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品 德(4)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 馬研姝
- 5972字
- 2014-01-21 14:45:39
從此,這個鄉下小女孩和這個城市的報亭主,就結下了這段“情緣”。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這里等候小女孩,讓女孩借助一根電話線和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電話號碼,實現了把人間和天堂、心靈與心靈連接起來的愿望。
編者手記
有一種感情深藏在內心底部,有一種愛始終留在心里,有一種牽掛永遠剪不斷,有一個人讓我們魂牽夢繞,那就是母親!母愛的無私,母愛的偉大,讓我們銘記在心中;兒女的孝順、乖巧便是對母親最大的安慰。雖然打不通天堂的電話,卻在人間與天堂之間架起了一座彩虹,實現了心與心的交流,卻讓人間的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親情的溫暖,萌發了愛的種子,傳遞了愛的火把。遙望天堂里的親人,會勾起你怎樣的思緒?如果有可以打往天堂的電話,你最想和他們說什么?
★善:德以善為本
“善”,是德的最高境界。在德中,以善心善行為本。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點滴善行,慢慢形成美德,人的睿智就自然獲得,如圣人般的心靈就具備了。可見,“善”是道德修身的土壤。故要想達到立德修身的目的,則應時時刻刻做到“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通過善性的增長,從小善到大善,從大善到上善,從上善到上德(最淳厚的品德),從而成為一名有品行、有定力、有作為的智者。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伊尹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
——《尚書·咸有一德》
要學習達到“德”的境界,不是只能瞄準一個固定不變的原則,只要主張善良為原則的、能集眾善于一身的都能為“師”,為自己的表率。學習達到“善”的境界,也是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主張,所有的協同在克守良心、只憑良心做事這一點之下的行為都是善行。
編者手記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這和后來的孔子所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從之,擇其不善者去之。”是完全一致的,但要比孔子早得多。在中國第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善良教育”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在這個體系中,“修身”、“仁厚”、“溫良恭儉讓”、“和為貴”、“貧而樂,富而好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安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始終貫徹其中。善良是什么?在清代著名的家訓專著《弟子規》中可以尋找到答案:“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高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點滴善行,慢慢形成美德,人的睿智就自然獲得,如圣人般的心靈就具備了。可見,“善”是道德修身的土壤。故要想達到立德修身的目的,則應時時刻刻做到“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通過善性的增長,從小善到大善,從大善到上善,從上善到上德(最淳厚的品德),從而成為一名有品行、有定力、有作為的智者。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荀子·勸學》)
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子·修身》
看到善良的行為,一定一絲不茍地拿它來對照自己,自己是否能有此善?看到不好的行為,一定心懷恐懼地拿它來反省自己,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堅定不移地保持,把它當作終身的篤好;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樣厭惡它。所以指責我而指責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贊同我而贊同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賊人。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修身》
用善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做教導,用善良的言行來附和別人的叫做順應;用不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做諂媚,用不良的言行來附和別人的叫做阿諛。
編者手記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在倫理善的思想方面,他把惡放在人的本性欲望上,把善放在后天人為中,以“隆禮”為核心,以“性偽之分”、人性本惡為基本的理論基礎,以“化性起偽”立論,提倡“強學而求”、“積善成德”,強調道德修養的后天學習。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指人性是惡的,而人性之善是靠后天的學習和教化。這種后天的的學習和教化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在《禮論》中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這就是說,人性本來是有缺陷的,后來經過學習和教化逐漸完善,沒有人性的缺陷,則學習和教化都沒有用處,不經過學習和教化,人性的缺陷是不能自己彌補的,這里指出了人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教化而改變的,即通過學習和教化人性可以去惡存善。
見善的,就要學習;見不善的,就要自省。善在身,就能自樂自好;不善在身,就會帶來災禍。修身必須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在道德修養方面,荀子特別重視“積”,認為一定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以達到日積月累的提高。“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字,痛禮儀者為君子。”“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儀而起法度。”“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這些都是說善是漸積而成的。高尚的品德,需要長期“善”的積累。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做到“于細微處見精神”。
荀子的“化性起偽”、“積善成德”的道德修養論,為培養完全純粹的完美盡善的人格有著積極深刻的影響和效益,亦即所謂的“成人”之道,我們不可不以此來修養自身。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 曾參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曾參《禮記·大學》
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末梢。如果表面講道德而內心重財富,就是與民爭利、掠奪百姓。所以,憑借權力去聚斂財富,平民百姓就會離散,而把財富散落給百姓,萬民就會歸附。不循正道而搜刮來的財富,也會因違背正道而失去。《康浩》說:“只有天命是沒有常規的。”而行善就能得到天命,不行善就會失去天命啊。《楚書》里說:“楚國不把任何東西當寶貝,只把善當寶。”
編者手記
