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百無聊賴生閑氣,不如積極適應求順氣(5)

是的,我們經常對自己身邊的人做的某一件事很不理解,其實,在這個時候你用的是自己的評判標準。而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自己的處世標準來衡量他人,主觀地判斷對與錯,這也是產生爭執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待他人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想想,那對待自己呢?先看下面的這個故事。

小高有一次在外面玩得太晚,只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經過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邊走一邊咒罵,懊悔自己早先遺落了打火機,害得現在連一個照明的工具都沒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時,突然眼前出現了一點亮光,這光逐漸向自己靠近,于是小高加快腳步,朝亮光走過去。

等到走進亮光里的時候,小高才發現那個拿著手電筒走路的人,竟然是個雙目失明、戴著墨鏡的瞎子。

小高感到十分詫異,于是開口問那瞎子:“你又看不見,手電筒對你而言一點用處也沒有,為什么你還要帶著手電筒呢?”

瞎子聽了小高的話后,緩緩地嘆了一口氣說:“你有所不知,這條路實在太黑了,別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過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給撞倒了,所以我只好拿著手電筒走路。雖然我看不到別人,但是別人可以看到我,就不會再把我撞倒了。”

在這個故事中,聰明的瞎子懂得變通,制造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可以說利人又利己。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當問題發生時,人們往往歸咎于環境,事實上,一個人應該努力適應四周的環境,如果無法適應,便要自己去創造環境。”

人生到處充滿著意外和變化,只知道沿襲過去或安于現狀的人,最后必然失去未來。做人要懂得適時地轉彎,學會反向思考,為自己的困頓找出路。困難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只要換個角度,你便可以看得更清楚。

“隨”緣

生命是一種緣,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互為表里的機緣。有時候命運偏偏喜歡與人作對,你越是挖空心思去追逐一種東西,它越是想方設法不讓你如愿以償。這時候,癡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好像腦子里纏了一團毛線,越想越亂,他們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會順其自然,不去強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突起,草籽飄舞,“不好,許多草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沒關系,吹去者多半在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師傅說,“隨性。”

撒完草籽,幾只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沒關系,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傅繼續翻著經書,“隨遇。”

半夜一場大雨,弟子沖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沖走了。”“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沒抬,“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之院角也泛出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順其自然,絕非被動人生,不是在生活的海邊臨淵羨魚,不是在命運的森林里守株待兔,而是洞悉人生、承受一切命運際遇的大智慧;順其自然,是對生命的善待與珍愛,是對人生的喝彩和禮贊。

據說迪斯尼樂園建成時,總經理邁克爾先生為園中道路的布局大傷腦筋,所有征集來的設計方案都不盡如人意。邁克爾先生無計可施,一氣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開始營業了。幾個星期過后,當邁克爾先生出國考察回來時,看到園中幾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和所有游樂景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時,不禁大喜過望。他忙喊來負責此項工作的戈尼,詢問這個設計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師的手筆。戈尼聽后哈哈笑道:“哪來的大師呀,這些小徑都是被游人踩出來的!”

順其自然是一種處世哲學,而且是一種很好的、很受用的處世哲學。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嘆息,不墮落,勝不驕,敗不餒,只管奮力前行,只管走屬于自己的路。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這種“成事在天”便是一種順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了,問心無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順其自然不是隨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是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實地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有人曾經問游泳教練:“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渦怎么辦?”教練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氣,順著旋渦的自轉方向奮力游出便可轉危為安。”順其自然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動”,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正確的方向去奮斗。

順其自然不是宿命論,而是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順其自然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生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偶遇風暴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有順其自然,學會適應,才能戰勝困難。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不可以強求的,那些刻意強求的東西或許我們終生都得不到,而我們不曾期待的燦爛往往會在我們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我們常想悟出真理,反而因為這種執著而迷惑。只要恢復直率之心,順從自然,你會收獲意外的驚喜。

不做完美主義者

謝爾·西爾弗斯坦在《丟失的那塊兒》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于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于是它繼續尋找著。

終于有一天,圓環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小塊,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裝上,然后就滾了起來,它終于成為完美的圓環了。它能夠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欣賞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它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美好時,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塊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人生確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或這或那的缺陷。其實,沒有缺憾,我們便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完美嗎?

