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為有源頭活水來——好口才的情感規則(1)
- 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 凡禹
- 5649字
- 2014-01-23 14:23:44
好口才并不意味著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只有將合適的話配合適合的情感需要表達出來,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說話是一個表情達意的過程
為了使我們的語言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我們的本來意思或者思想,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還力求要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1.說話要有邏輯性。
言之有序是指說話要有條有理,不顛三倒四,不丟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事情、道理說清楚,體現說話人思路清晰,它還指說話者觀點明確,前后一致,說理嚴密,合乎邏輯。這個邏輯就是說話人要共同遵守的說理規則,下面介紹兩種說理的邏輯方法。
第一,類比法。這是一種根據兩類事物某些屬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斷出它們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邏輯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說理,有助于聽話人觸類旁通地明白事理。例如老作家秦牧《試談積累知識和描繪事物》中的一段話:“最后談談基本功的問題?;竟τ谀霉P桿子的人很重要。不練是不行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L畫的人常畫,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幾個月不寫東西呢?”把寫作和繪畫、唱歌類比,它們都屬于文藝創作的范圍,具有相同的基本屬性,且通俗易懂,有說服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機械類比,就是把事物間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為論據,或者是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實質上完全不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推出一個荒謬的或毫不相干的結論。
第二,反證法。中國成語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個人同時販賣矛與盾,他向買家吹噓他的矛是“無堅不摧”的,盾呢,是刀槍不入的。于是,有人馬上提議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來驗證一下他的宣傳是否可靠,這人當場啞口無言。這就是反證法的具體運用。有時對某個道理或問題,不容易從正面解釋或反駁,不妨就換個說理方法,通過論證與此相反的論題的正確與否,來反面說明問題的是非曲直。
為了讓我們說話更加具有說服力,不如學習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還有兩難邏輯、歸謬法等。
2.說話要有分寸感。
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決定與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的需要。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則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面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些在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第一,健康狀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第二,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第三,他人的隱私。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涉及隱私的話題不要接觸,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第四,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并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第五,還包括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夸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3.說話要委婉含蓄。
委婉是一種既溫和婉轉又能清晰明確地表達思想的談話藝術,是運用迂回曲折的語言含蓄地表達本意的方法。說話者特意說些與本意相關的話語,以表達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這是語言交際中的一種緩沖方法,它能使本來也許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或觀眾)在比較舒適的氛圍中領悟本意。
它的顯著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夠誘導對方去領會你的話,去尋找那言外之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委婉含蓄的話,不論是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是勸說對方,都能比較適應對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對方容易贊同,接受你的說法。有些話,意思差不多,說法稍有不同,給人感覺卻大不一樣,如:誰——哪一位;不來——對不起,不能來;不能干——對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請問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覺得有困難的話,那就不麻煩你了……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動聽了許多,讓人容易接受。
林肯一直以具有視覺效果的詞句來說話,當他對每天送到白宮辦公桌上那些冗長、復雜的官式報告感到厭倦時,他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不會以那種平淡的詞句來表示反對,而是以一種幾乎不可能被人遺忘的圖畫式字句表達?!爱斘遗梢粋€人出去買馬時,”他說,“我并不希望這個人告訴我這匹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點何在?!?
委婉含蓄的表達方法有以下幾種:贊揚法,目的是顧全對方的面子,使對方容易下臺;暗示法,很難說出口的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模糊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好口才要善于以情理服人
有的話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如說服、勸解、撫慰、交心、解釋等等。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這樣的交談才會有效。古人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說話才能在對方的心靈上產生共鳴,發揮作用。因此要向對方說理,必須先了解對方的心理與情感需求,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思想感情上接近、溝通,產生“自己人”效應,說理才能奏效。
當然,以情說理,重要的是找準對方情感上的“突破口”。先前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經說過:“仁人輕貨(財物),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拒危;智者達(知曉)于數明于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本褪钦f要抓住對方心理與情感上最易打動之處,將“情理”和對方的個性、處境、心思等因素緊密相連,申明利害,滿足其最高情感價值需求,使之心動。而且在說理過程中,還要善于適應對方情緒思路的變化,因勢利導。如順著對象具有的種種疑慮,層層排除;順著其合理的見解,適時贊許;根據其兩難的處境謀劃協助之;根據他憎惡的地方獻策對付之。這種揣摩情意的說理方法通常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將以情服人與以理服人結合起來,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在與人交流的時候達到目的。
情真言亦真
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f話時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人是感情動物,語言所負載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還有感性信息。這種感性信息,內涵十分豐富。其功能不僅要訴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動人的情感。“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這里的推心置腹就是指話語真誠。所謂真,是指不矯揉造作,不言辭虛浮,能夠保持說話人的自我本色。所謂誠,就是真心真意、不掩蓋、真情流露。林肯和美國上議院議員道格拉斯是競選中的對手。他們曾在伊里諾伊州進行過一場轟動美國的著名辯論。在這場辯論中,林肯不僅取得了勝利,而且獲得了譽滿全美的“誠懇的亞伯”的稱號,道格拉斯卻被聽眾戲稱為“小偉人”。道格拉斯是個闊佬,他為了推銷自己,特地租用漂亮的專列,車后安放一尊大炮,每到一站就鳴30響,配以樂隊的喧鬧,聲勢之大,為歷史之最。并口出狂言:
“要讓林肯這個鄉下佬聞聞貴族的氣味?!?
