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積之俞深,言之俞佳——好口才的知識功底(3)
- 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 凡禹
- 4091字
- 2014-01-23 14:23:44
知識豐富會擴大一個人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會為思維和語言插上翅膀。要在語言表達中“飛”起來,就必須在生活中通過學習和實踐長出這樣的翅膀。如果你想擁有出眾的口才,就要像釀蜜的蜜蜂那樣,終日在生活的百花園里采擷;要像淘金的老漢那樣,在沙礫中篩出真金。中國歷代的豐富語言寶庫,五湖四海的優秀語言財富,鮮明生動的民間語言,精心雕琢的書面語匯,都是我們應開掘出的“富礦”。首先,可直接從生活中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生活是語言最豐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就要從生活中汲取,老舍說:“在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學習語言要博采口語。”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稱贊農民是語言的“大家”。語言的“天才”,的確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比如我們講話常用程度副詞“很”字,如“很黑”。在人民群眾的口語中,卻用更精確、更形象、更簡練的表達法“漆黑”。學習語言還要多看,即勤于觀察、體驗,真正熟悉你的對象,掌握它的聲調、聲色等,而不是生搬硬套。其次,要多讀中外名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經驗之談,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訴人們要提高口才技巧,就應多讀名著。“窮書萬卷常暗誦”,心領神會,自會產生強烈的興味;體味語言的精微之處,就能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筆,可以獲得豐富的詞匯,演說和講話時優美語言會不招自來。
最后,知識貧乏是造成語言貧乏,特別是詞匯貧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生活積累和語言知識,是決定一個人說話水平高低的關鍵。有本書上說,生活是語言的王國。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這個王國里的王者。
如何提高說話的水平
每一種談話,無論怎樣瑣碎,總要保持中心點,這也是所謂談話目的,其目的就是能夠促進你和對方的關系。你必須使人覺察你是一個有思想觀點的人,絕非是個糊涂蟲。單單無聊空談,是絕不能使對方對你有一點良好印象的,更不能顯出你說話的水平。
當你們談話正用閑語來進行時,你必須要不失為“虛心”者,不可自傲。
如果具有豐富的一般知識,你可以拿出來隨時應付。一個人既然是社交的人,每天在生活當中,須與他人頻繁發生接觸,所以對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自己應當努力去獲得各方面的知識。
怎樣可以得到這些知識,以便在你談話之時有所幫助呢?惟一的最好方法,便是每天閱讀報紙。還有一個方法,是隨時留意你周圍所發生的事,雖然只是極瑣碎的事也不要輕易放過它。另外還有個方法便是時常和人談話。你和別人閑著無事時談談天,次數愈多,不單腦子里可以貯藏起許多知識,可當成下次談話的資料,而且也可以使你對談話,有興趣,甚至談話的技術因而會更加熟練起來。
世界著名的談話藝術專家切司脫·費爾特先生,曾經教人談話時注意下列一些問題。他說道:
“你應該時常說話,但不必說得太長。少敘述故事,除了真正貼切而簡短之外,總以絕對不講為妙。”
“和人談話,同時也要注意到態度。切不要拉住別人的衣袖,手腳亂畫地講話,應當和順一些,切忌妄自尊大,平常的話要避免爭論。談話最好要一般化,勿作自我的宣傳,把自己捧上天去。外表應該坦白而率直,內心應該謹慎而仔細。”
“談話的時候,姿態可以表現你的誠意,所以要正面向著人家,不要隨隨便便,不要模仿他。”
“和人家開口賭咒,閉口發毒誓,是既壞又蠢而且粗鄙拙劣的事。高聲的哄笑,是文化素養不高的表現,真實的機智和健全的理性,絕不會引人哄笑的。此外,沒有再比咬人耳朵,像蚊蟲叫似的談話態度,更叫人難受的了?”
這位談話藝術專家以上列的各條警戒人的談話藝術,除開“禁止大家哄笑”這一條外,大多都是可以同意的。因為粗聲喧鬧固然有失常態,但是出自情感挑動的大笑,是不會妨害到任何人的。
在任何談話之中,必須記住,切不可以說到會觸怒他人的話題上去。因為凡是在你面前聽你談話的人,一定會從你談話上窺測你的個性,同時也在留意你日后是否會說他本人的許多壞話。
說話的基本技巧
1.輕松自然
約翰·莫菲說:“我們不要硬是從頭腦中榨出一些名言警句。當我們放松下來的時候,很多妙語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甚至在最具刺激性的談話中,也有50%的內容是沒什么意義的。只有經過一段加熱過程,思想的車輪才能轉動起來。
2.循循善誘
成為一位出色的交談家并不在于你有多聰明,或者有多少傳奇性的經歷,而在于啟發、誘導別人講話。值得一提的是,“你”在談話中是一個前進的信號,而“我”則是一個停止的信號。要設法把談話引向對方的興趣點,多用“為什么”“哪里”“怎么樣”等。當他說“我在寧夏老家開了個店”時,你不要匆忙搶著說:“啊,我在西安也有兩家店鋪。”而應該問:“在寧夏的什么地方?”
