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壞習慣:我們的絆腳石(5)
- 高質(zhì)量生活的好習慣
- 牧之 李翰洋
- 5561字
- 2014-01-23 10:20:20
1.思想狹隘,認識偏激。心胸狹隘和見識少密切相連,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由于年齡小,閱歷淺,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頭腦中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少,很容易出現(xiàn)認識上的片面性,看問題的絕對化和極端化。偏激認識一旦產(chǎn)生,就固執(zhí)己見,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觀點的人和事。稍不如意就生氣,導致情緒上的沖動性和行為上的莽撞性。有的把攻擊對象指向自己,出現(xiàn)自卑、自傷行為;有的把攻擊對象指向別人,出現(xiàn)暴躁、敵對情緒,導致傷人的過激行為。
2.行為狹隘,交往面窄。狹隘和自私類似“孿生姐妹”。狹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們唯我獨尊,固執(zhí)己見,時時處處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在交往中更是極力排斥“異己”,其結(jié)果落得了門庭冷落。心胸狹隘之人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嫉妒超過自己的人,他們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結(jié)果導致自負心理的增強和交際圈的大大縮小。門庭冷落和交際圈的縮小,必然帶來孤獨、寂寞和空虛的困擾。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態(tài)是形成心胸狹隘者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與歡樂,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內(nèi)心苦悶、壓抑、沮喪,感受不到人世間的溫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導致消沉、頹廢;由于對周圍人產(chǎn)生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容易導致無中生有、無事生非、疑心重重。長此以往,自負、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態(tài)的消極積累,使原本狹隘的心胸更為狹隘,偏激的認識更為偏激,個性缺陷惡性膨脹,容易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
有關專家曾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對不同性格人的生理變化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出了有趣的發(fā)現(xiàn),即性格開朗的人,其基礎代謝率較高,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較快,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平衡協(xié)調(diào),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脈搏等相對穩(wěn)定;而心胸狹隘、憂郁的人,其結(jié)論正好相反,他們飲食少而無規(guī)律,經(jīng)常失眠,神經(jīng)衰弱,愛發(fā)脾氣、生悶氣等。這種性格與生活習慣交互作用,會互相加劇,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結(jié)果導致內(nèi)分泌紊亂,組織器官因養(yǎng)分不足而過早衰老。
而性格開朗的人則喜愛運動,心胸開闊,樂觀向上,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有利于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平衡穩(wěn)定,他們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旺盛,從而使機體充滿活力。
可見,狹隘心理不僅危害人的生活,扭曲人的性格,而且嚴重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真是我們不得不重視與解決的大問題啊!
自私,為自我鑄就的牢籠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這是一個困擾著無數(shù)人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表現(xiàn),也有無私的表現(xiàn)。人不總是自私的,也不總是無私的。
我們說,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須要受到社會公理、道義、法律的制約,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屬正常的社會。作為一個人,他的內(nèi)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道德、法律和保持自己的私心雜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雜念,無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動物沒什么區(qū)別。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于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xiàn)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的人不顧社會歷史條件的要求,一味地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可是卻并非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過于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異常心理。
吳悅是一名才智過人的男孩,在學校的成績總保持在班級的前10名,可以說,從小到大,他的頭上總是罩著光環(huán)。但令人不解的是,班里的其他孩子卻不喜歡他,因此這個成績優(yōu)秀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吳悅極端的自私,一切都從個人出發(fā),認為自己總是對的,遇到事情思想極其偏激。有一次,吳悅把別的同學的筆弄壞了,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卻冠之以“頭可斷,血可流,誓死不低下革命的頭”,決不道歉。在《成長冊》實驗中,老師發(fā)現(xiàn)在吳悅上交的《成長冊》的“美德的追求”和“獻出一片愛”中的“助人為樂”一欄中,吳悅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旁邊還寫著:“有必要嗎?”
這一現(xiàn)象引起老師的震驚。難道吳悅有這么自私的心理嗎?
