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薰宇數學三書:數學原來應該這樣學(套裝共3冊)
- 劉薰宇
- 3591字
- 2020-06-12 18:53:19
八 年齡的關系
“你們會猜謎嗎?”馬先生出乎意料地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大概是因為問題來得突兀的緣故,大家都默然。
“據說從前有個人出了個謎給人猜,那謎面是一個‘日’字,猜杜詩一句,你們猜是什么句子?”說完,馬先生便呆立著望向大家。
沒有一個人回答。
“無邊落木蕭蕭下。”馬先生說,“怎樣解釋呢?這就說來話長了,中國在晉以后分成南北朝,南朝最初是宋,宋以后是蕭道成所創的齊,齊以后是蕭衍所創的梁,梁以后是陳霸先所創的‘陳’。‘蕭蕭下’就是說,兩朝姓蕭的皇帝之后,當然是‘陳’。‘陳’字去了左邊是‘東’字,‘東’字去了‘木’字便只剩‘日’字了。這樣一解釋,這謎好像真不錯,但是出謎的人可以‘妙手偶得之’,而猜的人卻只好暗中摸索了。”
這雖然是一件有趣的故事,但我,也許不只我,始終不明白馬先生在講算學時突然提到它有什么用意,只得靜靜地等待他的講解了。
“你們覺得我提出這故事有點兒不倫不類嗎?其實,一般教科書上的習題,特別是四則應用問題一類,倘若沒有例題,沒有人講解、指導,對于學習的人,也正和謎面一樣,需要你自己去摸索。摸索本來不是正當辦法,所以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有一定步驟。第一,要理解問題中所包含而沒有提出的事實或算理的條件。
“比如這次要講的年齡的關系的題目,大體可分兩種,即每題中或是說到兩個以上的人的年齡,要求它們的或從屬關系成立的時間,或是說到他們的年齡或從屬關系而求得他們的年齡。
“但這類題目包含著兩個事實以上的條件,題目上總歸不會提到的:其一,兩人年齡的差是從他們出生起就一定不變的;其二,每多一年或少一年,兩人便各長一歲或小一歲。不懂得這個事實,這類的題目便難于摸索了。這正如上面所說的謎語,別人難于索解的原因,就在不曾把兩個‘蕭’,看成蕭道成和蕭衍。話雖如此,畢竟算學不是猜謎,只要留意題上沒有明確提出的,而事實上存在的條件,就不至于暗中摸索了。閑言表過,且提正文。”
例一:當前,父年三十五歲,子年九歲,幾年后父年是子年的三倍?
寫好題目,馬先生說:“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們先把表示父和子的年歲的兩條線畫出來。在圖上,橫軸表示歲數,縱軸表示年數。父現在年三十五歲,以后每過一年增加一歲,用AB線表示。子現在年九歲,以后也是每過一年增加一歲,用CD線表示。
“過五年,父年幾歲?子年幾歲?”
“父年四十歲,子年十四歲。”這是誰都能回答上來的。
“過十一年呢?”

圖35
“父年四十六歲,子年二十歲。”這也是誰都能回答上來的。
“怎樣看出來的?”馬先生問。
“從OY線上記有5的那點橫看到AB線得E點,再往下看,就得四十,這是五年后父的年歲。又看到CD線得F點,再往下看得十四,就是五年后子的年歲。”我回答。
“從OY線上記有11的那點橫看到AB線得G點,再往下看,就得四十六,這是十一年后父的年歲。又看到CD線得H點,再往下看得二十,就是十一年后子的年歲。”周學敏搶著,而且故意學著我的語調回答。
“對了!”馬先生高叫一句,突然愣住。
“5E是5F的3倍嗎?”馬先生問后,大家搖搖頭。
“11G是11H的3倍嗎?”仍是一陣搖頭,不知為什么今天只有周學敏這般高興,扯長了聲音回答:“不——是——”
“現在就是要找在OY上的哪一點到AB的距離是到CD的距離的3倍了。當然我們還是應當用畫圖的方法,不可硬用眼睛看。等分線段的方法,還記得嗎?在講除法的時候講過的。”
王有道說了一段等分線段的方法。
接著,馬先生說:“先隨意畫一條線AK,從A起在上面取A1,12,23相等的三段。連C2,過3作線平行于C2,與OA交于M。過M作線平行于CD,與OY交于4,這就得了。”
四年后,父年三十九歲,子年十三歲,正是父年三倍于子年,而圖上的4P也恰好3倍于4Q,真是奇妙!然而為什么這樣畫就行了,我卻不太明白。

圖36
馬先生好像知道我的心事一般:“現在,我們應當考求這個畫法的來源。”他隨手在黑板上畫出上圖,要我們看了回答B1C1, B2C2, B3C3, B4C4,各對于A1B1, A2B2, A3B3, A4B4的倍數是否相等。當然,誰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倍數都是2。
大家回答了以后,馬先生說:“這就是說,一條線被平行線分成若干段,無論這條線怎樣畫,這些段數的倍數關系都是相同的。所以4P對于4Q,和MA對于MC,也就和3A對于32的倍數關系是一樣的。”
這我就明白了。
“假如,題上問的是6倍,怎么畫?”馬先生問。
“在AK上取相等的6段,連C5,畫6M平行于C5。”王有道回答。這,現在我也明白了,因為OY到AB的距離,無論是OY到CD的距離的多少倍,但OY到CD,總是這距離的一倍,因而總是將AK上的倒數第二點和C相連,而過末一點作線和它平行。
至于這題的算法,馬先生叫我們據圖加以探究,我們看出CA是父子年歲的差,和QP, FE, HG全一樣。而當4P是4Q的3倍時,MA也是MC的3倍,并且在這地方4Q、MC都是所求的若干年后的子年。因此得下面的算法:


圖37
討論完畢以后,馬先生一句話不說,將圖37畫了出來,指定周學敏去解釋。
我倒有點兒幸災樂禍的心情,因為他學過我的緣故,但事后一想,這實在無聊。他的算學雖不及王有道,這次卻講得很有條理,而且真是簡單、明白。下面的一段,就是周學敏講的,我一字沒改記在這里以表懺悔!
別解:
“父年三十五歲,子年九歲,他們相差二十六歲,就是這個人二十六歲時生這兒子,所以他二十六歲時,他的兒子是零歲。以后,每過一年,他大一歲,他的兒子也大一歲。依差一定的表示法,得AB線。題上要求的是父年3倍于子年的時間,依倍數一定的表示法得OC線,兩線相交于D。依交叉原理,D點所示的,便是合于題上的條件時,父子各人的年歲:父年三十九,子年十三。從三十五到三十九和從九到十三都是四,就是四年后父年正好是子年的三倍。”
對于周學敏的解說,馬先生也非常滿意,他評價了一句:“不錯!”就寫出例二。
例二:當前,父年三十六歲,子年十八歲,哪一年父年是子年的三倍?
這題看上去自然和例一完全相同。馬先生讓我們各自依樣畫葫蘆,但一動手,便碰了釘子,過M所畫的和CD平行的線與OY卻交在下面9的地方。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圖38
馬先生始終讓我們自己去做,一聲不吭。后來我從這9的地方橫看到AB,再豎看上去,得父年二十七歲;而看到CD,再豎看上去,得子年九歲,正好父年是子年的三倍。到此我才領悟過來,這在下面的9,表示的是九年以前。而這個例題完全是馬先生有意弄出來的。這么一來,我還知道幾年前或幾年后,算法全是一樣,只是減的時候,被減數和減數不同罷了。本題的計算應當是:

我試用別的解法做,得圖39, AB和OC的交點D,表明父年二十七歲時,子年九歲,正是三倍,而從三十六回到二十七恰好九年,所以本題的解答是九年以前。

圖39
例三:當前,父年三十二歲,一子年六歲,一女年四歲,幾年后,父的年歲與子女二人年歲的和相等?
馬先生問我們這個題和前兩題的不同之處,這是略一——我現在也敢說“略一”了,真是十分欣幸!——思索就知道的,父的年歲每過一年只增加一歲,而子女年歲的和每過一年卻增加兩歲。所以從現在起,父的年歲用AB線表示,而子女二人年歲的和用CD表示。

圖40
AB和CD的交點E,豎看是五十四,橫看是二十二。從現在起,二十二年后,父年五十四歲,子年二十八歲,女年二十六歲,相加也是五十四歲。
至于本題的算法,圖上顯示得很清楚。CA表示當前父的年歲同子女倆的年歲的差,往后看去,每過一年這差減少一歲,少到了零,便是所求的時間,所以:

這題有沒有別解,馬先生不曾說,我也沒有想過,而是王有道將它補出來的:

圖41
AB線表示現在父的年歲同著子女倆的年歲,以后一面逐年增加一歲,而另一面增加二歲,OC表示兩面相等,即一倍的關系。這就容易想出。只有AB線的A不在最末一條橫線上,這是王有道的巧思,我只好佩服了。據王有道說,他第一次也把A點畫在三十二的地方,結果不符。仔細一想,才知道錯得十分可笑。原來那樣畫法,是表示父年三十二歲時,子女倆年歲的和是零。由此他想到子女倆的年歲的和是十,就想到A點應當在第五條橫線上。雖是如此,我依然佩服!
例四:當前,祖父八十五歲,長孫十二歲,次孫三歲,幾年后祖父的年歲是兩孫的三倍?
這例題是馬先生留給我們做的,參照了王有道的補充前題的別解,我也由此得出它的圖來了。因為祖父年八十五歲時,兩孫共年十五歲,所以得A點。以后祖父加一歲,兩孫共加兩歲,所以得AB線。OC是表示定倍數的。兩線的交點D,豎看得九十三,是祖父的年歲;橫看得三十一,是兩孫年歲的和。從八十五到九十三有八年,所以得知八年后祖年是兩孫年的三倍。

圖42
本題的算法,是我曾經從一本算學教科書上見到的:
[85-(12+3)×3]÷[2×3-1]=(85-45)÷5=8
它的解釋是這樣:就當前說,兩孫共年(12+3)歲,三倍是(12+3)×3,比祖父的年歲還少[85-(12+3)×3],這差出來的歲數,就需由兩孫每年比祖父多加的歲數來填足。兩孫每年共加兩歲,就三倍計算,共增加2×3歲,減去祖父增加的一歲,就是每年多加(2×3-1)歲,由此便得上面的計算法。
這算法能否由圖上得出來,以及本題照前幾例的第一種方法是否可解,我們沒有去想,也不好意思去問馬先生,因為這好像應當用點兒心自己回答,只得留待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