3.長于忍耐
在與人交談中,千萬不要期望對方一開始就熱情高漲,善言者總是等到對方變得熱心以后,才試圖從他們那里引導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因此,在談話中一定要長于忍耐。例如,他們會先問:“請問您尊姓大名?您是哪里人?您的丈夫干什么?您準備在這兒待多久?乘飛機來我市的吧?”等,以激起對方的談話興趣。誰關心這些?你也許會這樣問。誠然,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任何風采和智慧可言,但它們的確能使交談啟動起來。
4.注意談話重心
無可否認,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工作、家庭、故鄉、理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實,即使像“你從哪里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說明你對別人感興趣,結果會使別人也對你產生興趣。但你千萬別像一位年輕的劇作家那樣,跟他的女朋友談論了自己的劇本兩個小時后,接著說:“有關我已經談得夠多了,現在來談談你吧。你認為我的劇作怎么樣?”
5.多說贊同的話
如果他說:“我是在農村長大的。”你最好回答:“我也是。”或多少講一點你有關農業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這會讓他感到很親切。如果他說:“我喜歡吃冰淇淋。”恰好你也有同樣的愛好,一定要想辦法告訴他。如果他說他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鎮上,碰巧你過去也喜歡在那里度暑假,那你也一定要告訴他……
6.適當談談自己
當有人要求你講自己的時候,不要守口如瓶地拒絕。稍微告訴對方一點你的情況,他會感到十分榮幸。因為你是用非常友好的姿態與他交談的。
7.尊重對方
交談雙方應相互尊重,即使已經相熟,也不可胡亂開玩笑,逗弄和取笑會觸痛別人的自尊,而威脅他人自尊的任何事情都是危險的,即使在玩笑中也是如此。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人們不喜歡被取笑,即使是他們的親朋密友。只有在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才可以開一些充滿善意的玩笑,因為他們是不會追究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的。如果別人非常了解你,非常喜歡你,你也可以與他開個玩笑,但千萬別開得過了頭。
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人類知識包羅萬象、紛繁復雜,也是當眾講話者侃侃而談的力量之源。知識在于厚積而薄發,有深厚知識積累的人,講起話來,也底氣十足,成竹在胸。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說話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對講話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面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講話者應當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有以下幾方面。
1.處世知識。
處世就是指處理人情世故、社會活動、與人交往。每個人與社會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沒有基本為人處世之道,是無法在社會立足的。
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相持不下,進退維谷。夏侯敦夜入帳問夜間號令,時曹操正喝雞肋湯,便隨口道:“雞肋。”楊修聽傳“雞肋”號令,便叫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敦不解,問何故。他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于是各營軍士皆打點起行裝來。曹操聞之大驚,斥責楊修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令斬之。
曹操殺楊修,后人多有評說。清初毛宗崗說:“楊修之死,在于‘不善處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則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則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無責焉。”(《三國演義》毛批)他認為楊修是自取其禍,根子就在不善處事,亂說話。這應當說是中肯的。作為一個下屬,忘了自家身份,隨意揣測主帥意圖而擅自散布,當然是不應該的。
2.世事知識。
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勿需潛心去學;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當眾講話的溝通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么造成笑話,要么釀成苦酒。
1974年美國康寧公司將一件制作精巧的蝸牛工藝品贈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斷這是對中國有侮辱,旨在譏諷中國像蝸牛一樣龜縮、爬行。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急電中國駐美聯絡處調查。時任聯絡處對內參贊,又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冀朝鑄說:“不用調查,蝸牛象征有耐心,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聯絡處將冀朝鑄這權威性的世事知識報回國內,江青這才悻悻地收斂起發難的嘴臉。這事既說明冀朝鑄熟諳世事,也成為江青不懂世事的笑柄。
3.文化知識。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制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諸如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經濟、法律等。這些知識往往以成語、典故、佳作、名言、警句為載體。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開拓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也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這種知識不能從實踐中獲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在人生路上,不斷積累學習,當眾講話時便會充滿活力,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長期擔任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英語翻譯的冀朝鑄,從小到美國,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詳細了解。周恩來對他說:
“你是當翻譯的,中國歷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讀歷史書籍,才能當好翻譯……你有時常做毛主席的翻譯,毛主席最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古代詩詞,如果你不懂歷史,不讀詩詞,就沒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為此,周恩來紿冀朝鑄開了一張長長的書單要他去讀。經過幾年鍥而不舍的學習,冀朝鑄終以博聞強記在外交部聞名,以至有“老夫子”的雅稱。人們每有不解的知識,常說:“去問問冀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