這種異常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了有私欲心的人,尤其是人生觀、世界觀未成型的人所帶有的一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心理。自私心理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是金錢欲的驅(qū)使和腐敗風的蔓延。在商品社會中,錢這一特殊商品在人們心目中開始顯得重要,但是有些人受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把錢看得太重,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從而不擇手段、昧著良心地撈錢,把錢當成生命的第一追求,這些事例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無疑會產(chǎn)生一種消極影響。
一位已婚的中國女子在美國與一位畫家同居并懷了孕,丈夫滿懷喜悅趕赴美國與她相聚,了解真相以后,內(nèi)心十分痛苦。然而,當他理解了妻子遠居異國他鄉(xiāng)的孤獨后,很快就原諒了她。出于內(nèi)疚和感激,妻子保證不再見那個人。可是,當聽到畫家孤獨地病倒在寒居時,她的內(nèi)心壓抑不住情感的痛苦。做丈夫的一眼就看穿了愛妻的心情,內(nèi)心十分矛盾。跟朋友喝酒解悶時,他吐露出心聲:“我非常愛她,過去,她喜歡什么,我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幫她找來,因為我就是看不得她那受委屈的樣子……現(xiàn)在看她那么難過,我想勸她去看看那個男的……我這種人是不是很窩囊?”“不!”朋友沉默了好一會兒,以一種難以描繪的神態(tài),嚴肅而又激動地說:“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也有一位丈夫,因懷疑妻子和他人關系曖昧,經(jīng)常在妻子外出時偷偷跟蹤。被冤枉的妻子發(fā)現(xiàn)后十分生氣,朋友知道后勸說道:“正因為做丈夫的很愛你,在乎你,才會如此。”
這兩位做法截然相反的丈夫的表現(xiàn)都被稱為“愛”,人們不禁要問,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愛?有人說前一種丈夫只會在藝術中出現(xiàn),這種愛是虛構(gòu)的;后一種丈夫生活中常見,那是真實的愛。也有人說,前者是高尚的愛,后者則是卑俗的愛。
人們不禁又要問:何以人類最渴望的愛,只能在藝術中而不能在現(xiàn)實中存在呢?難道同是人類神圣的愛,還有高尚和卑俗如此天地懸殊的差別嗎?如果說愛如同一塊玉,晶瑩剔透的純玉和混有雜質(zhì)的濁玉確有天地般的差別,那么愛情中的雜質(zhì)是什么?
對比上述兩個事例中的丈夫,我們不難看到,前者是無私的愛,后者是自私的愛,而愛情之中的雜質(zhì)就是自私。如果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和同事,這種自私是絕對不會產(chǎn)生的,何以一發(fā)生戀愛或結(jié)成夫妻,就會產(chǎn)生這種自私呢?這是因為在愛情發(fā)展的同時產(chǎn)生了占有的欲望。占有是一種本能的自私心理,在愛情中也不例外。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的無私和自私。因為人只要有在乎的事物,就會對其他的顯得不在乎;自私與無私是并存的,僅是一線之隔。就看你從什么角度上看和從什么范圍上看。比如說為國家而積極活動可以說是無私的,但也可以說是自私的。從人類的角度上看為國家就是自私的,而從國家內(nèi)部的小的區(qū)域的角度上看為國家就是無私的。為人類而工作可以說是無私的,但是如果從宇宙的角度上看,為人類又是自私的。
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類確實都是自私的。因為在目前的社會中人們更重視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家的利益,自己的社會團體的利益,自己城市的利益,自己省的利益,自己民族的利益,自己國家的利益。
自私與無私只差一個字,人人都會有自私和無私,就要看自己的心是怎樣去演變它。
自卑者方愁眉苦臉
美國醫(yī)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患者服用安慰劑。安慰劑呈粉狀,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種顏色配制的。當患者相信藥力,也就是說,當他們對安慰劑的效力持樂觀態(tài)度時,治療效果就顯著。如果醫(yī)生自己也確信這個處方,療效就更為顯著了。這一點已用實驗得到了證實。
悲觀態(tài)度或樂觀態(tài)度,是人類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兩種傾向,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有一個人,嗜酒如命且毒癮很深,一次在酒吧里因看一個酒保不順眼而犯下了殺人罪,被判終身監(jiān)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1歲,其中一個同樣毒癮甚重,靠偷竊和勒索為生,后來也因殺人而坐監(jiān);另外一個兒子卻既不喝酒也未吸毒,不僅有美滿的婚姻,養(yǎng)了3個可愛的孩子,還擔任一家大企業(yè)的分公司經(jīng)理。在一次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xiàn)狀的原因,二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么辦法?”
一個因為這樣的父親而自暴自棄,一個因為這樣的父親而發(fā)憤圖強。
類似的事例多的是。兩個人各對著半杯水。一個說:“只剩下半杯水了。” 而另一個則說:“杯子里還有半杯水呢。”兩個人透過同一鐵柵向外望:一個看到爛泥,一個看到星光。
悲觀與樂觀,只是在于你的看法與選擇。
