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都是性欲惹的禍(1)

性欲乃一切人類成就之源泉,以及性欲觀念的擴展——自始便是精神分析學所遭阻抗里最強烈的動機。若非我們早已深知情感的因素能使人們混淆和遺忘,我們必將對此驚異不止。

自從哲學家叔本華闡明人類活動之如何受制于性沖動,迄今也有許多歲月了。至于說到性欲觀念的擴展,任何自以為高明,不屑地鄙視精神分析學的人都應回想一下,精神分析學所擴充了的性欲的含義,和神圣非凡的柏拉圖所說的“愛欲”,是多么地相近。

——《性學三論》

一、性本能是天生的

性本能是人類的兩大自然本能之一,它對于社會具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好的一面。作為種族繁衍的原動力,它是社會得以生存和綿延的前提之一;而作為生物性的原始沖動,它又包含著對人倫秩序和社會結構的一種破壞力量。

因此,人類自從走出原始時代以來,都在運用形形色色的觀念形態調集社會的力量對人的性作了很大的限制。性本能于是成了一團神秘的迷霧,一塊蒙昧的禁地,人們時時刻刻想得到它,但卻又諱莫如深,從來沒有以科學的態度去分析和對待它。

19世紀中葉,歐洲進入科學主義時代,達爾文石破天驚地在他的生物進化論中指出,自然選擇對人類的起源起了主導作用,其中性選擇具有特殊的意義。繼達爾文之后,對“性”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并做出重大貢獻的有兩位杰出人物,其中一位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艾力士,另一位便是弗洛伊德。而無論是學術造詣或者是對人類認識史發展的影響,弗洛伊德都明顯地超過了艾力士。

但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奧匈帝國相對落后,社會理性滯后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弗洛伊德是長期在不絕于耳的抗議聲中堅持他的研究的,并不像艾力士那樣,雖也曾遭受冤獄卻較早地榮膺了“當代最文明的英國人”的桂冠。還有,也不像艾力士那樣,自從投身科學研究就把性本能確定為主攻目標,弗洛伊德是經由長達10年之久的精神分析實踐而逐漸接近這個目標的,或者說,他是在研究其他問題的過程中自覺地把注意力聚集到性本能上來的。

1. 從神經癥開始說起

在和醫生布羅伊爾聯手研究癔病的診治方法并著述《癔病研究》(一譯《歇斯底里研究》)時,弗洛伊德就已經發現了性是癔病的病因之一。而此后他跟布羅伊爾之所以斷交,就在于他們對待性欲態度的不同。接著,他在獨立研究癔病診治方法中摸索出一條有效途徑,也就是在創立精神分析法的同時,他越來越明顯地覺察到性本能在癔病病因中的重要地位。于是,他不顧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執意地對癔病患者的性生活進行廣泛調查,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他終于得出了一個普遍性的結論:“神經癥的癥候是性的滿足的代替物。”

后來,弗洛伊德在《自傳》里回憶這段經歷時說:

在我給《癔病研究》提供的一些病例中,性的因素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不過正如其他情感刺激沒有引起注意一樣,性的因素也沒有得到重視。隨著經驗的日益積累,我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會引起神經癥病象,引起這一病象的,通常只是性的情感刺激,即眼下經歷的性沖突,或者早年性經驗的結果。

我在自己驚人發現的激勵下,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我走出了癔病的圈子,著手探討所稱的神經衰弱癥患者的性生活,這一實驗委實砸了我的牌子,但它卻給我以信心,可以看到所有這些病人在性功能方面都存在著種種惡習。由于一方面這類惡習相當普遍,另一方面神經衰弱也是一種極為平常的疾病,所以它們常常同時出現,由此,我把神經癥統統看成是性功能失調的結果。

弗洛伊德在將精神分析用于癔病診治的實踐中,逐漸深入到了無意識領域,從而發現了“心理歷程是性本能的一種表示”。這種發現在緊接著對夢的解析中,以及稍晚一些的時候對日常過失行為的研究中,又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延伸。

在《夢的解析》里,弗洛伊德一方面斷言“夢是愿望的滿足”,另一方面則指出:

我們愈是尋求夢的解答,就愈會發現成人大多數的夢都是和性的資料以及表達情欲愿望有關。我現在要說這個事實一點都不令人驚奇,而且和我解釋夢的原則完全符合。因為從孩童時期開始,沒有一個本能有像性本能和其他各種成分遭受那樣大的潛抑,因此也沒有其他的本能會留下那么多以及那么強烈的潛意識愿望,能夠在睡眠狀態中產生出夢。我已經在別的地方指出一些看來是無邪的夢可能涵藏著情欲的愿望。我能用許多的例子來證實這點。