《禮記·大學》中的德為本、財為末的教誨,切中了人性的要害,它提醒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必須走固本強末、以財修身之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不僅不能保持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不能給人以快樂,而只能給人類帶來災禍。因為本末倒置的瘋狂追求財富,只能導致人類的迷茫與痛苦、猜忌與殘殺。恰如孟子所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即沒有修養與德行,喪失人之本性的善),則近乎禽獸。”
曾子修身,主張嚴于律己,同時主張寬以待人。經常以人之長,較己之短。當孔子夸獎顏子、史鰍時,曾參說實在我不如他們兩個,“吾聞夫子之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行之,然后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吾聞夫子三言未能行,是吾知終不及二子也!”(《說苑·雜言》)他還常說:“患身之不善,不患人之莫已知。”“君子改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 私欲,從事于義,可謂學矣。”(《曾子家語》)。
曾子修身不僅在于自己向善,同時也樂于與人為善。他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君之已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也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為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也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其不益,補則不改矣。”“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思其一,冀其二;見其小,冀其大。茍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曾子家語》)
這段文字告誡我們:其一,德是本、財是末,而本末倒置的表現形式則是:嘴上道德、心想財富、心口不一,虛偽之至也;其二,本末倒置的社會后果便是:財聚則民散,這里的民散即一盤散沙、是分裂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里說的就是合久必分的根源;其三,本末倒置的個人后果是:非正道搜刮來的財富,也將以對等的方式失去。縱觀人類社會,在和平年代,有的人因貪占行為的敗露而失去財富;在烽火亂世,有的人因財富來路不正而命喪黃泉,落得個人財兩空。這種本末倒置的顯著特點是: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變成了財富是最高追求,把德行是衡量人之貴賤的標準變成了財富是衡量人之貴賤的標準,把修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與快樂變成了獲取財富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與快樂,把至善是人生之寶變成了財富是人生之寶,由此而導致的災禍,令人感嘆,它從反面凸顯出修德固本、修身至善,對人生、對社會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上善若水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編者手記
孔子認為水有五德:有德,惠及眾生;有義,循理向下流;有勇,流百丈山崖而不懼;守法,安放平穩;另外還正直、立志、靈活變化。水德行雙馨,所以君子遇水必觀。水的善良與真誠互相包含,相輔相成。唐玄宗疏解此章時,曾指出“水之三能”:“水性甘涼,散灑一切,被其潤澤,蒙利則長,故云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弱莫過于水,平可取法,清能鑒人,乘流值坎,與之委順,在人所引,嘗不競爭,此二能也。惡居下流,眾人恒趣,水則就卑受濁,處惡不辭,此三能也。”唐玄宗的這段話闡明了水的三種品性及其作用:其一,水無所不在,滋潤萬物,一切物類皆賴水的潤澤而生長;其二,水以柔弱為品德,不與人爭,而是順隨引導,該流則流,當止則止,無所不可;其三,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惡處下流,而水則處下不爭,居污不辱。
水所具有的種種特性,幾乎是與“道”最相近的。所以老子以水喻道,而這個比喻的目的,則在于闡明上善之德,具體來說,乃有“七善”:(1)居善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反之,認為人應該效法水的品性,處于卑下之地,低調生活,一味爭強好勝,不是好事。《老子》66章云:“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江海正是因為處于低下的位置,反而成就了其浩瀚與博大,所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63章)。(2)心善淵:淵,深也。人的內心要象水一樣深沉平靜。《老子》第15章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善于體道的人,其品性與水相似。(3)與善仁。水善利萬物,而不求回報,也不去爭奪什么,最具有仁愛精神。(4)言善信。即講求誠信。《老子》第81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實的話往往不動聽,漂亮話往往多虛假,所以要善于鑒別,以誠信為上。(5)正善治。為政要合乎正道,即按道的原則做事。道的原則就是水的原則,也即無為的原則。(6)事善能。做事有滴水穿石、以柔克剛的韌性,誠如《老子》第78章所言:“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7)動善時。水能方能圓,總是能夠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對方的狀況以作出最恰當、最合理的調整,最能發揮所長。
不難看出,老子所言之善,不僅包括“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81章)的仁愛精神,也包括言必真實、善信不欺的誠信態度,還包括澄靜清虛的心境。同時,老子之善并非隨意的遷就、忍讓與施舍,而是講究原則與精神的,那就是“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老子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所應該作為借鑒的人和事的人,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世上最糊涂的人。這樣的道理是精深微妙的很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見微知著,由大見小,集少成多,化多為少;辯證的看待一切,用恩德對待他人的怨恨。
編者手記
一般來說,與善者相處較為容易做到,但要包容不善者,就很難了。但老子認為,只有能夠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南宋呂知常注曰:“夫善否相非,誕信相譏,善與不善,信與不信,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耳。故有好善之心者,圣人不違其性,輔之以上善,使必成其善。茍有不善者,亦因以善待之。善不善在彼,而吾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百行無非善,而天下莫不服其化,德之厚矣。”(《道德經講義》第49章)因此,道家主張善待天下所有人,善者使之更善,不善者使之得到感化而遷心為善,從而達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理想狀態。
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思想還反映出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如北宋王雱注曰:“善惡生乎妄見,妄見生乎自私。公于大道,則雖目睹善惡,而心無殊想矣。故圣人因世之情,強立毀譽,而心知善惡,本自非相,故不善之善,非憐而恕之,乃不覺有異也。忘善惡之實,真善也。”(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卷八),借助于佛教的觀點以明老子對待善的超越境界。善與不善都是出于名相的執著,圣人之心能夠超越名相與妄見,達到無心之境,從而實現“忘善惡之實”,超越善惡的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