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百無聊賴生閑氣,不如積極適應求順氣(2)

不管怎樣,猜疑都是人際關系的大敵。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學或同事間的關系,無端地挑起同學、同事和朋友間的矛盾糾紛,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生活在猜疑中的人,總是郁郁寡歡,缺少內心的寧靜。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從而不能更好地與別人交流,變得孤獨寂寞,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愛猜疑的人,首先要開闊自己的心胸,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開朗、豁達、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實,誠懇同別人交換意見;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要過分計較,不必過分在乎別人的態度與說法。“未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走自己的路,任別人評說吧”,這些都是鼓勵人們心胸坦蕩、豁達開朗的話。

人生在世,難免受他人的議論,只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相信別人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別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個活法?對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聽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對待,靜觀事情的變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聽流言,就暴跳如雷,“說風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門去講理爭辯。由于缺乏調查研究,找錯了說理對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尷尬被動。不無端地猜疑別人,理智、冷靜地對待別人的猜疑,這就是我們應保持的正常心態。

一旦有了猜疑,不要意氣用事,而要冷靜分析。人在猜疑的時候,容易為封閉性思路所支配。這時,需要冷靜、克制。要多設想幾個對立面,只要有一個對立面突破了封閉性思路的循環圈,你的理智就可能及時被喚醒。

別跟自己過不去,就沒人跟你過不去

太多的人悲嘆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艱辛,卻只有極少數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樂。一個人快樂與否,主要取決于什么呢?主要取決于一種心態,特別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種心態。

生活中苦惱總是有的,有時人生的苦惱,不在于自己獲得多少,擁有多少,而是因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時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難達到,所以我們便感到失望與不滿。然后,我們就自己折磨自己,說自己“太笨”、“不爭氣”等等,就這樣經常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與自己較勁。

常言道:“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日復一日重復的無趣,使庸人煩悶異常,不知該不該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切煩惱都由自己產生。

我們都知道“杞人憂天”的故事,不好好地過衣食無憂的日子,這個杞人卻偏偏想著:天會不會有一天掉下來砸著我呢?并為此大傷腦筋。“天”在人們頭頂上,一年又一年,從沒有掉下來,也從沒有掉下來的跡象,為“天”發愁,實在是“庸人自擾”!

蕓蕓眾生,也常常自尋煩惱,好生無趣。比如,明明有饅頭吃,卻仍要煩惱:面包是什么滋味,要能嘗嘗就好了。住在遮風擋雨的木屋,看著屋外的雨點落地該是多么愜意,卻自尋煩惱:有朝一日,能住進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多好。煩惱無處不在,欲望無止境。有了車子,為房子而“煩”,有了房子,為別墅而“煩”,為名譽而“煩”,為地位而“煩”;有了老婆,為沒有情人而煩惱;有了工資,為沒有外快而輾轉反側,錢少的人為掙錢而煩,錢多的人為錢更多而愁……

“庸人自擾”是多么愚蠢而可笑啊!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強,恰恰是因為你的愿望不切實際。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天賦具有做種種事情的才能,當然,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強求自己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事實上,世間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極其荒謬的。我們應時常肯定自己,盡力發展我們能夠發展的東西。只要盡心盡力,只要積極地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我們的心中就會保存一份悠然自得。從而,也不會再跟自己過不去,責備、怨恨自己了,因為,我們盡力了。即便在生命結束的時候,你也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那么,你真正的此生無憾了!

所以,凡事別跟自己過不去,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或這或那的缺陷,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這樣想來,不是為自己開脫,而是使心靈不會被擠壓得支離破碎,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認識和執著追求。

別跟自己過不去,是一種精神的解脫,它會促使我們從容走自己選擇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假如我們不痛快,要學會原諒自己,這樣心里就會少一點陰影。這既是對自己的愛護,也是對生命的珍惜。

放過青春:老氣的年齡,朝氣的心態

樹有樹輪,人有人齡。萬物蒼生,都有它發生、發展和死亡的過程。年齡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誰能沒有年齡呢?可是,又有誰真正地考慮過年齡這個問題?

小孩常會問爸爸媽媽:“我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在孩子的眼中,長大意味著可以自己決定去什么地方玩,穿什么衣服,自己決定干什么或不干什么。長大,在他們眼里意味著自由與獨立;在少男少女的眼中,年齡意味著美麗,意味著激情與活力;在青年的眼中,年齡意味著成熟,意味著權利,是一切可以驕傲的資本的根源;在中年人眼中,年齡意味著不斷失去的過去,意味著負擔、壓力,意味著責任與義務;在老年人眼中,年齡意味著美好的過去和叵測的未來,意味著生與死交換的界限。

在年齡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它既不會因為孩子的企求而加快腳步,也不會因為老人的感慨而放慢腳步。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總統,是科學家還是罪犯,它就像一個忠誠的仆人,一絲不茍地記錄著你所走過的每一分、每一秒,一旦走過,再好的化妝品也無法掩蓋歲月寫在臉上的滄桑,再注重保養的肌體也無法避免衰弱的命運。

