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不加第一框:不要自己輸給自己(1)
- 會思考才能贏:人生不加框
- 章晴雨 李翰洋
- 4405字
- 2014-01-23 12:02:13
大多數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意義。但是生活不在未來,我們越是認為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越會在這種沉醉中讓人生中的絕妙機會悄然流逝。不要再猶豫了,讓我們先開始有所改變吧,我們真的可以為自己做更多……一個畫家畫了一幅頗為得意的畫后,拿到畫廊里去展出,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藝,畫家在旁邊放了一枝筆并附上他的要求: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這畫有欠佳之筆,均請在畫上作記號。晚上,畫家取回了這幅畫,發現整個畫面都被涂滿了記號,幾乎沒有一處不被指責。畫家決定換個方式試試看。他也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畫廊上展出,不過這次要求與上次不同,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他們認為最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他再次取回畫時,他看到畫面也被涂滿了記號。原先被指責的地方,現在都換成了贊美的標記。面對同樣的一幅畫,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那么,這幅畫便會滿是缺點和失誤,將一無是處;而如果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琢磨、觀賞,那么,這幅畫便會滿是優點和美麗,不僅被認為是天才杰作,還令你產生回味無窮的感覺。同樣的一幅畫,打破我們慣常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命運也就截然不同。那么我們的人生呢?朋友,為什么我們不打破那些加在我們頭腦中的條條框框,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我們人生中的問題呢?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阿拉伯的一個大財主,對兩個兒子說,你們去賽馬,終點是沙漠中的綠洲,誰的馬后到,我的全部財產就給誰。兩個兒子聽后,都騎上自己的馬,緩慢地行走,太陽炙熱,沙漠烤人,沒過多久,兩個人便熱得支撐不住了。正巧一個“智多星”路過這里,給他們出了一條妙計,讓兩人換馬騎。因為父親說要看哪匹馬后到,兩人一換馬,比慢的賽馬就變成了比快的賽馬。換了馬,騎的是對方的馬,對方的馬先到了,自己的馬就會后到。這個辦法看起來只是換了一種騎法,實際上是換了一種思維方式,換了一個角度分析問題。這個問題若是被我們常規的想法所框住了,所限定了,只是從正面進行思考,是根本解決不了的,只有從反面去考慮,才可將問題解決。因此,對于我們的人生來說,換角度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對于個人來講,也只有換角度,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精彩;只有換角度,才能化矛盾為和諧。就像母親的嘮叨常常讓你心煩,但如果你能從中體會到母親的無微不至、細致入微,此時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嘮叨就變成了愛的偉大樂章!
確實應該改變一下想法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他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只同類的后面,而從來不敢換一種思維方式,另尋出路。發現這種蟲子后,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后把他們一只只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后,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只緊接一只地圍繞著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只只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后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只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人的思維也一樣。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愿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癥”。這種思維習慣定勢的影響很大。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塌乏味之感。所以,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么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只有失??;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么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后漫無目的地奔跑,而是換一種思維方式呢?當然,讓蟲子擯棄自己固有的習性難免苛求,蟲子畢竟是蟲子。但是,人呢?
其實,我們總是被自己打敗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只跳蚤,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重復幾遍,結果還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里,不過這次是立即同時在杯上加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陣子以后呢,發現這只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一天后,實驗者開始把蓋子輕輕拿掉,跳蚤不知道蓋子已經去掉了,它還是在原來的那個高度繼續地跳。三天以后,他發現那只跳蚤還在那里跳。一周以后發現,這只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里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F實生活中,是否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去嘗試,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后,他們便開始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就像剛才的“玻璃蓋”,雖然已被取掉,但他們早已經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習慣了,不想再跳了。人們往住因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敗者的生活。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讓這只跳蚤再次跳出這個玻璃杯的辦法十分簡單,只需拿一根小棒子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盞酒精燈在杯底加熱,當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它就會“嘣”的一下,跳了出去。人有些時候也是這樣。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里面也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靶睦砀叨取笔侨藷o法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我要不要跳?能不能跳過這個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這一切問題都取決于自我設限和自我暗示!一個人在自己生活經歷和社會遭遇中,如何認識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成功或是失敗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可能渺小,也可能偉大,這都取決于你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取決于你的心理態度如何,取決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奮斗。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被別人打敗了,而是自己被自己的失敗心理打敗了!
宿命往往是我們給自己安排的
大象,它是世界上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當一頭年輕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時,獵手們會用金屬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鏈子捆到附近的榕樹上。自然,大象會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掙脫,但盡管它做出了巨大努力,它還是不能成功。幾天掙扎并且傷了自己之后,它意識到它的努力是徒勞的,最后它放棄了。從此刻起,這頭大象再也沒有掙脫過,即使是別人只用了一條小繩和木樁。研究者發現在一種被稱為梭魚的魚類中也存在僵化的傾向。通常情況下,梭魚會就近攻擊在它范圍內游泳的鰷魚。作為一個實驗,研究者們把一個裝有幾條鰷魚的無底玻璃鐘罐放入一條梭魚的水箱中。這條梭魚立刻向罐子里的鰷魚發動了幾次攻擊,結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幾次慘痛的嘗試之后,梭魚最終放棄,并完全忽視了鰷魚的存在。鐘罐被拿走后,鰷魚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處游蕩,即使當它們游過梭魚鼻子底下的時候,梭魚也繼續忽視它們。由于一個建立在錯誤信念基礎之上的死結,這條梭魚會不顧周圍豐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餓死。這兩個試驗是否會給您某些啟示呢?當人類也像其中的大象和魚一樣被安排了一個圈套,當他們不能夠掙脫的時候,就會選擇順從和視而不見。一位教授曾說過,人類的思維過程其實就是自己為自己下套,當人們鉆進了自己禁錮自己的思維定勢,人類的思想就再也無法自由了。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電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小把戲終歸是小把戲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腿烁嬖V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是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醒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一般人認為,足以擺平或解決各種棘手問題的人,就是優秀的人,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俗話說“預防重于治療”,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勝于治亂于已成之后。事有“本末”、“輕重”、“緩急”,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但我們為什么老犯這種錯誤呢?就是因為人的取巧心理,總覺得事先做不做準備工作都無所謂,結果事情發生了才后悔莫及。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法律笑話?說一位中國人移民到了美國,一次因為打官司問其律師:在我們國家,打官司常常要向法官送禮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找個時間約法官坐一坐或送一下禮。律師大駭,說:切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禮的話,無論你是否占理,你的官司必敗無疑。幾天后,律師打電話給他的當事人,說:“我們的官司打贏了?!彪娫捘穷^淡淡地說:“我早就意料到了?!甭蓭燇@詫地問:“怎么可能呢,法官助理剛才給我打的電話。”中國人說:“我給法官送了禮。”律師跳了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敝袊苏f:“是送了禮,但我在郵寄包裹上寫的是對手的名字?!笨戳诉@則笑話之后,先是佩服于這位同胞的逆向思維,覺得中國人的確聰明。這種利用自身小聰明所取得的勝利,似乎同時也證明了外國人不比中國人聰明:為什么他們想不到規則中存在著如此大的漏洞。于是人們自得于這種破壞秩序的小聰明,卻忽視了他們甚至是廣大的中國人都要為這種聰明付出的代價。原因很簡單,小把戲畢竟只是小把戲,那位廉潔的法官終有一天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另一種思維和價值取向的人,這種人超越了他對于人性善的認可,使得他必須以更大的精力來研究和對付這類人,雖然只有一個中國人犯規,但中國人的整體信用卻集體貶值。
錯覺常常讓我們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