悲觀態(tài)度是由精神引起而又會影響到組織器官的,有一個意外的事故證明這一點。一位鐵路工人意外地被鎖在一個冷凍車廂里,他清楚地意識到他是在冷凍車廂里,如果出不去,就會凍死。不到20個小時,冷凍車廂被打開時他已死了,醫(yī)生證實是凍死的。可是,人們仔細檢查了車廂,發(fā)現(xiàn)冷氣開關并沒有打開。那位工人確實死了,因為他確信,在冷凍的情況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極端的情況下,極度悲觀會導致死亡。一位樂觀主義者總是假設自己是成功的,也就是說,他在行動之前,已經(jīng)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觀主義者在行動之前,卻已經(jīng)確認自己是無可挽救了。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事實上,我們哪個人沒有點悲觀的情緒呢?值得一提的是,悲觀的人絕不是個“馬大哈”,他沒學到“馬大哈”對人對己的辦法,不會得過且過,也不能對人對己都馬馬虎虎,相反,處事謹慎,處處提防自己行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為的失檢,總是害怕大難臨頭。同時,悲觀的人也有很強的“良心”自監(jiān)力,即使沒有什么嚴重后果,也決不饒恕自己。
人們經(jīng)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愿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一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嘗“后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后,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
所以,那些時常悲觀的人,也往往是自卑的人。
自卑是人生最大的跨欄,每個人都必須成功跨越才能到達人生的巔峰。
當你還是孩童的時候,自卑這個神秘的怪物就已經(jīng)跟隨著你,一步一步地侵蝕你的勇氣和信心,你會憂慮同伴看不起你,存心隔離你、孤立你;當你讀書的時候,你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總覺得自己的能力略遜一籌,雖經(jīng)不懈努力,成績還是不能拔尖,于是你就自暴自棄,放任自由,你開始害怕見到老師,在同學面前你抬不起頭,漸漸地你變得孤獨、不合群;當你步入社會,你會無端猜測別人對你不懷好意,埋怨領導對你不器重,感嘆世態(tài)炎涼,社交缺乏勇氣,見人就臉紅、心跳、惶惶不安,以致回避社交,不敢見人;當你出來工作的時候,你會處處覺得壓力的存在,樣樣不順心,面對困難你會無從下手、無所適從;當你戀愛時,你會過分關注你自己的表現(xiàn),你會很在乎對方對你的評價,你會懷疑自己的魅力,擔心被對方拋棄,害怕錯過這次機會以后情況會更糟;等到你步入婚姻的殿堂后,你又莫名其妙地懷疑起自己的性能力和生育能力。
自卑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闖進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控制著我們的生活,在我們有所決定、有所取舍的時候,向我們勒索著勇氣與膽略;當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自卑會站在我們的背后大聲地嚇唬我們;當我們要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候,自卑會拉住我們的衣袖,叫我們小心地雷。一次偶然的挫敗就會令你垂頭喪氣,一蹶不振,將自己的一切否定,你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窩囊至極,你會掉進自責自罪的旋渦。
自卑就像蛀蟲一樣啃噬著你的人格,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絆腳石,是快樂生活的攔路虎。只有自信才可以釋放人的各種力量。自信的人膽大,自信的人英勇,自信的人坦誠,自信的人開朗,自信的人樂觀,自信的人豁達,自信的人謙虛,自信的人熱情,自信的人熱愛生活,自信的人無所畏懼,自信的人快樂,自信的人容易接受自己的缺點,自信的人較客觀,自信的人對自己較負責,自信的人較易控制自己的情緒,自信的人較易接受現(xiàn)實,自信的人更富同情心,自信的人更具愛的能力,自信的人人際關系更深刻,自信的人更民主。
仔細思忖,自卑實際上是一種徒然的自我折磨,因為它不會給人以激勵,不會給人以力量,反而只會摧老人的身心,盜走人的骨氣。容忍它的存在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鄒韜奮在《自覺與自賤》一文中明確指出:“若自覺有所短而存在著自賤的心理,便是自甘居卑劣的地位,所得的結(jié)果只能是頹廢。”
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早已證明,凡屬自卑情緒嚴重的人,除了自己得不到快樂外,在事業(yè)上也不會得到更大的成功。相反,那些成就巨大的人,都是心胸廣闊、信心十足的人。任何的困難對他們來說,都不屑一顧,到頭來終究會走向成功。
所以說,自信自強才是好習慣;自卑與悲觀的習慣必須被改掉。
自以為是,盲目自滿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密斯和科恩在連續(xù)5年追蹤調(diào)查了500名15~45歲的美國男子后認為,新聞媒體整天吹捧世界軟件業(yè)巨頭蓋茨和“美國在線”董事長史蒂夫等人奇跡般致富的“成功”事件,使許多人患上了“蓋茨崇仰癥”。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少年輕男士崇拜蓋茨、史蒂夫,渴望像他們那樣迅速成功,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網(wǎng)絡、寬頻和持有股份上,在辦公室一泡就是一天,足不出戶;他們大多非常執(zhí)著,似乎犯了一種“執(zhí)著病”,不是認為自己相當不錯,就是感到自卑,成天自責、狂飲;他們還愿意掏空存款購買瑣碎無聊的東西,包括名表、高級西裝、可以上網(wǎng)的手機、以及送給女友的大束鮮花,但是卻沒有時間陪伴女友。
史密斯說:“最聰明的年輕人都被一種精神失調(diào)癥毀了。他們本來有無窮的潛力,可以健康成長,并實現(xiàn)快樂的人生,但是他們卻把寶貴的精力浪費在電腦網(wǎng)絡、寬頻以及股市價值瞬息萬變的成功指標上。”科恩說,一些電視節(jié)目或者報紙雜志,經(jīng)常教人如何“一夜致富”,并強調(diào)人家是靠“精明投資”賺錢,這些報道大肆宣揚名人成就,刊登大幅特寫照片,并且事無巨細地提供種種“成功象征”的資訊,結(jié)果使得一些男士、特別是年輕人頭腦混亂,認為名人沒什么了不起的秘密,自己同樣能一夜暴富。
這樣的習氣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年輕人養(yǎng)成了盲目自大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