年齡,人們之所以在乎它,是因為人們在乎它背后的生命,在乎它帶給人的心理的舒適與滿足。

老人的生命必然是在走向衰退,這種衰退是人所難以接受的,所以,他們希望忘記自己的年齡;青年的生命正是輝煌的時候,所以,他們希望留駐年齡;兒童的生命正在走向希望,這種希望給人力量,所以他們渴望增長自己的年齡。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個過程,事物與事物之間就存在先后、大小的問題。年齡大的在年齡小的之前出現,這似乎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了。

所以,年齡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一種資本。年齡大的人一般會有更多的經歷,也就有了較深的閱歷,這本無可厚非,但也給人一種錯覺,覺得年齡大的人懂得的當然要多些,處理事情要妥當些。有些所謂“大人”就據此倚老賣老,擺老資格:“你小小年紀,懂什么?”好像年齡大就有資格、有條件去教訓別人一樣。年齡成了一個人的權力、權威、威嚴等的象征,成了可以隨意教訓人的唯一資本。

在我們這個以尊重老人為美德的國度里,傳統道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在老人面前,我們習慣于恭恭敬敬,習慣于唯命是從,于是,年輕的在年紀大的人面前、在權威面前唯唯諾諾,不敢大聲,不敢思想。順著年紀大的人的思想向下走,失去了一個年輕人應有的激情與活力,失去青年時代最寶貴的東西——激情的創造。

年輕人做錯事,尤其沒有按上一輩意思去做的時候,經常會被罵“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人好像注定是老年人的出氣筒。

小的總想著長大,“三十年媳婦熬成婆”,因為長者總是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青年容易把年齡和青春容貌畫等號;中年人為即將來臨的衰老而內心發毛;老人卻想著能有朝一日“返老還童”,再活他一朝。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老的終將逝去,小的也會變老。

年齡猶如四季。不能春光永駐是一種遺憾,可是倘若永遠生活在春天里,沒有機會品味夏日的茂盛,秋色的燦爛,冬雪的綺麗,也會是一種遺憾。

有這樣一個寓言,未來的一天,地球人的代表來到太空,他向太空酋長提出抗議:“地球人的壽命實在太短暫了,我們要求長生不老。”無奈之下,太空酋長帶他到天鵝星上,指給他看地上密密麻麻的白毛般的生物,告訴他:“這些生物已經存在了兩萬年了,他們的文明高度發展,他們的人口密度也遠超過極限,但這些貪婪的生物想永遠占有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他們都不愿意死去,我就把長生不老的秘方給了他們,這樣,他們再也沒人死掉,但他們活得更痛苦,沒有死亡也就沒有了希望,他們又懷念有死亡存在的日子,但他們已不可能死去,連自殺也不可能。你看,他們正在強烈懇求我賜予死亡呢。”地球人看罷,心生恐懼,便匆匆回去復命了。因此,人類依然有年齡,有生老病死。

同樣的年齡,有的人要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有的人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一張蒼老的臉上,寫滿了逝去的流金歲月和歷經的人世滄桑;一張光潔的臉上,感悟到的是生活,是夢想。年輕是夢,年老是回憶。

我們無法抗拒容顏的衰老,卻可以抗拒心靈的衰老。活出自己,保持著一顆永不衰老的心。

美丑都是福,何必跟容貌斗氣

容貌是與生俱來的,是父母給的。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也有的人,既不美麗,也不丑陋,屬于中不溜的那種。

一個人的容貌本來也沒什么,可是人是一種追求完美的高級動物。況且,人還有意識,總希望自己眼前的東西能夠“賞心悅目”,因此容貌的美丑就極為重要了。

其實很多人都承認,無論容貌好與壞,帶給人的煩惱往往是一樣多的。

珍妮是位女教師。她對自己的臉感到很不滿意,哪兒看起來都不順眼,因此她決定去整容。醫師仔細地望著她,認為她長得并不難看,問題就在于她把自己估計得太低。醫師還是動手術稍微改善了她的五官,但只是動了一些小手術,比她所要求的要少很多。

珍妮很不高興,她一邊打量著鏡中的自己,一邊埋怨道:“你并沒有對我的臉做太大的改變。”醫師說:“你的臉本來就只需稍作改變,唯一的問題是你使用臉的方式錯了。你把它當作一個面具,用來遮掩你的真實感覺。”

珍妮傷心地低下頭說:“我已盡最大的努力了。”

醫師理解地看著她。珍妮沉默片刻,然后吐露了心聲:每一天她到學校去時,都像戴著面具,表現出最好的一面,把所有的感情全部隱藏起來,只留下她認為“正確”的一部分。三年的教學生活,孩子們總是嘲笑她。

