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總序
- 弗洛伊德:欲望決定命運
- 吳光遠 徐萬里
- 3034字
- 2014-01-22 09:01:04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競爭的加劇,人們已經很難再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蕓蕓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么,你這一生從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是行尸走肉,一堆糞土。
其實,哲學提出這些問題,并不是真正要你給出一個答案,事實上也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其目的是要促使人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紅樓夢》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甄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后兩句是這樣的: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說的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中,“亂哄哄”地追求功名利祿、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在哪里,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既然紅塵是“他鄉”,那我們的“故鄉”在哪里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里來到這個紅塵的呢?
“故鄉”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來,借助于父母的結合,給了我們肉體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體驗幸福,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后,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于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后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隨著他們的肉體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
為了幫助人們能在紅塵中經受得住誘惑和考驗,不丟掉靈魂,不迷失自我,最后能找到回去的路,我們特編著這一套“思想大師談人生系列叢書”。本叢書第一批作品主要是聽現代西方的思想大師們講人生哲理,包括:《尼采:不做“好人”做強者》《弗洛伊德:欲望決定命運》《馬基雅維里:我就是教你“惡”》《弗洛姆:有愛才有幸?!贰_@四位大師對人生的理解各有側重:
尼采把人生的本質看作是“意志”,一種“權力意志”。他說:“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釋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奔匆磺猩哪康亩际菫榱俗非髾嗔?,甚至自然過程也充滿了權力意志。這種權力意志總是要以多種方式表現自己,或者表現為強者的英雄,或者表現為弱者的怨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隸。怨恨說明了弱者的軟弱無能。強者永遠依靠犧牲弱者而生存,他必然要征服、壓迫弱者;弱者則妒忌強者,怨恨強者。強弱“權力意志”之爭構成了整個生物歷史乃至宇宙歷史的全過程。
因此尼采頂著他那一時代滾滾而來的“平等和進步”的浪潮,大聲疾呼:“人固不平等! ”在他看來,有人生而為弱者,有人生而為強者,前者構成極大多數,后者構成極少數。尼采認為人類社會是由極少數的強者所創造所推動的,這是人類個體生命存在的一個基本的事實。
尼采的“權力意志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是他比叔本華的高明之處,但是,他由此得出的“英雄史觀”顯然是不合適的,他未能看到民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作用,這一點,我們在閱讀時尤其要注意批判的。
弗洛伊德則不同,他把人生的本質看作是欲望,特別是性欲。他認為,人的行動更多的是受“無意識”或本能支配。他把人的精神生活比作一座冰山,在海平面以上的小山頂代表人的顯意識或理性,而海平面以下的巨大冰塊則代表人的無意識或本能。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本能不是平靜的。在本能中包含著“原始的沖動”。這種沖動時時在尋求發泄。它是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是由遺忘的經歷、本能以及內驅力形成的巨流,這巨流左右人的行為但卻不為意識所覺察。而這無意識的成分,最主要的是性本能或性力,即“里比多”。他認為,人的“性力”是人生的“內驅力”。它構成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動機,是人格形成、發展和社會文化創造的內在推動力。
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實質上是性的分析,即人的一切行為都用性來分析其背后的動因,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被稱為“泛性論”。
弗洛伊德的“泛性論”曾受到過多方指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當然,他的觀點也有失偏頗,性欲對人的行為確實有重大影響但決不是惟一的。他的弟子榮格、弗洛姆等人也對此做出了批評。
弗洛姆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大師,但他不同于弗洛伊德,他更多的是分析現代人在強烈的占有欲驅使下,是如何變得精神空虛、自我迷失的。他呼吁只有用愛才能拯救人類。
弗洛姆毫不客氣地指出,現代人空虛、墮落、缺乏生氣,已經犯了富足的社會病。在極端個人主義的夢幻中,現代人完全成為了大眾媒體的狂熱的戀人,伴著動聽的音樂,欣賞著肉麻的肥皂劇,義無返顧地拜倒在物質和商品的“石榴裙”下。
其實,一個放棄了占有欲的人所得到的報償就是快樂,而抱住自己的財產緊緊不放的人命中注定是悲哀的??鞓肪褪俏覀冊谕ㄏ驅崿F自我這一目標的道路上所獲得的體驗。
為此,弗洛姆強調,愛應該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是一種積極性和活動性:如果我愛人,我應該長期地處于一種對被愛的人的積極關心的狀態之中,而不是只對他或她才關心。應該整天勤于用眼、勤于動手、思想活躍、感覺敏銳,避免內部的懶惰特性,也即避免采用一種接受、貯存或完全浪費時間的形式的懶惰特性,這是愛的藝術的實踐不可缺少的條件。
當然,弗洛姆所強調的“現代化”、“現代人”是西方社會條件下的,因此,他對之的分析未必一定適合中國社會,但是,我們可以用來防止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空虛、墮落、缺乏生氣等“現代社會病”,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真正文明、富強的現代社會。
馬基雅維里與上述三位大師又完全不同,他對人性惡的一面作了淋漓盡致的解剖。他認為,人類總有填不滿的欲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系的左右,趨利避害,自私自利。
馬基雅維里進一步認為,君主應當在野獸中選擇獅子和狐貍,像獅子那樣殘忍,像狐貍那樣狡詐。君主不妨對行惡習以為常,不要因為殘酷的行為受人指責而煩惱:“慈悲心是危險的,人類愛足以滅國。”馬基雅維里有句名言:“一個君主被人懼怕比起被人愛,更為安全些。”
但有時又有必要讓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說,統治者在公開場合應表現出愛民如子和仁慈寬厚的樣子。懲罰人的事應讓其他人去干,最后還可嫁禍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國民的譴責。獎賞別人的事應當親自出面,以免讓下屬行私惠。給人恩惠要一點點地來,讓他有盼望;給人打擊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讓他有報復的可能。君主平常應當不露聲色,對凡事裝作懵懂無知,避免讓下屬了解自己,但對下屬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隨時操縱他,甚至動用殺伐大權。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學家,馬基雅維里通過對人性惡的一面的解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君主偽善、狡詐殘暴的本性,讓人民對封建專制保持高度的警惕,這一點無疑是對于摧毀封建制度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基雅維里并沒有從正面批判君主的行徑,而是指出君主該這么做。因此,他的觀點是一種“反話正說”,因此,后人把馬基雅維里稱為“罪惡的導師”,這一點,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注意區別。
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馬基雅維里等思想大師的人生觀由他們自身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未必全然適應今天的中國人,因此,我們希望讀者朋友們在了解西方哲理時,務必帶著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我們以后將陸續出版其他思想大師包括中國的思想大師們探討人生問題的作品。是為序。
吳光遠
2005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