人生就是充滿缺陷的旅程。從哲學的意義上講,人類永遠不滿足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生活水準。這就決定了人類不斷創造、追求。從簡單的發明到航天飛機,從簡單的詞匯到龐大的思想體系。沒有缺陷,產品便不會一代代更新。沒有缺陷就意味著圓滿,絕對的圓滿便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追求,便意味著停滯。人生圓滿,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腳步。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也正因為有了殘缺,我們才有夢,有希望。當我們為夢想和希望而付出我們的努力時,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場必須拿滿分的考試,生活更像一個足球賽季,最好的隊也可能會輸掉其中的幾場比賽,而最差的隊也有自己閃亮的時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贏得更多的比賽。當我們能繼續在比賽中前進并珍惜每場比賽時,我們就贏得了自己的完整。

童年時,我們都玩過積木。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拼出不同的造型,可以說是千姿百態,千變萬化。但不管怎樣去拼積木,總是有缺陷,設計好一種造型后,覺得不完善,于是又重新去拼,結果,還是有不滿意之處,于是又繼續下去……做人就像拼積木一樣,到達一個目標,實現一個想法之后,總覺得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于是又去找想象中的那種圓滿。一生總是不停地在尋找,但總是未能如愿,最后,許多人都是帶著一絲遺憾離開了世界。

十全十美在現實中是很難找到的,這種完美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當中。美好的人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恰恰是因為有缺憾才會有追求,去拼搏,才會使自己的生命分外精彩。

大多數人都知道斷臂的維納斯塑像,她的斷臂當然不是雕塑家的初衷,而是從地下挖掘出來時無意中給碰掉的,可是人們卻驚訝地發現她是如此之美。也許這種美恰恰就在于她的殘缺——失去雙臂,這就是殘缺美。失去也是得到,有缺憾的地方正好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志者總是在這樣的信念下追求著。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打開兩扇心靈窗戶,只開一扇窗戶,就會視野狹隘,使自己變得孤陋寡聞,只能看到比自己遜色的人;多打開一扇窗,眼前就會變得豁然開朗,不僅會欣賞到自然美景,而且還會接觸到智慧和才能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問他說:“你覺得什么地方不對勁?”

這個人回答:“祖父兩月前去世,留給我7.5萬元;上月一個表親死去,留下10萬元給我。”

“那你還有什么不開心的呢?”

“這個月我一毛錢也沒得到。”

有些人面對自己的不如意,或是面對不是自己設想的事情,就失去了控制力,放棄了一切。這是因為他們太過于追求完美。

其實,“完美”只是一個目標,唯有通過每一次的“完成”才能使工作、生活更趨于“完美”,不要讓“完美主義”阻礙“完成”的腳步。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去“完成”,他便永遠品嘗不到完美的果實。

世間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呈現在不完美、不完整與不精確的狀態中的,而人們的頭腦卻要求一切是完美的、完整的、精確的,顯然,頭腦是在對抗這既存的事實。一切都是不完美、不完整和不精確的,我們又何必違逆自然,讓心變得不安寧?很多的煩惱,就是因為放不開完美、完整與精確的心理需求。追求完美使人變得沒有彈性,變得不隨和,變得不快樂。

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建議你變成“完成主義”者,不必在乎成果,也不要管別人的批評,只要開始行動,完成一分的成果,你定能收獲九分的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邮市| 泰来县| 南澳县| 右玉县| 南昌县| 烟台市| 丰县| 樟树市| 邹城市| 克东县| 石林| 渭南市| 中西区| 历史| 琼中| 宁南县| 布拖县| 修武县| 清徐县| 犍为县| 桂东县| 栾城县| 绥中县| 柯坪县| 南漳县| 普定县| 东台市| 南雄市| 大英县| 磐安县| 稻城县| 西和县| 乌拉特后旗| 台南县| 荆州市| 彰化县| 怀仁县| 城口县| 武邑县| 吉水县|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