而許多表面看似淡泊無奇、不為人注意的夢,在分析后卻是與性有關,并且是出人意料之外的。

不僅如此,他又在探索夢的工作歷程的時候,大為吃驚于一種新的發現:“夢中大多數的象征都是性的象征。和性有關的事物很少,而其用以象征的數目多得不可勝數,二者相比很不相稱,所以每一事物都各有許多意義相同的象征。”

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里,弗洛伊德在闡明了過失行為的心理機制之后指出:

表現在這些失誤中的思想和沖動的根源是什么?我們敢說,在很多情況下你都會很容易地發現,這些干擾的思想來源于心理生活中壓抑的沖動。在這些沖動中,我們似乎沒有發現性沖動的作用,在分析的例子中,很少發現這方面的動機實屬偶然。原因可能是這樣的,這些例子絕大多數源于我們自己的心理生活,這些材料首先是經過選擇的,選擇的過程刪除了與性有關的材料。同時,這也可能是自己內心的反對干擾了這些思想的出現。

我們只要關注一下弗洛伊德性學理論的形成過程,就可以看出,他對過失行為所做的研究應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因為正是這種研究,使弗洛伊德完成了對無意識理論的適應范圍的拓展,使之成為一般的常人都能接受的觀念,性本能已被弗洛伊德確證為無意識領域中最強烈、最活躍的因素。性本能的滿足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2. 性欲:人類一切成就之源

弗洛伊德認為性的沖動對人類有著重要的而且是不可代替的作用,性欲甚至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精神分析的創見之一,認為性的沖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這是前人所沒有意識到的。更有甚者,我們認為這些性的沖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在我看來,精神分析法所以引起大家的敵視,這個結論是主要的原因。我們相信人類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之下,曾經竭力放棄原始沖動的滿足,將文化創造起來,而文化之所以不斷地改造,也由于歷代加入社會的各個人,繼續地為公共利益而犧牲其本能的享樂。而其所利用的本能沖動,尤以性的本能最為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華了,就是說,它舍棄性的目標,而轉向他種較高尚的社會的目標。

但是由此而造成的組織是不大穩固的,因為性的沖動不易控制;而參與文化事業的各個人都不免有受到性力反抗的危險。性力如果一旦放肆,回復到它原始的目標,社會文化就將遭受到最大的危機。所以社會不愿意承認性本能的勢力,或討論各人性生活的需要;為了訓練克制,關于性的問題,就完全避而不談了。因此,精神分析的理論是要受到非難的,是要被視為丑惡的,不道德的,或是危險的。

弗洛伊德明確提出了精神分析學的一條理論綱領:“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并且身體力行地對性本能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弗洛伊德始終把性本能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闡述。

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達爾文的學說,從心理學的角度證實了生物進化論的觀點。這種性學理論的中心命題是性本能的壓抑,反復論證性本能受壓抑不僅是精神神經癥的癥結所在,而且還是促使人格形成、藝術創造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理論體系的整體框架就由此構成。這種理論賦予性本能最廣泛的意義,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動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不與之有所涉及,所以,在它隨著精神分析學說而廣泛流傳的過程中,世人又眾口一詞地稱它為“泛性論”。

但是,弗洛伊德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泛性主義者,相反,他認為自己的性本能理論,更接近于叔本華、柏拉圖的理論。他指出:

喜歡尋找刺耳口號的人們,常提到精神分析學的“泛性主義”,無聊地攻訐它以“性”來解釋一切。……

自從哲學家叔本華闡明人類活動之如何受制于性沖動,迄今也有許多歲月了。至于說到性欲觀念的擴展,任何自以為高明,不屑地鄙視精神分析學的人都應回想一下,精神分析學所擴充了的性欲的含義,和神圣非凡的柏拉圖所說的“愛欲”,是多么地相近。

二、人人都有“性變態”傾向

我們要理解弗洛伊德所說的性,就必須了解他的“里比多”這一概念。“里比多”是指人體內源于性本能的一種驅動自身去尋求滿足的力量或者能量,它是弗洛伊德性學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弗洛伊德又常常稱它為“性力”。“里比多”貫穿于他的整個理論體系,其內涵也隨著他思想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

1. 性興奮源于身體的所有器官

弗洛伊德關于里比多的概念是在《性學三論》中首先提出的,他在該書中曾經明確地寫道:

生物學通常用“性本能”表達存在于人類及動物身上的性需要,并將它比喻為營養需求本能,相當于饑餓感。然而,日常用語中卻找不到在性方面與“饑餓”相對應的詞,故科學采用“里比多”與此對應。

然后,他在探討一系列性學問題的篇章里使用了這一概念,并從性欲入手對這一概念作了深入的探討:

為理解性生活的心理表現,我們已建立了基本的概念。這與性興奮具有化學基礎的假設是極吻合的。我們已將里比多的概念,界定為一種量化力量,可對性興奮的過程與變化進行測量。里比多作為精神過程的背后能量,由于其起源有別,當然也就有量的差異,但我們同時認為也有質的不同。之所以對里比多與其他的心理能量進行區分,無非是要提出這樣的假設:由于特殊的化學因素,有機體的性過程與營養過程是有區別的。……性興奮不僅源于所謂的性部位,而且源于身體的所有器官。這樣我們就有了里比多的量化概念,將心理表征稱為“自我里比多”,它的產生、增強或減少、分配與轉移,無疑有助于我們對所觀察到的性心理現象的理解。