醫師說:“孩子們嘲笑你,是因為他們已看出你一直在演戲。身為一名教師,并不一定非要表現得十全十美,偶爾也可以表現得愚蠢一點,學生仍然會尊重你。拿掉你的面具,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離開診所后,珍妮心情好多了。幾個月后,她再也不擔心她的臉了,也不再焦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見,容貌的美丑對于女人更為重要。既然有美丑之分,就少不了有個標準。

古時說書的形容美人是這樣的: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體形也是不高不矮,不肥不瘦,“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美妙絕倫。

美麗的標準也不是絕對的,單就我們中國的歷史而言,歷朝歷代對美的認識就不統一,甚至相互沖突。“楚王好細腰”,所以,趙飛燕的細腰傾倒全國的男子。到唐朝,就以胖為美了,楊貴妃的模樣是當時婦女的“崇拜偶像”。但到宋朝,就又變為以瘦為美了。

但不論怎樣,沒人否定愛美這一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尚且說,“食色,性也”。就是說喜愛美麗的事物和喜愛食物一樣,是人的本能。

美麗不僅能讓別人賞心悅目,更能增加自己的自信。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尤其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那些即將畢業、忙于找工作的同學,更不忘把自己打扮得美麗一些,因為“美麗”方可“動人”。

美是至高無上的。追求美,無可厚非。從古至今,人都在追求著美。美,有心靈之美,有容貌之美。心靈之美,藏之于內心,容貌之美是形之于外的,是隨時隨地可見的。所以,人更多注重自己的外在美。甚至可以為了保存自己的外在美,而放棄內在的東西。這種極致,為威脅利誘以達到某種目的提供了依據。

但人畢竟有美丑之分,丑人想要美一點,美人想要更美一點,這樣,“求美”就出現了。求美,是人的一種天性。就說外在美吧,外在美有天生之美與人工之美之分。當天生容貌不能與別人相比時,就會求助人工美,進行美容。美容就是針對人的這一心理而興起的一門行當,就是試圖改變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改變自己與生俱來的不足。

記得那位替父從軍、南征北戰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吧?馳騁沙場多年的她,回到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然后,從從容容地“對鏡貼花黃”。目的很簡單,把自己打扮裝飾得漂亮一些,還我女兒裝。

古時的女人們,就已經很會“求美”了,修剪眉毛,貼花黃(就是把一些有顏色的紙剪成星月等形狀,貼在額頭上),給臉上擦胭脂,嘴上涂唇膏,頭上別上各式各樣的簪子。

時至今日,求美的方式就更多了,對普通容貌的人而言,變成美人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現代的整容手術,能讓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有整形手術,也能讓“丑人”大飽眼福。而且基因技術已經給我們預示了美好的未來。可以在父母親交合的那一刻,修改不滿意容貌的基因,比如,把單眼皮的基因修改成雙眼皮的基因,把矮個子基因修改成高個子基因,把黑頭發基因修改成黃頭發基因。如此一來,我們可真要生活在一個賞心悅目的世界里了。

容貌美麗者有容貌美麗者的煩惱,這往往是容貌平平的人所體會不到的。美好的容貌,可能給你帶來幸運,卻不一定能帶給你幸福。美好的容貌是一張通行證,既可以使人上天堂,也可以使人下地獄。容貌美麗者整日生活在“求美無小事”中,或梳妝,或保養,日子久了,難免生出些煩悶。

生活就是一個甜蜜的負擔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

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么感覺。”

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哲人問他有什么感覺。那人說:“越來越沉重。”哲人說:“這也就是你為什么感覺生活越來越重的道理。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然而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來越累的感覺。”

那人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減輕沉重嗎?”

哲人問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愛情、家庭、友誼哪一樣拿出來呢?”

那人不語。

哲人說:“當你感到沉重時,也許你應該慶幸自己不是總統,因為他的簍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生活中本來就充滿酸甜苦辣,生而為人自然要體會百味人生。既然已經選擇生活,就應寵辱不驚,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去留無意,笑看庭前花開花落。在人生中,不應該逃避生活,在奮斗的過程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坐看云起,一任滄桑,就會活得愜意。

生活中不會一切都圓圓滿滿,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遠享受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嘗苦澀與無奈,經歷挫折與失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黎城县| 铁力市| 吉安县| 平顶山市| 新晃| 苏尼特左旗| 潍坊市| 永吉县| 武川县| 台中县| 旬阳县| 易门县| 壤塘县| 高密市| 清涧县| 简阳市| 涟源市| 专栏| 报价| 封开县| 麟游县| 胶州市| 营山县| 新安县| 广平县| 濮阳市| 千阳县| 丽江市| 镇江市| 九龙坡区| 桓仁| 丰城市| 东莞市| 宜君县| 黄骅市| 独山县| 遵化市| 寿光市| 石狮市| 上林县|