更多。因而《成都通鑒》說:“現之成都,原籍皆外省也。”外地人入川變成四川居民,各民族的人在四川共同生活,既把他們的飲食習俗、愛好和烹調技藝帶進了四川,也受到四川土著居民原有飲食傳統習俗、愛好的影響,互相交融,口味融合,形成了四川地區特有的菜肴風味。

善于吸收、化他為我

川菜從未停止過吸收中國各家烹飪之長,對于歷史傳承下來的官府菜、宮廷菜、寺院菜、民族菜和漢族各地的市肆菜等都拿來為我所用。實際上所謂川菜就是以四川擅長的烹飪方法和調味方法為基礎,吸收各方烹飪精華而制成的四川風味菜肴。從歷史上溯,當今的不少川菜烹飪原料、調料和菜品,都是吸收外地甚至外國之長而來的。如原料中的菠菜、南瓜、萵苣、茄子、番茄、洋蔥、馬鈴薯、花生。調料中的大蔥、胡椒、大蒜、辣椒都是從外國引進,由“洋貨”變為“土貨”。要是沒有辣椒作調味品,今天的川菜風味就不復存在了。菜品上現在四川還流行的蒜泥白肉源于滿族的白肉片,炒野雞紅源于道家菜野雞紅,叉燒雞源于美國的紅雞,苕菜獅子頭源于揚州獅子頭,八寶豆腐源于清宮御膳,八寶鍋珍源于回族鍋珍,烤米包子源于土家族,山城小湯圓源于杭州湯圓,而這樣的情況追溯起來還有不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广灵县| 彭山县| 永嘉县| 深水埗区| 库伦旗| 富阳市| 安福县| 辽阳县| 科技| 高碑店市| 万荣县| 德钦县| 长兴县| 精河县| 通辽市| 五大连池市| 大理市| 秦皇岛市| 云南省| 辽阳市| 济源市| 新丰县| 恩平市| 长阳| 奎屯市| 彩票| 灵川县| 翁源县| 宁河县| 玛沁县| 胶南市| 巫溪县| 增城市| 杭锦后旗| 云林县| 公安县| 师宗县| 宝丰县| 甘德县|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