林肯則買票乘車,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們為他預先準備好的馬拉車。面對道格拉斯的強大挑戰,他以退為進,沉著應戰。在一次演講中,他說道:
“有人問我有多少財產,我有一個妻子,三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辦公桌子一張、椅子三把,墻角還有一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個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林肯之真誠首先在不講排場,與選民心距拉近;內容上,貼近常人之心。誰個沒有妻室兒女?他卻稱他們是無價之寶。這是情感認同。租用的辦公室,家具少,書架大,投合選民們理想中的總統形象:廉潔,勤奮,富有學識。這樣的自我介紹,不無幽默,這是形象的心理認同。最后,不把自己當做選民的救星,而把選民當做自己惟一的依靠,予以得體恭維,從而獲得心理的親近認同。通過這些推心置腹的講話,獲得選民的普遍認同,從而一舉獲勝。
在話語交際過程中,要使對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實,說話人的話語一定要受到發自內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作家王潛先生論所謂“零度風格”時告誡我們:“說活人裝著對自己所說的話毫無情感,把自己隱藏在幕后,也不理睬聽眾是誰,不偏不倚、不痛不癢地背誦一些冷冰冰的條條兒,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羅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實,沒有一絲絲的人情味,這只能是掠過空中的一種不明來歷去向的聲響,所謂‘耳邊風’,怎能叫人發生興趣,感動人,說服人呢?”有人說得好:“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惟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郁?!?
正當希臘面臨馬其頓王國的入侵,而有遭受亡國和失去自由的危機的時候,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曾經作過一次著名的演說,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充滿著發自內心的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他熱情洋溢地說:“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個時候,我們也應當為自由而戰斗?!睆倪@洋溢著愛國熱情的詞句中,人們看到了一顆真摯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講激勵了無數的希臘人從聆聽演說的廣場直接奔赴戰場,連向家人作一聲道別也認為耗費了時光。他的敵人,馬其頓的國王腓力見到這篇演說詞,也不由感慨地說:
“如果我自己聽過德摩斯梯尼的演說,連我也要投票贊成他當我的反對者領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蹦茏寣κ謸艄澷潎@,這其中蘊涵了多么真摯、奔涌的情感,這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心底的火山噴發,產生了驚天動地的力量。
言為心聲
任何人在當眾講話時,都是以自我身份表達思想,傳遞信息。要想使彼此交流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有清醒的自我身份意識,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因此,我們在說話前首先應認識自己。
說自己該說的話。如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匯報思想工作,當持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與同輩親友交談,則以親切、自然為宜,不宜過于“一本正經”,否則便有疏遠之感。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身份,聽的人總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這肯定達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與愿違。當眾發言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首先就要做到稱謂、口氣適合。
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企業家,在一次代表本廠與另一廠家廠長洽談業務時,姍姍來遲。且一見面就一本正經地說:
“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點時間接見你?!?
此話一出,舉座皆驚。對方廠長更不是滋味,一筆幾十萬元的生意,便一語告吹。廠家洽談生意,雙方的地位是均等的。姍姍來遲便是不禮貌,而“我實在忙得不得了”及“接見”等語氣的潛信息則是傲慢和盛氣凌人。
其次,當眾發言時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身份,針對不同環境,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使表達與自身思想情感的表達相符合。
常言說,“言為心聲”,魯迅先生也說:“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币粋€人用什么身份說話,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處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態度。如何把握好交談雙方特定的關系而作語言的修飾調整,以更好地傳情達意,這正是提高說話水平要研究的課題。如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作嘉賓主持“情系三湘”的賑災義演節目串聯時,只見她手持話筒,朗聲說道:
“那次中央電視臺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里’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樣的話不無失體之嫌。若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里”的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這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話語,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其公正何在?
再次,話雖是說給聽眾聽的,但話說得好不好,能否為聽眾所接受,還要看發言人是否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而一個人的心情則是和他的思想、處境分不開的。這種不同處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樣會在人們的表達中自然流露,顯示出說話者的本色身份。
所以,當眾發言時要選擇與處境、心情相協調的說話形式。如下面這個例子。
某高校一位姓嚴的古漢語教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教學時嚴格訓練,嚴格要求。一日,當他走進課堂,見黑板上赫然寫著“嚴可畏”三字。該老師不慍不怒,只見他停下來,對學生朗聲說道:
“真正可畏的是你們?”
學生們一時不知所措。
嚴老師接著說:“不是嗎?后生可畏嘛?為了讓你們這些后生真的可畏,超過我們這些老朽,我這嚴老師怎可名不副實呀!”(掌聲笑聲)由“嚴可畏”三字嚴老師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們因嚴格訓練、嚴格要求而生發的“積怨”與“不滿”,先是冷靜地予以寬容,進而曲解“可畏”二字,并且一語雙關,含蓄幽默地表達出必須“嚴”的道理,以及“嚴”下去的決心,既寬容有度,又嚴格適中,其說話形式的選擇與處境、心情表達之得體,令人擊節贊嘆,真個是“言為心聲,語如其人”。
動怒之前要先了解狀況
富蘭克林曾經提醒我們:“當發怒和魯莽開步前進的時候,悔恨也正踩著兩者的足跡接踵而來。”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只不過是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已,絕不會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業的一個市場調查科長,因為提供了錯誤的市場信息而造成了企業的重大損失。犯了這樣嚴重的錯誤,毫無疑問,企業總經理可以不問理由地對他進行斥責,甚至撤職。
但是,這位怒上心頭的總經理還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這位科長本身不稱職而聽信了錯誤信息呢,還是由于不可預料的原因導致的?
于是,這位經理壓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氣和地把科長叫來,叫他把判斷失誤的原因寫一個報告交上來。
事情就這樣拖了一段時間,幾個月之后,這家公司因為這位市場調查科長提供的信息極為準確而飽賺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