但是,只有當“自我里比多”用于對性對象的關注,即變成“對象里比多”時,才適用于精神分析的研究。此時我們看到,它聚集、固守于對象之上,或將對象放棄,游動于對象之間,由此導引著性活動趨向滿足,即里比多實現了部分和暫時的消解。……我們可以對對象里比多的變化進行追蹤性的研究。當它從對象撤回之后,便進入了一種特定緊張的懸浮狀態,再次成為自我里比多。與對象里比多相對應,我們亦可稱自我里比多為“自戀”里比多。以精神分析之見,我們只能在無法超越的邊界的另一側觀望自戀里比多的活動,并在它與對象里比多之間建立某種觀念性的聯系。自戀或者自我里比多如同一個大倉庫,將對象貫注送出又收回。對自戀里比多的貫注,是在童年早期就形成的原始形態,雖為里比多的擴散所掩蔽,但仍在幕后保持原色。

在神經癥和心理障礙中,里比多理論應用“里比多”這一簡單明了的概念去表述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推斷的過程。不難設想,里比多的各種變化在解釋疾病尤其是深層的心理障礙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在于,我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精神分析,只可為我們提供對象里比多轉換的確切知識,卻不能對自我里比多與在自我中起著動力作用的其他形式做出即刻的區分。

弗洛伊德認為,性功能具有特殊的化學基礎,這一設想把性本能沖動與其他本能沖動區別開來,并為里比多概念保持在原來的有限范圍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隨著對性本能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弗洛伊德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自己的里比多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由于一個特殊氣質的優勢,里比多靠著一開始就升華為好奇心、作為增援的力量,附屬于強有力的科學研究本能來逃避受壓抑的命運。在這里,科學研究也變成某種程度的強迫和性活動的代替物;但是,由于基礎的心理過程完全不同,本能在為智力服務時可以自由活動。性壓抑通過把升華的里比多增加給本能而使本能特別強壯,這個性壓抑仍舊是受本能的驅使,它避免與性主題有任何聯系。

里比多和饑餓相同,是一種力量、本能——這里是性本能,饑餓時則為營養本能——即借助這個力量以完成其目的。這個定義明確指出了里比多概念的內涵,它們是與生俱來的,以實現性的需求滿足為特定目的的一種能力和力量。

到了后期,弗洛伊德在其重要著作《超越快樂原則》出版后的第二年,又對該書作了以下補充:

要理解“自我的本能”這一概念所經歷的轉變過程并不太容易,起初,用這個名稱表示所有與以對象為目標的性本能相區別的本能的傾向(關于這類本能的傾向,我們當時還沒有更深的了解)。而且把自我的本能來同以里比多為表現形式的性本能對立起來之后,對自我作了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從而認識到“自我本能”的一部分也具有里比多的特性,并且它以主體本身的自我為對象,因此這些自戀性的自我保存本能也應被包括在里比多的性本能范圍內。

這樣一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間的對立被轉變成自我本能和對象本能之間的對立。這兩種本能都具有里比多的性質。然而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對立,它取代了原來的對立,這便是里比多本能和其他一些本能之間的對立,據推測,這后一種本能是存在于自我之中的,實際上或許可以從破壞性本能中觀察到。我們的觀點是把這種對立轉變成生的本能(愛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間的對立。

由此可見,弗洛伊德在研究“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時,對里比多的認識又有了新的變化。從中不難看出,他當時的精神分析理論,將性本能延伸成了容納自我本能在內的生的本能(愛的本能),實際上也同步完成了對里比多概念的延伸。因此,里比多的內涵已不再是單一的性本能的力量,而應該是包括自我和對象雙方在內的、生命自身的一種生長和創造的力量或者能量。

2. 同性戀是一種先天的傾向

弗洛伊德在神經病研究中發現了性變態的普遍性,同性戀現象則首當其沖。對同性戀的研究是弗洛伊德性學理論的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昌县| 襄垣县| 香河县| 闽侯县| 澄迈县| 菏泽市| 衡水市| 桐城市| 南康市| 汶川县| 华阴市| 双流县| 改则县| 宜章县| 扎赉特旗| 通渭县| 平顶山市| 伊宁市| 玉龙| 堆龙德庆县| 阿尔山市| 苍南县| 浦城县| 五常市| 张家口市| 德钦县| 辉县市| 廊坊市| 枣阳市| 贵溪市| 民乐县| 五家渠市| 宁远县| 桦甸市| 张家口市| 沙田区| 平谷区| 阿克陶县| 永春县| 吴忠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